jwbml124

第一百二十四课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若不忍此言,医师施苦乐,
犯罪不可恕,故汝义不然。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设若不安忍,医师为病愈,
予药于患者,此非应嗔处。

假设忍耐力微弱到连为了大乐舍弃小乐的这一点痛苦也忍受不了,感到忍无可忍而非舍不可,那么为了治愈重病,医生不考虑小小的不舒适而以慈悲心肠给患者苦辣涩味等的药物,患者的病人,对于根除大病的方便、给以后带来安乐的药物,也不该忍受而需要扔掉,但不该扔掉,因为依靠此药才能消除重疾之故。

《大乘经庄严论·初品》云: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1]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2]

对此深道的要诀与方便懵然不懂、毅力薄弱的那些人只是毫无意义地妄加诽谤。其实,并不是说凡是入大乘者一开始就要实地奉行布施头颅等难行之事。从初学者到修到最高层次之间的道次第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加以引导,就拿布施来说,最初也只是布施青菜、一把糌粑[3],将一瓢食物也观想许许多多而布施众多对境,如此修心,前文中也已讲过,极度娴熟的修习者把他人视为痛苦的事也看成安乐的道理。

正如《圣雄长者请问经》中所说:“当远离如撕松柳絮般之心。”心不要怯懦,心要坚强,不要认为像修法这样的苦行我实在忍受不了而自轻自贱,如果能藐视痛苦转为道用而修习,那么即便是巨大的痛苦也会变成修道的助伴,而成为欢喜之因。

否则,又如云:

“于道诸怀疑,障行解脱道。”

    恐惧也与耐力小一样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在世间上,有怯懦心理的人们也不能策励从事,因此成办大事也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或见事不宜,智者由义行,
或制或开许,此义处处有。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凡成损害者,智者见有益,
一般与特殊,论中皆赞许。

此外,在低劣众生的眼里看成是违缘灾害的事,而在精进行持菩萨行的有些善巧方便修习安忍者看来,绝对是成为善法顺缘的事。所以,切莫因害怕小苦而失去大乐。为什么呢?修行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菩萨才能做到布施头颅等难行之行,甚至连没有这种修行境界的菩萨也承受不了,更何况说声闻呢?诚如《入行论》中所说:当前赴沙场时,有些懦夫看见其他伤员的血也承受不了而昏迷过去,可是作为英雄即使看到自身流出的鲜血也会更加坚强不屈而大获全胜。

《入行论·安忍品》云:

有人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如果有人问:这样一来,难道不是与所说的“轮回是苦性故皆当除”的教证相违了吗?

答:一般来说,的确如此,但在特殊情况下,虽然菩萨安住在轮回中而表面看起来似乎有历经苦行等少许情节,但唯一是自他安乐之因而丝毫不存在痛苦与伤害。例如,通常而言此毒是有害的,但经过善加配制的毒是大营养,这是就特殊情况来说的。可见,了知一般与特殊而开遮的差别是所有经论中一致高度赞叹的,因而要精通一般与特殊的意义,这是从名言的角度安立的。如果在胜义中轮回的痛苦本性真实成立,则无法断除,从而导致谁也不能从轮回中解脱的过咎。再者,如果一者感觉的痛苦若真实成立,那么对于一切众生来说也需要成立为痛苦,如此一来,菩萨就不能为了遣除痛苦而住于轮回中,但实际上,了知痛苦无有自性,并且以善巧方便在名言中足可遣除于众生迷乱心识前显现的痛苦,由此菩萨才久久安住于轮回中。

菩萨仁者要了悟度生济世的各种善巧方便,若能遍通圆融地利用佛法中所开演的诸种善巧方便,则能普利遍虚空的秉识有情。

有关论中所提及的“一般与特殊情况的开许与遮止”要把握适当,运用自如。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曰: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4]所翻译的《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

[“复次,智上!我念过去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宝。是时,别有一商人其性刚强,猛利暴恶,于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恶心,欲谋珍宝。彼自思惟:‘我今宜应设其方便,悉断彼诸商人命已,当取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时,五百商人众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于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时止息而卧,忽于梦中见大海神出现其相,谓商主言:‘汝今当知,诸商众外别有一人,其性暴恶[5],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贼害心欲谋珍宝,彼作是念:“应当速断诸商人命,取其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语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复商众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转,而彼恶人于如是住菩萨法者若造杀业,永堕地狱,无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设方便,善为救度。’

 “尔时,善御商主从梦觉已,即作是念:‘我于今时有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得诸商人各全其命?’于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审谛思惟亦不能得。过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无复方便可得,但当于彼兴杀心者先与断命。彼断命故,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令余众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复筹量:‘我若与此五百商人共断其命,而五百人皆堕地狱。我今宜应起大悲心,为救护故,自手当杀。此杀因者,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但能今时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当免地狱无量劫苦;又令住菩萨法者诸商人众,安隐[6]无难。’尔时,商主作是念已,即设方便乃断其命。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

 “智上!彼五百商人者,当知即是此贤劫中五百如来;是时众中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于百千劫在轮回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种种救度众生。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虽经百千劫在轮回中,皆为以方便智救度众生,勿谓菩萨摩诃萨有业障可得。是故当知,诸佛、菩萨诸所作业皆悉清净,无复少分障累[7]可得。]

四、理当欢喜大乘: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诸菩萨威仪,悲为先智成,
大乘说如此,何因可诽谤?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大乘之中说,先具大悲行,
无垢之智慧,有心谁谤彼?

菩萨以大悲摄持的如海行为及无垢方便智慧而成为一切众生之至亲的道理,大乘《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经藏中完整地阐述先具备“愿一切有情离苦的大悲”作为前提条件,一切菩萨的圆满行为,以及证悟究竟空性、无有四边之垢的智慧,对此,有心的智者谁会诽谤大乘呢?不应当诽谤。这里与前面所说的无二智及《入中论》中所说的无二慧,并非仅是破除实有的无遮[8],而是不耽著有无二边的智慧,菩提的这三种因无有固定顺序。获得无上菩提之因这样的圆满大方便智慧在小乘中并没有宣说,即便已经稍加提及,也并非不属于大乘中。因此,诽谤大乘者实际上也已诽谤了你们自己的法藏。菩萨肩负利他重任的功德尚且不可思议,更不必说其他行为了。

《念住经》云:

非心皆领受,大悲为庄严,

彼伴成此世,美名普周遍。

又云:

布施诸有情,唯一慈心胜。

月称菩萨说,普度众生的这一誓愿不能离开无二智慧,诸位声缘圣者如果也具备这种智慧的话,也就成立能够具有此誓愿。

此外,《宝箧经》中说:

“文殊,如此,轮王宝以黑沉香、象之精华涂敷,即刻一切军队住于空中,如是以发菩提心沉香涂敷之菩萨,一切善根超越三界,成为善逝之智慧、虚空之行境、一切无为法之究竟。善男子,犹如聚树花中或芝麻油中散发之芳香,瞻波伽花[9]、肉蔻花薰染百千日中之衣服或芝麻油中亦不会发出。如是以一切遍知心持续一生熏染之菩萨功德妙香,散发于十方佛陀面前,百千劫中修行之一切声闻、缘觉亦不会散发出无漏善根与法之智慧妙香。”

可见,诋毁宣说如此深法之宗极不合理。

五、摄义: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无知故沉没,上乘广深义,
故诽谤大乘,成自他怨家。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于极深广义,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诸敌,由痴谤大乘。

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仅仅听闻便心惊胆战,进而懈怠的人,自己以往未曾精通、修习大乘法藏,以致于妄加诽谤,这是自他不共戴天的冤家敌人,所有这样的冤家对头,都是因为自身极其愚痴才这般随心所欲地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云: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

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如此意乐信解下劣、因种姓或界性极其下劣、被外缘嗔恨大乘的下劣友伴围绕的人对于无误讲说深广之义的此法无有信解,那恰恰证明此法殊胜,因为不是下劣者的行境,精通不共之法的智者大士才能了知。

声闻部的能乐比丘撰写有一万二千颂的《正理庄严论》来遮破大乘,对此阿阇黎龙树菩萨已经予以驳斥。


[1] 香醇:拼音 xiāng chún,香味醇厚。如:这酒十分香醇可口。

[2] 唐译为:

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

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

[3] 糌粑:藏文རྩམ་པ Tsampa,系青稞或者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即炒面粉,系藏族的主食之一。

[4] 施护:?—1017年,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乌填曩人(Udyāna)帝释宫寺佛僧。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与胞兄天息灾三藏携梵本抵东京,开始译经工作。所译经论共一百一十五部、二百五十五卷。真宗天禧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1017)。译作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等。论:《大乘破有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心离相论》、《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集大乘相论》、《集诸法宝最上义论》、《诸教决定名义论》、《广释菩提心论》、《佛吉祥德赞》等译作颇丰。

[5] 暴恶:拼音bào è,意思是残暴凶恶;指残暴凶恶的人或行为。

[6] 安隐:拼音ān yǐn,释义:1. 安稳。安定;平静。2. 安稳。平安。

[7] 障累:拼音 zhàng lèi,佛教语。谓恶业的妨碍和烦恼。

[8] 无遮:遮遣之一种。认识自境之心或称述自境之声,仅直接破除自境之应破分以进行认识。如云:“人无我。”在破除“我”之处,不引出其他事物。与“无遮”相对立的遮遣即叫“非遮”。

  非遮:遮遣之一种。认识自境之心或称述自境之声,在已破自境应破之处引出其他事物者。如云:“胖子天授在白昼不进食。”说是胖子,明其要进食;否定其白昼进食,即引出其在夜间进食。

[9] 瞻波伽花:又作瞻博迦花,读音zhān bó jiā huā,释义为栀子花的异名。栀子花枝叶繁茂,叶色四季常绿,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除观赏外,医籍记载其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应该是用小叶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