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王宝鬘论125

第一百二十五课


二(建立大乘是佛语)分三:一、宣说波罗蜜多之行;二、需接受圆满宣说大菩提道之大乘;三、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

一(宣说波罗蜜多之行)分三:一、大乘法藏无有少许[1];二、宣说大乘之摄义;三、是故大乘成立为佛语。

一、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谬论: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施戒忍精进,定智悲为体,
佛说大乘尔,有何邪说漏?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施戒忍精进,定慧悲为体,  
即说是大乘,此岂有谬论[2]

一般而言,菩萨行无量无边,但归纳起来,那就是摄受共不共所化众生的六度万行。菩提同品行、四摄之行、神通神变行这一切如果完全概括,即是已入之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如果所依发心与因大悲及助缘无分别智慧的一切体性即是大乘,那么由于佛陀在大乘法藏中已经圆满宣说了这些的缘故,此大乘怎么会存在邪说谬论的成分呢?丝毫也不会存在,因此应当视为正量。不仅如此,而且你们的法藏是佛语的理由“在律藏中出现,符合经藏,与论藏不相违”,这也可包括在大乘的内容中。

《入行论·智慧品》云: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劝发胜心经》中说:“弥勒,此外,当以四因了知一切辨才乃佛所说。何为四因?弥勒,此辩才具义而非不具义,具法而非不具法,能灭烦恼而非能增烦恼,宣说涅槃功德利益而非宣说轮回之功德利益。弥勒,若具此等四法,则如前当知。弥勒,比丘或比丘尼,优婆塞或优婆夷,具足此等四因之辨才,无论辩论与否,善男子,善女人诸信士于彼等当起佛陀想,作本师想而闻受妙法。何以故?弥勒,任何善说,彼等皆是佛所说之故。弥勒,彼由嗔恨补特伽罗故而言‘此等非佛所说’,舍弃彼等四辩才,于彼等不起敬心,即舍弃佛所说之一切辩才,以舍法而贫乏正法之现行业将趋向恶趣。弥勒,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任何信士欲由贫乏正法之业中解脱,切莫由嗔补特伽罗故而嗔法。以四因不违法性即是真实善说之法相。”

此经义在《大乘宝性论·利益品》中以偈颂说道:

具义与法系,断三界惑语,

令显寂功德,佛语余反之。

    嗔恨法与补特伽罗,也有为恶友所欺、我执无明的业为前提所导致的。诸如,舍卫国的帕吉波国王[3]以往昔宿业想毁灭释迦城,生起嗔恨一举消灭。

《文殊根本续》云:“善说之法谁听受,佛陀所说无怀疑。”

可见,凡是理由充分并是三观察清净[4]之法,都直接间接是佛语,属于佛语,因此,所有欲求自我善妙者都万万不可随随便便妄加罪名。如果观察,与上述理由紧密相联,则必须如同佛语一样看待。此外,需要以三观察来抉择,圣天论师说:

何义依教理,善加真实说,

前后无相违,正士尽持受。

    也并不是说不经认真观察而仅以恭敬之心这样做的,否则就分不清好坏而无法了悟有必要性的要诀。

《藏幻钥经》云:

汝等诸眷属,如烧砍磨金,

尽察我之语,当取非因敬。

     至于大乘是否为佛所说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我们完全可以如理如法地成立大乘确实是佛亲口所宣说的佛经,对此大家也要秉持公正不阿的观点以中庸之道来加以详细地探究。

首先,在此大乘中若有任何异说谬论或稍许不如法的邪说,则世尊的诸声闻大弟子辈也应该如理如法地举出其谬误,可是诸声闻大弟子们不仅没有举出大乘佛法的任何过咎,反而每每遭到大乘菩萨们的种种呵斥。

下面我们就根据《维摩诘所说经》与《大宝积经》分别讲述佛陀的声闻十大弟子辈被现男相菩萨的维摩诘老居士与现女相菩萨的阿阇世王之幼女无畏德居士所呵斥的公案。倘若大乘并非佛陀所宣说的金刚密语,声闻部的十大弟子是最有资格指出其过咎的首选人物。他们不仅没能指出其大乘的任何过咎。相反,声闻部的这十大弟子都曾屡屡遭到大乘在家菩萨众的严厉呵斥。其具体情况如下。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云: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5]:‘汝行诣维摩诘问疾[6]。’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7]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8],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9],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10]。”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11]:‘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12]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13];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14];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15]:‘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16]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17],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18];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相,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19];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20],入八解脱[21],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22]。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1] 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谬论:原译为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过失。

[2] 全知索达吉堪布《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的原译云:

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体性,

彼即是乘故,此岂有谬论?

[3] 帕吉波国王:即藏译‘流离王’的名称。《大智度论》云:“毗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 这则公案我们在前面讲“流离王灭释种”时已经根据《增一阿含经》中有关流离王灭释种的内容详细地作了开演,详见前面的“流离王灭释种”公案。

[4] 三观察清净:即三观察清净圣言。如佛语量。三分宣说所量事物:一、于现前者,不违现量;二、于隐蔽者,不违比量;三、于最极隐蔽者,不与前后自语相违。现量、比量、自语三不相违,过患清净,称为三观察清净至教、圣言。

[5] 舍利弗:《阿罗汉具德经》云:“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6] 一、《佛说处处经》云:[佛言:“比丘!我虽度世去,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尔时身皆痛,便欲度世去。”]

二、《诸经要偈》云:“佛言:‘自今以去!应看病人,应作赡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

[7] 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曰: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

[8] 《景德传灯录》云:“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奔妄觅道。”

[9] 《景德传灯录》云: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

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10] 印可:拼音yìn kě ,意思是认可、许可。

[11] 大目揵连:《阿罗汉具德经》云:“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12] 里巷:拼音lǐ xiàng,意思是巷;胡同。

[13] 《般若赞》云:

超言离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性,

各别自证本智境,归命礼佛三世母。

[14] 《中论·观四谛品》云: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15] 大迦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头陀第一。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

[16] 贫里:拼音pín lǐ,意思是贫民聚居的里巷。

[17] 《菩萨善戒经》云: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无有贵贱,尊卑之异。

[18] 揣食:拼音tuán shí,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抟’字通。以手握食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于口中也。新译曰段食。

[19] 《中论·观有无品》云: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20] 八邪,佛教用语,与八正道相对。

一、邪见: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圣人等之见解。

二、邪志:又作邪思惟,指欲、恚、害等之思惟。

三、邪语: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邪业:指杀生、不与取、邪淫等。

五、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以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等五邪命玷污身语诸业的不清净邪命。

六、邪方便:又作邪精进,指为恶事所作之方便精勤。

七、邪念:指不如法之观念。

八、邪定:指非正定之定。

[21] 八解脱:即八背舍。《大智度论》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故名背舍。”

[22] 《中论·观涅槃品》云: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