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32

第一百三十二课


哥哥听到后,深恐弟弟所言所行违背正法及因果,为制止他继续造作谤法恶业,无著菩萨便派了两个弟子到弟弟处念诵《十地经》及《无尽慧所说经》。他们到了那里以后,随即于早晨及黄昏时分念诵这两部经典,其诵经之声终被世亲论师听到了。刚刚听闻时,他若有所悟地说:“大乘法门诚可谓因善妙、果散逸。”听到第二天黎明时,他终于深有感触地说:“大乘法门不论因果都非常善妙,看来我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过了,这都怪我那不知遮拦的舌头!”说到这,他就准备割去自己的舌头以示忏悔。就在他寻找刀子的当口,无著菩萨派来的那两位弟子急忙劝阻道:“遣除毁谤大乘佛法所生罪过之方法,你兄长无著菩萨那里就有,请前往求取。”

就这样,世亲论师最终来到了哥哥所在之处。在哥哥面前听闻了大乘法义后,他对之生起了强烈信心,于是便在无著菩萨前痛自忏悔,并次第闻受起大乘教义。当时,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已无分无离,无著所作所为之一切均一一向弥勒请示。世亲了知后就向哥哥请求道:“我亦欲见兄长之本尊。”无著便回答说:“我可替你请示一下。”当他对弥勒菩萨转达了这一请求时,弥勒菩萨对世亲回答说:“你本一凡夫,又毁谤大乘佛法,故今生见我之因缘怕不具足。为忏清罪过,你应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且须念诵顶髻尊胜陀罗尼,如此方可于来生见我。”

当世亲对哥哥的信心愈发增上时,他造了这么一首偈子:

“兄长如龙王,我似求雨雀,

    龙王虽降雨,无法入雀喉。”

遵照弥勒菩萨的教言,他首先造了《菩提道次第上中下三士道观修法》一书;为详细阐述上士道修行四谛之理,接着他又造了《阿毗达磨俱舍论》一论,和其他供品一道,寄给上师众贤以为供养。众贤弟子看过后纷纷议论说:“《俱舍论》中有许多‘传说’、‘据说’等不确定性词语,此种语气分明表示世亲对我宗有所不满。”但众贤却另有看法:“世亲论师乃对造论极有造诣之智者,此类话语只不过是他造论之时的一种修饰语,并非在对我宗表示不满。”众贤收到此论后非常高兴,他还劝请世亲再造一部《俱舍论·自释》。

渐渐地,世亲于阿阇黎无著前圆满听闻了所有大乘法门,他只需听一次就可将其内涵全部掌握并熟记。后来,秉承弥勒菩萨之旨意,他欲开始修习本尊法门。不久,他就在一位金刚上师前听受了尊胜佛母及金刚手之灌顶、教言。念诵咒语后,很快就取得了验相及成就——两位本尊都被他一一亲见过。

世亲论师之心相续中最终生起了众多等持之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所有存在于世的法门、教义终被他一一领悟了达。此时,他已能将声闻三藏凡五百部经典、三十万偈颂,大乘《聚宝经》、《宝积经》、《般若一万颂》等共五百经典,以及五百密续全部了然于心,并且每年都要将之念诵一遍。当他念诵时,每每都会在一大铁盆内倒满芝麻,自己就坐在其中,夜以继日地连续念满十五日,就可把上述经典、偈颂全部念诵圆满。不仅如此,像《般若八千颂》这样的经典,他每天都要念诵一遍。当时的印度诸大智者皆异口同声地共称道,自佛陀涅槃后,已无人能似世亲论师一般博闻强记[1]

此后,牢记弥勒菩萨教言的世亲论师又开始次第为大乘经典广作注疏。他陆续著有宣说菩提道次第窍诀之《大乘经庄严论释》、《辨中边论释》、《辨法法性论释》、《摄大乘论释》,以及将诸法宣说为唯识所现之理的《唯识三十颂》,及破除外境之《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自释》。其所著者尚有《宣说三自性论》、《辨五蕴论》、《百品法论》、《赞三宝论》、《释六门总持》、《说七功德论》、《律仪论》、《资粮论》、《随念三宝经释》、《说五妙欲过失》、《一偈颂》、《嘎亚果惹经释》、《十地经讲义》、《无尽慧所说经广释》、《说缘起法》、《十地经释》、《普贤行愿品释》等众多论典。

无著菩萨圆寂后,世亲论师于那烂陀寺为其广做法事,其所做者包括以下内容:每日担当接受出家及授比丘戒之亲教师[2]、轨范师[3]一职;每日不间断地上满二十堂不同的讲授大乘经典之课程;若外道邪说出现,则立刻予以遮止、制伏;以造论等智者所为之三大事业[4]度日……当时享誉世界的所有大智者都对世亲论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各个对他毕恭毕敬;每人还根据自己的根性,于尊者前分别聆听不同的佛法法义。应具信者的请求,尊者经常奔赴不同地方向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讲佛法。结果,由于尊者的努力,那些佛法衰败的地区,佛法得以再度复兴;以前就有佛法流传的地区,佛法则更加广弘。当尊者到达位于东方的果热地方时,在非常多的有缘众生面前广施大乘法雨,以至白法方面的护法神对他降下纯金花雨。现场目睹者无不对世亲论师生起巨大信心,从此后,各个都依教奉行。以此为因,佛教在当地曾一度极其兴盛。

为使佛法长住世间,不管哪里有僧团,他都要对之广作供养并大兴寺庙。在一个名为沃智布夏的地方,受一婆罗门施主邀请,大乘一万两千僧众曾请尊者于三个月之内广转法轮。在尊者所处之时代,不论听闻还是传讲大乘佛法,其规模都已胜过无著菩萨住世之时。人们都说,大尊者摄受的大乘比丘足足有六万余人;经常随侍左右的三藏比丘则有一千余人。这些弟子个个戒律清净,对三藏广学多闻,完全堪当弘法重任。

阿阇黎世亲在接近一百岁之前,一直呆在印度孜孜不倦地为佛法贡献心力,后见时机成熟,深感有必要前往尼泊尔,于是便带领持藏比丘一千名共同奔赴那里。到了尼泊尔之后,他在当地大乘信众中广讲大乘妙法;为使佛法久住,还于尼泊尔广建寺院。某次在转绕被人们共称为自然佛塔的郭玛萨拉甘得时,他看到一个名为沆乌的在家人装束的出家人正在耕地,随身还挂着个酒瓶子。目睹此情此景,世亲尊者不由感慨道:看来佛法的确已走向衰败了。对此生起厌离心后,尊者对僧人们遂给予了众多遗教,并将顶髻尊胜陀罗尼倒着进行了念诵,然后就示现涅槃,并前往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所在之兜率天。在其圆寂之地,具信弟子们后来建起一座遗塔,此塔至今犹存。

世亲论师这位大阿阇黎一生中培养了诸多可荷担弘法利生之责的弟子,在这些弘布佛法之事业不可思议的弟子中,最具代表性、最负盛名的有四大弟子,即精通戒律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功德光、精通俱舍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坚慧、精通因明之殊胜弟子阿阇黎陈那、精通慧度之殊胜弟子阿阇黎解脱部。此处首先介绍精通戒律之功德光。

功德光出生于袜搜罗国一婆罗门种姓之家庭中,少时即将共同学处学习了达,后在佛教教法下出家且受近圆戒。依止大智者世亲时,从其听闻三藏及大乘道次第,并闻思所有大乘经藏。他最终将声闻十八部各自教义不相混杂地全部通达,且能完整背诵律藏十万颂,并经常念诵不已。他即如是闻受佛法并修持,的确称得上是已达自他宗派大海之彼岸的学者,并得等持、总持、辩才、神通等百种法门自在。尤其是依凭世亲论师之窍诀,他次第进修,终获圣者果位。当时之人皆称他为圣阿阇黎功德光,其名声则传于全世界。

为弘传佛法,阿阇黎功德光造了一部汇集四部毗奈耶内容精华的《律海藏》,也即人们通常所谓之《律经》。此部论典实与佛陀经典等无有异,凡出家之人均视之为了达戒律之眼目,如佛教明灯般之前辈高僧大德亦对此论极为看重。他又造了一部容一百零一羯磨仪轨之著作《百羯磨》,至今仍广泛用于为居士、近事男[5]、沙弥、比丘受戒及举行三事仪轨[6]等场合。因此说,他对教法之贡献、对我等之恩德实在无可比拟。

功德光大尊者的事业非常广大,与他在一起的常随比丘就达五千。这些弟子皆谙熟三藏内容;一昼夜中所犯戒律,当忏悔则忏悔、当戒除则戒除、当加持则加持。昔日,曾有众多智者感叹说:佛陀曾将佛法传付七代[7],这些阿罗汉护持佛法之时,佛法之境遇与功德光尊者住世时无有些微差别。

接下来介绍世亲论师另一弟子——精通俱舍之坚慧阿阇黎。

世亲尊者当年在巴嘎布哈地方用大铁盆装满芝麻、自己坐于其中诵念诸多显密经典时,有只鸽子常在近旁聆听其音。鸽子死后,转生于边地扎玛地方一平民种姓家中。刚一出生他就问家人:“我的上师住在哪里?”父亲惊诧不已地反问他:“你的上师是谁?”他则回答说:“世亲论师。”父亲便向前往印度中央之商人打探,并终得世亲论师之住址。待孩子稍稍长大一点后,即将其送至世亲阿阇黎前。世亲从元音字母开始,一直到所有共同学问都给他传授完毕。

在坚慧年纪尚幼时,那烂陀寺内有尊度母像。某日,坚慧手捧豌豆欲对度母行供养,当时他暗自思量到:她一定会享用我的供品。结果撒豌豆时,豆子全都散落了下来;他接着又供,豆子则再次散落一地;第三次供奉,豆子则第三次散落。坚慧不觉想到:度母未吃前,我先吃豌豆肯定不如理。想到这,他又开始供养豌豆,结果这次豌豆还是滑落了下来。这下,坚慧忍不住大哭了起来。正当他涕泪纵横时,度母亲自现身其前,并安慰他说:“不要哭!我加持你,你回去吧!”从此以后,他的智慧即开始大增,而后人也因此称那尊度母为豌豆度母。

坚慧阿阇黎能将《宝积经》四十九会以上全部背诵,同时也造了此经的注疏,他的大名在当时即已传遍十方。其所造之论主要有为《俱舍论》作注的《天铁霹雳疏》及《大乘阿毗达磨注释》、《八部品类足论注释》等多部。

世亲论师另一高足便是精通因明之阿阇黎陈那。

陈那降生于印度南方僧嘎八达城一婆罗门种姓人家中,出生后不久,他就将婆罗门吠陀及其他共同学问全部烂熟于心。当宿世习气日渐复苏后,他开始将整个轮回看作火坑一般,并对之生起了无法堪忍之厌离心。不贪求婆罗门种姓及所拥有之广大财富、众多眷属等世间受用,他毅然决然地于犊子部施象上师前出家为僧,并得法名陈那。依靠这位上师,他终将犊子部三藏完全无碍了达。

当他生起欲进一步探究大乘教典窍诀之念头后,遂又来到世亲阿阇黎前求教。在世亲尊者面前,他如满瓶倾泻一般,一滴不剩地全盘接受了其总体三藏,特别是有关契经方面的经典以及来自弥勒菩萨的大乘窍诀方面的传承,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讽诵五百大乘经典。陈那论师还于一位金刚上师前听受了文殊灌顶及修法,依而实修后,他即亲见了文殊菩萨之尊颜,并获其甚深教言。从此以后,只要想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立刻就会现身其前,他即可以当面向其求法。

陈那后又来到沃智布夏地方一寂静森林中的山洞中专志苦修,其后,在那烂陀寺与外道辩论时,他彻底将之降服。这位大尊者可从总体方面解释如来一切教法之密意,尤其对因明理论更是善加抉择,他共造有以《观所缘缘论》为主之一百部因明论典。

尊者后又前往沃智布夏地方原先曾呆过的那个山洞继续苦修禅定,后来因对所化无有智慧眼目之众生心生悲悯,他便想赐予他们智慧眼目。加之目睹受教众生大多根基浅陋、智慧愚钝,而以前所造之因明诸论又大半佚失,故尊者乃将以往诸论之法要荟萃集中,欲新造一部总汇因明义理、注疏之大论《集量论》,为此他特意写下了这首偈颂:

“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

    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

写完后,他便将此偈用石头刻写在山洞门口的岩石上。当其时,整个世间现大光芒,同时大地震动,且发出巨响。外道本师觉察后非常恐慌,他们纷纷询问、打探何以至此。其中一名为黑色图加的外道以神通观察后得知,此乃陈那论师《集量论》礼赞颂加持所致。趁陈那尊者到花园之时,黑色图加凭借神通来到洞门外,并将颂词擦去。陈那发现后复又写上,黑色图加则再次擦去,如是者凡三次。

陈那后来就在洞门口写了几句话:“若有人在与我开玩笑,则请再勿擦去此颂,因我写此颂自有其必要;若非尔,来者只欲与我辩论,则请现出真身。”写完后,他就又去了花园。等回来时,黑色图加终于现出原形,陈那一见遂以无垢智慧三次将其降服。外道不服,又提出要求说欲与论师比试神变,随即就开始口吐大火,结果竟将尊者的三法衣及资具等一并烧毁。

眼见此情此景,尊者不由得心生厌离,他当下想到:此类众生,其恶劣难化实乃不可思议,看来我已不能再利益众生。想到这,他就把顶圈抛向虚空,并暗自思索到:顶圈何时落下,我即何时自取解脱。结果顶圈一直也未落下,他只得一直眼望虚空。

就在此刻,其尊颜令人视而不厌之文殊菩萨出现于虚空中,且拿住了那顶顶圈。文殊和颜劝阻道:“善男子,勿如此行事!勿如此行事!不应一遇小乘根基众生即生如此恶念!外道宗派不会损害此论,在你未得地之前,我将一直作为你的善知识;而此论亦必将成为众生眼目。”文殊菩萨即如是作出授记,并对陈那进行安慰,同时劝告他务必造此《集量论》一书。

尊者从此后即开始发大心,他不断增上毅力,终于将《集量论》造作完毕,赋予了全世界众生此一智慧眼目。接下来他又开始坐禅,并面见了诸多如来,获得了数百等持之门。此时,诸天人为他散花;森林中所有树木、鲜花都向他顶礼;居住于林中的大象等野兽也在他脚下顶礼;而当地的国王及其眷属、民众等人亦对他恭敬顶戴。

其后,陈那阿阇黎又来到南方遮止、制伏外道邪说,并建立僧团、广宣三藏、弘布佛法。然后,他再次前往沃智布夏地方,并使当地国王、民众都趋入佛教。有位婆罗门担当施主,阿阇黎又建立了有很多位僧众住持的寺院。为使当地人众对佛法生信,他通过谛实语使一株已经枯萎的诃子树再度萌发新枝。当时,整个印度都借尊者如是之行持而得以遍布佛法。

接着,他又一次前往沃智布夏地方,在寂静森林中的那个山洞内显现了众多瑞相后,陈那阿阇黎示现圆寂,并前往其他刹土。

因此说,欲修行菩提道次第者,应对大智者世亲论师之功德、恩德生起极大恭敬心,并诚心祈祷;还须精进闻思、阅读尊者所造诸多善说。不应仅皈依教法就得满足,而应对如来经典之无垢密意及经论生起定解,并不懈修持解释如来经教精华之《菩提道次第论》。]

二、需接受圆满宣说大菩提道之大乘: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福慧为种类,佛说菩提道,
立此名大乘,痴盲不能忍。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说大乘教,愚盲不纳受。

    他们声闻学人不接受大乘的缘由:对于无上菩提大道福德智慧二资粮的自性是佛陀在菩萨乘法藏中所宣说的此大乘二资粮的完整自性不能理解,致使诸愚盲者不接受。这是宣说前文内容结尾的道理。如果对自宗诸经论中所含有的一切教言能够接受,那么也就能接受详细宣说与此类似的二资粮的大乘,而不致于诽谤。


[1]《入中论·自疏》云: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

[2] 亲教师:梵音译为和尚、和上,即亲从受教之师。通常指:授戒时之师,亦称戒和上。

[3] 轨范师:音译为阿阇梨。可以轨范人们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轨范师’或‘导师’。

[4] 智者所为之三大事业:亦作智者三事。即讲、辩、著。

[5] 近事男:梵语upasaka。音译优婆塞、邬波索迦。又作清信士。指受五戒之在家男子,有亲近三宝、奉事如来之义。

[6] 三事仪轨:长净、安居、解制为三事。三事仪轨即: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各奉行一次长净说戒仪式;每年夏令六月十六日起至七月二十九日为安居仪式;七月三十日解制仪式。

[7] 七代:即七代付法藏师: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师,1.饮光(迦叶)、2.庆喜、3.麻衣、4.小护、5.有愧、6.黑色、7.大善见。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