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42

第一百四十二课


文殊师利谓阿阇世:“无所生。无所生者,乃可令净?”

王言:“不。”

文殊师利言:“佛知诸法如泥洹,故不可脱其所狐疑。所以者何?当直住视诸法。视诸法已,亦无所取无所舍,亦不于诸法有所止处,已无所止诸法是故安,已安者便无有疑,已无有疑便无所有作,无所有作者谓无有主,于是中当作是忍。何以故?不自念我用诸法故,忍诸法不可作,谓可为是不可为。诸法无有作,无有作无所作是故泥洹。其信是者以为等脱,亦无所增亦无所减。诸法本无故无有作,而能作者悉本无,其本无者亦非是亦不非是,故本无无有异。已信无有异者,诸狐疑已索尽。其眼者亦无垢亦无净,眼之自然是故本无,本无自然故曰眼、耳、鼻、舌、身、意,亦无有垢亦无有净,其意者自然是故本无,本无自然故曰意。色亦本无,本无自然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垢亦无有净,识者自然本无,本无自然故曰识。诸法一切无有垢无有净,诸法自然本无,本无自然故曰诸法。其心亦不可见,色亦不可得持。何以故?譬若幻,不可言用内故,亦不可言用外故[1]。所以者何?本净故,以是无有垢。其心本者,亦不以受、亦不以增、亦不以烦、亦不以忧、亦不以愁。闻是法者无所疑,本异而念异故而有垢,当知本异而念异,其无是者不可以令有。王不当念有是。譬若人言我能令空有垢,以烟若尘[2],作是而可令空有垢不?”

王言:“不。”

文殊师利言:“其心本以清净者,淫、怒、痴无来何复言。譬若空现于五事:一者灰、二者尘、三者烟、四者雾、五者云,尽索可见,不可言为坐作垢[3]。如人言是我所作非我所作,便有淫、怒、痴。于心本而不作垢亦不作狐疑。所以者何?心本有所作,亦不能防后心;后心有所作,不寻于前心;今现在心亦无处所。其智者已晓是所作,而不有悕望,无所悕望是故清净相。一切诸法无有垢、无所不明、无所生、无有处所。无有处所是佛生地[4],生地者谓为诸法,诸法者是故生地,故不可说。其智慧者,诸法无有脱,以法为脱诸疑,以无所有无有法度者,故狐疑属法身,故曰法身无所不入诸法,亦不见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诸法是法身。如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

说是时,阿阇世王得所喜信忍,则欢喜踊跃,则言:“善哉!善哉!解我狐疑。”

文殊师利则答:“是为大狐疑。向所说法者无有本,何从得狐疑?当从何所闻狐疑?”

阿阇世王则言:“蒙大恩而得小差。今我命尽者,不忧不至泥洹。”

文殊师利言:“如王之所悕望者,是无有本。所以者何?诸法本泥洹,故无所生。”

阿阇世王则从座起,取名好奇叠[5],其价直亿百千,持绕文殊师利身。应时文殊师利身不现,其叠仍在处于虚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则闻其音说:“如见文殊师利身,王自见狐疑。不以见狐疑者为以见诸法,如所见是为?”

复从空中闻其声,谓:“王有所见,便以叠而与之。”

次文殊师利坐处有菩萨,名得上愿。阿阇世复欲持是叠而奉上之。其菩萨言:“其求脱泥洹者,我不从是有所受,亦不受凡人有所有。何以故?凡人者谓有俗间事故而不受。亦不从求罗汉、辟支佛有所受,亦不从怛萨阿竭法有所受,其有不近是法、不离是法,而我受是物。其与者亦无二心,其受者亦无二心,故曰所受过于脱。”

王则欲以衣着菩萨上,忽然不现不知处,但闻其音不现形,说言:“其所现身,以衣与之。”

而是菩萨坐次复有菩萨,名曰见诸幻。阿阇世王复以是衣而奉上之。其菩萨言:“若有计他人有我者,我不受是物,亦不从有所沾污、亦不从以得脱从是而受物。亦不从定意者、亦不从乱意者而受是物。亦不从智慧者、亦不从无智慧者而受是物。”

阿阇世便以衣掷床上,其菩萨即不现,复闻其音不见其形,说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菩萨坐处有菩萨,名曰不见幻至泥洹。阿阇世以手擎衣而往趣之:“上坐已去,仁者可受。”

其菩萨言:“若有自着他人者,我不受是物。其不着五阴、四大、六衰[6],亦不着佛、亦不着法、亦不着僧。何以故?诸法无所著故。”

王阿阇世便持衣欲着菩萨上,应时而不现,但闻其音而不现形,说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坐次有菩萨,名曰私呵末。阿阇世则以衣奉上。其菩萨言:“其无瞻者,我不受物。今汝发菩萨意,持心如菩萨,其心等诸法,亦等于诸佛法,亦无所取无所舍,于诸法亦无疑亦无有疑,亦不念诸法有我,不念诸法有所脱,有是意者乃受是物。”

王阿阇世则而以衣着菩萨上,应时不现形但闻音,说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菩萨坐次有菩萨,名三昧拘遬摩。阿阇世持衣欲奉上。其菩萨言:“若有如是三昧无所疑,乃受其物。本三昧悉知诸法无所脱,我乃受是物。”

王阿阇世便持衣着其上,应时不现,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坐次有菩萨,名量精进,言:“一切诸音字声而不可得,其作是者我乃受是物。”

王阿阇世复以衣起着其上,则时不现形,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坐次有菩萨,名离所作垢。阿阇世欲以衣上之。是菩萨言:“其不自念我身与之,亦不念有人从我取,亦不念当有利,其无是者我乃受是物。”

王复以衣着其上,应时不现其形,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而是坐次有菩萨,名昙摩惟惧和那罗耶。阿阇世复以衣奉上之。其菩萨言:“若于声闻示现而不般泥洹,于辟支佛示现而不般泥洹,亦不住于生死、亦不至泥洹,我乃受其物。”

王阿阇世便以衣着其上。忽然而不现,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如是一一以衣与之,应时不见,其床机座处悉亦不现,复闻其音言:“其所现者,以衣与之。”

阿阇世语摩诃迦叶:“我从佛闻仁特尊,今以衣奉上,唯当受之。”

摩诃迦叶而不肯受。“所以者何?我,淫、怒、痴未尽索故不可受。亦不离无黠,亦不离恶亦不离苦知,亦不习亦不尽,亦不导亦不以尽为证,亦不有道念,亦不见怛萨阿竭,亦不闻法亦不属比丘僧,亦不慧生亦不眼净,亦不以识有所住而作。其与我物者,其德不能大,亦不能得尊脱。”

摩诃迦叶言:“如仁作意如我者,我乃受之。”

王阿阇世便以衣着其上。应时而不见,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便复以衣次第与诸比丘,一一不见。尽索五百人,悉亦不现,但闻其音言:“其有现者,以衣与之。”

王阿阇世熟自思念:“诸菩萨比丘僧悉亡,当以衣与谁?”

还自与中宫极夫人,又其夫人亦不现。应时阿阇世王便以得三昧,不见诸色,亦不见母人、亦不见男子、亦不见男儿、亦不见女儿、亦不见垣墙[7]、亦不见树木、亦不见室宅、亦不见城郭。尚有余念,谓有我身,诸色识悉止。

复闻其音:“如一切有所见,当自见其狐疑。如所见狐疑,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所见当作是视无所视,当作是视无所视法,是为视法。其有所见者,便以与之。”王了无所复见,便取其衣还欲自着,亦复不见其身,心意识诸所想已无,是名曰脱于想、脱于狐疑。则从三昧还,见众菩萨比丘僧、诸官属所有一切如故。


[1]《中论·观我法品》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2]《入行论·安忍品》云: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3]《大乘宝性论·如来藏品》云: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4]《大乘宝性论·如来藏品》云: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5] 叠:拼音dié,指帛叠。用棉纱织成的布。

[6] 六衰: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衰。这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7] 垣墙:拼音yuán qiánɡ,意思是院墙、围墙。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