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45

第一百四十五课


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分三:一、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二、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三、智者理当信受大乘法藏为佛语。

一、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菩萨愿及行,回向等彼无,
若依小乘修,云何成菩萨?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声闻彼乘中,未说菩萨愿,
行为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假设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只要依靠声闻乘就能获得佛果,此殊胜因有什么用呢?

大小乘的所有道并非都是共同的,宣说声闻乘的小乘法藏中并没有宣说菩萨的十大誓愿[1]等。大悲[2]等、十地[3]、十度[4]、二资粮[5]、不可思议的法性等无边甚深见解、广大行为,以及菩萨的善巧方便、威神力非凡夫与声闻缘觉思维所及的一切特法,在大乘中才有宣说,然而小乘中对这样的见行及殊胜回向等并未详细说明。小乘中只是提及通过实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又岂能成为圆满修道的菩萨呢?不可能成为。

诚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并非像声闻行为那样有限,而是无边无际、不可包容,因为轮回无边的缘故,利益对境众生的善行也无有限量。假设小乘承许除了他们自己所说以外成佛的殊胜因并不存在,而且只有靠这么实修才能成佛,那么你们也已经成了与菩萨力量相同,由此发殊胜菩提心后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为何不能成佛?因为成佛之道你们自己就具有的缘故。对方必须承认这一点。此外,于染污法方面来说,小乘认为染污法是三界,于其中会成为烦恼者;菩萨不刻意断除烦恼,虽然安住于三界,却不成为染污者,这是不可思议的方便。对于清净法,概括而言,(小乘、大乘分别是)以广大、殊胜的意乐而进行修智慧。小乘具足一味热衷自己涅槃而竭力摆脱贪执三有及世间受用之烦恼所致的广大意乐;菩萨具备以大悲善巧方便为前提观照有情而缘大乘殊胜见行的殊胜意乐。因此,菩萨的此道与声闻缘觉迥然不同。

如云:“对于菩萨等持的名称,诸声闻缘觉尚且不知,更何况入定于彼等持。”这已体现出一切见修中,大乘更为超胜。不仅如此,而且菩萨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以这种方式实修的方便多种多样,可见,只是持戒的边际尚且也无法想象,那么其他所有行为就更不言而喻了。

《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如何以菩萨之学处律仪防护?如是观察,仅依别解脱戒我不能成就真实圆满菩提真实圆满佛果,而如来于佛经及彼等中具有之菩萨行为及菩萨学处,我当学修……”其中作了广说。别解脱戒只是代表,四念住等其余所有共同道也要这般了知。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十五卷云:

[问曰: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

答曰: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释曰: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六波罗蜜义如先说。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明,照诸罪福业及诸果报。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大智度论·释三慧品》第八十四卷云:

[复问:佛常说三种智,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答: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6],是法声闻、辟支佛总相智,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道有四种:一者、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为四。菩萨法应引导众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世间福乐道,是十善布施诸福德;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道,菩萨应了了知是诸道。菩萨以佛道自为、为人,以余三道但为众生,是菩萨道种智。

须菩提问:“何以道种智为菩萨事?”

佛答:“菩萨应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虽出入是道,未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而不取证;具足是事已,然后坐道场乃取证。是故,须菩提!道种智是菩萨事。”

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种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达无碍智,知大小精粗,无事不知。佛自说一切种智义,有二种相:一者、通达诸法实相故寂灭相,如大海水中风不能动,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种智亦如是,戏论风所不能动;二者、一切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说,了了通达无碍,摄有无二事故,名一切种智。有人言:“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法、十八不共法,尽是智慧相和合,名为一切种智。”

复有人言:“金刚三昧次第得无碍解脱故,若大小、近远、深浅、难易,无事不知。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名一切种智。]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菩萨道四依,于小乘不说,
何法佛所修,而说能胜彼?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说,
此义较佛胜,正量他谁有?

此外,菩萨为了自他获得无上菩提,甚深愿力等的加持或所依均圆满,这在小乘的法藏中佛陀并未说明,因为一切声闻暂时不能堪为此法的法器之故。关于此义,比如来佛更殊胜的无欺正量他者谁会有呢?谁也不具有。所以,凡是恭敬佛陀者切切不可舍弃佛所说的大乘法藏,否则就不是如来的随行者。

《梵施王请问经》云:

乃于此教信仰者,何者不信此圣教,

非我随行我非师,圆满行道因即信。

又云:

彼等无信出家已,亦谤引导之教法,

彼于此教不深入,仅著法衣称比丘。

世尊言:“大王,此等四者于此教出家是险隘。何为四者?即不敬佛陀者、诽谤妙法者、嗔恨说法者、无有精进(指不闻思修行)而接受信财者彼等四者。”

《无尽意菩萨经》卷三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有四种依法亦不可尽。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义不依语?语者,若入世法而有所说;义者,解出世法无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义者,知施戒忍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知涅槃无性。语者,若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若说诸舍;义者,三种清净。语者,说身口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义者,安住精进无有终始。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证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脱智。语者,说贪恚痴;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语者,脱障碍法;义者,得无碍解脱。语者,称说三宝无量功德;义者,三宝功德离欲法性同无为相。语者,说从发心至坐道场,修集庄严菩提功德;义者,以一念慧觉一切法。舍利弗,举要言之,能说八万四千法聚是名为语,知诸文字不可宣说是名为义。

“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者,四识住处。何等四?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法性无别。识者,眼识色住,耳鼻舌身意识法住;智者,内性寂灭外无所行,了知诸法无有忆想。识者,专取所缘思惟分别;智者,心无所缘不取相貌,于诸法中无所希求。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为法识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于识。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行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诃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赞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云何依法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无人见、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愍世间生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饶润,所谓诸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谛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是法性者,不变不易,无作非作,无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复平等,无思无缘得正决定,于一切法无别无异,性相无碍犹如虚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复离一相之法。入是门者观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说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 大悲:大悲有三种。一、缘众生悲、二、缘法悲、三、无缘大悲。

《大智度论》云:“大悲,如《阿差末经》中说,有三种悲:众生缘、法缘、无缘。”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云:“初发心菩萨行众生缘慈,修行位菩萨行法缘慈,得忍菩萨行无缘慈。”

[3] 十地:即大乘菩萨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4] 十度:亦作十波罗蜜多。超脱三界苦海,次第证得十地果位之道。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七、方便度;八、愿度;九、力度;十、智度。

[5] 二资粮:即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六十如理论》云:

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慧资;

获得由福智,所出二殊胜。

[6]“一切”名内外十二入:

《杂阿含经》云:[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