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47

第一百四十七课


二、摄义: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是故聪明人,应舍憎大乘,
当起胜信受,为得无等觉。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圆菩提,故当尤诚信。

通达上面详细阐述所诠内容与能诠词句的智者,切切不可满怀憎恨而嗔恚大乘,因为能成就圆满菩提,故而应当比小乘法藏更加信心十足。经中讲说了如马、如象、如日如月、如声闻之神变、如佛之神变而行之五种菩萨。犹如依靠其中前两者可以远行,却会被风等席卷返回一样,这两种补特伽罗虽然发了殊胜菩提心,但信解声闻乘并且阅读其论典,而且令他人也如是奉行,借助与声闻乘混合等行善之风使得智慧迟钝,以致于退失道心,这是两种不定菩萨。后三种与小乘不相混杂,并且唯一读修大乘,由此使菩提心与智慧日益增上,不退道心,但是由智慧与精进的大小程度不同所致,与前者相比,后者得果更为迅速。方便智慧圆满的菩萨犹如善逝的神变一般而行,也就是说,有比获得声缘果位更提前得佛果的情况。所以, 不应该认识到声闻法藏位居于下而嗔恨,更不可认为胜过大乘而恭敬有加。当然,为了摄受所有声闻种姓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阅览小乘法藏等不包括在内。

《大智度论·释如幻品》第五十五卷云:

[【论】论者言:是时诸大弟子舍利弗等语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法甚深难解:以诸法无定相故为甚深;诸思惟观行灭故难见;亦不著般若波罗蜜故,名难解难知;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满足,更无所求,余一切智慧皆粗涩叵乐,故言微妙。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罗蜜智甚深,世间人智慧浅薄,但贪著福德果报,而不乐修福德。著有则情勇,破有则心怯;本所闻习邪见经书,坚著不舍,如是人常乐世乐。以是故言,谁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无信受,何用说为?”

阿难助答,有四种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须菩提所说,必有信受,不空说也。一者、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取相无所著故,是则能受。二者、漏尽阿罗汉,漏尽故无所著,得无为最上法,所愿已满,更无所求,常住空、无相、无作三昧,随顺般若波罗蜜故,则能信受。三者、三种学人,正见成就,漏虽未都尽,四信力故,亦能信受。四者、有菩萨虽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净,常随善知识,是人亦能信受。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萨大弟子所说”;虽闻般若波罗蜜诸法皆毕竟空,不以受先法故而言非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第二十七卷云:

[问曰:入法位中,过老病死,及断诸结使,破三恶道等,如先说。何以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亦住种种功德,何以故但说住阿鞞跋致地?

答曰:舍诸恶事,得诸功德,后当次第说及。所住功德,说法当须次第,不可一时顿说。

复次,菩萨初发意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堕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罗汉、辟支佛于此大乘,以为永灭。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柧枝[1]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及柧,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雕鹫,皆能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言:“此鸟从我怨家尼俱卢树上来,食彼树果,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以是故,于此一鸽,大怀忧畏;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于诸外道、魔众,及诸结使、恶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边,亦如彼鸽,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业。以是故,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致地者,从初发意已来,常喜乐住阿鞞跋致地,闻诸菩萨多退转故,发意时作愿:“何时当得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说住阿鞞跋致地。]

《说无垢称经·嘱累品》云:

[“慈氏当知:略由四缘初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获得甚深法忍。

何等为四?

一者、初闻昔所未闻甚深经典,惊怖疑惑,不生随喜。

二者、闻已诽谤轻毁,言:‘是经典我昔未闻,从何而至?’。

三者、见有受持、演说此深法门善男子等不乐亲近、恭敬礼拜。

四者、后时轻慢、憎嫉、毁辱、诽谤。由是四缘,初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获得甚深法忍。

“慈氏当知:略由四缘信解甚深法门菩萨为自毁伤不能速证无生法忍。

何等为四?

一者、轻蔑发趣大乘未久修行初学菩萨。

二者、不乐摄受诲示、教授、教诫。

三者、甚深广大学处不深敬重。

四者、乐以世间财施摄诸有情、不乐出世清净法施。

由是四缘信解甚深法门菩萨为自毁伤,不能速证无生法忍。”]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 故成无上道,中间种种乐。《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说行, 证无上菩提,兼得一切乐。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对深广法门有缘分、希求无边智慧的学人们,对大乘经典信心百倍并实地修行其中所说法义,将获得无上菩提。同时人间天界的一切安乐在没有刻意主修的情况下如火起之烟般兼收并蓄。为此,我们应当珍视爱重犹如摩尼宝般的大乘法藏,将它的意义放在修行的首位。前文中引用的《妙臂经》的教证在此也该引用。

《妙臂菩萨所问经·分别数珠持心离障分》云:“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已咸成一味,集诸善因总趣佛果,无量福聚自然相随。譬如有人耕田种谷唯望子实不为藁[2]干。既丰子实其于藁干自然而有,求趣佛果亦复如是,一切福乐不求自至。”

论中谈论到菩提,何为菩提呢?《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及到了五种菩提。

诚如《大智度论》所云:

[问曰:云何是五种菩提?

答曰:一者、柔顺忍;二者、无生忍及三种菩提;于三菩提中,过二而住第三菩提。复有五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五菩提义,余诸贤圣断结义,如先说。]

三、摄义: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施戒及忍辱,多为在家说, 此法悲为上,愿汝修成性。《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施戒安忍法,特为在家说, 大悲精藏法,应当稳固修。

作者教诲道:大王,你在位期间,虽然不能全面做到发愿菩提心与付诸实行,但是财布施、男女居士的戒律、定解思维正法等安忍法这三项,在家人容易办到,因此是对在家菩萨宣讲的。当然,并不是说在家较出家更为殊胜,而是因为六度之中前三度在家人容易修成,故而教诫他们修行。身为出家菩萨,由于财物不丰,为此以法布施为主。而作为在家人,只是财力布施,无力进行法布施,所以并未主要教诫。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将成办二利之遍知的唯一因——与大悲密切相联的精藏法甚深空性,作为修行的核心,想方设法使之稳固不退而尽力修习。精通以方便智慧双运而修行菩提的智者,就像有些人想看深渊而采用技巧,两个伞左右执撑而看,结果既见到深谷也未身坠其中一样,现前轮回诸法的实相后既得涅槃也不会堕入寂灭边而中断利众。又如云:“愚士出此语,一法得菩提,彼即空性理。”以方便遣除损减之边,以智慧遣除增益之边,依靠方便智慧这两者也就会获得解脱。在家菩萨即使不能做到广修行菩提心,但必须主要实修愿菩提心。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四十九卷云:

[演出法教者,菩萨如上求法已,为众生演说。菩萨在家者,多以财施;出家者爱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众生而为说法。]

《大智度论·释转不退轮品》第七十三卷云:

[问曰:经中说阿鞞跋致菩萨方便力,为利益众生故受五欲,是何等方便?

答曰:譬如以钳取火,虽捉而不烧。五欲如火,能烧人善根。是菩萨思惟:我出家一身,云何能以布施摄众生?众生多须饮食、衣服,须法者少。菩萨为摄众生故,故生富贵家,布施众生,恣其所须,出家、在家众生,能广利益;譬如大地,人民、鸟兽皆蒙利润,是时四种行六波罗蜜。若出家赞布施,或有人言,汝自一身无财,但教人施,则不信受;是故菩萨方便作白衣,以财充满一切而劝行施,人则信受。是菩萨或作转轮圣王,心念施时,则满阎浮提珍宝,如顶生王宫殿中,心生欲宝,则宝至于膝;或作帝释,或作梵王,能雨珍宝满三千世界,供养于佛,充满一切。为摄众生故,而自不受;人受五欲,则心生憍慢,陵易[3]于人。是人常断淫欲故,诸烦恼薄,不生憍慢;不生憍慢故,不陵易众生,是名阿鞞跋致相。]

《教王经》云:

“大王!如是汝事物繁多,时时刻刻从布施度至智慧度之间悉皆学修无能为力,是故,大王汝当于真实圆满菩提欲乐、诚信、希求及发愿,或行或住等恒常持续忆念、铭记,修行……大王!汝若如此奉行,则既为君主也不失王事,复圆满菩提资粮。”又云:“未获菩提之前,暂时人、天安乐,其中以菩萨心之善根业之异熟屡次上生天界;多次转生人间,是故,虽为君王,仍……”

其中作了大篇幅的阐述。

四、不能学修国王行为则教诫出家: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由世不平等,王位若乖法,
为好名及法,事及出家胜。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若由世蛮横,依法难持政,
为法与名誉,汝应作出家。

虽然这般教授了正法与世间法两全其美的方便,然而,由于浊世的世间一切有情极其蛮横、顽固不化,而认识到要做到戒杀等绝对依照正法规则实在难以或无法治理国政,那么从大局着想,为了不失正法,也为了保存美名,你应当像先王们弃俗为僧一样做出家身份。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五十卷云:

[出家成就者,如释迦文菩萨,夜于宫殿,见诸婇女,皆如死状;十方诸天鬼神,赍持幡华供养之具,奉迎将出。是时车匿虽先受净饭王敕,而随菩萨意,自牵马至;四天使者接捧马足,逾城而出。为破诸烦恼及魔人,示一切众人在家之秽。如此大功德贵重之人,犹尚出家,况诸凡细!如是等因缘,名出家成就。]

《贤劫经》云:

恶世众生极野蛮,法临隐没恶趣增,

智者极生出离心,犹如野兽谨慎住。

    三世诸佛也是以出家的身份成佛的。经中说:在家众如住火炕,出家众如住凉室……出家有功德无量。

《三摩地王经》云:

恒河沙数佛勇士,俱胝劫中谁承侍,

何者满怀厌离心,出离俗家此更胜。

本品正文宣说完毕。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宣说国王之行为的第四品释终。


[1] 柧枝:拼音gū zhī,亦作‘觚枝’,树枝又歧出的枝条。

[2] 藁:拼音 gǎo,〈名〉同“稾(稿)”。禾秆。藁秸(稻、麦等的秆子)

[3] 陵易:拼音líng yì,意为欺凌。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