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57

第一百五十七课


二(应取功德)分二:一、暂时之功德;二、究竟之功德。

一(暂时之功德)分二:一、总说;二、十地之安立。

一(总说)分四:一、略说功德之本体;二、认清各自之本体;三、各自之果;四、共同之果。

一、略说功德之本体: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若能免此恶,对治德易生,
此中诸功德,菩萨应修治,
谓施戒及忍,勤定慧悲等。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已离彼诸过,诸德轻易依,
略说菩萨德,布施及持戒,
安忍与精进,定慧慈悲等。

远离了菩萨六度的违品——刚刚所说的这所有过失之后,轻而易举便能依于正道之精华六波罗蜜多等一切功德。由于断除过失而无有障碍便生起功德,是故说“轻易”。菩萨应取的所有功德,简明扼要地宣说即包括在以下列举的内容中:怀有施舍心而发放财物等的布施,以断心禁止恶行等的持戒,心不烦乱的安忍,无有怯懦而喜乐善法的精进,心平等安住的静虑,了达实相的智慧与愿众生离苦的悲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发心等。因此,务必要依止这些。

《大智度论》第三十卷云:[复次,菩萨于众生前,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而为说法,毁呰[1]悭贪。夫悭贪者,自身所须,惜不能用;见告求者,心浊色变,即于现身声色丑恶;种后世恶业故,受形丑陋。先不种布施因缘故,今身贫贱;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事故,堕恶道中!

复次,生死轮转利益之业,无过布施,今世、后世常得随意。便身之事,悉从施得。施为善导,能开三乐:天上、人中、涅槃之乐。所以者何?好施之人,声誉流布,八方信乐,无不爱敬,处大众中无所畏难,死时无悔。其人自念:“我以财物植良福田。人天中乐、涅槃之门,我必得之!”所以者何?施破悭结,慈念受者;灭除瞋恼,嫉妒心息;恭敬受者,则除憍慢;决定心施,疑网自裂;知施果报,则除邪见及灭无明。如是等诸烦恼破,则涅槃门开。

复次,非但开三乐而已,乃能开无量佛道、世尊之处。所以者何?六波罗蜜是佛道,檀为初门,余行皆悉随从。如是等布施,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故,令众生立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义,如先檀中说。

立尸罗者,菩萨于众生前,赞说戒行:“汝诸众生,当学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戒为一切众生[2]众乐根本,譬如大藏,出诸珍宝。戒为大护,能灭众怖,譬如大军破贼。戒为庄严,如著缨络[3]。戒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槃城。戒为良药,能破结病。戒为善知识,世世随逐[4]不相远离,令心安隐;譬如穿井,已见湿泥,喜庆自欢,无复忧患。戒能成就利益诸行,譬如父母长育众子。戒为智梯,能入无漏。戒能惊怖诸结,譬如师子[5],能令群兽慑伏[6]。戒为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净戒者,所愿随意;譬如如意珠,应念时得。”如是等种种赞戒之德,令众生欢喜,发心住尸罗波罗蜜。

住羼提者,于众生前,赞叹忍辱:“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7],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隐无患。忍为大藏,施贫善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忍为磫𥗫[8],能莹明诸德,若人加恶,如猪揩[9]金山,益发其明。求佛道、度众生之利器,忍为最妙!行者当作是念:‘我若以瞋报彼,则为自害!又我先世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当偿。若于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

复次,众生为烦恼所牵,起诸恶事,不得自在。譬如人为非人所持,而骂辱良医,良医是时但为除鬼,不嫌其骂;行者亦如是,众生加恶向己,不嫌其瞋,但为除结[10]

复次,行忍之人,视前骂辱者,如父母视婴孩,见其瞋骂,益加慈念,爱之踰[11]深。又复自念:“彼人加恶于我,是业因缘,前世自造,今当受之。若以瞋报,更造后苦,何时解已!若今忍之,永得离苦,是故不应起瞋。”如是种种因缘,诃瞋恚生慈悲,入众生忍中。入众生忍中已,作是念:“十方诸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12],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身亦如是,但皮骨相持,随心风转,念念生灭,无常空寂,无有作者,无骂者,亦无受者,本末毕竟空故,但颠倒虚诳故,凡夫心著。”如是思惟已,则无众生;无众生已,法无所属,但因缘和合无有自性。如众生和合,强名众生,法亦如是,即得法忍。得是众生忍、法忍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诸余利益!众生闻是已,住羼提波罗蜜。

立毗梨耶者,教众生言:“汝莫懈怠!若能精进,诸善功德悉皆易得;若懈怠者,见木有火而不能得,何况余事?”是故劝令精进。若人随方便精进,无愿不得。凡得胜法,非无因缘,皆从精进生。精进有二相:一、能集生诸善法,二、能除诸恶法。复有三相:一、欲造事,二、精进作,三、不休息。复有四相:已生恶法断之令灭,未生恶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发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长。如是等名精进相。精进故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风助,其燃乃炽。又如世间勇健之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进,乃至能得佛道,何况余事!众生闻已,皆立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见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于一切诸法中最为第一,极为尊贵,能益一切,令得诸法实相不诳之法。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光明,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三达[13]无碍[14],于一切法无碍解脱,得如是者,一切众生中最为尊上,应受一切世间供养。若人但心念佛,尚得无量无尽福德,何况精进布施、持戒、供养、承事、礼拜者!语众生言:“佛事如是,汝等当发无上道心,勤修精进。行如法者,得之不难!”众生闻是已,便发无上道心。若发心者,不可但空尔而得,当行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次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五波罗蜜,则是毗梨耶波罗蜜[15]。若不发大乘心者,当教辟支佛道;若无辟支佛道者,教行声闻道;若无声闻道者,教令离色,受无色定,寂灭安乐;若无无色定者,教令离欲,受色界种种禅定乐;若无禅者,教令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种种乐。莫自懈怠,空无所得,贫穷下贱,种种勤苦,甚为可患!懈怠法者最为弊恶,破坏今世、后世利益善道。众生闻已,集诸善法,勤行精进。

立禅者,菩萨于众生前,赞叹禅定清净乐、内乐、自在乐、离罪乐、今世后世乐、圣所受乐、梵天王乐、遍身受乐、深厚妙乐:“汝诸众生,何以著五欲[16]不净乐,与畜生同受诸罪垢乐,而舍是妙乐?若汝能舍小乐,则得大乐[17]。汝不见田夫弃少种子,后获大果;如人献王少物而得大报;如少钩饵而得大鱼,所舍甚少而所获大多。”智者亦如是,能弃世间之乐,得甚深禅定快乐。既得此乐,反观欲乐,甚为不净,如从狱出;如病疢[18]得差,更不求药。

复次,禅定名实智初门,令智慧澄静[19],能照诸法,如灯在密室,其明得用。若依禅定得四无量[20]、背舍[21]胜处[22]、神通[23]、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变成如意宝[24]珠,何况余事!随意所为,无不能作:入地如水,履[25]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时变身充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泰山;或时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动如动草叶。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众生闻是已,立于禅波罗蜜。

立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教诸众生:“当学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为慧眼。若无慧眼,虽有肉眼,犹故是盲;虽云有眼,与畜生无异。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一切有为法中,智慧为上!圣所亲爱,能破有为法故。如《经》中说:“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住智慧山顶,无有忧患!观诸苦恼众生,无不悉见。”智慧刀能断无始烦恼生死连锁,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罗蜜,得不可思议无量佛道,成一切智;何况声闻、辟支佛,及世间胜事?是智慧增长清净,不可沮坏[26],名为波罗蜜。”众生闻已,住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或时不以口教,或现神足光明,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或现种种余缘,乃至梦中为作因缘,使其觉悟,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是故《经》言:“欲令众生住六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云: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不起悭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是六种心恶故,能障蔽六波罗蜜门。

如菩萨行布施时,若有悭心起,令施不清净,所谓不能以好物施;若与好物,不能多与;若与外物,则不能内施;若能内施,不能尽与;皆由悭心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诸法皆空,如梦如幻;以身、头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萨虽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悭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余人离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不见破戒事。所以者何?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譬如地为一切万物所依止处[27];破戒尚不得余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复作是念:“菩萨法者,安乐众生。若破戒者,恼乱一切。”以是故,菩萨不生破戒心,何况破戒?

小乘及诸凡夫,尚不应生瞋恚心,何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身为苦器,法自受恼,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应怨人;但当自护其心,不令起恶!譬如人遭风雨寒热,亦无所瞋。复作是念:“菩萨求佛,以大悲为本。若怀瞋恚,则丧志愿。”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间乐,何况道乐?瞋恚之人,自不得乐,何能以乐与人?

懈怠之人,世间胜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钻火数息,无得火期。

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灯,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乱心中智慧,亦复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当摄心,然后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丑之事,都不觉知,散乱之心亦如是。世间好事,尚不能善知,何况出世间法?

愚痴人心,一切成败事,皆不能及,何况微妙深义?譬如无目之人,或坠沟坑,或入非道;无智之人,亦复如是;无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见。如是之人,世间近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力故,能障是六蔽,净六波罗蜜。以是故说,若欲不起六蔽,当学般若波罗蜜。]


[1]:拼音huǐ zǐ,1.亦作“毁疵”。亦作“毁訿”。亦作“毁呰”。2.毁谤;非议。

[2] 众生:〔众生〕-【宋】【元】【明】【宫】。

[3] 缨络:拼音yīng luò,同“璎珞”以珠玉缀成的装饰品。

[4] 随逐:拼音suí zhú,意思是跟从;追随。

[5] 师子:拼音 shī zǐ,狮子。亦称狻麑。狻麑:拼音suān ní。

[6] 慑伏:拼音shè fú,因畏惧而屈服。

[7] 铠:拼音kǎi,〔铠甲〕古代的战衣,可以保护身体。简作“铠”,如“铁铠”,“首铠”。

[8] 磫𥗫:拼音zōng q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广雅‧释器》云:“磫𥗫,砺也。”

[9] 揩:拼音 kāi,〈动〉擦抹;摩擦。

[10]《中观四百颂·明菩萨行品》云: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11] 踰=逾【宋】【元】【明】【宫】,=愈【圣】【石】。踰:拼音yú,同“逾”。更加:逾甚。

[12] 《道行般若经》卷八云:“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譬如工匠黠师克作机关木人,若作杂畜木人,不能自起居,因对而摇,木人不作是念言:‘我当动摇屈伸低仰令观者欢欣。’何以故?木人本无念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随人所行悉各自得之;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形亦无念。”

[13] 三达:《大乘义章》卷二十云:“宿命、天眼、漏尽,经说为通,复说为明,又云三达。”

[14] 无碍:《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云:“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15] 行五波罗蜜,则是毗梨耶波罗蜜:行五度已,则是精进。(印顺法师,《大智度论笔记》

[16]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是众生在欲界都会有的五种欲望。

[17]《格言宝藏论·观察学者品》

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

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

[18] 疢:拼音chèn,热病,亦泛指病:疢疾。

[19] 澄静:拼音chéng jìng,意思是清澈而平静。

[20] 四无量:《大智度论》云:“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瞋觉故;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修喜心,为除众生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21] 背舍:即八背舍。《大智度论》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

[22] 胜处:即八胜处。出禅波罗蜜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23] 神通:即六神通。

一、宿命通:如实能知自他前生生地,姓名,父母,业,命,资财如彼如彼等诸实况的智慧。

二、天眼通:能知能见所有远近现有诸色及死后往生何处等一切时地隔离不能现见之色。

三、漏尽通:由了知见,修所断烦恼已断未断次第,证得永尽无生智之自在力。

四、天耳通:能明白聆悉一百由旬以往的一切巨细声音的听觉。

五、他心通:能如实了知他有情类一切善恶之心。

六、神足通:示显能知炽燃,飞行,多少,美丑,水行,土行种种神变,自在具足。

[24] 宝-【宋】【元】【明】【宫】

[25] 履:拼音lǚ,〈动〉行走。

[26] 沮坏:拼音jǔ huài,意思是毁坏;败坏;破坏。

[27] 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譬如地为一切万物所依止处: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悕,佛说应常习。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