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6

第十六课


二、遮止余罪: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离酒清净命,无逼恼心…。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戒酒行正命,不损诸有情。

    如果有人想:(所遮之法)就仅有上述这些而已吗?

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人,都不可饮用令身不由自主的酒类。

《圣雄长者请问经》中说:“戒酒之功德,无有昏厥,无醉无迷,言词不乱,无骄无躁,无掉无散,安住正念,具足正知。”

饮酒的过患则与之相反。诸位在家人要断除短斤少两等欺骗行为,诸位出家人务必断绝五种邪命,依靠正当的生计。断除身体用利刃对有情剜眼、割鼻、切耳及用石头棒棍击打众生、用绳子系缚他众或口出恶语谩骂等损恼众生的言行。以上三种也属于遮止之法。

五邪命:

第一、诈现威仪,即是以希求财物为等起心(出发点),意欲使人承事和恭敬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诈现寂静威仪。

第二、谄媚奉承,即是欲得财物为等起心,便言:我从远道来至汝处和我住在此处都是为汝的利益,汝如同我的父母,应当布施我,我亦施汝。如是名为谄媚奉承之语。

第三、旁敲侧击,即是为了求得财物表示愿意为他作事,便说:汝的钵盂真好,我也很想有这样的钵盂,只是施者难得。如是名为贪恋财物而作侧面乞求之语。

第四、巧取讹索,即是由贪爱财物之心,而对人言:汝的父母也行布施,应布施谁呢?汝家中而有阿罗汉住,在共同谈论,则汝定有福报。如是等语,即欲使人思惟:此是阿罗汉我应布施供养。

第五、赠微博厚,如说:有些国王以钵盂布施我,我都未受,此钵盂是某某王布施我的。说如是语,是欲令他人想道:此人是殊胜布施的对境。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十善诸业道,身语意常亲,

远离于诸酒,亦行清净命。

    从“戒杀”开示至“不损诸有情”之间的十三法即是所要遮止之十三法。

二、奉行之三法: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施,
供养所应敬,修行仁慈心[1]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敬施供应供,修行仁慈心。

敬施等为所应奉行之三法,即对下施舍财物等,意指对众生恭敬并及时作布施为敬施,如云:

依于能净心信清流心,挥起应时无损之双臂,

精勤恭敬常作施舍法,佛说具相圆满积功德。

为利自他,布施者从心底放舍所布施的财物为布施。此处的布施也包括观修施身、法施、财施、无畏施。

《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对上供养,意指对佛、出有坏、亲教师、规范师以及其他具有功德者作供养,于一切对境,满怀恭敬,自己亲手奉送等这叫供应供。供养也可分二者,即财供养与修行供养。

以慈爱心不求任何回报,诚心诚意以身语意三门慈爱利他的四无量心,即归纳为奉行之法。什么叫四无量心?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开悲花,

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众生修自心。

    即慈、悲、喜、舍四种,因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能牵引无量之福,招感无量之果,故名为四无量心。

    慈心者,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悲心者,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喜心者,见众生安乐内心欢喜;舍心者,舍弃对亲友之贪、对怨敌之嗔,而于大悲境中平等而观。

三、摄义: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略说法当尔。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简言法即此。

    概括而言,增上生之因的十六法,就是以上所说的这些所遮止的十三法与所奉行的三法,共计十六法也。

二(宣说他宗无有彼等正法)分三:一、步入歧途而害自他;二、入歧途之补特伽罗;三、明示入歧途之过。

一、步入歧途而害自他: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若但行苦行,决不生善法。
以离智悲故,若唯有苦行,
不能除损他,与救济利益。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唯一折磨身,如是无正法,
未断损恼他,利他绝非有。  

    如果有人问:在他宗余道中,逼恼身心的苦行也是承认为正法的,为何不将外道的行苦等也统摄在上述的十六法中呢?难道你们不承认依赖苦行等也是道吗?

依靠绝食、五火等折磨身体的所有道只是令身体徒生痛苦而已,暂且不说解脱之因,甚至连增上生之因的正法也不会到手,因为依靠这样的道,丝毫也没有制止、断除损害其他众生之事,而且也绝对不可能直接间接饶益他众,因为这只是令自己走向恶趣的因,而不具备利益他众的能力。

《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云:

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

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

二、入歧途之补特伽罗: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施戒修所明,正法大夷路,
若弃行邪道,自苦受牛罚。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布施戒安忍,正法之大道
不敬逼恼身,如牛奔歧途。

上述的这十六种法可以归属在三法之中,是哪三法呢?贪图受用将导致生不起菩提心、失毁戒律的后果。因此,以清净的意乐、加行而施舍所拥有的财物;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断除恶行七所断的戒律,断除贪心、嗔心、与邪见可归摄于其中,因为舍盗即断贪心,戒杀即除嗔,正见即能庄严自己的戒律,也就是精勤修行十善法戒;嗔恨摧毁善根,与有情发生抵触。

印度的难胜友论师在《教王宝鬘论广释》中说:“对大乘的菩萨圣者而言,安忍可分成三种,即一地位时的相似安忍,五地位时的随行安忍与八地位时的无生法忍。”

经中说:断除嗔恚,成为不退转者。这里的安忍就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三种安忍。

  • 顺受苦忍:行修善法,虽遇饥渴或寒热等诸损害缘仍不舍离,仍不间断。
  • 耐怨害忍:忍受我曾施恩于有情,对我反施捆打等诸损害之行,心不愤怒,不怀恶念。
  • 无生法忍:宣说空性、无我、无生、无灭诸甚深义,心无怖畏,心生净信,心生欢喜,法智忍或无生法忍。

    《大智度论》云:“复次,等忍在众生中一切能忍;柔顺法忍于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长作证,得无生忍;最后肉身,悉见十方诸佛化现在前于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声闻法中:暖法增长名为顶法,顶法增长名为忍法,更无异法增长为异。等忍、大忍,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忍:生忍、法忍。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复次,观众生无初,若有初则无因缘,若有因缘则无初。若无初,亦应无后。何以故?初后相待故。若无初、后,中亦应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众生,不生邪见,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无挂碍,是名法忍。”

以此三种为主的所修正法是一切佛菩萨的通衢大道,毫无错谬,为何称其为大道呢?因为无量三世诸佛已、正逝即当逝,通行无阻之衢道。“夷路、大道”也可以解释为,大士夫佛等所行之通衢与具足彼等大圣贤广大律仪学处功德与通向法性真如之实相道也。此道能引导众生悉皆到达无上究竟的大般涅槃城邑。

愚痴无知外道徒等不敬、舍弃此道而逼迫身体,就像由经险地等而行的牲畜后面其它旁生也随之而行步入歧途一样,如同经行歧途之牛般的这些愚者也只是自欺欺人,以盲导盲,不仅葬送自己而且也牵连盲目跟从他的人们。


[1] “修行仁慈心”这一句在陈天竺三藏真谛所翻译的《宝行王正论》中没有,今在此根据藏文版而作补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