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王宝鬘论160

第一百六十课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心寂静名定,通真义名智,
于一切众生,一味利名悲。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定一缘无染,慧择谛实义。
悲于诸有情,哀悯一味慧。

静虑:也就是指《宝云经》中所说的“寂止一缘心”。于胜妙的善法中一心不乱,一缘安住,而无有昏沉、掉举等以及享受禅悦等自地之障的染污。

《般若经》中说:“心散尚不能成就自利,何况他利。是故,丝毫亦莫令心散有机可乘。”此外,其他经中说道:“弥勒,如来教,以静虑及禅修安立,以妙慧造作,以智慧精进入定安立,而非以在家业及例行之事安立。”在家业是指喜爱佛法的在家人与在家菩萨造佛像、印佛典、建佛塔以及勤于许多例行之事。佛言:“执事菩萨造七宝塔遍满三千界,我不以此欢喜……讲经菩萨仅受持一偈颂并为他讲说等令我欢喜,令我得供养。”又教诫道:“遍及赡部洲之此等行事者若恭敬承侍一位精进讲经说法者、遍及赡洲之讲经说法者恭敬承侍一位精进内在正安住者,则是如来随喜处……”宣说了许多有关道理。往昔,涅甲与邦那杰先前对于诸法无所不闻,当听到外道本师所说的一句名为‘正安住’的词句时,就觉得没有听到什么比这个更为殊胜的法而心满意足。因此,精进修行止观是最值得赞叹的。

静虑也有世间静虑与出世间静虑的分类。

静虑的分类有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一、凡夫行静虑:凡夫行静虑者,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二、义分别静虑:义分别静虑者,虽然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三、缘真如静虑:缘真如静虑者,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宝云经》云: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名具禅波罗蜜。何等为十?多集福德、深厌诸恶、能勤精进、具于多闻、不颠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聪明、有纯善心、善解定智、不著禅相。”

“云何名为多集福德?久于大乘积集善根,在所生处常护持善戒、遇善知识,世世恒生种族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家居士,生处恒生正见家增长善法,忆所修善方便不舍,常不离善知识、菩萨、诸佛。”

“渐渐增长观察诸法:‘世间大苦,常为灾患之所逼恼无有暂停,长为众苦、无明所盲,皆因爱欲。欲为根本,我今不应同于凡夫亲近于欲。欲者,诸佛世尊说从妄想生,无量因缘毁訾过患,譬如以木贯人心肾。欲如利戟、欲如剑刃、欲如毒蛇、欲如锋焰、欲如脓烂,不可触近;欲如聚沫、欲如热焰、欲如幻化、欲如梦想;欲为不净,令人臭秽,欲如熟痈、欲如腐败烂肉。’作如是厌恶欲想,剃除须发,舍离产业,出家学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门。”

“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学道,发大精进,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证者当令得证。”

“如是因、如是缘,以是事故即得多闻,于世谛第一义谛悉能宣说,善知世谛即第一义谛,善知不颠倒法如法体相。”

“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得见正道,利根转胜,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厌恶,远离大众愦閙之处,远离欲觉、贪瞋、邪见、残害之心,远离眷属、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一切身心。”

“常念自观察己心,为念善、不善、无记。若念善,应念胜善。念胜善者,心生欢喜,起发信乐。云何是胜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法,是名胜善,是真道支。”

“心犹不善,极生厌恶。多作观察,勤行方便,断于不善。何等不善?贪欲、瞋恚、愚痴。贪欲有三种:上、中、下。何者是上贪欲?欲心逼身,正见衰损;离欲心少,离于惭愧。云何离惭愧心?若摄身静念独处林野,尔时思惟欲觉增长炽盛,贵于欲觉、赞叹欲觉,以欲觉故,作是思惟时无有愧心。云何无惭?以欲业、欲作、欲因缘,于父母所生怼恨[1]语、于尊重处而无畏难,亦不羞愧自现有德。以是欲故,命终之时堕于恶趣,是名上欲。云何名为中欲?若受欲已,心生厌离、或起悔心,是名中欲。云何名为下欲?若摩触之时欲想即息、或共言语虽有染想生念即灭、或见欲时欲想亦息,是名下欲。欲者,一切衣服、饮食、供身之具悉名为欲。”

“瞋恚亦有三种:上、中、下。何者为上瞋?若恼彼时深生忿怒,或作五逆[2]、或五逆中作一一逆、或诽谤正法等。如是之罪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身坏命终堕大地狱受罪,余报[3]得生人中,肤体黑瘦、两目皆赤、志逞[4]常怒、多怀扰害[5]。以是义故,名为上瞋。云何名为中瞋?所作诸恶速疾变悔,即修对治之法,是名中瞋。云何名为下瞋?或出恶言、或起讥诃、或集微恶业、或时时起发,寻生对治,是名下瞋。”

“愚痴亦有三种:上、中、下。何者为上痴?作恶不悔、不生惭愧、心无厌时,如是名为上痴。云何名为中痴?身作恶时寻生变悔,于同梵行边发露忏悔、不显己德,是名中痴。云何名为下痴?依如来所制非性重罪少有所犯,是故名为下痴。”

“菩萨摩诃萨善心起时,能回贪瞋痴、能除欲爱、能除欲乐、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

“云何名为无记心?此心起时,不缘外、不缘内,不缘善、不缘不善,不从定、不从智。如从眠起目视不了,不缘善、恶,名为无记。若无记心生时,菩萨方便自策发起善心,令生欢喜、安住于善,是名菩萨得于善心。以善心故,观察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热时焰、如呼声响,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迹乘、此法不迹乘。”

“菩萨摩诃萨观于一切法发起善心,以法为想、心为先导,当善持其心调顺其心、善持诸法调伏诸法。见正法已,以是缘故便得寂定。心为境界,以心系心渐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专一;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心寂静故心生喜乐,便除欲爱、诸恶、不善。”

“有觉有观定生喜乐,成就初禅;无觉少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除喜、得乐、念舍,得第三禅;离喜乐、行舍心,得第四禅;除我见、离忧喜、舍苦乐,净念舍行四禅。一切解脱离色相,如虚空,众生心相、虚空相等作一解脱观。以是故,色相灭,空相生;恼坏相已灭,无边虚空相成。从无边虚空相以次观识,识无边故,虚空相灭。观识渐损乃至少识,名为不用处;复观此识若有、若无,是名非想非非想处;灭诸想、受,是名灭定。菩萨虽入灭定而不舍教化众生,亦不永乐灭定以为寂静,不舍灭定而能慈悲普覆众生;于灭定中乃至起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菩萨尔时便获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门禅[6]、五神通等以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庄严之具,功德满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具禅波罗蜜。”]

《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云:

[“昔有两菩萨,志清行净,内寂无欲,表如天金,去秽浊之群,处山泽[7],凿石为室。闲居靖[8]志,菅[9]衣草席,食果饮泉,清净无为,志若虚空,四禅[10]备悉,得五通智[11]:一能彻视无遐不覩,二能洞听无微不闻,三能腾飞出入无间,四能通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五能自知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梵释仙圣,诸天龙鬼,靡不稽首[12]。处山泽六十余年,悲念众生展转愚冥,不覩为恶后有重殃,约情弃欲敬奉三尊,福至响应必获其荣。二梵志者:一名题耆罗,二名那赖。题耆夜兴诵经,疲极卧出,那赖时亦诵经,误蹈题耆罗首,题耆即兴而曰:‘谁蹈吾首者,明旦日出一竿,破尔之首为七分善乎!’那赖曰:‘误蹈尔耳,祝誓何重?瓦器不行之类,尚有相触,岂况于人共处,终年而不误失乎?尔言常诚,明旦日出,吾首必为七分矣。吾当制日不令其出。’遂尔不出。五日之间,举国幽冥,炬烛相寻[13],众官不修,君民惶惑,会群寮、请道士。王曰:‘日之不出,其咎安在?’道士之中有五通者曰:‘山中道士,两有微诤,故制日令不出耳。’王曰:‘其诤有缘乎?’道士具以本未为王说之。王曰:‘奈之何?’答曰:‘王率群寮民无巨细,驰诣于彼稽首和解,彼必慈和。’王即有诏如道士令,诣于山泽叩头曰:‘国丰民宁,二尊之润,而今不和,率土[14]失所。其咎在我,黎民无过,愿赦之。’那赖曰:‘王勤晓彼意,彼意解者、吾放日矣。’王之[15]题耆罗所,宣那赖旨。王即曰:‘令彼以泥涂其首放日。’泥首即破为七分,那赖无为。王臣黎民靡不欣怿[16],两道士为王广陈治国,当以四等无盖之慈,劝奉五戒[17]载十善[18]而行。王及臣民,佥然[19]受戒。王还国有诏曰:‘人无尊卑,带五戒十善经,以为国政。’自斯之后,王润逮[20]草木,忠臣诚且清让,父法母仪室家各尚,守道贞信,家有孝子。众祐曰:‘两菩萨覩其国主不知三尊,臣民愦愦[21]邪见自蔽,犹冥中闭目行。愍其徒[22]死不覩佛经,故为斯变,欲其覩明也。’”

佛告诸比丘:“那赖者,吾身是。题耆罗者,弥勒是。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1] 怼恨:拼音duì hèn,指怨恨。

[2] 五逆:即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

[3] 余报:是在果报之后,还有一些剩余的力量,或是还有若干后遗症。

[4] 逞:拼音chěng,显示,施展,炫耀,卖弄:逞能。逞强。逞凶。逞威风。

[5] 扰害:拼音rǎo hài,意思是指侵扰危害。

[6] 十二门禅: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十二门之禅定。略称十二门。乃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禅定,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定而成。

[7] 山泽:拼音shān zé,释义为山林与川泽;泛指山野。

[8] 靖:拼音jìng,〈动〉使安定。

[9] 菅:拼音jiān,1.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很坚韧,可做炊帚、刷子等。杆、叶可作造纸原料:草菅人命。2. 也表示茅草的统称。

[10]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11] 五通智:天眼、天耳、如意、他心智、自识宿命。

[12] 稽首:拼音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13] 相寻:拼音xiāng xún,意思是相继;接连不断。

[14] 率土:拼音 shuài tǔ,“率土之滨”的省语。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15] 之:拼音 zhī,〈动〉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16] 欣怿:拼音xīn yì,意思是欣喜。

[17] 五戒:为佛家在家居士所要守护的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18] 十善:《大智度论》云:“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

[19] 佥然:拼音qiān rán,犹皆;都。

[20] 逮:拼音dài,到,及:力有未逮。

[21] 愦愦:拼音kuì kuì,昏庸;糊涂。

[22] 徒:拼音tú,〈副〉徒然,枉然。徒留无所施。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