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62

第一百六十二课


大悲心:不舍弃众生的因大悲心是指缘一切有情而于心不忍,愿他们远离轮回与恶趣之苦的悲悯一味一体的妙慧。也可以解释成,与修习之心一味或者证悟诸法无生的智慧不离大悲的滋润之义。

《大智度论》第四十九卷云:

[“云何菩萨入大悲心?若菩萨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为为一切十方众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云:

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1]。其父慈恻[2],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

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

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名为小。

问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

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

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复次,凡夫人、声闻、辟支佛、菩萨慈悲,名为小;诸佛慈悲,乃名为大。

复次,大慈从大人心中生,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恶道大苦,能与三种大乐,天乐、人乐、涅槃乐。

复次,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蜫虫[3],慈彻骨髓,心不舍离。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脱苦已,以五所欲乐、禅定乐、世间最上乐,自恣与之皆令满足;比佛慈悲,千万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

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

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

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现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作妓乐,皆是大慈、大悲力。

复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众生名之;譬如师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众兽名之。众生闻佛种种妙法,知佛为祐利众生故,于无量阿僧祇劫难行能行;众生闻见是事,而名此法为大慈、大悲。譬如一人,有二亲友,以罪事因缘故,系之囹圄[4],一人供给所须,一人代死;众人言,能代死者,是为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为一切众生故,以头目髓脑布施,尽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闻见是事,即共名之为大慈、大悲。如尸鞞王,为救鸽故,尽以身肉代之,犹不与鸽等,复以手攀秤,欲以身代之。是时地为六种震动[5],海水波荡,诸天香华供养于王。众生称言:“为一小鸟所感乃尔,真是大慈、大悲!”[6]佛因众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本生,是中悉应广说。

问曰:禅定等诸余功德,人不知故,不名为大;智慧说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称言大?

答曰:佛智慧所能,无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舍禅定乐,救护众生,人皆知之。于佛智慧,可比类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见耳闻,处处变化大师子吼,是故可知。

复次,佛智慧细妙,诸菩萨、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况余人?慈悲相可眼见耳闻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测知。

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譬如美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人多乐故,称慈悲为大。

复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杂类皆能生信。如见像,若闻说,皆能信受,多所饶益故,名为大慈、大悲。

复次,大智慧,名舍相、远离相;大慈悲,为怜愍利益相。是怜愍利益法,一切众生所爱乐,以是故名为大。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经》中说:大慈、大悲有三十二种,于众生中行。是大慈、大悲摄、相、缘,如四无量心说。

复次,佛大慈悲等功德,不应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别求其相。上诸论议师,虽用迦旃延法分别显示,不应尽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说:“大慈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7]是事不尔。何以故?大慈悲名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

问曰:大慈悲虽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如淤泥中生莲华,不得言泥亦应妙;大慈悲亦如是,虽是佛法根本,不应是无漏!

答曰:菩萨未得佛时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犹可;今佛得无碍解脱智故,一切诸法皆清净,一切烦恼及习尽。声闻、辟支佛,不得无碍解脱智,烦恼习不尽,处处中疑不断故,心应有漏;诸佛无是事,何以故说佛大慈悲应是有漏?

问曰: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为众生故生,应是有漏。

答曰:诸佛力势不可思议。诸声闻、辟支佛不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诸佛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诸阿罗汉、辟支佛,十方众生相不可得,而取众生相生慈悲;今诸佛十方求众生不可得,亦不取众生相而能生慈悲。如《无尽意经》[8]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9]

复次,一切众生中,唯佛尽行不诳法;若佛于众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诳法。何以故?众生毕竟不可得故。声闻、辟支佛,不名为尽行不诳法;故声闻、辟支佛,于众生、于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应难、不悉行、不诳法故。一切智能断一切诸漏,能从一切有漏法中出,能作无漏因缘,是法云何自是有漏?

问曰:无漏智各各有所缘,无有能悉缘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缘一切法。以是故,说一切智是有漏相。

答曰:汝法中有是说,非佛法中所说。如人自持斗入市,不与官斗相应,无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不与佛法相应,无人用者。无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缘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虚诳,势力少故,不应真实缘一切法,汝法中自说能缘一切法!

复次,是声闻法中十智[10],摩诃衍法中有十一智[11],名为如实智。是十智入是如实智中,都为一智,所谓无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为一味。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所摄。如是略说大慈、大悲义。]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12]云:

[“何等是如来大悲?善男子!勤行三十二种相故,乃起如来大悲之心,于十方无边世界,广现不思议相,皆从如来大悲心转。何等三十二相?所谓一者、一切法无我,而诸有情于无我理不能信解,是故如来为诸有情发起大悲;二者、一切法无有情,而诸有情执以为有,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三者、一切法无寿者,而诸有情执以为有,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四者、一切法无补特伽罗,而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五者、一切法无性,而诸有情起有性见,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六者、一切法无碍,而诸有情著于所碍,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七者、一切法无含藏,而诸有情生其乐着,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八者、一切法无主宰,而诸有情著于我相,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九者、一切法无摄属,而诸有情起于执取,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者、一切法无物像,而诸有情著于境物,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一者、一切法无种姓,而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二者、一切法无生无灭,而诸有情著于生灭,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三者、一切法无染污,而诸有情自生染污,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四者、一切法离贪,而诸有情生其贪爱,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五者、一切法离瞋。而诸有情生其瞋恚,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六者、一切法离痴,而诸有情起于愚痴,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七者、一切法无来,而诸有情取著诸趣,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八者、一切法无去,而诸有情著于有生,是故如来发起大悲;十九者、一切法无行,而诸有情诸行中行,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者、一切法无戏论,而诸有情乐着戏论,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一者、一切法空,而诸有情起于有见,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二者、一切法无相,而诸有情著境界相,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三者、一切法无愿,而诸有情运行诸愿,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四者、世间有情所共集会,互相诤讼起贪瞋等一切过失,如来观已,为说法要,使令断除彼贪瞋等一切过失,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五者、世间有情所共集会,勤行颠倒履险恶道居邪异处,为令彼等入如实道,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六者、世间有情所共集会,悭贪增盛侵取他财而无厌足,为令彼等具戒闻舍慧诸圣法财,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七者、世间有情于诸舍宅,财物妻子生贪爱故,卑贱其身犹如仆使,于不真实中计真实想,佛为彼等宣说法要,令知毕竟无常之法,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八者、世间有情以其艰苦求活命故互相欺诳,佛为彼等宣说法要,咸使有情净命自资,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二十九者、世间有情于名闻利养,固起追求不生厌足,为令彼等如实了知而生厌足,究竟息苦获涅槃乐,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三十者、世间有情常生贪爱,居苦器中一向染污,佛为彼等宣说法要,令其出离超越三界,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三十一者、以一切法离因缘故,世间有情生懈怠心,乃于圣法解脱门中而起障碍,佛为彼等宣说解脱真实之法,令诸有情行于精进,是故如来发起大悲;三十二者、世间有情,弃舍最上无著妙智殊胜涅槃,乐求声闻缘觉下乘涅槃,为令彼等爱乐广大趣求佛智,是故如来发起大悲。”

“善男子!勤行如是三十二种相故,如来乃起大悲之心。如是所说如来大悲之行,若有菩萨勤行如是三十二种之相,发起大悲心者,而此菩萨摩诃萨于福功德刹中,而能圆满广大威光,利乐有情相应事业得不退转。是故当知,如是等无量无数自在之法所有分位,若诸如来若诸菩萨乃至住后边际劫中广宣说者,而悉不能得其边际。今此所说而极少分,但为令诸有情发生最上净信欢喜,是为菩萨不动一切有情善法济命长养。”]

《撰集百缘经·莲华王舍身作赤鱼缘品》云: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秋果熟时,将诸比丘,游行聚落,噉食果蓏[13],皆不消化,多有疟疾[14],种种病生,不能坐禅读诵行道。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世尊宿造何福?凡所食噉,能使消化,不为身内作诸患苦,今者威颜益更鲜泽。”佛告阿难:“我自忆念过去世时,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凡所食噉,皆悉消化,无有患苦。”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时,其事云何?愿为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波罗㮈国有王,名曰莲华,治正天下,人民炽盛,丰乐无极,无诸兵甲,不相征罚,饶诸象马牛羊六畜,甘蔗蒲桃[15]及诸果蓏,甘甜而美。时彼人民,贪食多故,不能消化,种种病生,各相扶侍[16],来诣王所,求索医药。时莲华王见是病人,生大悲心,集唤众医,勅令合药施于民众。病者遂多,不能救疗。时莲华王,诘责[17]众医:‘汝等今者有何事故不治民众,使来向我?’诸医白王:‘汤药不具,是以不治。我等今者,尚有病苦,不能自治,况余病者?’时莲华王,闻是语已,深用惆怅[18],问诸医言:‘有何不具?’诸医答曰:‘须得赤鱼肉血食者,病乃可差[19]。我今诸医,各各募索[20],了不能得,以是之故,病者遂多,死亡者众。’时莲华王,作是念言:‘今者赤鱼,钩不可得,我当求愿,作赤鱼形,为治众生身中诸病。’作是念已,召唤太子及诸大臣:‘我以国土,嘱累[21]卿等,好共治化,莫枉民众。’时王太子及诸大臣,闻是语已,悲感哽噎,涕泣堕泪,悲不能言,前白大王:‘我等诸臣及以太子,有何非法,乃使大王有是恨语?’时莲华王,答其太子及以诸臣:‘我于今者,不见卿等有过状耶。但此国内一切民众,多诸病苦,死亡者众,须得赤鱼血肉服者,病乃可差。是以我今欲舍此身,作赤鱼形,治诸民病。是故今者,唤卿等来,委付国土。’尔时太子及诸大臣,闻王是语,㘁[22]天而哭,悲感哽噎,前抱王足:‘我等今者,赖王慈覆,国土丰乐,人民炽盛,得蒙存活。云何一旦[23]便欲孤弃舍我等去?’时莲花王,答太子曰:‘我今所作,亦为民众,云何卿等而见固遮?’尔时太子及诸大臣,种种谏王不能使住。时莲华王,捉持香花,寻上高楼,四方作礼,发大誓愿:‘我舍此身,使我生彼波罗㮈国大河之中,作大赤鱼,有其食者众病皆愈。’发是愿已,自投楼下,即便命终,生彼河中,作大赤鱼。时诸民众,闻彼河中有大赤鱼,各赍[24]斤斧[25]竞来破取,食其血肉,病皆除愈。其所割处,寻复还生。如是展转,经十二年,给施众生,无有毛发悔恨之心。于是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欲知尔时莲华王者,则我身是。由于彼时舍此身命活众生故,无量世中,未曾病苦,乃至今者自致成佛,度脱众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大辟:拼音dà pì,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以后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称“死刑”。

[2] 慈恻:拼音cí cè ,是指仁慈恻隐。

[3] 蜫虫:拼音 kūn chóng,昆虫。虫类的统称。

[4] 囹圄:拼音líng yǔ。指监狱。

[5] 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序品》云:“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

[6] 参见《大智度论》卷四已详载此一本生;《菩萨本行经》卷上;《六度集经》卷一;《贤愚经》卷一等中都有此菩萨本生因缘的记载。

[7]大慈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八云:“又饶益他,方得名佛;饶益他者多是俗智。又诸佛用,大悲为体,此是有漏法,有情相转故。”

[8] 参见《阿差末菩萨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虚空目分中净目品》,《大方等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9]《无尽意经》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此段经文《大智度论》卷二十已经提及。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以是故〈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10] 十智:《大智度论》云:“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11] 十一智:《大智度论》云:“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12] 另参见《持心梵天所问经》、《思益梵天所问经·解诸法品》、《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佛说宝雨经》。

[13] 果蓏:拼音 guǒ luǒ,木实为果,草实为蓏。后用为瓜果的总称。

[14] 疟疾:拼音nüè jí,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所致。被称为“疟疾病媒”的受感染雌性按蚊通过叮咬将寄生虫传给人类。共有五种寄生虫会导致人类疟疾,其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危害最大。寄生虫通过被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被称为“疟疾媒介”导致人类疟疾的五种寄生虫,其中二种——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构成了最大威胁。

[15] 蒲桃:也叫做葡桃、香果、风鼓、水石榴、水葡萄、南无撵布、攘波,桃金孃科的常绿乔木。东南亚原产的果树。海南地区有野生葡桃,华南地区有人工栽培的葡桃。 葡桃可以作为防风植物栽培,果实可以食用。泰文说法又称为古代莲雾。味道闻起来像莱姆,吃起来清香微甜,属于季节交替才会出现的水果。

[16] 扶侍:拼音fú shì,意思是服侍;奉侍。

[17] 诘责:拼音jié zé,意思是诘问谴责。

[18] 惆怅:拼音chóu chàng,意思是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19] 差:拼音 chài,〈动〉 病愈。后作“瘥”病愈:久病初瘥。

[20] 募索:拼音 mù suǒ,寻求;求索。

[21] 嘱累:拼音zhǔ lèi,嘱,为付嘱、付托之义;累,为烦劳荷负之义。谓以事嘱托他人而令其负荷。宗门中,每以传付佛祖大法,令后人护持,称为嘱累。

[22] 㘁:拼音yì,叫,啸。

[23] 一旦:拼音yī dàn,意思是不确定的时间,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24] 赍:拼音jī,携带;持。

[25] 斤斧:拼音 jīn fǔ,斧头。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