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72

第一百七十二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广乘品》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净法施亦不自高;三者、净佛国土亦不自高;四者、受诸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五者、住惭愧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应满足五法。”]

《大智度论》云:

[【经】云何菩萨摩诃萨多学问无厌足1?诸佛所说法,若是此间世界,若十方世界诸佛所说,尽欲闻持,是名多学问无厌足。

云何菩萨净法施2?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3?以诸善根回向净佛世界,是名净佛世界。

云何菩萨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4?诸善根备具故,能成就众生亦庄严佛界,乃至具足萨婆若,终不疲厌,是名受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云何菩萨住惭愧处5?耻诸声闻、辟支佛意,是名住惭愧处,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满足五法。

【论】论者言:多学问无厌足者,菩萨知多学问,是智慧因缘,得智慧则能分别行道;如人有眼,所至无碍。是故菩萨作是愿:“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尽受持!”闻持陀罗尼力故,清净[1]天耳力故[2],得不忘陀罗尼力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3]方诸水;菩萨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诸佛所说之法。

净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秽则茂。菩萨亦如是,法施时不求名利,后世果报,乃至为众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于众生随佛转法轮。法施[4]相,庄严佛国相,受世间无量勤苦,住惭愧处,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如先说[5]

问曰:种种因缘,在生死中不厌,何以故但二因缘[6]说不厌?

答曰:是善根备具故[7],在生死中苦恼薄少;譬人有疮[8],良药涂之,其痛瘥[9]少。菩萨得善根清净故,今世忧愁、嫉妒、恶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报,自受福乐,亦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随其所愿,自净世界,世界严净,胜于天宫,视之无厌,能慰释大菩萨心,何况凡夫!以是故,虽有多因缘,但说二事无厌。

惭愧虽有种种,此中大者,声闻、辟支佛心。菩萨发心,欲广度一切众生,得少苦恼,便欲独取涅槃,是可惭愧!譬如有人大设肴膳[10],请呼众人,悭吝心起,便自独食,甚可惭愧!(三地竟)]

四、焰慧地: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第四名烧然,智火光焰生,
因此地果报,精进度现前。
多修习道品,为灭惑生道,
兜率陀天主,除外道见戒。
由得生自在,于十方佛土,
往还无障碍,余义如前地。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第四名焰慧,放正智光故,
一切菩提分,尤为修行故。
彼之异熟成,离诤之天王,
萨迦耶见生,尽毁乃智者。

第四地叫做焰慧地,因为正智放射出较三地更为超胜、寂灭所知相的光芒。所谓的发光与焰慧,是以明现而趋入正法称呼的,因此是指证悟的智慧断除所知障的法光明。

如云:

智火极旺盛,摧毁烦恼薪,

法界能明现…………………

如果有人认为:八地之前只断烦恼障而不除所知障。

驳:实际上,必须承认独立的所知障是在八地才断,而在此之前笼统次第断除二障。在不清净七地的阶段,所说的烦恼是对分别念取上它的名称,而不是真实的烦恼,因为先前已经断除烦恼之故,贪等虽然也障碍所知,但衡量万法实相的主要障碍就是以无明为前提的实有分别念与二取。而二取与真实显现荡然无存的境界只有在无学地才能达到,可是,这些有学道的入定中如果证悟了与法性真如一味一体,便不存在二取等。而二取习气仍然存在。

所以,对后得尽其所有的有法生灭等,二取与真实显现许的行相尽管可能存在,但无有实有分别,因为入定无分别智借助修法性的力量而在后得时,感受到对境与有境名言如幻,这就叫做清净世间智与其现分缘起无自性。由于二障不同程度被断除而使证悟的光明境界日益增上。可见,在圣者入定后得智慧的境界中分别念无有立足之地。

《般若摄颂》云: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在这一地,精进尤为殊胜,因此四念住等七类所摄的所有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与波罗蜜多等一模一样的清净道,所以是见修所有分位中的主要所修,在此地更为殊胜的是修行。

以此地的异熟所感:特意发愿而作为离诤天的天王。断除属于此地的所断也就是产生一切见的因——坏聚见及由它所生的俱生无明包括的执著自性成立的细微我执,以及执著补特伽罗为独立自主的所有粗重无明渐渐薄弱,为此,能将这一切斩草除根就是智者。

功德的数量:三地的功德换算成一百倍(即乘一百),即获得百俱胝数的功德,也就是一刹那得到百俱胝等持,面见百俱胝佛尊等。

《十住经》云:

[诸佛子闻说,如是地相义,

深妙无有量,心皆大欢喜,

散众名花香,供养于如来。

地及大海水,悉皆大震动,

天诸婇女等,于上虚空中,

同以微妙音,歌颂此上法。

他化自在王,闻以大欢喜,

雨摩尼珠宝,以散于佛上,

  踊跃称赞言:“善哉佛出世,

功德藏流布,利益于我等。

我今闻说此,菩萨地相义,

是事百千劫,难闻而得闻。

愿更说后地,利益诸天人,

  佥皆喜欲闻,得地诸行相。”

解脱月菩萨,重请金刚藏:

“愿为诸菩萨,说至四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具足清净行第三地已、欲得第四地者,当以十法明门得入此四地。何等为十?一、思量众生性,二、思量法性,三、思量世界性,四、思量虚空性,五、思量识性,六、思量欲界性,七、思量色界性,八、思量无色界性,九、思量快信解性,十、思量大心性。诸佛子!菩萨以此十法明门能从三地入第四地。

诸佛子!菩萨摩诃萨若得第四菩萨焰地,即于如来家转有势力,得内法故,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不退转心,二、于三宝中得不坏信清净毕竟智,三、修习观生灭,四、修习诸法本来不生,五、常修习转还世间行,六、修习知业因缘故有生,七、修习分别生死涅槃门差别,八、修习众生业差别,九、修习前际后际差别,十、修习现在常灭不住行。是十智心则生佛家,转得势力。

复次,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是菩萨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精勤一心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精勤一心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精勤一心除世间贪忧;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精勤一心除世间贪忧。

是菩萨,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修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是菩萨修行四如意分: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精进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是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精进根、念根、定根、修行慧根,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是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精进力、念力、定力、修行慧力,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是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修行舍觉分,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是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修行正定,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是菩萨以不舍众生心故行;以本愿力故,大悲为首、大慈合行;为摄一切智、为庄严佛国,为具佛诸力、无畏、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音声,为随顺佛深解脱、为思惟大智慧方便故行。

诸佛子!诸菩萨摩诃萨住菩萨焰地,所有身见着等:着我、著众生、着人寿者,知者、见者,著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所起屈伸卷舒出没,推求心所行,爱着宝重所见,为归、为洲,皆悉断灭。

是菩萨转倍精进慧方便所生助道法,随所修行,心转柔和堪任有用。心无疲惓转求上法,增益智慧救一切世间。随顺诸师,恭敬受教,如所说行。

是菩萨尔时知恩、知报恩,心转和善,同止安乐,直心、软心。无有邪曲,行正定行;无有憍慢,则易与语。随顺教诲,得说者意。如是,具足善心、软心、寂灭心、忍辱心,净地诸法思惟修行。

是菩萨尔时成不转精进者,不舍精进、不坏精进、不厌精进、不惓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猛利精进、无等等精进、救一切众生精进、分别是道非道精进。

是菩萨心志清净,不失深心,信解明利,诸善根增长。远离世间垢浊,不信、疑悔等皆已灭尽。无疑、无悔,现前具足,于一切佛大信解事中不厌、不舍,自然习乐,无量之心常现在前。

菩萨住是第四焰地能见诸佛,数百、数千、数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亲近诸佛,一心听法;听受法已,能信奉持,多于佛所出家修道。

是菩萨乐心、深心清净,信解平等转更明了,住寿多劫——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善根转胜明利。

诸佛子!如上,真金以为庄严,余金不及;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

譬如摩尼珠光明清净能照四方,余宝不及,雨渍水浇光明不灭;菩萨住焰地中,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一切诸魔及诸烦恼皆不能坏其智慧。

诸佛子!是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四焰地。

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多作须夜磨天王,多教化众生破于我心。所作善业,若布施、若爱语、若利益、若同事,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诸菩萨摩诃萨为伴,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常生是心:‘我当何时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尊,乃至于一切众生中为依止者?’

是菩萨摩诃萨若欲如是勤行精进,须臾之间得百亿三昧,乃至示现百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计劫。”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诸菩萨具足,修治明地已,

观诸众生性,法性世间性。

虚空性识性,三界性信解,

深心清净故,得入第四地。

即于如来家,增长得势力,

不退于佛道,三宝不坏信。

观生灭无作,知世间转行,

从业而有生,生死涅槃异。

知众生诸业,观法先后际,

不住常灭相,佛家生势力。

诸大菩萨等,得如是法已,

怜愍诸众生,习身受心法。

内外四念处,依止于厌离,

亦依止寂灭,回向于涅槃。

除灭恶法故,善法得增长,

习行四正法,修四如意分,

习行于五根,及以修五力,

修习七觉意,行于八圣道,

修习如是法,皆为众生故。

本愿之所助,慈悲心为首,

求觅一切智;为净诸佛土,

成十力功德,无畏不共法。

诸音声言说,甚深妙道法,

及无碍解脱,大智慧方便。

从身见为首,六十二见等,

众生见人见,命者知者见,

于诸阴界入,之所贪着处,

得是第四地,皆悉已除断。

随断烦恼业,其心亦随净,

诸所作善业,皆为救世间。

菩萨柔软心,常不为放逸,

堪用心直心,求利众生心,

如此所求事,皆为无上道。

大智慧职位,利益世间故,

深心敬养师,如说乐修行。

知恩报恩者,易化无瞋恨,

无有邪曲心,柔和同止乐,

修习如是法,精进不退转。

菩萨住是地,深心及直心、

净心与信解,皆转得明净,

增长诸善根;垢浊疑悔法,

如是等诸事,皆悉得除灭。

诸菩萨住是,第四焰地中,

得值无量佛,咨受所说法,

于是诸佛所,出家难沮坏,

如真金庄严,余金所不及;

菩萨住是地,诸功德深心,

智慧及方便,所行清净道,

乃至千亿魔,皆所不能坏。

如真妙明珠,不为水雨败;

菩萨住是地,天人所供养,

多作夜摩王,能转诸邪见,

所作诸善业,皆为佛智慧,

其心常坚固,不可得动转。

若勤行精进,得百亿三昧,

能见百亿佛,愿力则过是。

如是第四地,清净名为焰。

    无量福慧者!今已解说竟。”]


[1] 得清净=清净【宋】【元】【明】【宫】,=得净【圣】。

[2] 故+(故)【圣】

[3]〔十〕-【圣】

[4] 法施:参见《大智度论》卷十一与卷二十二。

[5] “住惭愧处”为第三地菩萨所应行之第五法,后有解说。“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为第四地菩萨所行十法之前三法,此段文句应置于第四地为宜。《大智度论》卷三虽提及“惭愧、行阿兰若,少欲、知足”,但仅是叙述摩诃迦叶事缘。

《大智度论·序品〉云:[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着法衣,能作变化!”

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叶,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

[6] 但二因缘:这是指“成熟众生”与“庄严佛界”二事。

[7] 故=足【石】

[8] 疮=创【石】。

[9] 瘥:拼音chài,〈动〉 病除(病已去体;病有好转) 患既未瘥,眠也不安。又如:久病初瘥。

[10] 肴膳:拼音yáo shàn,意思是指饭菜。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