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74

第一百七十四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广乘品》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三者、远离悭惜他家;四者、远离无益谈处;五者、远离瞋恚;六者、远离自大;七者、远离懱人;八者、远离十不善道;九者、远离大慢;十者、远离自用;十一者、远离颠倒;十二者、远离淫怒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事。”]

《大智度论》云:

[【经】云何菩萨远离亲白衣1?菩萨出家所生。从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头、著染衣,是名远离亲白衣。

云何菩萨远离比丘尼2?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弹指顷亦不生念,是名远离比丘尼。

云何菩萨远离悭惜他家3?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安乐众生,他今助我安乐,云何生悭?”是名远离悭惜他家。

云何菩萨远离无益谈说4?若有谈说,或生声闻、辟支佛心,我当远离,是名远离无益谈说。

云何菩萨远离瞋恚5?不令瞋心、恼心、斗心得入,是名远离瞋恚。

云何菩萨远离自大6?所谓不见内法故,是名远离自大。

云何菩萨远离懱人7?所谓不见外法故,是名远离懱人。

云何菩萨远离十不善道8?是十不善道能障八圣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远离十不善道。

云何菩萨远离大慢9?是菩萨不见法可作大慢者,是名远离大慢。

云何菩萨远离自用10?是菩萨不见是法可自用者,是名远离自用。

云何菩萨远离颠倒11?颠倒处不可得故,是名远离颠倒。

云何菩萨远离淫怒痴12?淫怒痴处不可见故,是名远离淫怒痴处。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

【论】论者言:远离亲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是菩萨远离亲白衣,则能集诸清净功德;深念佛故,变身往至诸佛国,出家剃头著染衣。所以者何?常乐出家法,不乐习近白衣故。

远离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说[1]

问曰:菩萨等心视一切众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是菩萨未得阿鞞跋致,未断诸漏,集诸功德,人所乐著,以是故,不得共住。又为离人诽谤,若诽谤者堕地狱故。

远离悭惜他家者,菩萨作是念:“我自舍家,尚不贪不惜,云何贪惜他家?菩萨法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彼人助我与众生乐,云何悭惜?众生先世福德因缘,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养,我何以悭嫉?”

远离无益谈说者,此即是绮语,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事、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于福,无益于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没在无常苦火:“我当救济,云何安坐空说无益之事?”如人失火,四边俱起,云何安处其内语说余事?此中佛说: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远离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长事定,打斫杀害,是名恼心;恶口谗谤[2],是名讼心;若杀害打缚等,是名斗。菩萨大慈悲众生故,则不生是心,常防此恶心,不令得入。

远离自大、懱人者,不见内外法,所谓受五众、不受五众。

远离十不善道者,菩萨观十不善道中过罪种种因缘,如先说[3]。此中佛说:“十不善道破小乘,何况大乘!”

远离大慢者,菩萨行十八空,不见诸法定有大小相。

远离自用者,拔七种憍慢[4]根本故,又深乐善法故。

远离颠倒者,一切法中,常、乐、我、净不可得故。

远离三毒者[5],三毒义如先说。又此三毒所缘,无有定相。(五地竟)]

六、现前地: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第六名现前,正向佛法故,
由数习定慧,证得灭圆满。
因此地果报,般若度现前,
他化自在天,能教真俗谛。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
修行止观已,得灭增上故。
彼异熟感成,化乐之天王,
声闻不能夺,能息高慢者。

第六地叫做现前地,因为现前佛陀的不共大乘法无二无别犹如影像般的缘起空性,或者说,由于相符于所得佛果之法的缘故而得名。

《摄正法经》中说:“意入定中将如实现见真性。”五地圆满禅定度,借助它的力量,在此地圆满智慧度,因此经过反复修习菩萨的不共寂止等持与胜观智慧,凭借禅定力,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长久入定于空性境界中。由于得到灭尽一切烦恼分别念的灭尽定而使智慧极度增长,因而获得超胜的智慧度。

异熟所感:由其异熟所感,依靠愿力特意成为化乐天的天王。

此地的果:以深不可测的方便智慧力而不为一切声闻所夺取、所胜伏,并能消除一切慢过慢或者傲气。

功德增上:获得十万俱胝数的功德,即一刹那得到十万俱胝等持,现见十万俱胝佛陀,蒙受十万俱胝佛陀的十万俱胝加持……。

《十住经》云:

[诸菩萨闻说,上地之行相,

在于虚空中,雨众妙珍宝。

放清净光明,供养于世尊,

咸赞言善哉,善哉金刚藏!

时有无量亿,诸天皆欢喜,

于上虚空中,雨众宝末香。

光明相绮错[6],微妙甚可乐,

众香华璎珞,幡盖雨佛上。

他化自在王,与诸眷属等,

雨众妙宝物,雰雰如云下,

歌颂供养佛,称叹金刚藏,

咸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

千万亿天女,于上虚空中,

作众天音乐,歌叹佛功德,

  咸作如是言:“如来之所说,

微妙无有量,能灭诸烦恼。

诸法本性空,无有毫末[7]相,

空无有分别,同若如虚空。

无有去住相,亦无有戏论,

本来常清净,如如无分别。

若人能通达,一切诸法性,

于有于无中,其心不动摇。

但以大悲心,为度诸众生,

是名诸佛子,从佛口法生。

常行于布施,利益诸众生;

本来虽善净,持戒而坚心;

虽知法无伤,而行于忍辱;

虽知法性离,而行于精进;

虽先灭烦恼,而入于诸禅;

虽先解法空,而选择诸法。

寂灭智虽多,而求利世间,

  能灭诸恶者,名之为大人。”

如是诸天女,百千种妙音,

称赞歌颂已,皆默然观佛。

解脱月菩萨,请金刚藏言:

“当以何相貌,得成第六地?”

金刚藏菩萨言:“诸佛子!菩萨摩诃萨已能具足五地行、欲入六地,当以十平等法得入于六地。何等为十?一、以无性故,一切法平等;二、以无相故,一切法平等;三、以无生故,一切法平等;四、以无灭故,一切法平等;五、以本来清净故,一切法平等;六、以无戏论故,一切法平等;七、以不取不舍故,一切法平等;八、以离故,一切法平等;九、以幻、梦、影、响、水中月、镜像、焰、化故,一切法平等;十、以有无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诸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具足五地行,以是十平等法能入第六地。

诸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观一切法性、能忍随顺,得第六地;无生法忍,虽未现前,心已明利,成就顺忍。

是菩萨观一切法如是相,大悲为首,增长具足,更以胜观观世间生灭相。故作是念:‘世间所有受身生处皆以贪着我故,若离着我则无世间生处。诸凡夫人愚痴所盲,贪著于我,常乐求有,恒随邪念行邪妄道,习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是行故,起热心种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谓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溉灌,种种诸见令得增长,生名色牙;因名色故,生诸根;诸根合故,有触生;从触生受;乐受故,生渴爱;渴爱增长故,有四取[8];四取因缘故,起业于有;起五阴身名为生、五阴衰变名为老、衰变灭名为死,老死因缘有忧、悲、热恼众苦聚集。是十二因缘无有集者,自然而集;无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缘合则有,因缘散则无。’

菩萨摩诃萨如是于六地中随顺观十二因缘,又作是念:‘不如实知诸谛第一义故,有无明覆心;无明业果是名诸行,依诸行有初识;与识共生有四取阴,依止取阴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诸根行尘故有识,从是和合生有漏触;触共生有受;贪乐于受名为爱;爱增长名为取;从取起有漏业;有业、有果报五阴名为生;五阴熟名为老熟;五阴坏名为死。死别离时,愚人贪着心热名为忧悲、发声啼哭。五识名为苦、意识名忧、忧苦转多名为恼,如是,但生大苦树、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缘苦聚,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使作者。’

菩萨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则无作事。第一义中,无作者、无作事。’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

如来说所有十二因缘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随事生贪欲心,是心即是识。事是行,行诳心故,名无明;识所依处名名色;以入生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触;触共生名受;贪著所受名为渴爱;渴爱不舍名为取;是和合故,名为有;此有更有有相续,名为生;生变熟,名为老;老坏,名为死。

此中无明有二种作:一者、缘中痴,二者、为生诸行因。行亦有二种作:一者、生未来世果报,二者、与识作因。识亦有二种作:一者、能令有相续,二者、与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种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与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种作:一者、能缘六尘,二者、能与触作因。触亦有二种作:一者、能触所缘,二者、能与受作因。受亦有二种作:一者、觉憎爱事,二者、与爱作因。爱亦有二种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贪心,二者、与取作因。取亦有二种作:一者、能增长烦恼,二者、与有作因。有亦有二种作:一者、能于余道中生,二者、与生作因。生亦有二种作:一者、能起五阴,二者、与老作因。老亦有二种作:一者、令诸根熟,二者、与死作因。死亦有二种作:一者、坏五阴身,二者、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绝。

是中,无明缘诸行者,无明令行不断,助成行故;行缘识者令识不断,助成识故;识缘名色者,令名色不断,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生不断相续助成故。无明灭故则诸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亦如是。是中无明若无,诸行亦无,因灭则果灭,余分亦如是。


[1] 远离比丘尼:可能是“因中说果”,《大智度论》第三卷云:“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

[2] 谗谤:拼音chán bàng,同谗毁,指小人的污蔑诽谤,所传谣言诋毁某人。

[3] 《大智度论》卷十三中提到“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

[4] 七种憍慢:

一、《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下人计自身,不如于等人,

说此名下慢,由自下等类。

认胜或平己,此即为过慢。

认为胜过胜,思更高过高,

名为慢过慢,厉如疮上痈。

所谓之近取,五蕴本空性,

愚昧执为我,彼即称我慢。

未得果思得,即名增上慢。

称赞造罪业,智慧知邪慢。

谓无所作为,轻毁自己者,

称之为卑慢。简略说七种。

二、 《大智度论·种善根品》云:“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

[5]《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6] 绮错:拼音qǐ cuò,意思是如绮纹之交错,形容文辞雕饰华丽。

[7] 毫末:拼音háo mò,解释为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

[8] 四取:即一、见取、二、戒禁取、三、我语取、四、欲取。

  • 见取:就是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的三种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
  • 戒禁取就是将颠倒的、不清净的戒律当作清净的戒律,如外道持牛戒、狗戒。
  • 我语取就是指三界的人我执。
  • 欲取就是除了以上三种取以外的贪执欲界五欲的烦恼。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