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86

第一百八十六课


二(究竟之功德)分二:一、宣说佛陀每一功德亦无量;二、于彼诚信生胜解之因。

一(宣说佛陀每一功德亦无量)分二:一、佛陀无边功德依于十力;二、功德无量之喻。

一、佛陀无边功德依于十力: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佛地与彼异,具胜德难量,
此地但略说,十力等相应。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佛地与彼异,广大不可量,
于此简言之,具足十种力。

佛地与前面所说的因地迥然有别,是断证究竟的果地,而无法以心或比喻等来衡量,广大无边,就像无边无际的方向也可以摄于十方中一样,略而言之,具足知处非处等法相的十力,这是大体来说的,如同说须弥山与大海一般。

《大智度论》第二十四卷云:

[问曰: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

答曰:诸佛虽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说十力,足成办其事: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先所从来;以生死智力,分别筹量众生生处好丑;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

问曰:是十力何者最胜?

答曰:各各于自事中大,如水能渍,火能烧,各自有力。有人言:“初力为大,能摄十力故。”或言:“漏尽力大,事办得涅槃故。”论者言:“是十力皆以无碍解脱为根本,无碍解脱为增上。” ]

《入中论·自疏》云: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

颂曰: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一、此中且说,处非处智力。

颂曰:

彼法定从此因生,知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言“彼法定从此因生”者,仅是一例。有从因生者,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异熟。有从此得者,如从圣道能得涅槃。如是等类皆此中摄。若彼法定从此因生,即说此是彼处,处是因义。与上相违,即名非处。谓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处。如从善业不生不可爱果,及得见道不更受第八有。故此远离一切障品之智,即立为诸佛世尊之力。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广说。

二、今当说业异熟智力。

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可爱业,非可爱业,爱非爱杂业,能尽因无漏业,与彼三业之异熟,亦如其业有种种差别。总凡三世所摄一切世间,自性差别,佛皆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无碍著,即安立为世尊之业异熟智力。如经广说。

三、今当说种种胜解智力。

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此中贪字表示烦恼,故亦摄嗔等。等字则摄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种子,由此出生贪等故。故由贪等与信等种子,所摄持之意乐,即名增上胜解,及增上意乐,欲志胜解。又此胜解,虽由余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种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即安立为诸佛世尊之种种胜解智力。如经广说。

四、今当说种种界智力。

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本性、自性、空性,是诸异名。诸佛善巧一切界差别之智,了知眼等界性为内空等相。于此无量差别无障碍转,即安立为种种界智力。广如经说。

五、今当说根胜劣智力。

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说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名力。

遍计谓不实增益。遍计即根,能生贪等有自在故。等字摄信等诸善法因。胜字谓殊胜。劣字谓处中与钝下位。眼等,谓眼等二十二根[1]。此中了达诸根自性,与互为因果之无碍智,即安立为根胜劣智力。广如经说。

六、今当说遍趣行智力。

颂曰:

有行趣佛有行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此中行谓道迹。若于何行,有趣一切道之本性,即名遍趣行。有行能趣佛地,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者趣天,乃至有者趣地狱。等字表示有种种相。此中若有某行,能趣某处,诸佛如来即如实知,彼行趣于彼处。是故世尊于一切行无障碍智,即安立为遍趣行智力。如经广说。

七、今当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

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世界中,由行者差别,遂有无边差别。静虑有四。解脱有八。奢摩他谓等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为相。次第等至有九,谓四静虑、四无色、想受灭等至。杂染因谓无明与非理作意等。清净因谓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等。佛智于彼由行者差别,有无边差别之静虑等,无障碍转。即安立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广如经说。

八、今当说宿住随念智力。

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言从痴者,是说随念之境。谓从无始生死传来一切宿住。言尽情者,摄无边际诸有情界。言并因者,摄彼之因缘。如经说:“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等。其中若念:“如是形状。”是并行相随念。若念:“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是并处所随念。余文即并因随念。如是于一切宿住并因缘、处所、行相。诸佛世尊智无障碍,是为宿住随念智力。诸佛世尊由此力故,于过去世心心所行皆如实知。由如实知有无善根,如应说法皆令有果。广如经说。

九、今当说死生智力。

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死谓诸蕴坏灭,生谓结生相续。一切世间若死若生尽虚空际,由种种业之所支配。如是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刹那皆能任运如实遍知。世尊此智究竟清净,于任何境都无障碍,即安立为死生智力。诸佛世尊非但能知有情死生,以净天眼亦能了知无量无边成劫坏劫。如经广说。

十、今当说漏尽智力。

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此中烦恼,谓无明与贪等,能烦恼三界故。若法于心染著、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然终不能断彼习气。如油花等虽已除去,然瓶衣等,由与彼等久相触故,犹有微习可得。如是诸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在。由昔世中多作猿猴,故跳跃而行。由昔世中作婆罗门,故唤他为婢,世尊虽遮,终不能改[2]。其中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贪等习气亦为身语如是行相之因。无明与贪等习气,唯由一切种智于成佛时乃能永断,非余能断。故若尽断一切烦恼习气,及断能使习气相续之烦恼,诸佛妙智于彼一切无障碍转,即安立为漏尽智力。如经广说。]

如述佛的十力中今以宿住随念智力来讲一则公案。

《杂宝藏经·十力迦叶以实言止佛足血缘》云:

[尔时如来,被迦陀罗刺刺其脚足,血出不止,以种种药涂,不能得差。诸阿罗汉,于香山中,取药涂治,亦复不降。十力迦叶,至世尊所,作是言曰:“若佛如来,于一切众生,有平等心,于罗睺罗、提婆达多等无有异者,脚血应止。”即时血止,疮亦平复。比丘叹言:“种种妙药,涂治不止,迦叶实言,血则寻止。”

佛言:“非但今日,过去世时,亦复如是。昔有一婆罗门,生一子,名曰无害,而白父言:‘田中行时,莫害众生。’父告子言:‘汝欲作仙人也?生活之法,云何避虫?’子言:‘我今望得现世安乐、后世安乐,不用我语,用是活为?’即向毒龙泉边而坐,欲求取死。世有毒龙,见之害人。时婆罗门子,即见毒龙,毒遍身体,命即欲断。父时忧恼,不知儿处,寻即求觅。见儿欲死,父到儿所,而作是言:‘我子从来,无害心者,此毒应消。’作是语已,毒气即消,平复如故。尔时父者,十力迦叶是也。尔时子者,我身是也。于过去世中,能作实语,消除我病,于今现世,亦以实言而愈我病。”]

二、功德无量之喻: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随此一一力,难量如虚空,
如此等可言,诸佛无量德,
如十方虚空,及地水火风。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彼力即一一,如众不可量,
诸佛之无量,如诸方虚空,
地水火及风,笼统宣说已。

佛陀之力以知处非处力为代表的每一力也是如同茫茫无边的众生数目一般不可估量。而能作为佛陀的力等功德无量的比喻,就是一切方隅的虚空无有限量,遍及虚空际的地水火风界无可定量。佛陀的功德也只是综合、笼统而有所表示、诠说,实际上其中每一功德谁也无法数尽。

《十地经》云:

天等一切世间海,有顶以上水遍及,

凭依发梢能估量,善逝一德非如是。

所有三千世界境内的所有草木磨成细微分遍满虚空,众生无余的所有心识变成一个有情的心,集思广益,有可能计算出所有细微分的数量,然而佛陀的智慧一刹那趋入的边际也无法了知。

如云:

大能仁之智,一刹那而入,

然多俱胝劫,谁亦无力数。


[1] 一、二十二根:《舍利弗阿毘昙论·问分·根品》云:“问曰:几根?答曰:二十二根。何等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意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已知根。”

二、注释: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2] 如是诸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在。由昔世中多作猿猴,故跳跃而行。由昔世中作婆罗门,故唤他为婢,世尊虽遮,终不能改:

《大智度论·释三慧品》云:“譬如蜜婆私吒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独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懱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