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93

第一百九十三课


三、彼福德无法定量: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能如此修行,福德若有体,
于恒沙世界,其功不可量。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如是所说福,设若具形色,
尽恒河沙数,世界不能容。

上述的积福发愿这一切,以自修菩提心的方式所得的福德,假设有形有色,那么尽恒河沙数世界也无法容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犹如说愿行菩提心的利益无量一样。所以,以无量有情作为对境的无量福德资粮,其果佛陀的功德也无有限量,对此也会更加诚信不移。

《吉祥施请问经》云:

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

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四、安立彼之合理性: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佛世尊自说,如此因难量,
众生界无量,利益愿亦尔。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彼是世尊说,理由此亦明,
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

因果无量这一点有教证、理证可依,无量是一切智智佛尊所说,《吉祥施请问经》中广说了菩提心的福德,《三摩地王经》中宣说了慈心的功德,《无尽慧经》中详细说明了波罗蜜多等,无法一一引用这些教证。理证或依据的推理也可以在此明示,所缘境众生界不可限量,想饶益这一切有情的福德无量,也绝对与众生无量相同。必须这样承认,否则就要承认饶益一个有情不生福德。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利益无量有情的福德也无量以切实的理证可成立,与四种道理[1]不相违而足能证明,然而这是不可思议的,主要还是应当依教证而诚信。如云:

圣教乃为可信句,灭尽过咎不可说,

虚妄之词因无故,尽过当知即圣教。

  《月灯三昧经》云:

佛语最第一,佛语无过上,

微细事悉无,是为语最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三(宣说结行)分五:一、以命喻教诲生起法喜并行持;二、教诲依止善知识;三、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四、此法不仅于国王亦教诫他众;五、劝勉国王身体力行。

一、(以命喻教诲生起法喜并行持)分二:一、教诫生起欢喜;二、教诫依四法因果之理。

一、教诫生起欢喜: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此法我略说,能生自他利,
愿汝爱此法,如爱念自身。
若人爱此法,是实爱自身,
是所爱应憎,此憎由法成。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如是我为汝,简要所说法,
如汝恒惜身,当以珍爱之。
何者重彼法,实为爱自身,
若需利所爱,彼成法作用。

    龙猛我从浩瀚如海的经典中撷取出的精华,简明扼要地为国王你宣说了如意宝般的正法,大王你要像世界上最珍爱的生身性命倍加爱惜一样,珍惜爱重这些教言。

如果有人想:珍视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怎么需要珍惜正法呢?

正是由于珍重正法,才需要修法的所依身,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所珍爱的对象,如果不珍重正法,只是爱惜身体也不会有少许的价值。

《教王经》云:

身如地藏不知足,不净所生不净蕴,

病老死等诸苦处,亡后弃身染大地。

所以说,珍视不行正法的身体实在无有价值,就是在爱重痛苦之器,因为这个身体是相互敌对的四大并存聚合,唯一是痛苦的自性,如同具有四个不和睦的妻子之人永远不会得到应有的承侍与喜悦。

《中观四百颂·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无能诸大种,和合说名生,

相违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最胜王经》云: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我们应当使依靠往昔的善业力而得到如今值遇正法的暇满人身具有意义而行大士道,因为极为难得之故。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

《弥勒经》中说:佛陀出世、获得人身、于佛起信、发菩提心四者俱胝劫也难以获得,为此切莫使闲暇人身无义虚度。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云:

[昔佛在摩竭提[2][3]善胜道场元吉树[4]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5],昔父王遣五人,供养麻米[6]执侍有劳,功报应叙[7]。此五人者,在波罗奈[8]国。”于是如来从树下起,相好严仪明晖[9]天地,威神震动,见者喜悦,至波罗奈国。未至中道[10],逢一梵志[11]名曰忧呼,辞亲离家求师学道,瞻覩[12]尊妙惊喜交集。下在道侧举声叹曰:“威灵感人仪雅挺特[13],本事何师乃得斯容?”

佛为忧呼而作颂曰:

“八正觉自得,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14],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从是通圣道。”

忧呼闻偈怅惘[15]不解,即问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诣波罗奈国击甘露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众圣未曾有转法轮迁人入泥洹[16]如我今者也。”忧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愿闻甘露如应说法。”梵志揖[17]已即便过去,未到师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18]便命终。佛以道眼见其已终,愍伤[19]之曰:“世间愚痴谓命有常,见佛舍去而独丧亡,法鼓震动而独不闻,甘露灭苦而独不尝,展转五道[20]生死弥长[21],经历劫数何时得度?”佛以慈愍而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天人,闻偈欢忻[22],皆得须陀洹[23]道。]

《中观藏论》云:

具有微妙正法灯,离八无暇此闲暇,

当依大士之行为,理当具有真果位。

如果认为,既然对辗转投生闲暇的身体所依该爱惜,那么就需要成办利益身体的因。利益身体只是为了修行正法,而别无其他,圣天论师说:造罪的身体犹如怨敌一般,如果爱惜这样的身体,与恭敬仇人一模一样。

《中观四百颂·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已得安乐身,反成众苦器,

重身与重怨,二者实相同。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如果珍惜利济身体是为了正法,那么就更应当珍爱正法,前文中所说的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法,尤其是听闻殊胜上师的教言及甚深之法,难之又难,因此要全力以赴闻思修行。

经中说:

当于数百劫罕见,此微妙法生欢喜,

欲求解脱求功德,切莫寻觅世间事。

因此,如果不具备闻法等,显然得不到善妙的所依身体,即使侥幸得到,也会成为不知取舍的愚者。

《教王经》复云:

不应为身而哀伤,于此授予薪衣食,

为长久利积福德,我之伴侣唯善恶。

二、教诫依四法因果之理: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
如行事慧然,如慧事智者。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故如己依法,如法而修行,
如行依智慧,如慧依智者。

身体与正法同样要珍惜,所以要像自身一样珍重依止正法,正法依赖于如理修行,因此要按照法理而修行,而如理修行依赖于智慧,为此理当像如理修行正法一样,生起智慧与恭敬心。而要生起智慧又依赖于善知识,因此,应当像恭敬智慧一样恭敬依止智者上师,务必要修学以上四法。

马鸣阿阇黎亲言:“唯一精进徒劳已,智慧伴转成大义。”由智慧中可以实现一切愿望,同样,具有智慧者也会如愿以偿。

《般若摄颂》云:

住初学位之菩萨,胜意乐入大菩提,

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

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

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云: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云:

[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彼常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善男子,汝可往诣安住王都,即当得见不动优婆夷大善知识。”]

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中讲了一则依止善知识而即时获得利益的公案。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人亲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俱净,斯则名为真善丈夫。

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大婆罗门家。时彼家中遇比丘已,屋栋摧折打破水瓮[24],牸牛[25]绝靷[26]四向驰走。时婆罗门即作是言:“斯何不祥?不吉之人来入吾家,有此变怪。”比丘闻已即答之言:“汝颇[27]见汝家内诸小儿等,菸[28]瘦腹胀面目肿不?”婆罗门言:“我先见之。”比丘复言:“汝舍之中有夜叉鬼,依汝舍住吸人精气,故令汝家诸小儿等有斯疹疾[29],今此夜叉以畏于我恐怖逃避,以是令汝梁折瓮破牸牛绝靷。”婆罗门言:“汝有何力?”比丘答言:“我以亲近如来法教有此威力,故令夜叉畏我如是。”婆罗门复作是言:“云何名为如来法教?”于时比丘次第为说佛法教诫,令婆罗门夫妇闻已心意解悟,俱得须陀洹果。

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善哉上德者,善说真实法,

佛教从耳闻,入我心屋宅,

使我家安隐,为我作拥护。

唯愿于今者,少听我所说,

破我心意舍,折我愚痴梁。

善为我驱遣,吸功德夜叉,

除诸见罗刹,惑盗以为瓮,

身见水盈满,今者已破坏。

痴乳牛奔走,挽绝无明靷,

如向所见事,悉集我身中。

诸色犹如镜,影像在中现,

无始生死中,未曾见斯事,

我今因于汝,始见四圣谛。

今值善知识,缘会故相遇,

除我心贪患,去我家中鬼。

 世间久已传,四围陀[30]所说,

应作于大祀,庄严种种物,

备具祀场上,恒河等大济,

洗浴除罪过,速疾得生天。

我昔来修行,未曾得果报,

然我未能知,为定得不得?

祀祠及洗浴,不如近善友。

我今近善友,已获其果证。

不生又不死,解脱趣涅槃,

永离怖畏处,非是财宝求。

假王威势力,投岩赴焰火,

 严切寒冬月,冻冰儭[31]其体,

 盛夏郁蒸[32]时,五热以炙身,

编椽及棘刺,寝卧于其上,

越山渡大海,祀火而咒说。

如是苦行等,不能得涅槃,

唯有修禅智,戒闻及专精。

如此法事等,为何从而获?

 必因善知识,然后能具[33]得。”]


[1] 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

一、观待道理:依靠原因始生结果的道理。如苗芽观待种子而后生,十二因缘的行支观待无明支而后生起的道理。四种道理之一。

二、作用道理:不同诸法个别作用,青稞种子只生青稞不生其他荞麦豆类。四理之一。

三、证成道理:亦称正量道理。量知实际无有错乱的正理。此分现量、比量和圣言量三者。四理之一。四、法尔道理:如水流隰,如火向上,世间共知的自然法则。四理之一。

[2] 摩竭提:即“摩揭陀国”。

[3] 界:地界,边界。

[4] 元吉树:菩提树之异名。

[5] 三千:指三千大千世界。

[6] 麻米:马鸣菩萨造,《佛所行赞》云:“日食一麻米,形体极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沈。”

[7] 叙:拼音xù,按劳绩的大小给予奖励。

[8] 波罗奈:(地名)Vāraṇasi,国名。译作江绕,因在恒河之流域故也。鹿野园在此中。

[9] 明晖:拼音míng huī,意思是辉煌;光辉。

[10] 中道:半途,中途。

[11] 梵志:梵语的意译。指婆罗门。

[12] 瞻覩:拼音zhān dǔ,意思是观看、看见。

[13] 挺特:拼音tǐng tè,超群特出。

[14] 师保:拼音shī bǎo,泛指老师。

[15] 怅惘:拼音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

[16] 泥洹:拼音níhuán,即指‘涅槃’。

[17] 揖:拼音yī,古代的拱手礼:作(zuō)揖。

[18] 卒:拼音cù,同“猝”。释义:突然:猝然。猝尔。猝生变化。猝不及防。

[19] 愍伤:拼音mǐn shāng,意思是哀伤。

[20] 五道:佛教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处轮回之所。

[21] 弥长:拼音 mí cháng,意思是指久长。

[22] 欢忻:拼音huān xīn,意思是指欢欣。

[23] 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为声闻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24] 瓮:拼音wèng,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水瓮。酒瓮。

[25] 牸牛:拼音zìniú,释义是母牛。

[26] 靷:拼音yǐn,引车前进的皮带,一端套在车上,一端套在牲口胸前。

[27]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28] 菸:一、案:《大正藏》原作〔月*于〕,今依《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改作“菸”。

  二、拼音yū,枯萎。

[29] 疹疾:拼音zhěn jí,疾病。

[30] 四围陀:为古印度传统之正统思想,亦为婆罗门教之根本圣典。吠陀,又作皮陀、韦陀、薜陀、毗陀论经,意译作智论、明论、无对。

[31] 儭:拼音chèn,古同“衬”,衬托。指相帮 。

[32] 郁蒸:拼音yùzhēng,意思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闷热。

[33] 具:拼音,古同“俱”,都,完全。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