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95

第一百九十五课


《大智度论·释梦誓品》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恭敬供养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佛告须菩提:“诸佛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诸菩萨摩诃萨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阿罗汉亦是菩萨善知识,是为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复次,须菩提,六波罗蜜亦是菩萨善知识,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如、实际、法性,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六波罗蜜是世尊,六波罗蜜是道,六波罗蜜是大明,六波罗蜜是炬,六波罗蜜是智,六波罗蜜是慧,六波罗蜜是救,六波罗蜜是归,六波罗蜜是洲,六波罗蜜是究竟道,六波罗蜜是父是母。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何以故?六波罗蜜及三十七道法,亦是过去诸佛父母;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亦是未来、现在十方诸佛父母。何以故?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中生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学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及四摄法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益、同事。须菩提,以是利益故,我言六波罗蜜及三十七道法,是诸菩萨摩诃萨世尊,是道,是大明,是炬,是智,是慧,是救,是归,是洲,是究竟道,是父,是母。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不随他人教住,欲断一切众生疑,欲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学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法,是菩萨摩诃萨所应学处。”

【论】复次,菩萨欲深心得无上道,深心名一心、重心,深爱佛道,出于一切世间所乐;当亲近善知识。所以者何?有二因缘故得无上道:一者、内,二者、外。内,名正忆念,思惟、筹量诸法;外,名诸善知识。佛余处种种说善知识相,是故须菩提问佛:世尊,何等是菩萨善知识?佛答:诸佛、大菩萨及声闻,是菩萨善知识;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如、法性、实际等诸法,亦是善知识。法能成办其事故,说六波罗蜜等诸法名善知识。三种圣人以此六波罗蜜法令菩萨奉行,得作佛。是故法及人,通名善知识[1]

问曰:佛及菩萨、六波罗蜜,能成菩萨故,应是善知识;小乘道异,云何能与作善知识?

答曰:有小乘人先世求佛道故利根,虽是小乘,有怜愍心,观应成大乘者为说大乘法,知报佛恩故,令佛种不断。如舍利弗六十劫求佛道,虽退转作阿罗汉[2],亦利根智慧,能为菩萨说大乘。须菩提常行无诤三昧[3],常有慈悲心于众生故,亦能教化菩萨大乘法。如摩诃迦葉以神通力持此身至弥勒出世,于九足山中出,与大众作得道因缘[4]。如是等甚多。

问曰:六波罗蜜摄一切法,今何以别说三十七品,至如、法性、实际?

答曰:六波罗蜜是略说;四念处等是广说,解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初道,小远;三十七品是近因缘[5]。于六波罗蜜中,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最大;譬如虽有星宿,日月最胜。是二波罗蜜中,四念处、佛十力等法最妙,能大利益,现世令人得道故,持戒、布施等不如故。别说如等无为法,实不虚诳故,能成菩萨事。行四念处等法,得是如等法,令菩萨得出虚诳法故,名善知识。

复次,是六波罗蜜等法,如佛无异,佛现在亦以是法度人,是故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不可坏,六波罗蜜等所说亦不可坏,是故言六波罗蜜是世尊。是道者,行是道,径入无量佛法中。六波罗蜜中所说,人筹量思惟分别常修行,令人得大智慧,破诸世间无明,是故说六波罗蜜是大明。是大炬、是智、是慧、是救、是归、是洲、是究竟道,如上说。般若波罗蜜是母,五波罗蜜是父,和合说故,言六波罗蜜是父母。如六波罗蜜说,四念处等亦如是。是中说因缘:六波罗蜜等法,亦是三世十方佛父母。是六波罗蜜等是自利法,行者欲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应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四摄法义,如先说。如是自利、利他故,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等诸法是世尊、是道等。是故菩萨若欲不随他教,不随他教名自知诸法实相,乃至变作佛身来说异于法相,亦不信不随;自得菩萨道,渐渐具足诸佛法,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得佛道,能断一切众生疑;若欲得是者,当学般若。般若波罗蜜中,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无事不说。]

三(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分二:一、真实教诲;二、特别教诫。

一、真实教诲: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由内外胜德,汝必至胜处。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依此圆满规,成就最胜果。

    要想达到所求的目的,通达如理实修下文中所说的无倒教言法规的圆满方便,便可获得一切成就之最——能成办一切利益的佛果。为了对果位产生兴趣而首先宣说,由此一来对因就不会有怯懦。

二(特别教诫)分三:一、广见行;二、略见行; 三、极略见行。

一、广见行: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实誓说爱言,乐性不可动,
正事增谄曲,愿汝自易教。
已舍无有悔,有焰炽心寂,
无懈缓掉动,不贡高和同。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于众实柔语,安详具威严,
具理不轻毁,自在善妙言。
善调离随眠,庄严心寂静,
无掉不拖延,无谄决定行。

作者教诲道:对于一切有情说话应当温文尔雅,无有虚谈妄言,杜绝伤人的粗语,如果与谁交往,要给人一种舒适安全感,神情安详,宁静和蔼,这是成为福德之因的身语威仪,不论对谁也好,在别人面前不要将自己暴露无遗,要威严可畏,深不可测。对于堪为法器品行贤良的眷属次第说法,对他众不可轻凌藐视,要善加摄受。当五根趋入对境时,不可放逸无度随烦恼而转,要具备自我控制的正知正念,在此由于智慧锐利故解释谓为“自在”也是妥当的。如云:“对于讲经说法等要详察细审才出口,并非不经观察。”不是不经观察的草率言词而要具有实义。有些人表面上说的仁慈语言也是杂有过失的,因此应当说不杂过失的善妙之语。无有嗔恨善于调伏内心,经过观察彻底断除所有怀恨等随眠,以慷慨布施的福德使得自己庄严无比,内心的分别妄念自然息灭。不存在心思旁骛的掉举,无有反复无常的现象,因而稳重坚定,做事不拖泥带水,始终坚持不懈,因此从不拖延。对于他众不怀欺惑之心,为此说无谄,心聪智明,以善巧方便而决定一切事。这些出自于《慧海请问经》等。

《三摩地王经》云:

无散极温和,适度动听语,

引导具缘士,堪受亦生起。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云: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学诸佛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何等是诸佛威仪?

答曰: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著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言;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

二、略见行: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愿清凉如月,有炽盛如日,
甚深如大海,坚住如山王。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决定如满月,光彩如秋日,
深沉如大海,坚固如须弥。

以慈悲菩提心等来使内心纯熟,如同秋季的满月一般,寂静调伏,以慈爱众生、善巧方便决定令人见而生喜。

《月灯经》云:

含笑调柔如满月,于诸长辈及新生,

恒常诚实而言说,温存无有我慢心。

犹如秋天的太阳光芒万丈一般,威光耀眼,并现前证悟二无我的胜义菩提心。由于远离障碍之云,从而具足遣除他众愚痴的威力。

《妙臂经》云:

具有贪等烦恼聚,普称内心乃轮回,

解脱惑如水晶月,尽越有海之边际。

由于方便智慧圆满而拥有他心无法容纳、甚深如海的功德藏,借助精进及禅定等力量,身语意的功德一成不变稳如山王,谁也无法转变。

《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分品》云:

飞蛾飞禽海,不能动须弥,

恶友苦闻深,不能动坚稳。

    犹如飞蛾、飞禽飞翔空中的翅膀的力量及大海的波浪不能动摇须弥山一样,与这三种比喻次第对应,坚稳菩萨不被不善恶友、种种痛苦与听闻甚深空性无我所扰乱、动摇。

三、极略见行: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一切果所离,众德所庄严,
众生所受用,愿汝一切智。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脱离诸过咎,严饰诸功德,
有情生存因,成就遍知果。

简略而言,身语意脱离贪等一切过失,富有严饰圣者七财等一切德,以善巧方便的愿力作为成办一切有情所有利乐的依处或者生存因。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云:

信戒施闻慧惭愧,如是七法名圣财,

真实无比牟尼说,超越世间众珍宝,

大王若集此胜财,不久亦证道场果。

    《菩萨宝鬘论》中说:

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

智慧财为七圣财,如是此等殊胜财,

是乃无尽圣者财,不得说与非人众。

《无尽慧经》云:

“我此身决定行一切有情之事,譬如,地界等四大种,此等作为种种门,种种差别、种种所缘、种种资具、种种受用,令其近享用、全享用,如是我四大聚合之此身作为种种门、种种差别、种种所缘、种种资具、种种受用,令其近享用、全享用,广为一切有情之生存因。”

依靠这样的方便与智慧迅速成为遍知果位。

四、此法不仅于国王亦教诫他众: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我不但为王,说如此善法,
如理为余人,由欲利一切。
《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云:
此法非独为,国王一人说,
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

此处所说的教言《宝行王正论》或又称《教王宝鬘论》这一法门不单单是为了国王一人所说,一方面讲述了任命执行国王各项事宜的人员等,一方面也想不同程度地利益其余在家出家的有情,依靠清净的意乐而阐明。因此,所有其余众生也应当如理如法实地修行本论中所说的增上生与决定胜之一切正道。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正法决定善,为爱法大王,

我当说由法,流注法器人。


[1] 是故法及人,通名善知识:《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云: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执品,应知为摄持。

[2]《大智度论·序品》云:[问曰:云何名不到彼岸?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3]《大智度论·序品》云:[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

[4]《增壹阿含经·十不善品》云:[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5] 《大智度论·无生品》云:[此中佛说远道,所谓六波罗蜜菩萨道也;近道,所谓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等杂,故远;三十七品但有禅定、智慧,故近。六波罗蜜有世间、出世间,杂,故远;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乃至大慈大悲,毕竟清净,故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