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22

第二十二课


二、依其流转之比喻: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生死轮三节,无初中后转,
譬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
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如果不致力于从烦恼业与生的染污性缘起三道中得以解脱之道,那么轮回不仅无有初始,而且边际、中间也将无有了结之时,就这样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从中又会萌生它的同类与烦恼等,如此辗转往返生起,因此说,轮回就像旋火轮或者轮子一样彼此之间相互为因,具有我执无明之因并且积累由彼所生的善恶行业,彼业复受爱与取的驱使,而受生出果时的识……具有十二种缘起的这位补特伽罗将接连不断地流转。所以,应当认清轮回的根本并且努力奉行能灭尽这种根源的随解脱分善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三道之轮回的三道及彼此互为因果的道理,我们下面就依靠龙树菩萨撰造的《大智度论》来说明此义。

《大智度论》云:

【经】“巧说因缘法。”

【论】“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1],名体事。是十二因缘,初二[2]过去世摄,后二[3]未来世摄,中八[4]现前世摄。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5],业苦因缘[6],苦苦因缘[7],苦烦恼因缘[8],烦恼业因缘[9],业苦因缘[10],苦苦因缘[11],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从触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爱。渴爱因缘求,是名取。从取后世因业,是名有。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是十二因缘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见,为人演说,是名为巧。

复次,是十二因缘观中,断法爱,心不著,知实相,是名为巧。如说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

龙树大士在《因缘心论颂》中说偈曰:

差别十二支,能仁说缘生,于烦恼业苦,三中俱摄尽。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余七皆是苦,十二唯三摄。

从三生于二,从二生于七,七复生于三,此有轮数转。

诸趣唯因果,此中无众生,唯从于空法,还生于空法。

诵灯镜及印,火精种梅声,诸蕴相续结,不移智应察。

于甚微细事,若有见断者,彼不善因缘,未见缘生义。

此中无可见,亦无少安立,于真以观真,见真而解脱。

二、断除轮回之次第: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从自他及二,三世不有故,
证此我见灭,次业报亦然。
如此见因果,生起及灭尽,
故不执实有,世间有及无。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
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
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
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此种缘起,自己、他者与自他二者[12]以及在三时中自性不生[13],因而得不到或见不到生的有实法。由此可见,通达了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后再加以修习,便能灭尽由坏聚见所产生的我执及其种子。随之,善法等业与蕴结生的生也就消失无余。

如此见到轮回的因果产生与此等因果穷尽而通晓万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会认为真实性中世间此蕴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许也不存在,这是因为他们了知缘起远离常断之边。如果领会了缘起的含义,那么就能遣除苗芽等有无之边执的过患。

《慧海请问经》云:

智者证诸缘起法,悉皆不依边执见,

了知有因具缘法,无因无缘法非有。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

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具彼行相识。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这般分析缘起法的六类中,前三类(自生、他生、共生)简单易懂,后三类中过去不生,犹如烧坏的种子;未来不生,犹如石女儿;现在也不生,因为如同刹那性无有空闲。既然三时均无自性,当然由其所生的真实事物就了不可得。


[1] 余七分: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2] 初二:无明、行。

[3] 后二:生、老死。

[4] 中八: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5] 烦恼业因缘:如「无明」(过去世的烦恼),是「行」(过去世的业)之因缘。

[6] 业苦因缘:如「行」(过去世的业因),是「识」(现在世苦)的因缘。

[7] 苦苦因缘:如「识」(现在世的苦)是「名色」(现在世苦)的因缘,乃至「触」是「受」的因缘亦如是。

[8] 苦烦恼因缘:如「受」(现在世的苦)是「爱」(现在世的烦恼)之因缘。

[9] 烦恼业因缘:如「取」(现在世的惑)是「有」(现在世的业)之因缘。

[10] 业苦因缘:如「有」(现在世的业因),是「生」(未来世苦)的因缘。

[11] 苦苦因缘:如「生」(未来世的苦)是「老死」(未来世苦)的因缘。

[12] 《中论·观因缘品》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13] 《入行论·智慧品》云: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