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42

第四十二课


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世体过三世,若尔世何实?
谁言说有无?有无实无义。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由于在胜义中是超越三时生灭去来的体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称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后来变成无有的一切世间实际上怎么存在成实呢?决定不存在。

这些道理有教证作为依据,《三摩地王经》中云:

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

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恒空无有相。

又云:

出生以及成死亡,然无有生无死亡,

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难获得此等持。

    《大智度论》云:“复次,有,三种: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相待者,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有名。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东,则以为西,在西则以为东;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此皆有名而无实也。如是等,名为相待有,是中无实法,不如色、香、味、触等。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虽有,不同因缘法有;虽无,亦不如兔角、龟毛无;但以因缘合故,假名有酪;毡亦如是。复次,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毳,毳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毡,毡因缘故有衣。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毛分无故亦无毛,毛无故亦无毳,毳无故亦无缕,缕无故亦无毡,毡无故亦无衣。”

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故佛约四句,不记说世间,
由有无皆虚,此虚不虚故。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佛陀由此因,未授记有无,
二俱非俱边,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虑到胜义中无所授记,对有些所化众生宣说无有实义,由于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超离四边的缘故,而对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所有四种类别没有予以授记,而并不是由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

具体来说,有边:就像顺世外道所承许的那样,今生完结而不转后世,否定后世,因此称摄之见解。无边:数论派所承认的今生的我趋入后世,而观察趋入对境,称为动之见解。有无二俱边:诸如有些裸体外道认为,暂时有边,自性无边,趋入有无二者,称为散之见解。非俱:像犊子部承认的那样,补特伽罗聚合与独立何者也不可言说,全盘否定一切,称为收之见解。轮回自性寂灭岂能存在这样的戏论?

《宝云经》中说:

大转妙法轮,方寂灭无生,

自性涅槃法,怙主汝宣说。

又云:

轮回末不得,前际无法相,

未来亦当知,故入业所作。

其中对此也加以阐述了。

《中论·观涅槃品》云: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大智度论》云:

[佛不答十四难者,佛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义答,三者、反问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难,法应置答。又复若有所利益事则答;外道所问,不为涅槃,增长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别为答,必无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缘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复次,若佛说三种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则为已说一切法竟。

    复次,是诸外道,依止常见,依止灭见,故问以常、灭;实相无故,佛不答。如外道所见常相、无常相,无是事。何以故?外道取相,著是常、灭故;佛虽说常、无常相,但为治用故。

    复次,若人说无者为有,有者为无,如是人则是过罪,佛不答则无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显现而已;佛亦如是,于诸法无所作,诸法有者说有,无者说无。如说: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有佛无佛,是因缘法相续常在世间;诸佛出世,为众生显示此法。

    复次,若答常、灭,则为有咎。如问石女、黄门儿,修短、黑白、何类,此问则不应答。十四难亦如是,但以常、灭为本故问,无常、灭故佛不答。如是等种种因缘故,佛不答十四难,无咎。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者,若人解佛法义知假名者,说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义,不知假名者,说无我。

    复次,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为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

二(甚深难证之理)分三:一、甚深难证之原因;二、能仁于非器不说之原因;三、解说彼原因。

一、甚深难证之原因: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是身不净相,粗证智境界,
恒数数所见,尚不入心住。
况正法微细,甚深无依底,
难证于散心,云何可易入?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此身不净性,粗及现量境,
恒常显现时,心中尚不住,
无住微妙法,极细非现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假设有人问:诸法如果是无我,那就说明这是此世间的自性,因此众人为何不通达此理?

驳:事实并非如此,本来,我们的这个身体本体是由不净物所充满,并不断流出肮脏物的色法,因此,是粗大之法,不是比量[1]的事物而是现量[2]的行境,所以容易理解。明明是恒常显现为不净的当时,人们心中尚且不存留“不净”的想法,更何况非法器钝根者难以证悟、无有相执所缘之处决定胜的微妙法了?由于难以通达,所以极其微妙,是利根圣者的行境,而异生需要依靠因来了达因而并非是现量,由于甚深的缘故,愚者的心里如何能容易理解,轻而易举悟入呢?根本不是它的行境。对于不净身体的粗法尚且不能通达,更何况说其实相细微的无我了。轻易了达空性,需要具有利根、大德的教言以及积累无边资粮。

《般若摄颂》云: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须菩提,譬如有翼之鸟,飞腾虚空而不堕坠,虽在空中亦不住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学空解脱门、学无相、无作解脱门,亦不作证,以不证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未具足佛十力、大慈大悲、无量诸佛法、一切种智,亦不证空、无相、无作解脱门。”

“须菩提,譬如健人,学诸射法善于射术,仰射空中,复以后箭射于前箭,箭箭相拄,不令堕地,随意自在;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乃堕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善根未具足,不于实际作证;若善根成就,是时便于实际作证。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观诸法法相。”

    如善知识博朵瓦的语录云:“如见人的尸体变坏青瘀,尚且无动于衷,而说空性容易了解者,这只是粗心,或者妄语而已。”

二、能仁于非器不说之原因: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故佛初成道,舍说欲涅槃,
由见此正法,甚深故难解。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由于远离一切戏边的此法高深莫测的缘故,所化的平凡众生难得轻易了解通达,正是因为了知、照见了这一点,佛陀在成道以后于有些所化众生面前,七七四十九日示现默然不说法。

如云: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我已得,

纵为谁说亦不能通达,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

    《大智度论》云:“今是释迦文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后到波罗柰鹿林中转法轮。”


[1] 比量:二量之一种。依各自所依正因,对各自所量隐蔽事物从新生起真实耽著识,如直接比量等。

[2] 现量:二量之一种。无分别、无错乱、新生之真实心识。如第一刹那见瓶根现识、第一刹那神通及第一刹那一切种智与圣者根本智等。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间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