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51

第五十一课


四(制止贪猎)分三:一、以是今生后世诸苦之因而遮止;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一、以是今生后世诸苦之因而遮止: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从猎感短寿,怖苦重逼恼,
未来决受此,故应坚行悲。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短命怖及苦,地狱根本因,
以猎野兽例,坚决常戒杀。

如同我们自己在其他生世中以杀生的等流果[1]与异熟果[2]就是损害他众、感受短命,让别人受到畏惧自己也会感受惊惶失措的恐怖,多病、贫穷等痛苦,异熟报应极其漫长,而地狱的因就是狩猎野兽、断除命根等,这是严重的过患,以此为例,恒常要义无反顾坚决行持能断除杀生等一切罪业的对治法。

《谛实品》云:

国王汝莫杀生灵,一切士夫最惜命,

是故欲求寿无疆,心亦不思杀生命。

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里引述了一则非常令人寻味的狩猎公案,内容如下。

[波罗奈国梵摩达王,游猎于林中,见二鹿群。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一主身七宝色,是释迦文菩萨;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王见人王大众,杀其部党,起大悲心,径到王前。王人竞射,飞矢如雨;王见此鹿直进趣己,无所忌惮;敕诸从人:“摄汝弓箭,无得断其来意。”鹿王既至,跪白王言:“君以嬉游逸乐小事故,群鹿一时皆受死苦。若以供膳,当自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厨。”王善其言,听如其意。于是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当一日。是提婆达多鹿群中,有一鹿怀子,次至应送,来白其主:“我身今日应当送死,而我怀子,子非次也。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滥!”鹿王怒之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何得辞也?”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辞,横见瞋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萨王所,以情具白。王问此鹿:“汝主何言?”鹿曰:“我主不仁,不见料理,而见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来归命。如我今日,天地虽旷,无所控告!”菩萨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惟有我当代之。”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还:“我今代汝,汝勿忧也!”鹿王径到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而命令前,问言:“诸鹿尽耶?汝何以来?”鹿王言:“大王仁及群鹿,人无犯者,但有滋茂,何有尽时?我以异部群中,有一鹿怀子,以子垂产,身当俎割,子亦并命;归告于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归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亦何异?”王闻是言,即从座起,而说偈曰:

                      “我实是畜生,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鹿身,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

若能有慈惠,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

    诸鹿得安,王得仁信。]

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何人若他见,生彼极惊怖,
譬粪秽污身,流出毒恶蛇。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
依谁令众生,畏惧彼真恶。

无恶不作的恶友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不净的身体而血淋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贪婪血肉的罗刹或毒蛇口中流出毒水唯一损害他众一样。依附勤于造罪的凡夫恶友,将令一切众生恐惧、痛苦,真是可恶至极,因而务必要弃之千里。

《毗奈耶经》云:

依止恶友人,善妙不得见。

《三摩地王经》云:“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广依一切善友伴。”教诫我们弃离恶友而结交法友。

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是人若至彼,众生得安乐,
譬夏月大云,田夫见欲雨。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如涌大雨云,农夫皆生喜,
依谁令众生,皆悦彼真善。

比如,春季时节,如果雨云纷纷涌现,主要依此而生存的诸位农夫各个兴高采烈,依赖国王等奉行正法之人而得以生存的一切众生将皆大欢喜,真是善妙无比,依之能成为高尚法行,具足一切法行者,因此何时何地都应依止。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则值遇良友生欢喜的公案,如经云:

[昔耆闍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

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

答曰:“居此以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

又问:“奉脩何行求离生死?”

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

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为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妻息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婬泆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婬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

佛问比丘:“以为何纸?”

诸比丘白佛:“此裹香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

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

佛复问曰:“此何等索?”

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

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闇则殃罪臻。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翫习各不自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妻子为桎梏,执信坚固。往至精舍,摄意惟行,得罗汉道。]

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故汝舍恶法,决心修善行。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故应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综上所述,对于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务必要断除,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辨是非,因而恒时要小心翼翼或一丝不苟,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

《因缘品》云:

纵未得漏尽,此时莫放逸,

如母兽杀狮,放逸而遭殃。

《弥勒经》云:

不放逸者证菩提,所有一切佛正法,

根本之门法理道,即不放逸与精进。

《旧杂譬喻经》有一则精进感得天神相助的公案。如经云: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

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

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

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

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

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1] 等流果:五果之一。与自因之性相同,相相等,如由前善生起后善,是同类因及遍行因二者之果。有两种等流果,用等流果、受等流果,前者如往世作恶,今世亦好作恶,后者如今生好布施,来生当感资财富有。

[2] 异熟果:五果之一。不善及有漏善随一异熟因所生之果,如有漏取蕴。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