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59

第五十九课


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随相有八十,从慈悲流生,
大王我不说,为避多文辞。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随好八十种,由慈等流生,
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

能代表其他功德的八十种随好,即是由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同类因所生,关于各自决定的因,唯恐篇幅冗长而没有对国王你详细阐述。有关共同之因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中了知。请精进参阅。

一切相好的因——供施、承侍、说真实语等大多数都是由慈悲心所推动。无论上供下施多么广大,也不可能与慈心相提并论。

《月灯三昧经》云:

那由他亿佛刹中,所有种种供佛具,

悉以供养于诸佛,不及慈心一少分。

    由此足可证明,成就相好的主因也是慈悲菩提心。

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分三:一、果之差别;二、因之差别;三、宣说比喻。

一、果之差别: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虽诸转轮王,同有此相好,
净明及可爱,终不逮如来。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
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

如果有人问:既然说转轮王也具有相好,那么他们与佛陀有何差别呢?

积累大福德的一切转轮王虽然也具有这些相好,但与诸佛的相好差距悬殊,由于无有违品之垢染,清净悦意而庄严无比,无有能障,一切的一切部分均十全十美,因而明显、威严,是诸佛的相好,而相比之下,转轮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

《大智度论》云:

[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

答曰: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

问曰:佛与转轮圣王有何相似?

答曰:如王清净不杂种中生,随姓家业成就,众相庄严身;王德具足,能转宝轮,香汤灌顶,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坏除一切贼法,令无敢违;宝藏丰溢;军容七宝以为校饰;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善用王法,委任贵姓主兵大臣以治国政;妙上珍宝乐以布施;有所知念,终始无异。佛法王亦如是,释迦牟尼、燃灯、宝华等佛,诸佛清净姓中生,先佛威仪行业,具足三十二相以自庄严;圣主威德备具,转真法轮,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三界中尊;破坏一切烦恼贼,学无学众欢喜,所结禁戒无敢违者。无量法宝藏具足,七觉分宝庄严,八万四千法聚军,出世间四摄法以摄众生,知方便说四圣谛法为法王仪;舍利弗、弥勒等大将,善治佛国法,诸无漏根、力、觉,种种妙宝乐以布施;深求一切众生善事为所念坚固,是为相似。

复次,佛于转轮圣王有殊胜:转轮圣王不离诸烦恼,佛已永离诸烦恼;转轮圣王没在老死埿,佛已出离;转轮圣王为恩爱仆,佛已过出;转轮圣王行生死险道中,佛已过度;转轮圣王在愚痴闇中,佛住第一光明中;转轮圣王极自在四天下,佛自在无量无边世界;转轮圣王财宝自在,佛心宝自在;转轮圣王渴乐天乐,佛乃至有顶乐已离;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自心生乐。以是故,佛于转轮圣王为最殊胜。

复次,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众毒皆灭;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令得法自在。是为相似。

复次,法轮于宝轮大有殊胜:宝轮欺诳,法轮坚实;宝轮长三毒火,法轮灭三毒火;宝轮有漏,法轮无漏;宝轮乐五欲乐,法轮乐法乐;宝轮结使处,法轮非结使处;宝轮有量处行,法轮无量国行;宝轮以一心清净布施故世世可得,法轮无量阿僧祇劫集一切善业因缘及智慧故得;宝轮王死后更不转,佛灭度法轮犹转;宝轮在一人,法轮在一切可度者。]

二、因之差别: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从菩萨善心,一念中一分,
轮王相好因,尚不能等此。
一人万亿劫,修善根生长,
于佛一毛相,此因亦不感。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轮王尽所有,妙相及随好,
由于能仁王,一分净心生。
百俱胝劫中,专一积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佛陀与转轮王相好之因也有着显著的差别,转轮王的妙相随好尽其所有,也是由对能仁王如海功德自性具有清净心的一分因所产生。转轮王的相好圆满之因,历经百俱胝劫始终如一积累的善根,也无法圆满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例如,有一个小孩儿因为以对本师佛陀的信心而供养一捧土也转成阿育王,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公案。

《大智度论》云:

   [问曰:云何名劫?

答曰:如《经》说:有一比丘问佛言:“世尊,几许名劫?”佛告比丘:“我虽能说,汝不能知,当以譬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满芥子,有长寿人过百岁,持一芥子去,芥子都尽,劫犹不儩。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岁,持迦尸轻软毡衣一来拂之,石尽,劫犹不儩。”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

    在注释本偈颂文时,论师们有讲授昔一童子名曰“阇耶”,以清净心用细沙供养世尊而感得轮王阿育王殊特妙果公案的传承。这则公案在《杂阿含经》第二十三卷中,内容即丰富又完善。以下我等就以《杂阿含经》,来开演一下这则公案。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1]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共诸比丘僧入城乞食,如偈所说: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
  世尊与众俱。”

    时,世尊以足践城门限地,作六种震动[2],如偈所说:

“大海及大地,城郭并诸山,
   牟尼足所践,动摇如浪舟。”

佛变现如是神力,时,诸民人高声唱言:“奇特未尝有法!变现神力,如佛世尊,入城示现如是种种未曾有法。”

如偈所说:

“地下即成平,高地反为下,
 由佛威神故,荆棘诸瓦砾,
 皆悉不复见。聋盲及瘖痖,
 即得见闻语;城郭时乐器,
  不击妙音出。”

时,彼世尊光相普照,如千日之焰,如偈所说:

“世尊身光明,普照城邑中,
   民人蒙佛光,凉若栴檀涂。”

时,世尊顺邑而行。时,彼有两童子,一者上姓,二者次姓,共在沙中嬉戏:一名、阇耶,二名、毗阇耶。遥见世尊来,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体。时,阇耶童子心念言:“我当以麦麨[3]”——仍手捧细沙——“著世尊钵中。”

时,毗阇耶合掌随喜,如偈所说:

“见大悲世尊,通身一寻光,
 勇颜睹世尊,心生大敬信,
   捧沙即奉施,得离生老际。”

时,彼童子而发愿言:“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即于此生得供养诸佛。”

如偈所说:

“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
 受果增善根,及福田力故,
   即以大悲心,受其奉施沙。”

时,阇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

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

如偈所说:

“世尊离调笑,无上世中尊,
 齿白如珂玉,最胜今发笑。
 勇猛勤精进,无师而自觉,
 妙言令乐闻,无上柔软音,
 而记彼童子,梵音远清彻,
   无上两足尊,记彼施沙果。”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无有因缘亦不发笑;我今笑者,其有因缘。阿难当知:于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4]统领一方,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安乐无量众生。”


[1] 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梵語:Veṇu-vana Vihara)又称“迦兰陀竹园”(梵語:Kalaṇḍaka Veṇu-vana)、大竹林精舍、大林精舍。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精舍”名称之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特别是在冬天,曾长期在此居住。

[2] 六种震动:《大智度论》云:“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3] 麦麨:是麦子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

[4] 巴连弗邑:(Pāṭaliputra),又译华氏城,原称拘苏摩城——拘苏摩补罗,印度古城,位于恒河河岸,在今巴特那。公元前490年,阿阇世王在恒河边兴建小型城堡(梵文:Pāṭaligrāma),之后巴连弗邑逐步发展为大城。稍后,它成为十六大国中摩揭陀国的首都,取代了原有首都王舍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