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63

第六十三课


时,王复白尊者曰:‘我意愿欲得见佛诸大弟子佛之所记者,欲供养彼舍利,愿为示之。’时,尊者白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能发如是妙心!’时,尊者将王至舍卫国,入祇桓精舍[1],以手指塔:‘此是尊者舍利弗[2]塔,王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尊者曰:‘是第二法王,随转法轮。’

而说偈言:

                   “一切众生智,比于舍利弗,

十六之一分,以除如来智。

如来转法轮,是则能随转,

  彼有无量德,谁复能宣说?”

时,王生大欢喜,舍十万两珍宝,供养其塔,而说偈言:

“我礼舍利弗,解脱诸恐怖,

   名称普于世,智慧无有等。”

    次,复示大目揵连[3]塔:‘王应供养此塔。’王复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是神足第一,以足指践地,地即震动,至于天宫,降伏难陀、跋难陀龙王[4]。’而说偈曰:

                   “以足指动地,至于帝释宫,

神足无与等,谁能尽宣说?

二龙王凶暴,见者莫不怖,

  彼于神足力,降伏息瞋恚。”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此塔,以偈赞曰:

“神足中第一,离于老病死,

   有如是功德,今礼目揵连。”

    次复示摩诃迦葉塔,语王言:‘此是摩诃迦葉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答曰:‘彼少欲知足,头陀第一,如来施以半座及僧伽梨衣[5];愍念众生,兴立正法。’即说偈曰:

                   “功德田第一,愍念贫穷类,

著佛僧伽梨,能建于正法,

  彼有如是德,谁能具宣说?”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以偈赞曰:

                  “常乐于寂静,依止林薮间,

少欲知足富,今礼大迦葉。”

次,复示尊者薄拘罗[6]塔:‘此是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至不为人说一句法,寂然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

“虽除无明痴,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名,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

复示阿难[7]塔,语王言:‘此是阿难塔,应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答曰:‘此人是侍佛者,多闻第一,撰集佛经。’而说偈曰:

                   “奉持牟尼钵,念至能决断,

多闻之大海,辩才柔软音。

能悦天人众,善知三佛心,

一切悉明了,功德之宝箧。

最胜所称叹,降伏烦恼诤,

  如是等功德,应当修供养!”

王即舍百亿两珍宝,而供养其塔。时,诸臣白王言:‘何故于此布施供养皆悉胜前?’王曰:‘听吾所说心中所以:

                   “如来之体身,法身性清净,

彼悉能奉持,是故供养胜。

法灯常存世,灭此愚痴冥,

皆由从彼来,是故供养胜。

如大海之水,牛迹所不容,

如是佛智海,余人不能持。

唯有阿难尊,一闻悉受持,

  终无忘失时,是故供养胜。”

尔时,王如是种种供养,向尊者合掌,而作是言:

                   “我今受此形,不复负此身,

修无量功德,今为人中主。

我今取坚实,造立诸塔庙,

庄严在于世,如星庄严月。

奉佛弟子法,应行诸礼节,

我今悉已作,稽首尊者足。

蒙尊者恩力,今见胜妙事,

  快获大善利,从是分别法。”

尔时,王供养上种种事,恒偏至菩提道场树。此树下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希有珍宝供养之事,供养菩提树。

时,王夫人名曰低舍罗絺多[8],夫人作是念:‘王极爱念于我,我亦念王。王今舍我去,持诸珍宝至菩提树间。我今当作方便杀是菩提树,树既枯死,叶便凋落,王当不复往,彼可与我常相娱乐。’即唤咒师,语咒师言:‘汝能杀菩提树不?’彼答曰:‘能,与我千两金。’时,夫人即与千两金钱。咒师往菩提树间,以咒咒树,以綖系树。时,树渐渐枯死,叶即萎落。未即枯死,其叶凋落,白夫人曰:‘复应以热乳浇树,乃可令枯。’夫人白王:‘我今欲以乳供养菩提树。’王曰:‘随卿意耶!’如是乃至以热乳浇之,树即枯燥。时,诸夫人白王言:‘菩提树忽然枯死,叶叶变落。’

而说偈言:

                   “如来所依树,名曰菩提者,

于是得正觉,具足一切智。

大王今当知,是树今枯死,

  叶色亦变异,不知何以故?”

时,王闻是语,即迷闷擘地,诸人辈以水浇王心面,良久而苏,即便泣泪言:

“我见菩提树,便见于如来,

   今闻彼树死,我今亦随没!”

时,彼夫人见王忧愁不乐,而白王言:‘王勿忧恼,我当喜悦王心。’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树既无,我何用活耶?’夫人闻王决定语,还复以冷乳灌菩提树下,彼树寻复更生。王闻以乳溉灌树还得生,日日送千瓮乳溉灌其本,树还复如先。诸夫人辈白王言:‘菩提树今复如先,无复有异。’时,王闻已,即生欢喜,诣菩提树下,睹于菩提树,目不暂舍,而说偈言:

                   “诸王所未作,瓶沙持国者,

我今应供养;我今浴菩提,

诸乳及香水,华香及涂香。

  当复供养僧,贤圣五部众[9]。”

时,王各办四宝瓮——金、银、琉璃、颇梨,盛诸香乳,及诸香汤,持种种饮食,幡幢、宝盖各有千种,及种种华香伎乐,受持八支斋布萨,著白净衣服,执持香炉,在于殿上,向四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

而说偈言:

                   “如来贤圣子,正顺寂诸根,

离诸三界欲,诸天应供养,

今当悉来集,受我微心惠,

哀愍副我意,令法种增长,

常乐于寂止,解脱诸所著。

如来之真子,从法而化生,

诸天所供养;哀愍于我故,

今当悉来集,副我之微意。

  诸圣在处处,罽宾[10]多波婆[11]

  大林[12]离波多[13]阿耨大池[14]边,

江河山薮间;如是一切处,

诸圣在中者,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副我之微意。

又在于天上,尸梨沙宫殿[15]

香山石室中,神通具足者,

  今当悉来集,哀愍于我故。”


[1] 祇桓精舍:亦名“祇园精舍”或“祇树给孤独园”。由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长者发愿建造。给孤独原名须达多(Sudatta),意为善授、善施,名如其人,他家财巨富,常周济贫困,尤其对孤独老人,因此人称给孤独,义为“给予孤独老者”。他看到城南郊二公里处的一处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于是和园林拥有者祇陀(Jeta)商议。祇陀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富有无比,根本看不上须达多手上的金钱,于是戏言“汝将黄金铺满园地,我方肯卖。”须达多欢欣鼓舞,耗尽家资,终于达到要求,将金箔铺满了园地,祇陀太子感动而言:“园中土地,尽满金箔,已为公得。惟我园中木未贴金箔,仍为我有。吾亦欲以献佛也。”祇园的祇,即来自祇陀太子(又译逝多太子),故祇林又称祇陀林(Jeta-vana)。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三人,因为捐赠祇园一事,后来被列入伽蓝圣众之列。但是在巴利文原典内,对于祇陀太子这一段的叙述,并无如上述之戏言,而是就算给孤独长者铺满遍地黄金也不愿意出售。

    佛陀后半生在此安居长达二十多年,因此现今流传的经典,大约有七、八成都是在这里讲说的。很多佛经比如《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开篇就提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在佛教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曾在这一片地区的园林中作鹿王,跟此地有缘。

[2] 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诞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诞生于婆罗门种姓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著名的论师。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初拜六师删惹夷为师,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

    在释迦佛门下学习时,因为舍利弗持戒严谨、于法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释迦佛常让舍利弗替他说法。当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称赞他是“众生的生母。”僧团碰到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如提婆达多破坏和合僧团时,就是由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前往,将青年比丘带回。

    在大乘经典《法华经》中,舍利弗被佛授记将来无数劫后会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3] 大目揵连: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别名拘律陀(梵Kolita )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Sanjaya )外道之弟子,常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在《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4] 难陀、跋难陀龙王:难陀、跋难陀龙王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昔时佛陀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难陀、优波难陀龙王见彼诸沙门飞行于天上,遂兴起嗔恚心,欲放大火风阻止,后为目犍连降伏,乃随众至佛所听法。诸龙王于大乘诸经中被视为护法之龙神,多列于佛陀说法之会座中,如《法华经》卷一序品、北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所载。又《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亦载,佛陀降诞之时,此二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以灌太子之身。

[5] 僧伽梨衣: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之衣。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

[6] 薄拘罗:译曰善容,有慈善的容颜。他是寿命第一,活到一百六十岁。他于过去世曾布施一位病比丘一个奄摩罗果,这位病比丘原来是一位辟支佛,所以薄拘罗感到今生无病,甚至无有顷刻的头痛之苦。他又于过去世很严谨的持不杀生戒,丝毫不犯。自此九十一劫长寿无夭,且有五不死报:

    他的母亲以其初生时的相很奇特,而要烧死他,但是火不能烧到他;他母亲又把他放在釜中蒸煮之,过了一会,以为他必死无疑,遂打开锅盖看看,见其不但未死,还向著她咧嘴而笑;他母亲把心一横,把他投在河中,他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被一条大鱼吞掉,大鱼不久被一渔夫捕获,渔夫以刀剖鱼腹时,见到鱼腹内有一婴儿,健康无损,渔夫十分欣喜,把他养育成人。薄拘罗因火不能烧、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伤,故谓五不死。

    薄拘罗尊者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亦从不与人说一句法,常乐禅定。乃至他涅槃后的舍利塔亦乐闲静。有一次,阿育王礼其舍利塔,布施一钱于塔内,而钱突然从塔飞出,堕在阿育王足上。可知他虽然灭度,他同样不喜欢有人来打扰其舍利塔。

[7] 阿难:是迦毘罗卫人,释迦佛陀的堂弟、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弟,八个堂兄弟中年纪最小的;生于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阿难比他小三十岁。在释迦牟尼成佛六年后回故国传法时,六岁的阿难出家,其和尚为毘罗茶尊者。他非常虔诚地追随佛陀,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阿难还被称做“多闻第一”,因为他一直伴随佛陀的讲经说法,能够把佛的一言一语都谨记无误,参加了很多佛陀对不同听众的演讲。佛陀入灭后,阿难非常伤心,并且向僧伽传达世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不过当时佛正在病中,阿难于是没有问清楚何谓“小小戒”。五百结集时,摩诃迦叶,表示“小小戒”定义不清,举发阿难有六突吉罗罪。《十誦律》中罗列出六种:1、不问微细戒,2、不请佛住世(不答如来问),3、足踏如来衣,4、不供世尊水,5、劝许女人出家,6、示佛阴藏相。阿难本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据理力争。但是结集三藏,又非阿难不可。最后阿难为了僧伽的和谐,仍向大众忏悔。

    在佛陀灭后,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结集集会上,他出色的记忆力让他背诵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讲。那些记录下来的文稿就被整理成为佛经,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等,对宣扬佛法的帮助很大。佛经中出现“如是我闻”其中的“我”多指阿难。

    阿难非常长寿,在摩诃迦叶入鸡足山后,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人。传说阿难的圆寂,还使摩揭陀与毗舍离国修好,不再战争。

    三乘共同认定阿难是声闻阿罗汉,大乘佛教显教不共认定为普贤菩萨,而密乘不共认定为秘密主金刚手菩萨。

[8] 低舍罗絺多:又作帝失罗叉。意译净容、光护。乃阿育王之第一夫人。

[9] 贤圣五部众:

    解释一:意指阿育王所作供养的五大贤圣。即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长寿第一的薄拘罗尊者,多闻第一的慧命阿难。

    解释二:五种出家的修行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准备受具足戒而仍在学法阶段的女性出家人)、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沙弥尼(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

[10] 罽宾:西北印度的古国,相当于现今的喀什米尔一带。

[11] 多波婆:为音译,义译作“暗林寺”,阿育王曾在此建佛舍利塔,详见《大唐西域记》卷四。

[12] 大林:可能指“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重阁讲堂”、“高楼台观”。

[13] 离波多:阿育王时代的地名或寺院名。

[14] 阿耨大池:义译为“无热恼池”,位于雪山山顶,香醉山以南,是四条大河的发源地,住有阿耨达龙王。又译为“阿耨达池”、“阿耨达泉”、“阿耨大萨罗”。

[15] 尸梨沙宫殿:忉利天一处供比丘修行的园地。例如牛迹比丘过去多世为牛,行为仍有牛的习气,像是吃完饭后会反刍,容易被人讥笑,为免有人讥笑圣者而造地狱恶业,佛陀让他待在尸梨沙宫殿修习禅定、受天王供养。又译为“尸利沙园”。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