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73

第七十三课


二(广说)分二:一、教诫于福德资粮不懈怠;二、教诫于积二资粮不应懈怠。

一(教诫于福德资粮不懈怠)分三:一、发菩提心之福德无边;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三、因具四无量故易成佛。

一、发菩提心之福德无边: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如十方无边,空及地水火,
有苦诸众生,彼无边亦尔。
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
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诸方虚空地,水火风无边,
如是许苦难,有情无边际。
菩萨以慈悲,于彼无边众,
救离诸痛苦,决定置佛位。

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虚空无量无边,如是地水火风都是无边无际,同样承许,苦难重重的轮回有情也无边无际。大王,诸位大尊主菩萨以慈悲心驱使(发心),付诸行动(加行),将所缘境不可思议、茫茫无边的有情从轮回与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直接、间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

从发殊胜菩提心开始就要披上坚忍不拔的盔甲,再这样去身体力行。此外,关于菩萨的擐甲精进至高无上,《无尽慧经》中云:“不以‘于此数劫中披上盔甲,于此数劫中不披盔甲’劫数计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议之盔甲,仅此轮回之如此多前际成为一日,如是十五日为半月,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以此年数计算,于十万年间,发一菩提心,见一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以此数计算发恒河沙数菩提心,见善逝,而了知一众生之心行;以此数计算亦为一切众生发心,见一切善逝纵成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行,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萨无尽之铠甲。”

《大乘经庄严论·成熟品》云:

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

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1]

菩萨的甚深密行不是他众的行境,以这样的誓愿而行。

《大智度论》云:[沤舍那答言:“是名无忧安隐幢。我知此一解脱门,不知诸菩萨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诸佛法能持能受。诸菩萨心不动,如须弥山;诸菩萨如药王,能除一切诸烦恼;诸菩萨如日,能除一切暗;诸菩萨如地,能含受一切众生;诸菩萨如风,能益一切众生;诸菩萨如火,能烧一切外道诸烦恼;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诸菩萨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诸菩萨如释提桓因,守护一切众生。是菩萨道法甚深,我云何能尽知?”以是诸菩萨生大愿,欲得大事,欲至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华严经》云:“宁愿唯我受痛苦,而我不愿令一切众生堕入恶趣,纵然我于此自投罗网,也应从地狱、旁生处、阎罗主手中赎回一切众生。我为一切有情,愿将一切痛苦受蕴自身感受。我于有情说正直真实语,愿为众所信赖,真实不欺。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缘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如是为一切众生悉皆解脱,非贪自乐而真实趋入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其中(对菩萨大愿)作了广述。

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 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 福量如众生,恒流无间隙, 因果既相称,故菩提不难。《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如是坚定者,无论醒或眠, 自真实受起,纵有放逸时, 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 由彼无边因,不难证佛果。

我们要清楚,立下誓愿的菩萨如此坚定不移,无论醒觉还是睡眠,从真实受此誓愿起,纵然有心不专注善法而放逸的情况,但由于轮回的一切有情无边无际的缘故,如同众生无边一样,菩萨也成了恒时积累无边福德。因为具有无边的因,所以具无边功德的佛果不难获得。

《大智度论》云:“佛,秦言觉者、知者。何者是?所谓正知一切法、一切种故,故名觉。一切法者,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复次,一切法,名外道经书、技术、禅定等,略说有五种,所谓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佛,略知有二种相,所谓总相、别相;又以分别相、毕竟空相。广知则一切种,一切种是一切无量无边法门。以是事故,名为佛波罗蜜;不以佛身故,名为佛波罗蜜,但以一切种智故。”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心尽力立下不舍发心的誓愿。

《吉祥鬘狮吼经》云:

谁为菩提而精进,彼等犹如山王般,

高耸极坚不动摇,切莫舍弃所立誓。

关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吉祥施请问经》中云:

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

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

详细内容当从《华严经》等中了知。菩提心誓言坚定者所作的善根相续不断,《华严经》云:“我若为利乐无边群生而披上盔甲,则缘利乐一切有情无边的善根无边,纵放逸或沉眠,然于昼夜中心之刹那始终增长至圆满。”这是因为菩提心的习气存留在意识中而不间断随从的缘故。此论和《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说的一切内容都来源于此。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三、因具四无量故易成佛: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时节及众生,菩提与福德,
由此四无量,菩萨坚心行。
菩提虽无量,因前四无量,
修福慧二行,云何难可得?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
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
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
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

任何菩萨在轮回不间断期间安住无量劫;为了无量有情脱离痛苦;而欲求获得具无量功德的大菩提果;想成办二资粮所摄的无量善法。尽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以上述的四种无量的无边资粮,不历经长久时间为什么不能获得呢?必定能获得,为此不应该畏惧经劫漫长与众生无边而要生起欢喜心。《未生怨王除悔经》中记载:“从前,威严佛及二位大弟子化缘途经路边,有三个孩童在玩耍,他们对佛生起信心而供养各自的装饰品,两个小孩缘二大弟子而发愿说“愿我们变成他们这样”,一个小孩缘佛而发愿说“愿我变成他这样”,结果这个小孩先成佛而成为释迦佛,另两个小孩成为他的二大弟子,依靠佛陀讲经说法才获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世尊说:“倘若欲求迅速涅槃,当为遍知佛果而发心,快速之乘即是大乘。”这说明,供养对境与供品虽然相同,但是由发大乘心所牵引导致果有着天壤之别。亲睹佛陀的身色后起信心而发菩提心也是如此。

《般若摄颂》云:

菩萨欲求久流转,勤众生利修刹土,

厌心尘许亦不生,彼精进度无懈怠。

《佛说阿阇世王经》云:

[佛语舍利弗:“若男子女人欲疾般泥洹[2]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所以者何?有人畏生死而不能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欲求声闻作阿罗汉早取般泥洹。其作是言者,我续见在于生死中。有菩萨而精进者,已成至佛。所以者何?以过去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字一切度,寿一万岁,有百亿弟子。有尊比丘名莫能胜,其智慧甚巍巍。后有尊比丘名得大愿,其神足甚亦巍巍。尔时怛萨阿竭[3]整衣服持钵,与比丘俱入常名闻国分卫。其尊比丘智慧备足者在佛之右,其神足比丘在佛之左,有尊比丘名悔智,随佛后而侍之。八千菩萨而在前导,中有如释者,中有如天子被服者,中有如天者,中有如四天王者,皆悉令人治道,用怛萨阿竭故。”佛语舍利弗:“时佛以入彼城道径而过于市。有三尊者子,各各尚小,庄严被服甚姝好,而共坐戏。是一儿遥见佛且来,及诸比丘菩萨光明甚巍巍。其小儿谓二儿,以手遥指示之,乃见怛萨阿竭来,光明与相随者不甚好乃尔。其二儿则言:‘以见之。’是一儿便言:‘此者一切之中极尊而无与等者,吾等当供养。所以者何?其福无量。’其二儿则答言:‘亦无华香,当何以供之?’其一儿则脱着身白珠着手中,便报谓二儿:‘是犹可以供佛智者。见怛萨阿竭,不当作贪。’则其二儿效解取着头上白珠着其手中,即各叹言,行至佛所,譬若度水。所以者何?以其心净而等住故。是一儿复问二儿:‘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儿言:‘愿如佛右面尊比丘。’其一儿言:‘愿如左面神足比丘。’是二儿各各有是愿已,复共问一儿:‘若愿何等?’即报言:‘我欲如佛,其光明无辈,如师子独步,常有众而随我。’是儿作是说时,虚空中八千天子皆言:‘善哉!善哉!如若之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若恩。’是三儿相将来至佛前。其怛萨阿竭呼侍者沙竭:‘汝乃见是三儿而持白珠来者不?其中央行小儿,悦心精进来行,举其一足时,却其罪百劫。如下一足,后事事当更百遮迦越罗[4]。如是数,当复更释亦如是,其梵天亦等如是,其一举足之功德中百见佛。’语适竟,是三儿已到,前为怛萨阿竭作礼,各各以其白珠散佛上。其二儿发声闻意者,所散珠各在佛上肩升;其一儿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而散白珠在佛头上,而在虚空化为珠华交露[5]之帐,正等而四方,中有床,怛萨阿竭而坐之。其佛则时笑。沙竭勃问佛:‘怛萨阿竭所笑,会当有意。愿闻其说。’佛言:‘见二儿发声闻意者不?所以者何?皆畏生死之惧故,是以不发菩萨心。所以者何?欲疾般泥洹故。’其侍者问:‘其一儿当云何?’佛复谓言:‘是中央儿以后自致[6]成佛,是二儿乃为作声闻,其一者智慧甚当尊,一者神足亦复尔。’”

  释迦文佛问舍利弗:“汝乃知是中央儿不?”舍利弗言:“不及[7]。”佛言:“则我身是。乃知右面之儿不?”舍利弗言:“不及。”“尔时之儿,则舍利弗是。其左面之儿,则大目揵连是。”佛谓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发菩萨心,而欲疾般泥洹。观其一儿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今我自致成佛。如汝等不离吾法,而作声闻乃得解脱。”佛复谓舍利弗:“其欲疾般泥洹者,当发意求佛如我。向之所说其疾者,无过萨芸若[8]。所以者何?无所挂碍故、用持尊故、用无尽故、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故、莫能有及等故、持有好故、以过诸声闻辟支佛故。其欲作者,便得萨芸若意,亦复如是。” ]


[1] 唐译为:

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

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

[2] 泥洹:又名涅槃,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

[3] 怛萨阿竭:梵语Tathāgata,又作多陀阿伽陀,译为如来、如去、如知等。

[4] 遮迦越罗:梵文Cakravarti-raja斫迦罗伐剌底曷罗阇,即转轮王,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司掌人道。

[5] 交露:指用交错的珠串组成的帷幔。

[6] 自致:意思是竭尽自己的心力。

[7] 不及:犹未达,不识。

[8] 萨芸若:梵文Sarvajña,又作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孃,萨栰若,萨芸然等。译曰一切智。《放光般若经》曰:“又云萨云然,此云一切智。”《慧琳音义》曰:“萨婆若,讹也,正音萨嚩吉孃(二合),唐言一切智。即般若波罗蜜之异名也。又云萨栰若心,梵语不正也。”《圆觉大疏钞》曰:“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也。种谓种类,即无法不通之义也。谓世出世间种种品类无不了知故,云一切种智。故《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中,列佛种种名。于中云:“亦名一切义成。一切义成者,即翻梵语悉达多,为此言也。谓于一切义理悉皆通达成就,即是一切种智也。”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