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84

第八十四课


三、合法布施: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若人离此缘,于法无安行,
则应施与之,过此后莫惠。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何者无法义,极度生忧伤,
即刻赐彼乐,此施最殊胜。

任何人如果不具足听闻法义的顺缘,因此而极度忧伤,可怜兮兮,如果你想立即赐给他顺缘,那么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布施了,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你给予了他所要闻受的正法。

佛经中云:

所有一切布施中,法施为最我所说。

《大智度论》云:

[问曰:云何名法布施?

答曰:有人言:“常以好语,有所利益,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以三种法教人:一、修妒路,二、毗尼,三、阿毗昙,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以四种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略说以二种法教人:一、声闻法,二、摩诃衍法,是为法施。”

问曰:如提婆达、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声闻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狱,是事云何?

答曰:提婆达邪见罪多,呵多妄语罪多[1],非是为道清净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养。恶心罪故,提婆达生入地狱,呵多死堕恶道。

复次,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财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尔,不以净心善思,则非法施。

复次,说法者,能以净心善思,赞叹三宝,开罪福门,示四真谛,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是为真净法施。

复次,略说法有二种:一者、不恼众生,善心慈愍,是为佛道因缘;二者、观知诸法真空,是为涅槃道因缘。在大众中兴愍哀心,说此二法,不为名闻利养恭敬,是为清净佛道法施。如说阿输伽王[2]一日作八万佛图[3],虽未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日次第留法师说法。有一三藏年少法师,聪明端正,次应说法,在王边坐,口有异香。王甚疑怪,谓为不端,欲以香气动王宫人,语比丘言:“口中何等?开口看之!”即为开口,了无所有;与水令漱,香气如故。王问:“大德,新有此香?旧有之耶?”比丘答言:“如此久有,非适今也。”又问:“有此久如?”以偈答曰:

“迦葉佛时,集此香法,

    如是久久,常若新出。”

王言:“大德,略说未解,为我广演!”答曰:“王当一心,善听我说:我昔于迦葉佛法中,作说法比丘。常在大众之中,欢喜演说迦葉世尊无量功德,诸法实相,无量法门,殷勤赞讲,教诲一切。自是以来,常有妙香从口中出,世世不绝,恒如今日。”而说此偈:

“草木诸华香,此香气超绝,

    能悦一切心,世世常不灭。”

于时国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说法功德,大果乃尔!”比丘言:“此名为华,未是果也。”王言:“其果云何?愿为演说!”答言:“果,略说有十,王谛听之!即为说偈:

“大名闻端正,得乐及恭敬,

威光如日明,为一切所爱,

辩才有大智,能尽一切结,

  苦灭得涅槃,如是名为十。”

王言:“大德,赞佛功德,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尔时,比丘以偈答曰:

“赞佛诸功德,令一切普闻,

以此果报故,而得大名誉。1

赞佛实功德,令一切欢喜,

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2

为人说罪福,令得安乐所,

以此之功德,受乐常欢豫。3

赞佛功德力,令一切心伏,

以此功德故,常获恭敬报。4

显现说法灯,照悟诸众生,

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曜。5

种种赞佛德,能悦于一切,

以此功德故,常为人所爱。6

巧言赞佛德,无量无穷已,

以此功德故,辩才不可尽。7

赞佛诸妙法,一切无过者,

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净。8

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

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9

二种结尽故,涅槃身已毕,

  譬如澍大雨,火灭无余热。”10

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问时,当以智箭破汝疑军。”王白法师:“我心悦悟,无所疑也。大德福人,善能赞佛。”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法度人,名为法施。

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

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者何?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转多。

复次,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

复次,若作大施,必待众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

复次,财施能令四大诸根增长;法施能令无漏根、力、觉、道具足。

复次,财施之法,有佛无佛,世间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当有耳!是故当知法施甚难!云何为难?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说法,直行乞食,飞腾变化而以度人。

复次,从法施中能出生财施,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佛。复次,法施能分别诸法:有漏、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无为法,善、不善、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如是等法,略说则八万四千法藏,广说则无量。如是等种种,皆从法施分别了知。以是故,法施为胜。是二施和合,名为檀行。是二施愿求作佛,则能令人得至佛道,何况其余!

问曰:四种舍,名为檀,所谓财舍、法舍、无畏舍、烦恼舍。此中何以不说二种舍?

答曰:无畏舍与尸罗无别,故不说。有般若故,不说烦恼舍。若不说六波罗蜜,则应具说四舍。]

因布施对境优劣的差异,而令布施所得的功德也有所差异。

诚如《中阿含经·梵志品须达哆经》云:

[“居士,若梵志随蓝[4]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若复有施一须陀洹食者,此于彼施最为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食,若复有施一斯陀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食,若复有施一阿那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食,若复有施一阿罗诃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食,若复有施一辟支佛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若复有施一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若有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若有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𤛓牛[5]顷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为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𤛓牛顷,若有能观一切诸法无常、苦、空及非神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于居士意云何?昔时梵志大长者名随蓝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当知即是我也。我昔为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居士,我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居士,我今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已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佛说如是,须达哆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智度论》又云:“复次,人于实事错谬故福德少,正行实事故得福多。如施畜生得百倍,施恶人得千倍,施善人得十万倍,施离欲人得十亿万倍,施须陀洹等诸圣人得无量福。凡夫人虽离欲行慈悲心,不得实法相故,不得作无量福田;须陀洹虽未离欲,分别诸法实相故,福田无量。诸法实相,得有深浅,是故菩萨深入实相故,一念中福德无量无边。”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毒亦许施彼,若此能利他,
甘露不许施,若此损害他。
若蛇啮人指,佛亦听则除,
或佛教利他,逼恼亦可行。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若于谁有利,毒亦作布施,
佳肴若无益,于彼莫施予。
犹如被蛇咬,断指谓有利,
佛说若利他,不乐亦为之。

    如果有人问:菩萨该施给他人毒物吗?

答:如果知晓对患者等某些人来说毒物也有利益,那么不仅是其他药物等,就算是毒物也应施予,因为对他者有利必须放在主要位置上。纵然是上等的佳肴,但如果了知对他者不利,则这种食物也不可给予那一对境,因为何时何地都必须要断除损害的缘故。经中说:“不成利益众生之事当舍弃!”比如,对于被蛇所咬的人,据说如果砍断手指方有利。同样的道理,大能仁佛陀说,如果究竟利他,则暂时不安乐也要为之,就像依药治病一样。

《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云: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1] 呵多妄语罪多:《善见律毘婆沙》云:“妄语戒中,诃多者,此是大德名也。释种出家有八万人,诃多亦在其中,性好谈论,与外道论义时自知理屈,便违反前语,若外道好语时,便回为己语,自知理僻,言是外道语。若克时与外道论议,语外道言:‘中后当论议,自中前来。’语诸檀越言:‘即时论议。’自上高座,语诸檀越言:‘外道那得不来,必当畏我,是故不来。’自下高座而去。中后外道来,觅比丘不得,便呵责言:‘沙门释子言知正法,云何故妄语?’妄语者,口与心相违,亦名空语也。不犯者,欲说此误说彼,妄语戒广说竟。此是性罪。毁訾语者,欲令彼羞也。无罪者,唯除教授,此是性罪,毁訾语广说竟。”

[2] 说阿输伽王:阿输迦·孔雀,梵语: Aśoka Maurya,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Aś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也给佛教带来了繁荣,后世称为佛教的大护法。

[3] 一日作八万佛图:《杂阿含经》云:“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

[4] 随蓝:指从师学习。

[5] 𤛓牛:拼音kè niú,指挤乳,挤牛奶。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