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85

第八十五课


二、智慧资粮之分支:

共有二十五种,以十二颂说明。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固谨持正法,及能说法人,
恭敬听受法,或以法施他。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于妙法法师,本当胜承侍,
恭敬而闻法,亦作法布施。

    一、对于正法与讲说内明论典及说法者,本应当供以最上等的衣服、饮食等承侍。

二、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而毕恭毕敬听闻正法,并高度赞叹。

三、经函等正法方面的布施也要慷慨而为。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莫爱世赞叹,恒乐出俗法,
如立自体德,于他亦如此。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
如自欲功德,亦令他生起。

四、切莫喜好散乱害他或者无利无害的各种世间俗语,因为会成为正法的违缘。

如云:

世间悦意语,应时当言说,

种种散乱词,畏故永莫言。

五、应当唯一对出离轮回的方便等出世间忠言心生欢喜,因为能实现国王的一切利益。

六、犹如自己欲求生起闻思修的功德一样,也要令他人生起这些功德。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于闻莫知足,及思修实义,
于师报恩施,应敬行莫吝。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闻法无厌足,摄义且分析,
供养上师尊,恒常敬呈禀。

    七、先前三番五次听受的法,仍旧不厌足,需要在数劫之间广泛求法。

八、所听闻的一切意义要善加归纳,念念不忘而受持。

九、正法的句义、了义、不了义等深入细致加以分析而宣说。

经中云:

具目若有光,现见诸色法,

如是善恶法,听闻而了知。

三学及其果位也是来自于听闻。

《因缘品》云:

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

以闻断非义,以闻得解脱[1]

《法集要颂经·多闻品》云:

多闻能持固,奉法为垣墙[2],精进难毁誉,从是三学成。

多闻能奉法,智慧常定意,如彼阎浮金,孰能说有瑕。

智博为多闻,持戒悉完具,二俱得称誉,所闻而尽获。

多闻如宝镜,照法尽无余,自照兼照他,二俱生喜悦。

多闻如璎珞,自身先严饰,有情生喜悦,爱乐无穷尽。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虽不入见谛,修学多闻力,诸魔不能动,应勤修学问。

我昔曾闻,有一魔化作比丘来至僧坊[3]。有一法师在众中说法,化比丘言:“我得罗汉道,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于时众僧语法师言:“疏[4]其所说。”时彼法师问化比丘:“云何断结?云何入定?”化比丘颠倒说法。时法师语众僧言:“此非罗汉,其语不可疏。”

时化比丘踊身虚空作十八变[5]。时会大众讥呵法师:“如此之人,师今云何说非罗汉?”尔时法师虽被讥呵,以多闻力故犹说言非。“若是罗汉,云何所说颠倒然复能飞?我于今者知复云何?”即说偈言:

“我于功德所,都无嫉怨心,

以阿毗昙[6]石,磨试知是非。

如似被金涂,磨时色不显,

金若不真者,以石磨则知。

佛以智印印,与印不相应,

甘露城极深,无印不得入,

  欲入甘露城,我欲笑于彼。”

诸人问言:“若非罗汉云何能飞?”于时法师复说偈言:

“或是因陀罗[7],或是幻所作,

    佛法中棘刺[8],必是魔所为。”

时化比丘还复本身,深生欢喜。“呜呼佛法极精妙,依闻能如是决定分别我。”即说偈言:

“首罗[9]居士等,已得法眼净,

不可得动摇,此事不可奇。

以己智力故,汝今不见谛,

心坚不可动,此事实希有。

无有圣智力,而我不能动,

是事为希有,归依佛涅槃,

彼言真实故,智者不动摇。

佛一切种智[10],说观察罗汉,

无有能坏者,犹如大海潮,

终不过其限。假使火作冷,

风性确然住,如来所说语,

都无有变异。以是故佛语,

于诸论最上,如似日光明,

除灭一切暗。应供极真实,

机辩显分明,善察者分别;

不能观察者,不见如此理。

实语与妄语,此二相违远,

    佛语及外论,其事亦如是。”]

十、恭敬供养讲经说法等诸位上师各种供品,恒常恭敬陈述所作所为。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莫读外邪论,但起诤慢故,
不应赞自德,怨德亦可赞。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莫读顺世论,断除诤义慢,
不赞自功德,评说敌功德。

    十一、不要阅读世间顺世派等的所有恶论,因为使智慧颠倒错乱而成为智慧资粮的违缘。

十二、应当竭尽全力断除带有我慢心理而对观点的意义争论不休,因为律藏与《俱舍论》中说一味致力于辩论是外道的做法,也是轮回与恶趣之因。

《大智度论》云:[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其人恶心转灭,功德转增,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譬如,憍尸迦,有药名摩只,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便还去。何以故?是药力能胜毒故。憍尸迦,摩只药有如是力。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人说、正忆念,若有种种斗诤起,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疾消灭,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我见、人见,众生见,断见、常见,垢见、净见,有见、无见:如是一切诸见;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著色,著受、想、行、识;著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著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种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诤乱,尽能消灭,不令增长。]  

《大智度论》又云:[如拘睒弥国[11]比丘,以小因缘,瞋心转大,分为二部。若欲断当,终竟三月,犹不可了。佛来在众,举相轮手,遮而告之言:“汝诸比丘,勿起斗诤!恶心相续,苦报甚重!汝求涅槃,弃舍世利,在善法中,云何瞋诤?世人忿诤,是犹可恕;出家之人,何可斗诤?出家心中,怀毒自害;如冷云中,火出烧身!”诸比丘白佛言:“佛为法王,愿小默然!是辈侵我,不可不答!”佛念是人不可度也,于众僧中凌虚[12]而去,入林树间寂然三昧。瞋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以是之故,应当除瞋,修行忍辱。]

十三、切莫以贪执自方而在他人面前炫耀赞叹宣扬自己的功德“如此如此”。

阿底峡大师在《菩萨宝鬘论》中说:

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时守护自根门,

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发露自己之过患,不觅他人之过失,

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

十四、不仅是对中等者等,甚至连仇敌也不要诋毁而应评说他的功德。

《摄集经》云:“赞自毁他之菩萨,魔摄慧浅当了知。”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莫显他密事,及恶心两舌,
自于他有过,如理观悔露。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恶心,
揭露他过咎,当观己过错。

十五、犹如箭中心脏一般,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或者某一时间,万万不要以宣扬对方的缺点等而击中要害,因为会刺伤别人而成为恶业。《毗奈耶经》中云:“恶语伤人之斧头。”其中宣说了说恶语的诸多过患。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毁訾语学处品》云:

[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在傍生趣闻毁訾[13]言尚怀害念,况复于人。是故苾刍!不应恶语毁訾他人。”此是缘起,犹未制戒。

佛复告诸苾刍:“乃往古昔,于一村中有长者住,以行车为业。彼有二牸牛[14]:一名欢喜,二名美味,于春阳[15]时各生一子,毛色斑駮[16]。既渐长大,欢喜之子其角广长,美味之儿头秃无角。是时长者为其立字,一名欢喜长角,二名美味秃头。及其壮盛,俱有气力。后于异时诸行车人,各因饮牛共集池所,作如是言:‘谁牛最胜?’各云牛胜。长者答云:‘我牛极胜。何以得知?可于峻坂[17]令牵重车。共立明言,赌金钱五百。’作是要已,便将己牛于峻坂处牵其重车。时彼长者便唤牛曰:‘欢喜长角宜可疾牵,美味秃头亦当急挽。’时秃头牛闻毁訾语,即便却住不肯挽车。长者大怒,便以麁[18]杖而拷楚之,余人报曰:‘汝今岂欲杀此牛耶?既其不如宜当放却。’是时长者便输五百金钱,极大忿怒多与牛杖系之枯树。牛解人语已如上说,长者报曰:‘今由汝故罚我金钱。’牛曰:‘由曹主[19]口过。’长者曰:‘我何口过?’牛曰:‘何故人前辱毁于我?若言好名不毁訾者,便于峻坂牵倍重载,共立明要,倍赌一千。’长者报曰:‘汝今更欲倍罚我耶?’牛曰:‘勿毁訾我,定当尽力。’后时共他要契[20],以牛牵车令上峻坂,便唤牛曰:‘欢喜宜可急牵,美味当须疾挽。’二牛闻已便生欢悦,尽力牵车令至平地,亦既得胜,便获金钱一千。时有天神,于虚空中说伽他[21]曰:

“‘虽有极重载,居在峻坂下;

二牛心若喜,能牵出此车。

若陈顺意语,二牛闻庆悦;

牵车出不难,主获千金赏。

是故常爱语,勿作逆耳言;

    若出爱语时,无罪常安乐。’”

佛告诸苾刍:“彼傍生类闻毁訾时,尚能为主作无利益,何况于人!是故汝苾刍等!不应于他作毁訾语。”]

十六、在无有利益的情况下,也不要以恶心公开揭穿他人不可告人的过失。

十七、应当一再观察自己三门的一切过错,而予以断除。

《宝积经》云:

覆盖自诸错,观察他过失,

此二如毒火,智者弃此过。


[1] 《法集要颂经·多闻品》云:

多闻善能行,修善无烦恼,

所行业障消,沙门获妙果。

[2] 垣墙:拼音yuán qiánɡ,意思是院墙、围墙。

[3] 僧坊:僧舍。

[4] 疏:通“ 梳 ”。引申为梳理。疏:引申为阐释。

[5] 参见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威力品》云:“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谓十八变:一者振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6](1)案:“阿毘昙”又称为“阿毘达磨”。

(2)阿毘达磨:梵语 abhidharma,巴利语 abhidhamma。三藏之一。又作阿毘昙、阿鼻达磨、毘昙。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梵 sūtra)、律(梵 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毘达磨藏、阿毘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毘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毘达磨。

[7] 因陀罗:(一)梵名 Indra,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

[8] 棘刺:喻障碍。

[9] 案:“首罗”即“首陀罗”。

(2)首陀罗:梵语 śūdra,又作戍陀罗、戍达罗。略称首陀。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隶阶级。从事担死人、除粪、养鸡猪、捕猎、屠杀、沽酒、兵伍等卑贱职务。乃雅利安人所征服之土著,随着婆罗门文化之隆盛而备受压迫,亦无任何宗教特权,并受传统婆罗门教轻蔑为无来生之贱民,故称为一生族。释尊对此主张四姓平等,并允许首陀罗阶级出家。

[10] 一切种智: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11] 拘睒弥国:《大唐西域记》云:“在中印度,周六千余里,土地沃壤,气序热,都城宫内有大精舍,高六千余尺,内有刻檀佛像,是优填王所作。诸国君王来欲移之,不能。遂图而供养,俱言得真。城东不远,有故祸室,世亲菩萨于此作唯识论。其东庵没罗林中有故基,无著菩萨于此作显扬论。自此东北七百余里殑伽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于此降伏外道。”

[12] 凌虚:拼音líng xū,释义:1、升于空际。2、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13] 毁訾:拼音huǐ zī,意思是毁谤;非议。

[14] 牸牛:拼音zì niú,释义是母牛。

[15] 春阳:拼音chūn yáng ,指一月。

[16] 斑駮:拼音bān bó,同‘斑駁’指色彩相杂。

[17] 峻坂:拼音jùn bǎn,亦作”峻阪”。指陡坡。

[18] 麁:拼音cū,同“粗”。

[19] 曹主:拼音cáo zhǔ,释义,主人财物或权力等的所有人;机构的负责人或主持者。

[20] 要契:拼音yào qì,意思是契约;盟约。多指以强力胁迫对方订立的盟约。

[21] 伽他:拼音qié tuó,指偈颂。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