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86

第八十六课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若由此过失,智者诃责他,
自须离此失,有能拔济他。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他由何种过,常为智者责,
自应尽断彼,有力亦止他。

十八、以何种过失致使别人常常受到了知取舍的诸位智者所呵责,以此为缘,自己不依靠他者而要彻底断除这些过失,如果有能力,还要制止他人而令他无有罪过。如云:

设若过充满,然不观待他,

自己知遣除,彼为智者相。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他辱己莫嗔,即观宿恶业,
莫报对他恶,为后不受苦。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他害莫嗔恚,应念宿业感,
为后不受苦,自当离诸过。

十九、对于他人无缘无故非理加害自己,应当想到这是往昔宿业的报应,而不要嗔恨作害者。

行者当观一切诸法皆以因缘业报使然,并非无因无缘而自感果报。

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1]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2]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3],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4]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随亦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

我们前面也学习过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因此大家对这位高僧也并不陌生。

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

《勇部王传》曰:

度过众流转,大海业为因,

是故汝不忍,诸害即非理。

《入中论·菩提心发光地品》云: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入行论·安忍品》云: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如果以怨报怨、以牙还牙,那么将成为后世痛苦之因而屡屡受苦,因此为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远离嗔恨的过患,如此一来也将灭尽宿业。

《三摩地王经》云:

凡愚非贤善,当忍诸打骂,

亦受辱拖扯,于诸余菩萨,

我曾发害心,昔我造罪业,

一切得清净。

《大智度论》云:

[如释提婆那民问佛偈言:

“何物杀安隐?何物杀不悔?

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何物杀而赞?何物杀无忧?”

佛答言:

“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

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

   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

《月灯三昧经》云:

若有众生来打骂,菩萨于彼无嫌慢,

转于其人起悲心,为欲令其解脱故。

若加刀杖及瓦石,其心于彼无忿怒,

安住无我忍法中,菩萨不畏起瞋覆。

菩萨了知种种法,体性空寂犹如幻,

若能安住是法中,为诸人天所供养。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于他应作恩,莫希彼报答,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毫不求回报,于他行饶益。

二十、如果发放布施,则无有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而始终用布施及果报一并来饶益他众,就像自己享用饮食不求回报一样。

《入行论·静虑品》云: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中观四百颂·明菩萨行品》云:

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

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唯自应受苦,共求众受乐。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有苦唯自受,乐与求共享。

二十一、当别人给自己带来痛苦时,这种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应当将安乐与乞求者共同分享。

如《摄集经》云:

“闻他恶行粗恶语,谓是自乐菩萨喜。”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若得大富贵,自高不应作,
遭枉如饿鬼,莫起下悲行。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
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

二十二、不用说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气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纵然获得天人的富足圆满也万万不要趾高气扬,哪怕是穷困潦倒衰败得像饿鬼一样,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闷闷不乐。

《佛子行三十七颂》云:

众人恭敬遍荣誉,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有骄傲佛子行。

如云:

“修行解脱者,远离引业故,方现异苦乐,纵兴莫骄慢,纵衰莫怯懦。”

《大智度论》云:

[问曰:若众生有三种,上、中、下,菩萨福德智慧积集故,应是大人,云何言于一切众生中起下意?

答曰:菩萨作是念:一切法无常,一切众生上、中、下,皆归磨灭,是中何者是大?何者是小?人以世法故有大小。

复次,大小不定,此国以为大,余国以为小;于此为大,于彼为小;如今世卑贱,后世为天王。如是业因缘,在世间轮转,贵贱大小无定;如水火贵贱随时,用舍无定。

复次,菩萨虽有功德,知是功德毕竟空,如幻、如梦,不著此功德,不有是大小。

复次,一切众生中,有佛道因缘者,唯佛能知。菩萨作是念:若我小众生形貌才能,以此事轻者,则为轻未来佛,若轻佛则为永了。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誓度一切众生,若众生无所得,我则孤负众生。譬如主人请客,则应敬客而自卑;若无所供设,是则负愧于客。

复次,以自大心故,则喜生瞋恚,憍慢是瞋之本,瞋是一切重罪之根。若菩萨于众生起下心,众生若骂、若打,则无恚恨。譬如大家打奴,奴不敢瞋恨。若菩萨自高,下意众生者,众生侵害,忿然生怒,如奴打大家,则起瞋怒。下意有如是等种种利益故,菩萨应当行。]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假设失王位,或死由实言,
亦恒说此语,无实利默然。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纵说真实语,损己失王位,
恒说为自利,莫言其他语。

二十三、纵然由于言语利益他众的真实语而导致自利方面丧失生命或者失去国政,也要恒常讲说无上真实之法语,纵然由于有损于他而得以生存、拥有王位,实际上也相当于已经死亡或失去了王位,因为失去了正法之故。

《十地经》云:

是故国王我,纵舍所惜命,

享受世间乐,亦不舍三宝。

因此,除此之外永远也不要说不真实的语言。断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萨的主要学处。

《大智度论》云:

[问曰:尸罗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不惜身命,护持净戒,如须陀须摩[5]王,以劫磨沙波陀[6]大王故,乃至舍命不犯禁戒。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乞,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匄[7]少多[8]!”王语言:“诺!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有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譬如金翅鸟海中取龙。诸女啼哭,号恸[9]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山,置九十九诸王中。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足语言:“大刹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儿?人生有死,合会有离。”须陀须摩王答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已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孤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便来还。若过七日不还,我有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10]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物,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也!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尔也!”而说偈言:

“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

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

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

心无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王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尔时,须陀须摩王赞实语:“实语是为人,非实语非人。”如是种种赞实语,诃妄语。鹿足闻之,信心清净,语须陀须摩王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汝得解脱。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如是语已,百王各得还去。如是等种种相,是为尸罗波罗蜜满。]

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11]中云:

善趣所欲果,恶趣不欲果,

由利诸有情,及害所出生。

依众生可得,无上佛果位,

天人遍享受,梵天权威猛,

护世故依彼,唯利众生心,

无有不度者,于彼有何奇?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如言如此行,愿汝坚行善,
因此好名遍,自在成胜量。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如此说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说之言教的禁行而实际奉行。这样去做,在现世中大王你也会一切吉祥,在整个人间,成为众所信赖的殊胜正量之士,因此要坚定不移去行持。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应作熟简择,后则依理行,
莫由信他作,须自了实义。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汝恒于一切,三思而后行,
由见真实义,而不随他转。

    二十五、国王你时时刻刻要对一切取舍之处,首先善加观察该做不该做而取舍好坏,依靠无误照见真实取舍的一切意义而不随他转,也就是说无需问别人,心稳固不动。关于这一点《本生传》的教证前文中已引用过。


[1] 觌面:拼音dí miàn,意思是看见;见面,当面。

[2] 迨:拼音dài,指等到,达到。

[3] 罢:拼音bà,完了,毕:吃罢饭。

[4] 夙:拼音sù,素有的,旧有的:夙日。夙怨。夙愿。夙志。夙敌。夙诺。夙嫌。

[5] 须陀须摩:(人名)又作须陀摩,国王名。译言:‘普明’。

[6] 劫磨沙波陀;(人名)《贤愚经》译曰:‘斑足’,亦作迦摩沙波陀,《大智度论》音译为‘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

[7] 匄:拼音gài,亦作“匃”。同“丐”。

[8] 少多:拼音shǎo duō,意思是稍多。少量。

[9] 号恸:拼音hào tòng,意思是号哭哀痛。

[10] 恣意:拼音zì yì,意思为放纵;不加限制;任意。

[11] 全知索达吉堪布原译《菩提心释》云:

善趣所欲果,恶趣不欲果,由利诸有情,及害所出生。

依于有情得,无上之佛果,梵王护世间,彼等岂有获?

案:这个偈颂喇拉·索囊群珠仁波切在引述时没有引述完整。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