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90

第九十课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无谄得念根,恒思得慧根,
恭敬得义理,护法感宿命。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净意乐在闻受正法等时,无有狡猾的心里而保持正直的心态,由此可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八、平时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对于妙法与说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达法义。

十、为使所闻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布施听闻法,或不障他闻,
疾得如所爱,与佛相值遇。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十一、依靠在闻受正法与平等进行法施的过程中,无有吝惜秘诀等过患的障碍,可感得恒常依止诸佛,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关于此等的教证。

《迦叶品》云:

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

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

    《念住经》说:

听闻演扬妙法已,尽力弘扬之智者,

趋至断除老与死,至高无上之果位。

与财施相比,法施更为殊胜,《弥勒狮吼经》中云:

三千世界遍黄金,以此布施一切众,

讲说四句一偈颂,如是饶益非如是。

关于不忘而受持所闻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经》中云:

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极郑重,

俱胝劫中作宣说,然而不能说究竟。

《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1]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2]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3]。贤者欢喜稽首[4]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5]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6],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7]众法为世桥梁者也。]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无贪作事成,不悭财物长,
离慢招上品,法忍得总持。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十二、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

    十三、串习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自然规律。

十四、无有我慢的相续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为上上下下众所敬仰的主尊。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傲慢的山冈上存不住功德水。

其依据,在《宝箧经》中说:“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时,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之低处,尔后水流将无勤而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

《大方广宝箧经》云:

[“文殊师利!如调弱树,随风动转不畏摧折。如是,文殊师利!菩萨善能随顺众生,则不畏堕一切声闻、缘觉地中。

“文殊师利!犹如水流顺下而去。如是,文殊师利!无慢菩萨亦复如是,流趣顺向于一切智。

“文殊师利!犹如大海,始初安时其处最卑,然后众流悉皆归之。如是,文殊师利!菩萨除灭憍慢贡高,然后佛法悉流归之。]

十五、以对空性法门无所惧怕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可获得不忘陀罗尼。

《大智度论》云:

[【经】“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不疑、不悔,闻已受持,终不忘失。何以故?得陀罗尼故。”

须菩提言:“世尊,得何等陀罗尼,闻佛所说诸经而不忘失?”

佛告须菩提:“菩萨得闻持等陀罗尼故,佛说诸经,不忘、不失、不疑、不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闻佛说法不忘、不失、不疑、不悔;闻声闻、辟支佛说,天龙鬼神、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说,亦复不忘、不失、不疑、不悔耶?”

佛告须菩提:“所有言说众事,得陀罗尼菩萨,皆不忘、不失、不疑、不悔。须菩提,如是行类相貌成就故,当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论】释曰:复次,是菩萨未成佛道,从佛闻甚深法,能尽受,不失信力故能受,闻持陀罗尼力故不失,断疑陀罗尼力故不疑。须菩提问:“但闻佛语,能信持不疑,闻余语亦尔?”佛言:“一切有所说者皆能持,若二乘、天、龙等。”所说有道理,能信持不疑;无道理者,持之无疑而不信。

复次,有人言:“信是邪法,不疑不善、是善。”有人言:“诸天、龙、二乘所说皆是佛法。以是阿鞞跋致相,闻则能持,无疑、无悔。是菩萨虽未作佛,于诸法实相中都无有疑。”如是等行类相貌,是阿鞞跋致菩萨。

问曰:得何事来,名阿鞞跋致?

答曰:《阿毗昙毗婆沙》中说:“过三阿僧祇劫后,种三十二相因缘。”从是已来,名阿鞞跋致。《毗尼阿波陀那》中说:“从见燃灯佛,以五茎华散佛,以发布地,佛为授阿鞞跋致记,飞腾虚空,以偈赞佛。”从是已来,名阿鞞跋致。此般若波罗蜜中,若菩萨具足行六波罗蜜,得智慧方便力,不著是毕竟空波罗蜜。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如是等无量相待二法,因是智慧观,破一切生灭等无常相。先因无常等破常等倒,今亦舍无生无灭等,舍无常观等,于不生不灭亦不著,亦不堕空无所有中;亦知是不生不灭相,不得不著故,亦信用是不生不灭法。三世十方诸佛真智慧中,信力故通达无碍,是名菩萨得无生忍法,入菩萨位,名阿鞞跋致。是菩萨虽从初发心已来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未具足故,不与授记。何以故?外道圣人、诸天、小菩萨等,作此念:“佛见是人有何等事而与授记?是人于佛道因缘中未住,云何与授记?”是故佛未与授记。是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肉身阿鞞跋致,亦有二种:有于佛前得授记,有不于佛前授记。若佛不在世时,得无生法忍,是不于佛前授记。

问曰:若尔者,有人读、诵、说、正忆念,随顺无生法忍义,是人未得禅定,或生疑心,或为著心所牵,如是人比,是何等菩萨?为是阿鞞跋致不?

答曰:是人不名为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菩萨,于甚深佛法中尚无疑,何况无生忍初法门?是未得阿鞞跋致者,有二种:一者、信少疑多,二者:疑少信多。信少疑多者,于读诵经人小胜;信多疑少者,若得禅定,即时得柔顺忍,未断法爱故,或生著心,或还退没。是人若常修习此柔顺忍,柔顺忍增长故断法爱,得无生忍,入菩萨位。略说阿鞞跋致相义。]

《大智度论》又云:“得一切种智者,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波罗蜜者,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


[1] 输:拼音shū即指输纳,义为缴纳。

[2] 肆:拼音 sì,即指市肆,释义指市场;市中店铺等。

[3] 踬硋:拼音zhì ài,1.亦作“踬碍”。2.使人绊跌的障碍。

[4] 稽首:拼音qǐ shǒu,双腿跪在地上,头碰触地面,稍作停顿,是古代的最敬礼。

[5] 钵叉鸟:应云博叉译曰翅也。

[6] 鹑鴳:拼音 chún yàn,鸟名。鹑与鷃,均为小鸟。

[7] 博采:拼音bó cǎi,指广泛采取。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