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98

第九十八课


二、宣说听从有利之语依本师所说而修学: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真滑有义利,依时由慈悲,
佛令教弟子,故我为汝说。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佛言于弟子,慈悯应时说,
真柔合意语,是故出此言。

大王,理当对你如此宣讲,因为世尊亲口说过:唯一利他、真实、温和、具有必要、相合所化众生的心或者不相抵触的称心语言,以慈爱心引发,在有利的时候务必对弟子言说。所以,并不只是为了令你欢喜。世尊在调伏所化有情的时机未成熟时不说,而一旦切合时机,了知其界、根基随眠而婉转调化,或者以神变而调伏等,凡是有利或适宜的语言便应时而宣说。

经中云:

我见此解脱,种子极微小,

然如地内金,以随眠而存。

《毗奈耶经》云:

纵然有大海,离开波浪时,

佛陀恒不离,所化诸佛子。

由此可见,实在该说相应场合的这番话语。

《杂宝藏经·月氏国王与三智臣作善亲友缘》云:[时月氏[1]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咤[2],与三智人,以为亲友,第一名马鸣[3]菩萨,第二大臣,字摩咤罗,第三良医,字遮罗迦,如此三人,王所亲善,待遇隆厚,进止[4]左右[5]。马鸣菩萨,而白王言:“当用我语者,使王来生之世,常与善俱,永离诸难,长辞[6]恶趣。”第二大臣,复白王言:“王若用臣密语,不漏泄[7]者,四海之内,都可克获[8]。”第三良医,复白王言:“大王若能用臣语者,使王一身之中,终不横死[9],百味[10]随心,调适[11]无患。”王如其言,未曾微病。于是王用大臣之言,军威[12]所拟[13],靡不摧伏[14],四海之内,三方已定,唯有东方,未来归伏,即便严[15]军,欲往讨罚[16]。先遣诸胡及诸白象,于先导首,王从后引,欲至葱岭[17],越度关崄[18]。先所乘象马,不肯前进,王甚惊怪,而语马言:“我前后乘汝征伐,三方已定,汝今云何不肯进路?”时大臣白言:“臣先所启,莫泄密语,今王漏泄,命将不远。”如大臣言,王即自知定死不久。是王前后征伐,杀三亿余人,自知将来罪重必受无疑,心生怖惧,便即忏悔,修檀持戒,造立僧房,供养众僧,四事[19]不乏,修诸功德,精懃[20]不惓。时有诸臣,自相谓言:“王广作诸罪杀戮[21]无道[22],今虽作福,何益往咎?”时王闻之,将欲解其疑意,即作方便,勅[23]语臣下:“汝当然[24]一大镬[25],七日七夜,使令极沸,莫得断绝。”王便以一指镮[26]掷于镬中,命向诸臣:“仰卿镬中得此镮来。”臣白王言:“愿更以余罪,而就于死,此镮叵[27]得。”王语臣言:“颇有方便可得取不?”时臣答言:“下止其火,上投冷水,以此方便,不伤人手,可取之耳。”王答言:“我先作恶,喻彼热镬,今修诸善,惭愧忏悔更不为恶,胡[28]为不灭?三涂[29]可止,人天可得。”即时解悟,群臣闻已,靡不欢喜,智人之言不可不用。]

三、真实劝告听从有利自他之语: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若听闻实语,应住于无嗔,
可取必须受,如浴受净水。
我今说善言,现来有利益,
汝知应受行,为自及于世。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坚稳若宣说,无嗔谛实语,
如沐浴妙水,理当闻受持。
我为汝宣说,现后有利事,
知已应修行,自他有益法。

由于具有精进、等持的智慧稳如泰山,故称坚稳者,这是对国王的称呼。如果怀有慈悯之心而宣说无有嗔恨的谛实语,合情合理阐扬有利的意义,如同相合时间想进行沐浴而遇到妙水一般,理当欣乐听闻,全然接受。

作者忠言劝勉道:比丘龙树我对大王你,如应宣说今生与他世值得赞叹的一切内容,希望你心领神会,而修行对自己和其他众生暂时究竟有利的方便法。

《杂宝藏经·佛以智水灭三火缘》云:

[有国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国,于中路至一聚落[30]宿。值彼聚落造作吉会,饮酒醉乱,不觉火起烧此聚落。诸人惊怕靡知所趣,各相谓言:“我等唯依凭佛,可免火难。”便白佛言:“世尊!愿见救济。”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三火:贪欲、瞋怒、愚痴之火。我以智水,灭此三火。此言若实,此火当灭。”作是语已,火即时灭。诸人欢喜,信重于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为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灭,心垢亦灭。”

佛言:“非但今日为作利益,于过去世,亦曾为彼诸人,作大利益。”

诸比丘问言:“不审[31]世尊过去利益,其事云何?”

佛言:“过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诸鸟兽,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欢喜首。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揩磨[32],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捉翅到水,以洒火上。悲心精懃故,感帝释宫,令大震动。释提桓因,以天眼观,有何因缘,我宫殿动?乃见世间,有一鹦鹉,心怀大悲,欲救济火,尽其身力,不能灭火。释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语之言:‘此林广大,数千万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过数滴,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旷[33],精懃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必灭之。’释提桓因,感其志意,为降大雨,火即得灭。

“尔时鹦鹉,今我身是也。尔时林中诸鸟兽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于尔时,为灭彼火,使其得安,今亦灭火,令彼得安。”

 又问:“复以何缘得见谛道?”

佛言:“此诸人民,迦叶佛时,受持五戒,由是因缘,今得见谛,获须陀洹道。”]

《中阿含经》第一卷中,有一则世尊用水作譬喻宣说凡圣七人的譬喻经。非常值得学道之人解了。

《中阿含经·七法品水喻经》云: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水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水还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如是,我曾复为汝说七水喻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已还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此七水喻人,我略说也。如上说,如上施设,汝知何义?何所分别?有何因缘?”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有人当卧?谓或有人为不善法之所覆盖,染污所染,受恶法报,造生死本。是谓有人常卧。犹人没溺,卧于水中,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初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还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不坚固。是谓有人出已还没。犹人溺水,既出还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二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是谓有人出已而住。犹人溺水,出已而住,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三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四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五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五下分结尽,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尽已,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六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欲漏[34]心解脱,有漏[35]、无明漏[36]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七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我向所言,当为汝说七水人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月氏:拼音yuè zhī,亦称肉知ròu zhī,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2] 栴檀罽尼咤:亦作罽腻迦王、栴檀罽呢吒、罽腻迦王、坛罽腻吒王、栴檀藏王尊者,500罗汉第七位,据传说系月氏国王,曾攻打摩揭驮国索要马鸣菩萨及佛钵,后悔悟精进修行得阿罗汉果。

[3] 马鸣:拼音mǎ míng,(100~160顷)梵名 Aśvaghoṣa。付法藏第十二祖。佛教诗人。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关系深厚。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为卓越之论客。初习外道之法,后与脇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受菩萨之称号。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之先驱者,开优美文体(梵 kāvya)文学之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将佛陀之生涯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梵 Buddhacarita)。复以难陀之故事(难陀断却美妻之爱着,最后成为大乘佛教徒)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即《孙陀罗难陀诗》(梵Saundarananda-kāvya)。

[4] 进止:拼音jìn zhǐ,指进退。

[5] 左右:拼音zuǒ yòu,指附近,两旁。

[6] 长辞:拼音cháng cí,永远离开。

[7] 漏泄:拼音lòu xiè,亦作“漏泄”。泄露。

[8] 克获:拼音kè huò,俘获。

[9] 横死:拼音hèng sǐ,指因自杀、被害或因意外事故而死亡。

[10] 百味:拼音bǎi wèi,各种食品和滋味。

[11] 调适:拼音tiáo shì,犹调理,调养。

[12] 军威:拼音jūn wēi,军队的威严或声势。

[13] 拟:拼音nǐ,指向。

[14] 摧伏:拼音cuīfú,折伏,制服。

[15] 严:拼音yán,整饬,整备。

[16] 讨罚:拼音tǎo fá,征讨罚罪。

[17] 葱岭:拼音cōnɡ lǐnɡ,新疆省西南帕米尔高原(Pamir Plateau)之一大山系,乃亚细亚大陆诸山脉之主轴,自古称“世界之屋脊”。其南接北印度,东至新疆乌铩国(Usa 或 Osh),西抵阿富汗斯坦之活国(Kunduz),北连天山,而分西域为二。

[18] 关崄:拼音guān xiǎn,关隘险阻。

[19] 四事供养: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20] 懃:拼音qín,同“ 勤 ”。尽心竭力。

[21] 杀戮:拼音shā lù,亦作“杀僇”。杀害,屠杀。

[22] 无道:拼音wú dào,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

[23] 勅:拼音chì,同“敕”。指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

[24] 然:拼音rán ,“ 燃 ”的古字。燃烧。

[25] 镬:拼音huò,指锅子。

[26] 指镮:拼音zhǐ huán,见“ 指环 ”。指环:亦作“指镮”。以金属或宝石制成的小环,约于指上,作为饰物或信物。今称戒指。

[27] 叵:拼音pǒ,不,不可。

[28] 胡:拼音hú,代词。表示疑问或反诘。怎么,怎样。多用以加强反诘。

[29] 三涂:拼音sān tú,1.同“ 三途 ”。佛教语。2.三途: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30] 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古代多指村落。

[31] 不审:拼音bùshěn,指不明白、不知道。

[32] 揩磨:拼音kāi mó,意思是拭擦。

[33] 弘旷:拼音 hóng kuàng,谓心胸宽阔。

[34] 欲漏:欲漏,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

[35] 有漏:色无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

[36] 无明漏:三界中之无明名之。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