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生论序
原是一心。积为三界。痴流漫远。苦树郁高。欲讨其际。难测其本。理极实相之门。筌穷假名之域。五因七果。十有二分缘生之法。总备于此。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下似免浮。上如象度。大哉妙觉。渊乎洞尽。十地与双林俱畅。闻城共稻芋咸敷。至若此经独苞彼例。彼所未说。此乃具演。攀缘为首。对治为末。总则一十一门。别则百二十问。其旨微而密。其词约而隐。经之纲目。摄在兹焉。并有圣者郁楞迦。附此经旨作论。显发其论也。遍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筌。先立偈章。后兴论释。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也。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旧名天竺者讹也)三藏法师达磨笈多。与故翻经法师彦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三年九月其功乃竟。经二卷。论一卷。三藏师。究论闲明。义解沉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扣击。一言靡遗。三覆逾审。辞颇简质。意存允正。比之昔人。差无尤失。真曰法灯。足称智藏。愿穷后际。常益世间。云尔。 缘生论
从一生于三 从三转生六 (梵本一偈今为一偈半) 世中四种分 因果合故有 缘生三十论本竟缘生三十论我当随顺次第解释。 从一生于三 从三转生六 从一生于三者。一谓无智。此无智者说名无明。于苦集灭道中。不觉知故。名为无智。由无智故。则有福非福不动。说名三行。及身行口行心行等从其转生。从三转生六者。从彼三行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二者。彼六识身转生二种。所谓名色。二更六者。名色二种转生六入。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从六亦生六者。从彼六入转生六触。所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从六有于三 此三复有三 从六有于三者。从彼六触转生三受。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复有三者。还从彼等三受。转生三种渴爱。所谓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三复生于四者。从彼三种渴爱转生四取。所谓欲取见取戒苦行取我语取。四复生于三者。从彼四取转生三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从三生于一 彼一复生七 从三生于一者。还以彼等三有作缘。生当来一种生。彼一复生七者还从彼一。当有老死忧悲苦恼困等七种。于中所有苦牟尼说皆摄者。于中无明为始困为终。无量种苦。世尊略说。皆此所摄。 十二种差别 善净说为空 十二种差别善净说为空者。此无智等各别不杂有十二分。又彼皆自性空应当正见。如此所说唯是空法。自生空法。缘生分力故应知十二法者。若以次第生分力故。彼十二法如是应知。彼中迷惑相者是无明。彼行句处。积集当有相者是行。彼识句处。次受生分转出相者是识。彼名色句处。名身色身和合相者是名色。彼六入句处。相安置相者是六入。彼触句处。眼色识。共聚相者是触。彼受句处。爱不爱受用相者是受。彼渴爱句处。无厌足相者是渴爱。彼取句处。执持摄取相者是取。彼有句处。名身色身相者是有。彼生句处。五众出生相者是生。彼老句处。成熟相者是老。彼死句处。命根断者是死。彼忧句处。高举相者是忧。彼悲句处。哭声者是悲。彼苦句处。身烧热相者是苦。彼恼句处。心逼恼相者是恼。彼困句处。极疲乏相者是困。 无智与业识 名色根三和 于中无智者是无明。业者是行。识者是解。名色者是五众总聚。根者是入。三和者是触。知者是受。渴者是渴爱。取者是执持。集者是有。出者是生。熟者是老。后边者是死。 又此等差别相摄。我当次第说之。于中业烦恼报差别。 初八九烦恼 第二第十业 三烦恼者。无明渴爱取。二业者。行有。七报者。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此十二法三种所摄。 又时差别。 初二是过去 后二未来时 无明行初二种过去时中。生老死后二种未来时中。识名色六入触受渴爱取有八种。现在时中。 又此等各各次第相生。 恼起业感报 报还生烦恼 烦恼业报三种如前所说。由彼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还由报故有烦恼。由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 问曰。由烦恼尽各各寂灭。其义云何。答曰。 离恼何有业 业坏亦无报 若其此心无烦恼染则不集业。若不作业则不受报。若灭报者亦不生烦恼。如是此三各各自灭。 又此等有因果分。 五分因生果 名为烦恼业 五种因名为烦恼业者。如前所说。无明行渴爱取有是也。七种果转生者。亦如前所说。七种苦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也。又此因果二种空。 因中空无果 因中亦无因 若此所说因果二种。于中若因空果果亦空因。如是因亦空因果亦空果。于此四际当与相应。 又此更有别分。 世中四种分 因果合故有 世中四种分因果合故有者。 道中五种因。及七种果。和合故总略为四种。次第有四种分。于中无明行过去时中。二法为第一分。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时中。为第二分。渴爱取有亦是现在时中。为第三分。生老死未来时中。二法为第四分。此谓四种分也。烦恼业果合念欲为六分者。烦恼业报三种和合。以次第故。于二根本有六种分。于中无明所摄。乃至受以无明为根。渴爱所摄。乃至老死以渴爱为根。无明根中无明是烦恼分。行是业分。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报分。渴爱根中渴爱取是烦恼分。有是业分。生老死是报分。 又节分总略。 有节所摄故 二节及三略 有节为本发起二节。所谓有生两间。为第一节。行识两间。是第二节。此二并为业果节。受渴爱中因果共杂。是第三节。此之三节复为四种总略。无明行二种。是第一总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是第二总略。渴爱取有三种。是第三总略。生老死二种。是第四总略。此谓三节及四总略。 又此等法中住时差别。 二二三三二 苦时有五法 二二法者。无明行说为二种。识名色说为二种。三三者。六入触受说为三种。渴爱取有说为三种。又二者。生老死说为二种。此等五法。是苦时中作者胎藏境界发转出生。于中流行。如数当知。于中无明行二种。说为苦时中作者。应如是见。识名色二种。说为苦时中胎藏。应如是见。六入触受三种。说为苦时中境界。渴爱取有三种。说为苦时中发转。生老死二种说。为苦时中出生。 又果差别。 迷惑发起果 报流果为二 如前所说。此无明根及渴爱根。于无明根第一分中。迷惑发起报流。名四种果。一一三二数分之中。随其次第当与相应。于中无明是迷惑果。行是发起果。识名色六入是报果。触受是津流果。复有余残果。 热恼贫乏果 转出津流果 如前所说。第二渴爱根分中。热恼贫乏转生津流果等。随其数分二一一一。于此法中当与相应。于中渴爱取是热恼果。有是贫乏果。生是转出果。老死是津流果。如是此等。则有八果。 此有十二种 等力缘自生 如是无明为初。老死为边。有十二分。平等胜故。各各缘生。而无众生无寿命无动作。以慧应知。于中无众生者。以不牢固故。无寿命者。以无我故。无动作者。以无作者故。 无我无我所 无我无我因 于无我中无智。无我所中无智。无我中无智。无我因中无智。此中以无我故。四种无智空。如四种次第无智空。如是行等余分。亦皆是空。应当知之。 断常二边离 此即是中道 有是常摄。无是断摄。如此二边彼作缘彼处。彼处诸有转生。离此二边即是中道。若无智诸外道则堕于边。若已觉悟诸佛世尊。则为觉体。于此世间独能成就。余人悉无此义。 觉已于众中 仙圣说无我 彼亦是此中道觉已。于诸众中佛说无我。所谓比丘。有我我所。小儿凡夫无闻之类。顺堕假名。于中无复我及我所。比丘。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如城喻经中。导师已说此义。又。 迦栴延经说 正见及空见 此等三经。及以余处。如是之相。世尊已说。彼亦是此。 缘生若正知 彼知空相应 于前所说缘生。若有正知彼知无异。彼复何知。谓知于空。缘生若不知亦不知彼空者。于此缘生若其不知。亦于彼空不能解入。应当知之。 于空若起慢 则不厌受众 于空若起慢则不厌受众者。若起空慢。则于五受众中。不生厌离。若有彼无见则迷缘生义者。若复由于无见迷此缘生义故。则于四种见中。随取何见。一者断见。二者常见。三者自在化语。四者唯依宿世所作。 缘生不迷故 离慢彼知空 缘生不迷故离慢彼知空者。于前所说各各缘生中若无迷心。及于摄取我我所中。若得离慢。彼则如法能入于空。及厌受众故不迷业果合者。五受众中摄取我我所故。则遍世间轮转不息。于彼受众起厌离故。于此业果相续。则无颠倒。亦不迷惑。 又问。此义云何。 业作缘续生 亦非不缘此 业作缘续生亦非不缘此者。烦恼业染如前所说。彼以如是净不净业。推遣众生。傍及上下相续而生。若非此业则不作缘。若不然者。则未作竟而来。及已作竟而失(来谓业未作竟其果即来失谓业已作竟其果便失)。空缘当有此业报受用具者。若由此等净不净业。有报受用。则自性是空。本无有我作缘发生。彼自性空亦应当知。彼义今更略说。 十二分差别 前已说缘生 无明为初。老死为边。是十二分缘生差别。如前所说。彼中三是烦恼。二是业。七是苦。皆已摄入。 三中生于二 二中生于七 无明渴爱取三种所生。行有二种。彼二所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分。彼七分中如前所说。还生三种。彼三复二。其二更七。是故二种次第不断。此之有轮如是普转。 因果诸生世 无别有众生 因果诸生世无别有众生者。无明行渴爱取有五种名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种名果。此等所有普遍世间。若我若众生若寿若生者。若丈夫若人若作者。是等为首。次第分别其唯虚诳。应当知之。彼云何生。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谓自性空中假名烦恼业果。唯有别空假名。烦恼业果法生。此是其义。 藉缘生烦恼 藉缘亦生业 若有烦恼。则有种种无量种业。及种种业所生果报。彼皆共因共缘。应当知之。无有一处无因缘者。 又为明彼义。今更说譬喻。 诵灯印镜音 日光种子酢 如诵。有教诵者受诵者。所有教诵不到受诵。何以故。教诵者仍安住故。其教诵者亦不相续。何以故。自不生故。如灯次第生非是初灯。超到亦非第二。无因而生。如是印与像二种。面与镜二种。音与响二种。日与火二种。种子与芽二种。酢与舌涎二种。此等所有皆不超到。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彼二种。五受众相续到时。非是初受众。超到而第二受众。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智者。于此受众相续不超。而次第到。应当正观。 又外内受用。俱有十种。皆应当见。于中外十种者。一者非常故。二者非断故。三者不超到故。四者无中间故。五者非彼体故。六者非别异故。七者无作者故。八者非无因故。九者念念空故。十者同类果相系故。彼外所有种子灭无余故。非常芽出生故。非断种子灭无余已。其芽本无今有生故不超到。彼所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系故无中间。种子芽差别故非彼体。从彼出生故非别异。因缘和合故无作者。种子为因故非无因。种子芽茎枝叶花果等传传相生故念念空。甜酢碱苦辛涩随因差别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于中。内十种者一者死边受众灭无余故非常。二者得次生分受众故非断。三者死边受众灭无余已。次生分受众。本无今有生故不超到。四者受众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系故无中间。五者死边次生分受众差别故非彼体。六者从彼出生故非别异。七者因缘和合故无作者。八者烦恼业为因故非无因。九者迦罗逻。頞浮陀箄尸。伽那奢佉。出胎。婴孩。童子。少年。长宿等。传传相生。故念念空。十者善不善熏。随因差别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 又有三偈。 如灯炎转生 识身亦如是 于中无明行渴爱取有。是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为苦谛。彼等十二分灭。是为灭谛。若于缘生如实能知。是为道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