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后行1


ཨཱརྱ་བྷ་དྲ་ཙརྱ་པྲ་ཎི་དྷཱ་ན་རཱ་ཛཱ། 

འཕགས་པ་བཟང་པོ་སྤྱོད་པའི་སྨོན་ལམ་གྱི་རྒྱལ་པོ།

《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依此普贤诸愿王,普利无边诸有情,

成就庄严普贤道,唯愿三涂悉归尽!

后行回向殊胜

ཨཱརྱ་བྷ་དྲ་ཙརྱ་པྲ་ཎི་དྷཱ་ན་རཱ་ཛཱ། 

འཕགས་པ་བཟང་པོ་སྤྱོད་པའི་སྨོན་ལམ་གྱི་རྒྱལ་པོ།

《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注释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对我个人来讲,虽然每天都要念诵这部经典,现在已经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语讲过一遍,还从来没用汉语讲过。这次有机会讲《普贤行愿品》,我自己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人生是无常的,这是第一次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讲《普贤行愿品》,也算是落实以前的发愿,因为我曾经发愿要讲净土五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你们很多人也发愿要听净土五经。通过这次的学习,大家也要发愿将来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功德。

     提起《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备受重视的经典。不过,虽然《普贤行愿品》广为人知,但由于它的内容非常深奥,它是如来长子普贤菩萨安住于佛的境界所说的发愿文,所以很多人都不懂它的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希望大家至少能从字面上理解其义,以后念诵时可以随文作观,这样功德就很不可思议了。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普贤行愿品》出自《华严经》,在汉地历史上,《华严经》共有三个译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六十华严》为东晋时所译,译师是佛驮跋陀罗(Buddhabhadra意: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人(今尼泊尔境内)。),全经共有六十卷,这个译本中没有《普贤行愿品》。《八十华严》为唐代武则天时期所译,译师是实叉难陀(Sikshananda 意:学喜,于阗人(新疆和阗)),全经共有八十卷,这个译本中也没有《普贤行愿品》。说起武则天,这是一个重视佛法的女皇帝。《八十华严》就是她派人从于阗国请来并翻译的。武则天造过著名的《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最初看到这个偈颂时内心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用密宗的话讲叫觉受,用显宗的话讲叫感应,用世间的话讲叫感觉,从那以后我每天讲课前都要念这个偈颂。这种藏汉结合的念诵方式既不是纯粹的藏地传法风格,也不是纯粹的汉地传法风格,算是我的独特风格吧。《四十华严》也是在唐代翻译的,它是由罽宾国三藏般若所译,全经共有四十卷,这个译本末尾有《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华严经》的所有内容可以圆满归摄于其中,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小华严经”。其实《普贤行愿品》并不是佛宣说的,它是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宣说的,因此它属于佛加持所成的佛经。善财童子是古印度福城人,他出生后家中涌现各种奇珍异宝,所有的仓库都盈满资财,以此因缘,父母、亲属、相师都给他取名为“善财”。当文殊菩萨来到福城东方的古佛庙时,善财和五百童子去参礼文殊菩萨。依靠文殊菩萨的教言,善财发起了无上菩提心。之后,善财又问文殊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要行持六度万行,首先应该依止善知识。在文殊菩萨指点下,善财童子到南方去寻访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后,文殊菩萨遥伸右臂为善财摸顶加持,令他获得无量功德并进入普贤菩萨的坛城。在普贤菩萨的坛城中,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善知识呈现在善财眼前。最后,善财见到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长行文的方式为他宣说了十大愿王,并诵出《普贤行愿品》的偈颂。

     也有说参访一百零八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晋谒在密严刹于报身佛——遍照雪海佛足下安坐狮子座上的普贤菩萨摩诃萨,进而瞻仰到十方浩瀚法界中的刹尘佛土,每一位佛尊前都有一普贤菩萨摩诃萨,遍尽法界的普贤菩萨摩诃萨们都遥伸右臂为善财童子摸顶加持,并开演了这部《圣普贤行愿王》经,时逢吾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身处舍卫城的祗桓精舍。

    《普贤行愿品》非常甚深,对凡夫人来说,要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虽然从严格来讲,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要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但我们现在可以信解心来发愿。现在有些家长让孩子读《弟子规》,如果孩子能将《弟子规》背得非常熟,长大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同样,如果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当我们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愿文的内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现前。

     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1987年他老人家去五台山发愿是念《普贤行愿品》,1990年去印度金刚座发愿是念《普贤行愿品》,在学院每天讲完课也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不仅法王如意宝,我们学院每位法师讲完课都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们学院开任何法会也要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自己也是如此,从1985年到现在有二十八年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几次外出时耽误了一两天的念诵,但事后我很快就补上了。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和大家共修《普贤行愿品》,当时我要求维那师统计: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看什么时候能念完一百遍。结果三个多月下来,我们共修了十万遍《普贤行愿品》。

     很多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普贤行愿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胜发愿文,所有诸佛菩萨的发愿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自古以来,《普贤行愿品》就广为佛教徒受持。《开元释教录》记载,印度的佛教徒经常念诵此经来发愿。在藏地,任何教派的任何一座寺院都念诵《普贤行愿品》。汉地也是如此,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因此,大家要对此法有信心,每天要不间断地念诵。

     前几天本焕老和尚圆寂了,本老一生最重视的就是《普贤行愿品》。早年在五台山时,本老曾经刺血抄过很多佛经,但是在文革期间其他血经都散失了,只有一本《普贤行愿品》留了下来。几年前我曾去深圳弘法寺拜见本老,本老送给我一本他血书的《普贤行愿品》,当时我生起了极大信心。现在看起来,也许这就是弘扬此经的一种缘起吧。

     作为高僧大德的随学者,我们也应该重视《普贤行愿品》,要将《普贤行愿品》作为自己终生受持的法。当然,在受持《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不仅口中要念诵经文,内心还要通达其意义,至少要知道字面意义。虽然仅仅念诵《普贤行愿品》也有极大功德,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念诵功德就更大了。

三、后行回向殊胜分三:一、首义;二、经义;三、末义。

一(首义)分三:一、经题;二、译礼;三、译者。

一、经题:

ཨཱརྱ་བྷ་དྲ་ཙརྱ་པྲ་ཎི་དྷཱ་ན་རཱ་ཛཱ།

འཕགས་པ་བཟང་པོ་སྤྱོད་པའི་སྨོན་ལམ་གྱི་རྒྱལ་པོ།

圣普贤行愿王

     ཨཱརྱ (aya)—འཕགས་པ། (圣)、བྷ་དྲ(bhadra)—བཟང་པོ།(普贤)、ཙརྱ(jaya)——སྤྱོད་པ།(行)、པྲ་ཎི་དྷཱ་ན(pranidan)—སྨོན་ལམ།(愿)、རཱ་ཛཱ(raja)——རྒྱལ་པོ།(王)

     如果按照梵文及藏文的内容直译的话,本经的全名应该为《圣普贤行愿王》。

     下面就对经题稍作论述。

     圣:

     首先,这个“圣”字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这个‘圣’字可以结合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六度万行去理解经名,大家都知道普贤菩萨摩诃萨是早就了悟诸法实相而荣登菩萨圣地的大菩萨,本经既然在宣说圣者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六度威仪,所以不言而喻可以逐其圣者之名而名其经;其二,因本经宣说超越凡庶心境的菩提大愿力故名为‘圣’。平时我们称《涅槃经》等善逝所宣说的经为‘圣’,如《圣般若八千颂》、《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因为其内容是善逝佛陀所说,故其所说内容及能说词藻等必定远超世间凡俗的论典,特别是本经主要谈论圣者大菩萨们甚或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六度威仪故名为‘圣’。

     普贤行愿:

     普贤菩萨摩有诸多离思的菩提威仪,其中最为突出者就是行大愿,所以称其为‘普贤行愿’。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所谓的‘誓愿’与‘回向’的差别,‘誓愿’是总相而‘回向’则为别相。在发‘誓愿’时不管你有没有所积之善都可以大发‘誓愿’。但在作‘回向’时你就要有所积之善作为前提,而把这种善根回向成为成就某种意愿之果的行举称为‘回向’,顾名思义作回向你就需要有所积之善,而发‘誓愿’则不一定要有所积之善才能去做。

     王:

     指的就是大王或是皇帝,在一个大王或是皇帝的下面有许多小王及诸侯,就像那样,在这部经中统摄了一切诸菩提大愿故称其为愿‘王’经。

     如云:

于一愿中尘数愿,各为诸佛佛子愿,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愿皆充满。

     以上是根据萨迦派的大德阿悲仁波切的《圣普贤行愿王释》作的注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这是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所宣说的一部了义经典。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

     所谓“普贤”,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第二种并非特指普贤菩萨,“普”意思是普遍,“贤”意思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

     所谓“行愿”,就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对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行愿不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如果只有暂时的行为而没有恒常的发愿,那很可能做一次度化众生的事情后就彻底结束。如果有愿无行,则愿就会成为空愿。虽然我们心里很想成佛,可是如果从来不行持六度万行,那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我们要将发愿和行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对于诸佛菩萨的广大利他行为,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如实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断地发愿,只要自己的发愿不退,总有一天会做到这些行为。

二、译礼: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文殊菩萨摩诃萨因证悟法性实相,超越了生老死病等诸过患,恒持八岁童子之身利济众生故名童子,他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要了悟法性真如就需要有超越凡俗的智慧。所以译师们在做翻译之前,为息障增智先顶礼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

     藏传佛教对每一部印度的经典、论典进行翻译时都有译礼,这个传统来自于国王赤热巴巾(辫结王)的规定。本经属于论藏,所以顶礼的是文殊菩萨。以此可以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使整个翻译善始善终、究竟圆满。

     译师顶礼文殊菩萨以求加持,我们也不应忘记前辈译师们的恩德。若非罽宾国三藏般若大译师、百若杂纳译师等大译师们的恩德,因语言隔阂,我们这些后学根本无缘得见如是殊胜的佛经宝典。因此,我们也应当对这些汉藏译师们恭敬顶礼。

此外,在经名中保留梵文音译也有殊胜必要。因为贤劫千佛全部是用梵语转法轮,所以保留梵文名称可以在读者的相续中播下梵文种子,以此与千佛结下因缘;保留梵文名称也可以表明本经来源清净。并且,有了梵文名称可以让我们忆念作者与译者的恩德。由于具有以上三种必要,才保留了梵文音译。

三、译者: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这部经典是罽宾国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师奉唐德宗之诏翻译的。

     般若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他生于公元734年,从小就对佛法有信心,七岁时舍俗出家。出家后他首先依止声闻乘上师学习《阿含经》、《阿毗达磨》等小乘经论,以后又在那烂陀寺依止大乘上师学习唯识、中观等大乘佛法。般若曾于十八年中瞻礼印度各大圣地以及八大佛塔。八大佛塔是:一、莲花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净饭王在蓝毗尼花园所造之塔;二、菩提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成道,降伏四魔而大彻大悟,影胜王等建此佛塔,也称之为降魔塔;三、转法轮塔,佛成道四十九天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为主的众生转四圣谛法轮,此后整个娑婆世界响起法鼓之音,为纪念此举而造,也叫做吉祥门塔;四、神变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降伏外道六大本师,勒扎波国王等所造;五、天降塔,佛陀到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返回人间后,人们为纪念而造此塔;六、和合塔,提婆达多为主的一些人破和合僧,佛陀在曼迦达和合僧众后建此佛塔;七、尊胜塔,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众多弟子祈请佛陀不要入灭,佛告诉大家建此佛塔以代表法身,此塔在汉地很多地方都可见到;八、涅槃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城涅槃,后人所造。

     般若后来到南印度受学五部密法。由于仰慕文殊菩萨,般若发心朝礼汉地五台山,公元781年,他乘船抵达广州,次年抵达唐都长安。在唐德宗的支持下,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最后般若在中国圆寂,具体哪年圆寂不可知,但据资料记载,公元798年他还住世。

     般若经过三年翻译出了《四十华严》,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他翻译《华严经》特别支持,译经期间唐德宗每天都去译场一次,如果某天有事不能去,必定派人向译师解释。般若的译文流畅优美,虽然《普贤行愿品》有不少译本 ,但我认为般若的译本最好。自从我和法王朝拜五台山后,学院有了第一批汉族道友,每天我上完课都带着大家念汉文《普贤行愿品》,这样念了好几年,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念藏文了。

     下面开始讲经义。《普贤行愿品》包括长行文和偈颂,但这次我们不讲长行文,只讲偈颂。《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如果发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萨的十万大愿,如果归摄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好好体会这些意义。

二(经义)分三:一、前行七支供;二、正行广大发愿;三、后行以宣说功德而结尾。

一(前行七支供)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七支供非常重要。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首先必须以七支供来积累资粮、净除罪障。此外,不管修显宗还是密宗的任何法,都离不开以七支供来积资净障。

一(顶礼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人师子,我都以清净身语意对其恭敬顶礼。

十方是四方、四隅以及上方、下方,三世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法界中无有不被十方三世所摄之时空。按照这个偈颂的要求,我们顶礼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者宝髻佛等个别佛,而是法界中十方三世一切佛。

    “人师子”是佛的称号,因为佛在人当中最为超胜,不管在慈悲、智慧、力量等哪方面,都无人能超过佛,犹如狮子在百兽当中最为勇猛,因此佛可以称为人中狮子。

     我们之所以要顶礼佛,是因为佛具有世间众生无法比拟的功德。

《往生净土决疑论》中说: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

世间任何众生的色身与如来的微妙色身都无法相比,如来的慈悲、智慧等功德也是任何众生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如来(甚至如来的像)作顶礼。

     此处说以身、语、意顶礼诸佛。什么是以身进行顶礼?即磕长头或者磕短头。从广义上讲,甚至问讯、合掌也包括在身顶礼中。什么是以语进行顶礼?即以恭敬心念诵祈祷文或者赞颂文。从广义上讲,平时说话时赞叹佛也属于语顶礼。什么是以意进行顶礼?即作意、观想如来,比如思维佛在因地怎样度化众生,成佛后又具足什么功德。

     只要对佛有欢喜心、恭敬心,不管作身顶礼、语顶礼还是意顶礼,都有极大功德。我经常有这种情况:假使某天自己没有讲课,也没有做其他善法,只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就会有一种安慰感:今天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念了《普贤行愿品》,虽然没有认真观想,只是口头上念了,这也算对佛以语顶礼,这也有很大功德。

     在念这个偈颂时,大家应该反反复复观想:东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南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过去出世过无量如来,现在有无量如来住世,未来还会有无量如来出世,我以清净身、语、意对所有这些如来恭敬顶礼。这个偈颂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念完,如果自己在念诵时能随文作观,一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二(广说)分三:一、身顶礼;二、意顶礼;三、语顶礼。

一、身顶礼: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在自己心前显现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自己的一个身体化现为一切佛刹微尘数身体,一一身体遍礼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

     所谓“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按照龙树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解释,意思是,依靠普贤菩萨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 二、按其他论师的观点,所谓“普贤”即“一切善妙”,即以一切善妙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在这里我们主要按照龙树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观点来理解。

     佛经中有许多关于礼佛功德的教证。《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毗奈耶经》云:“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从这些教证可以推知,既然对一位如来作一次顶礼都有极大功德,那按照《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在无数如来面前以无数身体顶礼,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这个功德唯有佛才可以测度,连大菩萨都无法了知其边际,更何况凡夫人了。

     学习这个偈颂后,大家每天在念诵时要随文作观,如果心里什么都不想,只是有口无心地念,这样功德是不圆满的。平时在作顶礼时,也可以这样观想,比如在修五加行时,就可以一边观想一边顶礼。

     据有些大德的说法,对佛的身顶礼分为三种:上根者以证悟而顶礼,中根者以观修而顶礼,下根者以身体力行而顶礼。本偈颂属于中根者的顶礼方式。

二、意顶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每一位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中的每个微尘都是如此,我深信每个微尘中都充满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

     对佛的意顶礼有三种:一、听别人说佛很好后,没有理由地产生信心,这属于下等意顶礼;二、通过了知佛的功德,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属于中等意顶礼;三、通过修持佛法,安住于佛的境界中,这属于上等意顶礼。

     此处的“于一尘中尘数佛”是净见量的境界,具足较高境界的人才能领会,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在一个小小的微尘中有好多佛挤在一起,这不可能吧?在一个微尘上不要说容纳无数佛,连无数小虫也挤不下吧?其实,如果大家好好看《华严经》,就会对此处所说的道理深信不疑。今年晚些时候我准备讲《大幻化网》的见解部分,学习了密宗的清净见以后,再看这个偈颂就会有感觉了。

    《入行论——忏悔罪业品》云:

化身微尘数,匍匐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

     佛法的高深境界和凡夫的认识相距甚远。《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而凡夫人却认为:阿弥陀佛远在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已经圆寂了,所以现在没有佛。密宗说:“自己的五蕴就是五佛”,而不懂清净见的人却以为这是在身上纹佛像。如果有人对这些道理有怀疑,最好多看大乘的了义经论,尤其要研究密宗的清净见。

     总而言之,当我们有了等净无二的境界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我们领会了普贤菩萨思想时,才能做到此处所说的意顶礼。虽然现在很多人达不到这种境界,但只要经常以恭敬心和信心念诵《普贤行愿品》并且随文观想,到一定时候,自己的凡夫心就会与诸佛菩萨的智慧融为一体,就会对大乘的了义观点有深刻体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当自己证得一地菩萨果位时,就会真实现前这些境界。

三、语顶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每个身体各以舌根发出无量音声海,每一音声发出无尽的美妙言辞,在尽于未来一切劫的漫长时间中赞叹一切诸佛的甚深功德海。

     什么是语顶礼呢?如果一个人对上师诸佛菩萨有恭敬心,他就会经常赞叹上师诸佛菩萨,这种赞叹就是语顶礼。

     在《普贤行愿品》中,经常用大海来比喻。对于佛法所说的不可思议数目、广度、深度,用大海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普贤行愿品》所说的语顶礼非常殊胜:从能赞叹的语言来看,是六十种美妙梵音所宣说的无量言辞;从赞叹的时间来看,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切劫;从赞叹的对境来看,是如来因地的六度万行,以及果地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身体才能顶礼,但实际上语言也能顶礼,赞叹佛的功德就是语顶礼。如果我们经常赞佛,会自然而然现前很多功德。

《大智度论》云:

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

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

当然,赞佛不仅是念赞佛偈,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也是赞佛。

《入行论——忏悔罪业品》云: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有些人会想:圣者当然能够做到以无量言辞赞叹无量诸佛,但我们现在能做到吗?可以。现在科技很发达,通过电脑技术可以将一个赞佛的音频转换成许多音频,可以将一个佛像转化出许多佛像,这样一来,就做到了以无量声音赞叹无量诸佛。所以,依靠现代科技的方便,华严的许多玄妙境界是可以实现的。

     心的功能是很奇妙的。在繁星密布的夜晚,我们在地上放一碗净水,夜空中的群星都能呈现在水中;同样,我们的心就像一碗水,只要以清净心观想,诸佛也能呈现在“这碗水”当中。通过这个简单的比喻,大家应该能明白修持普贤行愿的原理。

     在今天这堂课上,我们首先略说了以身、语、意顶礼诸佛,接着广说了身、语、意如何顶礼诸佛。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大家要经常以身、语、意顶礼十方三世诸佛,念诵这些偈颂时也要随文作观。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行2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