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课 二、若过现二世实有即应无无常: 复次,何法能从无常相转成常相耶?是事若不然者,一切诸有为法皆成无无常相,是则定成是常住相。且说颂曰:
【词汇释难】 《大乘广百论·破时品》云: 现在世无常,非由过去等, 除斯二所趣,更无有第三。 二趣:此指过去与现在二所趣处。 【释文】“过去与现在,皆不成无常”者,且说现在诸事,不论如何亦不成是无常相。因为是事尚处于现在位仍存未灭,未失自性故方名是现在事。故知若法无常者是则不成是现在事。否则即堕有无相杂乱之负处。然今有无二体不得一时共俱故,今现在事中理应不成有无常相。如是过去事中亦应不成有无常相。因为所言过去者即指已灭法,已灭者无需更灭,否则即成毫无必要与无所依处故;灭更有灭者,灭则无穷故。以是因缘,故次且说:“过去与现在,皆不成无常”。除斯过去与现在二趣外,亦不宜更有第三门的无常相可得,故次颂曰: “除斯二趣外,第三亦非有。”若时连无常相的所依处已生法中尚且不得有无常相者,况言犹若太虚空一般,空无所生的未来法中谓言有无常相可得耶!因(未生与无常相)毫不相干[1]故。若于离无常相的虚空等法分别(过、现、未)三世者,理必不然。如是若法实有论者,三世法体理所不然。 【释义】有部论师许过去、现在、未来皆为成实法,如是过去、现在如果成实,即不会成为无常迁流有作用之法。过去法是已经坏灭的法,已灭的法不可能再有灭法,灭法不成立的原故,过去法应成为常住,不会成为无常迁流之法。现在是已经生起未灭之法,以其本体没有灭失之故,也不具足无常的法相,若许彼成实,则永无无常变灭之际。而过去、现在如果都不成无常,无有迁流转变如同虚无,那么第三者——未来也不会存有。一个未来法要生起存在,必定会有过去、现在的过程,如果其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未来法即无因无缘不能出生,如同虚空不可能有相续存在。所以未来也应成常住无生之法,不可能以各种因缘使之生起为有法。在大疏中,“第三亦非有”释为:除过去和现在外,第三品物体也是不存在。没有明显地将“第三”释为未来法,而实际所指也是未来法的范畴。三世若皆不成有变动作用的无常法,皆如虚空一样常住不变,那么所谓的时法,又怎么能承认为实有存在呢?因此有部行人许三世成实,实是不应理的观点。如果三世真的成实存在,那我们的修行会无法克服障碍,永远也无法得到解脱束缚之际。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时品》云: [复次,如说:“过去、未来色等尚是无常,何况现在!”汝等虽诵如是经文,而不知义。所以者何?汝执一法往来三世体无生灭,云何无常?又汝所执,现在法体即是去来,云何相况?不可一法自为比况[2],世间不见如是事故。亦不可言体虽无异位差别故得为比况。所以者何?位若即体,体无异故位亦无别。位若离体[3],位可无常,体应常住。又体如位,世所摄故,是有为故,应有差别。又汝所执三世实有不相因待,皆与生等有为相合,前后无异、现在无常。有何胜相[4]异彼去来,而说:“过去、未来色等尚是无常,何况现在!”若言诸法前后位别,三时转变故是无常。未来居前无生有灭,过去居后无灭有生,现在居中有生有灭,过未各一尚是无常,何况现在具有二种而非无常?此亦不然,未来无生应如空等,云何有灭?过去有生应如现在,云何无灭?又汝宗说,未来有生、现在有灭、过去无二,云何今者作异说耶?又现在世亦无实体从前世来转入后世,如何依此建立生灭?既无生灭岂是无常。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现在世无常,非由过去等; 除斯二所趣,更无有第三。 论曰:现在世法,非前世来、不往后世,云何无常?汝说现在,由余世故转成异相说为无常。余世谓去来,异相谓生灭,现在不可余世转成,亦复不可转成余世,云何现在建立生灭?颂言:“非由过去等”者,等取未来现在世法,不往未来、非从过去。汝宗自许。然过去世非现所往,以世别故,譬如未来。其未来世非现所从,以世别故,犹如过去,既无余世往来转变,云何现在生灭无常?若说现在从过去来、往未来世,亦同此破。故契经说:“有为诸法,非前际来、不往后际。”故破此执,其理决定,顺圣教故。又现在法,若余世来、往余世者,应往来时不舍前相。不成余相,世间现见提婆达多余方往来,相无异故。如是三世位虽许别,相无异故便成杂乱。由位与相若[5]一若异皆有过失不可免故,汝等所宗往来论者亦不忍许世相杂乱,是故汝今如此安立往来生灭,不成救义。如是现在虽许往来,其无常性亦不成立,于往来时相无异故,应似空花[6]非无常性。汝亦不许空花异相有及无常,现在若尔,即违自宗及契经说。若汝复言:三世体相虽无别异,然观诸行粗位差别开发觉[7]慧,故于一法自心分别安立分位。由此自心安立分位有差别故,说此一法以为无常。此亦不然。自心分别所见境界即是自心,但随众缘诸行种熟,自心变作种种分位。自心所变无实体相,何为精勤[8]安立异法?但应信受诸法唯心。又觉慧等诸心心法,非随实有诸法转变,但随串习[9]成熟种子及心所现众缘势力,变生种种境界差别。故外道等随其自心,变生种种诸法性相[10]。若法性相是实有者,岂可如是随心转变?诸有智者不应许彼所执现在实法有生,以必不从去来二世,更无[11]第三可从生故。灭必[12]随生,生既非有,灭亦定无。以必不往去来二世,更无第三可往彼故。如是以理推捡汝宗,三世无常都不可见,有何现在殊胜无常?而契经言:“何况现在!”汝立一法经历诸位,虽生等随而无变易,相及所依前后无异,有何改转而说无常?亦不可言随三世位有差别故说为无常。体既无变,位如何别?位体若异,位自无常,体应常住如虚空等。是故三世但世俗有,于中都无一法真实。然于如是世俗法中,现在诸行所有生灭,由与身俱世间现见,是故现在无常义胜,依之假立去来无常。以彼去来无别有体,但依现在曾当假立,故依现在现见无常,假立去来曾当生灭,去来无常依现在故。现在无常胜去来世,欲使有情知去来世,不现见法尚是无常,何况现在!现与身俱,现见生灭而非无常,由是契经作如是说。现在世法现有无常,过去、未来曾当生灭,是故有情于三世事,当观无常应深厌离[13]。] [1] 毫不相干:拼音háo bù xiāng gān,释义是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2] 比况:拼音bǐ kuàng,与类似事例进行比照。比拟。 [3] 离体:即指彼此相离的异体。 [4] 胜相:此指殊胜的特相。 [5] 若:拼音ruò,<连> 1.或;或者。2.与,和 [and]。 [6] 空花:拼音kōng huá,又作“空华”。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7] 觉:拼音jué,即觉观当中的觉。旧译云“觉”。新译云“寻”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所言“觉”者,心识或智慧于所缘对境生起笼统了知其粗略相状的心所。 [8] 精勤:拼音jīng qín,专心勤勉。 [9] 串习:拼音chuàn xí,意思是指习惯。 [10] 性相:实有三法全具备者,为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性相的实有三法:一者、是性相,二者、是自己事相实有,三者、但作自己名相,不作他法性相。 [11] 无【大】,有【明】 [12] 必【大】,不【明】 [13] 《杂阿含经》卷第一第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