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287

第二百八十七课


四、未来实有则有生已复生过:

以此理故,亦应不然。所以者何?

答曰:

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
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
To say something which will be made to occur Already exists is unreasonable. If that which exists is produced, What has been produced will arise again.

【词汇释难】

若法因缘生:若因果所含摄的内外一切诸法等皆由因缘所生者。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喻》时云: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

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

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释文】若法藉由因缘所起——即由因缘所生者,是则不应认许在生位前即有自体。若时生前已有自体,即成先有而生者,既已有实体,则无需复生,以无生义故;否则即堕尽生死际唯有一事生已复生,生际无穷之负处[1]故,若时非有余法得生者,是则违逆因果生法道理。然今因果相续相承者实非定有自体,故知未来定有论者,理必不然[2]

【释义】一些有部行人及世间没有学过宗派的人,还有一些外道宗派都认为,诸法在生起之前,应先有实体,否则无中生有极不合理。以内道正理观察,这类想法无疑是荒谬颠倒的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生起,其实都是依奇妙的因缘力显现,因缘一旦具足,其果法必然会生起,如同因缘聚合,镜子里定会显现影像一样。且因与果之间是非一非异的关系[3],并非如有部行人等所许的那样,在果法生起之前的因位,果法本体即有存在,如明天的瓶子,在今天必须要有瓶体的存在,不然明天的瓶子无法生起。如果这样承认,明天的瓶子今天已有存在,已经有的法还需要再度生起,那样即有生已复生的过失;已有的法,其生起则无有必要,也无有作用;而且这种生起,唯是因法生起因法,永无从因法生起果法的机会。这三种太过,是承认未来法有实体的宗派所无法避免的,因此不应承认未来法成实,在生起之前即有实体。若能了知诸法缘生如幻的实相,对此等谬论即可无误了知其过失。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时品》云:

[既因缘生,云何本有?为显未来诸行有体,因缘无用,故次颂曰:

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

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

论曰:诸行本有,与生相违,如法已生不复生故。无常诸行若无生者,虽遇因缘亦无变易,则应退失无常行性,以无生故,譬如空花[4]。若有生者,如取果用,于生位前应未有体。颂言:“生已复应生”者,以说过门[5]显异法喻[6],谓有为行非先有性,从缘生故,如取果用。诸先有者不从缘生,如已生法。若汝复言:我说诸行虽本有体,不待因缘然取果用,本无而有待[7]因缘者。此亦不然,取自果用不离体故,应如其体亦先有性;或诸行体不离用故,应如其[8]用非先有性。汝等所执本有诸行,如顽[9]铁铤[10]都无胜用,因果道理皆不相应,以有定性常无变故。执常有论有多过失,谓违世间,诽谤[11]世间一切共知因果理故。又违自宗,诽谤一切诸因诸缘生果理故。又违自言,立法本有从缘生故。又违比量[12],如取果用非常有故。又违现量[13],现见色等非常有故。由有多过,应舍此见。应知去来非离现在别有实性,世所摄故。如现在世但依现在,心变异相假施设[14]有。现在亦非胜义谛有,从缘生故,如幻事等。又三世行皆相待立,如长短等,何有实性?又一切行皆悉无常,有生有灭、非有非无。若定是无,如兔角等应定不生。若定是有,如所执空应定不灭。若无生灭,如龟毛等,岂是无常?]


[1] 负处:拼音fù chǔ,犹错处。

[2]《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此自生宗亦违正理。颂曰:

生已复生不应理,若计生已复生者,

此应不得生芽等,

 若计种子生已复更生者,则以何事遮彼种生而令生芽,彼种子复生既无障碍,则芽苗茎等于此世间应皆不得生也。

 复有过失。颂曰:

尽生死际唯种生。

 理如前说。]

[3] 且因与果之间是非一非异的关系:《中论·观我法品》云: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4] 空花:拼音kōng huā,又作“空华”。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

[5] 说过门:即指数落过失的门道。

[6] 异法喻:指不具备因明论式因与法的异法喻。

[7] 待【大】,行【宫】

[8] 其【大】,具【元】

[9] 顽:拼音wán,坚硬。不容易变化或动摇:顽固。顽强。顽敌。顽症。刁顽。

[10] 铤:拼音dìng,〈名〉 铜铁矿石。

[11] 诽谤:拼音fěi bàng,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12] 比量:在明见因由、确立关联之后,推断所立之宗或了知隐蔽之事物者。如以烟及水鸥,为因由,比知有火有水。

[13] 现量:量之一种。无分别,不错乱、新生之真实心识。如第一刹那见瓶根识、第一刹那神通及第一刹那一切种智与圣者根本智等。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杂。

[14] 假施设:略称三假。《般若经》所立之三种假。假施设。又作三摄提、三波罗摄提。即:

 一、法假:法,指色心等法,其法自性本来虚假不实,故称法假。诸法乃因缘所生而无实性,是为自性假。

 二、受假:总法含受别法而成一体,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揽五蕴而成众生,即揽别为总,故称受假。

 三、名假:名即一切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设者,故称名假。依观入破遣之次第,于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后破法假,证入诸法之实相,即为真空。[《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大乘义章》卷一、《大乘玄论》卷一]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