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26

第一百二十六课


二(发菩提心的福德)分二:一、最初发胜义菩提心的福德差别;二、教他发菩提心的福德差别。

一、最初发胜义菩提心的福德差别:

问曰:是诸菩萨从何开始方可称名为是菩萨呢?

答曰:从极喜地初发(胜义)菩提心时开始即可称名为是菩萨。在此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一者、愿菩提心,二者、胜义菩提心。所谓愿菩提心者,是从发愿欲求无上正等正觉时开始,即在凡夫阶位时也可以具足。所谓胜义菩提心者,则可分成十个阶次即从初地极喜地开始至十地法云地之间,共计为十。此中首先为了彰显菩萨们登入初地所谓极喜地的诸功德差别而说偈曰: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The merit of Bodhisattvas with The first intention far exceeds That which would make all beings on earth Become universal monarchs.

【词汇释难】

初发心:指一地菩萨初发胜义菩提心。

发心者可分为二:一、发心的本体;二、发心的分类。

一、发心的本体:一般来说,如果对诸位大德的论典进行详细分析,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大乘道所摄的一切心均是发心。

发心本体,诚如《现观庄严论·遍智品》所云: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二、发心的分类:通常而言,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大乘经庄严论·发心品》云:

诸地信解行,增上净意乐,

异熟许别义,断障四发心[1]

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有二十二种。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中曰: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有以名相而得与以法性而得两种。

或者,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类;从所缘境的角度有世俗与胜义两种发心。适应此场合的分类是最后一种。

转轮王:略作轮王。佛书说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中,分别有金、银、铜、铁四轮王出世。征服四大部洲一切众生。

【释文】首先积足能统御整个四大部洲,变成一转轮圣王所需的福德就已经是多如牛毛,不可称记了,更何况说要令大地上所有的有情众生类都变成是转轮圣王所需的福德!然而令一切有情众生都变成是能统领四洲的转轮圣王所需的福德跟菩萨们初发胜义菩提心所得的福德相比,可谓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分不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因为此胜义菩提心即成能滋茂一切世出世间善根福聚种子的体性,使得菩萨们为了摄化,尽轮回际的一切含识众生而留住于生死。而转轮圣王的福德仅仅成为是在少许时间当中,令某些众生获得增上生(人天)安乐的因而已,其功德悬殊相差甚巨。如彼,死囚赦免喻;胜过观众却败于童子喻;天王敕令喻。

<死囚赦免喻>

    譬如,对于一个死刑犯而言,没有比赦免死罪,求得生存更为令其欢欣喜悦值得追求的事情了。如喻所比,对一个初发(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没有比欲求解脱所有被生死杻械所束缚的有情众生更为值得去追求的事业了。所以说其福德怎么可以与当转轮圣王所需的福德相提并论呢!

<胜过观众却败于童子喻>

    复次,虽然战胜了角斗场所有长辈级的角力士,独占鳌头夺取了冠军的飞幡,却被年轻力壮的童子角力士所击败。如喻所比,转轮圣王虽然统御了四大部洲的所有疆域,却被初发心的菩萨所威慑而相形见绌。

<天王敕令喻>

又譬如,国王通过敕令,即能轻而易举地使其普天下的黎明百姓,明了法与非法之行。并能起到维护国王广大财政收入与支出安全保障的正因。如喻所比,菩萨的初发心也是令一切众生直至成佛之间所需一切资粮的正因故,是滋茂众生广大利乐的不二法门。菩萨同时也是长养发生转轮圣王所需福德的门径。受彼福禄的供养即能获得转轮圣王之帝位的原故[2]

即说偈曰:

且谓一菩萨,发心所生福,

若彼具色相,普覆一切众;

众生无边际,正觉智无量,

回向至彼等,其福成无边。

【释义】菩提心有世俗与胜义两个层次,世俗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最初发心至加行道之末,为了利益父母众生而生起取证菩提果的发心,胜义菩提心是菩萨在一地至十地之间的菩提心。菩萨证入初地,发起胜义菩提心,即名胜义菩萨,真实成为佛的意子。

诚如在《入中论·菩提心极喜地品》里所言: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3]

    初地菩萨生起胜义菩提心,其福德不可思议,纵然大地上一切有情众生,皆成为统领四洲的转轮王,其福德总合起来,也无法与初地菩萨发菩提心的功德相比。得到转轮王,只是今生暂时的利益,但是一地菩萨生起胜义菩提心,于所有众生皆能施予生生世世的暂时与究竟利益,即使是一刹那菩提心,也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远非所有的转轮王福德相比。因此,菩萨生起胜义菩提心时,其内心喜乐也无可言喻。

譬如说,关在监狱里已被判死刑的人,一旦从死牢中获得释放,得到了自由,其内心安乐定会无法形容,没有任何一种能与之相比。同样,菩萨从凡夫位登上见道位,便从轮回牢狱中彻底解脱出来,获得了自在度生的能力,因此其安乐也非其余事物所带来的安乐可比。

还有譬喻说,国王下命令,指挥臣民眷属如法地办理各种事件,以此国王能获得丰厚的财产,而这些财产实际上也是众生安乐之因。同样,菩萨依众生而发心积聚福德,获得胜义菩提心登上初地时,其胜义菩提心也能广利众生。

月称论师说:

暂时以菩萨,发心之福德,

若彼有色相,周遍诸众生,

众生数无穷,佛陀智无边,

于彼回向故,福德亦无量!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中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中所讲述的是发起世俗菩提心时所能获得的福德果报。结合《入行论》中所说初发世俗菩提心所得的福德,与《四百论》所述始发胜义菩提心所得的福德。我们就能认识到发菩提心的广大利益而促使我们尽快发菩提心。那么吾等人天导师释尊佛陀他究竟是何时,所缘何法而最初发起了愿菩提心的呢?对此释尊在《贤愚因缘经》中讲述了初发愿菩提心与初发慈愍心的因缘。

《贤愚经·大光明始发无上心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功德慧明,殊妙难量。世尊先昔,本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修习何事,而得如是胜妙之利?”作是念已,即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前白佛言:“如诸世尊[4],于诸世间人天之中,最尊最妙,功德慧明,巍巍无量。不审,世尊[5]!先昔以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

佛告阿难:“汝欲知者,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阿难白佛:“诺当善听!”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6],有大国王,名摩诃波罗婆修,晋言大光明[7],主五百小国。尔时大王,与诸群臣俱出游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担王驰走,奔逐[8][9]象,渐逼大林[10],突入树间。象师白王:‘捉树自立,足得全济。’王用其言,俱共[11]持树。象去之后,王心大怒,苦责象师,欲即杀之。‘由卿调象不合制度,致使今者几[12]危吾身。’象师白王:‘调之如法,但今此象,为欲所惑,欲心难调,非臣咎也,愿见宽恕。却后三日,象必自还,观臣试之,万死不恨。’即便停置。如期三日,象还诣宫。尔时象师,烧七铁丸,令色正赤,逼象吞之,象不敢违,吞尽即死。王意开解,及诸群臣,叹未曾有。复问之曰:‘如此欲心,谁能调者?’时有天神感悟象师,令答王曰:‘佛能调之。’王闻是语,便发心言:‘如此胶固,难调伏法,唯佛能除。’即自誓愿:‘愿求作佛。’精勤历劫,未曾休替,至于今日,果获其报。”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大国王者,今我身是。”

尔时众会,闻佛所说,咸发无上正真道意,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顶受奉行。]

《贤愚经·佛始起慈心缘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13]时诸比丘,夏安居[14]竟,往至佛所,礼敬问讯。

佛以慈心,慰喻[15]抚恤[16]:“汝等住彼,得无苦耶?”慈心矜[17]笃,极怀怜愍。

阿难见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审,世尊!发如是心,为远近耶?”

佛告阿难:“若欲知之,当为汝说。过去久远,不可称计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狱,狱[18]卒驱之使挽铁车,剥取其皮,用作车鞅[19],复以铁棒,打令奔走,东西驰骋,无有休息。时彼一人,筋力尠[20]薄,狱卒逼之,躃[21]地便起,疲极困乏,绝死复苏。彼共对者,见其困苦,兴发慈心,怜愍此人,顾白狱卒:‘唯愿听我躬[22]代是人,独挽此车。’狱卒瞋恚,以棒打之,应时即死,生忉利天[23]。阿难当知!尔时狱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尔时,于彼地狱受罪之时,初发如是慈矜[24]之心,于一切人,未曾退舍,至于今日,故乐修行慈愍一切。”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所译的《大乘庄严经论·发心品》云:

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2]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初地名欢喜,于中喜希有,

由三结灭尽,及生在佛家。

因此地果报,现前修施度,

于百佛世界,不动得自在。

于剡浮等洲,为大转轮王,

于世间恒转,宝轮及法轮。

[3] 三种结:《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云:“有三结,谓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

[4] 世尊【大】,如來【元】【明】

[5] 世尊【大】,〔-〕【元】【明】

[6] 阎浮提:拼音yán fú tí,梵语,即南赡部洲。阎浮,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洲上阎浮树最多,故称阎浮提。诗文中多指人世间。

[7] 晋言大光明【大】,(晋言大光明)【元】,(此言大光明)夹注【明】

[8] 奔逐:拼音bēn zhú,奔走追逐。

[9] 牸:拼音zì,雌性牲畜:牸牛。牸马。

[10] 大林【大】,林大【元】【明】

[11] 共【大】,〔-〕【元】【明】

[12] 几【大】,仅【元】【明】

[13] 尔【大】,〔-〕【宋】【元】【明】

[14] 夏安居:拼音xiàān jū,佛教语。谓僧徒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

[15] 慰喻:拼音wèi yù,抚慰;宽慰晓喻。

[16] 抚恤:拼音fǔ xù,对于因公受伤或残废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予物质帮助。

[17] 矜:拼音jīn,庄重,拘谨:矜持。矜重(zhòng )。

[18] 狱【CB】【丽-CB】,[-]【大】

[19] 鞅:拼音yāng,古代用马拉车时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20] 尠:拼音xiǎn,同“鲜”少: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21] 躃:拼音bì,古同“躄”。仆倒:“迷闷躄地。”

[22] 躬:拼音gōng,身体。

[23] 忉利天:意译为三十三天,是佛教世界观中欲界天的第二层天。

[24] 矜慈:拼音cíjīn,意思是指怜悯慈爱。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