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34

第一百三十四课


五(悲力增盛所得之果)分二: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甚少;二、观察利他不作策励的过患。

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甚少:

诚如世尊所云:

聚落主与转轮王,商主长者及国王,

国师臣佐并使者,作诸论师与医师。

    以是之故,随着可度众生的根器成熟增进,菩萨化度有情的力量差别亦随之增胜。

颂曰: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Just as for an experienced physician A sickness that cannot be cured is rare, Once Bodhisattvas have found their strength, Those they cannot train are extremely few.

【词汇释难】

获巧力:获得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之力。

菩萨:大乘有学道补特伽罗。为证大觉之故,经长久劫,尽众生边际,布施自己头颅手足,心不怯懦,故名菩提萨埵,义谓净觉勇识。

【释文】譬如,医术精湛善巧疗治疾疹的良医,认为是难以治愈的不治之症而放弃不作治疗的病人,无论如何也是很少有事发生的。就像这样,获得善巧方便力量增上的菩萨,精通众生的根器利顿,贯通熟练于四摄法[1],在瞻睹是诸一切所化有情之时,不会舍弃任何可度的有情。如其所愿,如其所行,如所发趣,如所意乐,为净治故随缘度化而植种善根种子。一一疗治相续不断多所饶益利安众生,最终使其普皆调伏化度。如彼,使用降香[2]水喻;被龙树菩萨治愈的王子喻。

<使用降香水喻>

    譬如,一位医术精湛的神医使用降香水疗法,将某甲富甲一方长者的不治之症使其平息瘳愈[3]。如喻所比,对那些已经获得大力的菩萨而言非所调、非所化的众生是甚为稀少的。

<被龙树菩萨治愈的王子喻>

又譬如,圣龙猛菩萨明达一位王子由于贪恋女色所引发,使得众多医师都束手无策难以费解的相思病[4]情后,对症下药而平息治愈了王子。如喻所比,诸圣菩萨也是因为明达有情众生的心性意乐及其随眠后,将一切有情的所有烦恼疴疾一并令其平息瘳愈。

即说偈曰:

明达众生根,善巧方便法,

是故于菩萨,非所化甚少。

【释义】修习大悲菩提心的菩萨,由大悲智慧增上,摄受度化有情之力越来越增盛,以此在他面前不能教化的有情极其稀少。此情如同那些医术精良善巧的神医,在其治疗对象中,极少有不能治愈的病症;也如同现代那些医学相当发达的地区,真正不能治疗之症几乎没有。菩萨由修习大悲法门,其度化有情之六度四摄善巧力越来越增上,因此众生不论根器如何低劣,烦恼疴疾如何严重,已得巧力的菩萨几乎都能以方便教化,引导他们步入解脱之境。当然,如果以短时期的眼光看,佛菩萨无法度化无缘不信的众生;而且有些论典如《经庄严论》中尚提到过有一阐提,即断灭种性,这类众生也无法救度。然而以究竟观点考虑,众生皆有如来藏,不存在断灭种性,一切有情皆可成佛,因而可以说无有巧力菩萨不能度化的有情,只不过是时间因缘有先后而已。

譬如说,以前有一王子,因贪恋一个女人无法满愿,由此而日夜思慕,饮食起居失调,导致了严重的疾病,而当时的名医对此束手无策,最后求助于龙树菩萨,菩萨即依善巧方便力,很快就息灭了王子的心病。由此可见,于悲力增盛之菩萨前,他人不能教化的有情,也可受到饶益。

月称菩萨言:

通达众生根,善巧方便法,

是故菩萨前,非所化甚少。

    具有明鉴众生根器的智慧,通达了众多引导有情的善巧方便法,在这种大悲菩萨前,非能教化的有情,甚为稀少。诸学修菩萨行者,从中也应了知,要度化有情,定当如是精勤修学。

对获得巧力的菩萨而言,非所化甚少的具体实况,在如下所述的诸公案中即能体现。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所译的《杂譬喻经》云:

[昔有一病人,众医不能治差[5],径来投国王,王名萨和檀[6],以身归大王:“慈愿治我病。”

王即付诸师,敕令为治病。诸医启王:“此药不可得。”

王问诸师曰:“其药名何等?”

“世无五毒人其肉中作汤,服此便得差[7]。何等为五毒?一者、无贪婬心,二者、无瞋恚心,三者、无愚痴心,四者、无妒嫉心,五者、无克[8]虐心。若有此人者,其病便愈。”

王告诸师曰:“此人来归我,唯我无此毒。”

即割身上肉与之令合汤,病者服愈便发摩诃衍。]

失译人名《杂譬喻经》云:

[昔舍卫国梵志、长者出城游戏,展转到祇桓[9]边。佛知其人有功德可度,佛即出坐一树下,放大光明照祇桓[10]界,树木土石皆作金色。

梵志见光,问[11]从者[12]曰:“此为[13]何光乎?”

从者答曰:“不知。”

长者曰:“非是日光耶?”

从人言:“日者光热,此光寒凉和调[14],非日光矣!”

长者复问曰:“得无火光乎?”

从人曰:“非火光,火者动摇不定,此光泽然[15],不像火光也!”

从人思惟知之,语长者:“此是沙门瞿昙[16]道德之光!”

长者即曰:“勿说此!吾[17]不喜瞿昙,速回车还。”

佛便作变化,三面皆自然有大㵎[18],所向不得过,唯于佛前有道径[19]

从人白言:“瞿昙边有道过[20]矣!事不得已。”

如前,遥见如来,即以扇覆面;佛复以威神,使内外彻举目,故[21]与佛相见。悟觉,下车[22],稽首作礼。佛与说法,便发无上正真道意,寻得不退转。背佛去者尚得道慧,何况信向者哉。]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云:

[密迹金刚力士谓寂意菩萨:“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是阎浮利[23]天下广大,周合一域有八万四千国,其余郡县丘聚无数百千,人民炽盛不可计限。尔时,多有财宝衣食,自然周匝充满众奇宝树交络屋宅。斯诸众生有若干疾,不安众患多羸瘦者,金痍[24]疗疮疽痛恶疾,又有无数百千良医所不能疗。众人得疾积有年岁,无能自安,求哀自归。当是众人遭是其厄则无救护,各自称怨,呼天龙神、揵陀罗[25]、真陀罗[26]、摩休勒[27]、人与非人:‘谁能疗治消我病厄?’菩萨尔时为一切首,现为良医疗众人疾,常用慈心,专精走使侍从其后,犹如奴仆给所当得,以报恩慈济人危厄。

是故,寂意!乃往古世今斯世尊,当尔世时作天帝释,名曰善自。在于天上,遥见众人得若干病困厄难言,以天耳闻众人厄困呻呼悲嗟[28]。见闻如是,兴大悲哀,心自念言:‘今此众人,委厄甚困,无所归依,今吾应宜济众困厄。其无救者为立善救,无所依者为设众依,无所归者为造受归。’尔时,天下阎浮利中,有一大国城,名曰具留。彼时天帝菩萨去国不远,化作一虫兽,名曰仁良,自然化生在其国界。时,天帝释住在虚空,以偈告语天下阎浮利人:

                                 ‘去此国土不大远,而有一虫名仁良,

其有服食此虫肉,则得免济一切厄。

汝等勿恐莫怀惧,睹其虫身恣取肉,

     终不抱瞋无厌秽,斯是神妙好良药。’

密迹金刚力士,复语寂意菩萨:“尔时,彼大国城郡县村落丘聚,众疾诸彼病人,闻此音声,咸皆集诣具留大国,到其虫所,取其肌肉各赍来归,以救疗病各得除愈。其虫身肉如故不减。

时,其国界空野中虫,说是颂曰:

                                          ‘以斯之言要,令众成佛道,

使吾妙智慧,究竟无穷尽。

周习学禁戒,取肌肉施与,

   以是至诚辞,速逮正真道。’

密迹金刚力士曰:“如是,寂意!其天下阎浮利诸有病者,皆往取是仁良虫肉,悉服食之,疗体之病靡不得疗。于时其虫愍慈众生,其身如故亦不增减;各各截取复生如故,其身完具亦不缺漏。郡国[29]、县邑[30]、州城[31]、大邦[32]诸有苦患,敢来食此仁良虫肉,皆得安隐。七日之中,使天下人无复疾病、众患之难。唯去身病,未消心疾淫、怒、痴疹。时,天下人男女大小,皆得安隐无复身患,各心念言:‘今我等身以何方便,报答仁良所育慈养,乃能被荷众病得愈,身得安隐永无众患?’诸病愈者普共集会,诣具留国,到仁良虫所,皆共叉手,为仁良虫说此偈言:

                                          ‘仁为是救护,仁身良医药,

     咸令我除患,以何报仁养?’

尔时,仁良虫自没其身,现天帝形,为大众人而说颂曰:

                                          ‘如吾今日身,不用众居业,

不以饮食供,金银及珍宝,

不以好象车,不快马细车。

男女诸大小,咸供心和同,

皆改往修来,身奉行十善,

各相向慈心,展转相愍伤,

相见如骨肉,犹如父母子,

     心不怀害念,乃报其慈养。’

密迹金刚力士,语寂意菩萨:“时彼众人闻其训诲[33],宿福[34]所化,皆共奉行是十善业[35],具足清净不令缺漏。如是,寂意!时天下人男女大小,奉行十善终身没已,不堕恶趣三厄[36]之难,寿终之后自然得生忉利天[37]上。又天帝释[38]为讲说法,开示大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39],应时悉立不退转地[40]。寂意当了,是则菩萨所修密行,护身清净不惜身命,以己用施,开化救济无数众生使至大道。”]


[1] 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益、同事。龙树菩萨在《宝行王正论·杂品》中云:

约施及爱语,利行与同利,

愿汝摄世间,因此弘正法。

[2] 降香:拼音jiàng xiāng,小乔木或灌木,叶子略呈倒卵形,花黄白色,果实为核果。木材有浓烈的香气,入中药,有止血、镇痛等作用。

[3] 瘳愈:拼音chōu yù,疾病痊愈。《汉书·元后传》云:“期月之间,幸得瘳愈。”

[4] 相思病:拼音xiāng sī bìng,男女因恋爱不遂或相思过度,导致情绪不稳而生病憔悴的情状。

[5] 差【大】*,瘥【宋】*【元】*【明】*

[6] 萨和檀:梵文音译。意译作“一切施”。

[7] 差【大】*,瘥【宋】*【元】*【明】*

[8] 克【CB】【丽-CB】,尅【大】

[9] 桓【大】*,洹【宋】*【元】*【明】*祇洹:拼音qí huán,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相传是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向波斯匿王太子祇陀购买他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供作释迦牟尼佛居住说法的场所。而祇陀太子亦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尊。因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

[10] 桓【大】*,洹【宋】*【元】*【明】*

[11] 问【大】,为问【明】

[12] 从者:拼音zòng zhě,随侍的人。

[13] 为【大】,〔-〕【明】

[14] 凉和调【大】,温调和【宋】【元】【明】

[15] 光泽然【大】,光不动然【宋】【元】【明】

[16] 沙门瞿昙:“沙门”是“出家人”的泛称。劝善止恶之意。“瞿昙”是“释尊种族”的名字,引伸为“释尊”的异称。

[17] 此吾【大】,此语我【宋】【元】【明】

[18] 㵎:拼音jiàn,【说文】山夹水也。【诗·召南】于㵎之中。

[19] 道径:拼音dào jìng,道路。

[20] 过【大】,通过【宋】【元】【明】

[21] 故【大】,正【宋】【元】【明】

[22] [-]【CB】【丽-CB】,发【大】

[23] 阎浮利: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24] 金痍:拼音拼音jīn yí,刀剑等金属器械所造成的伤口。

[25] 揵陀罗: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沓”读音同“踏”。又译为“乾沓和”、“乾闼婆”。

[26] 真陀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27] 摩休勒: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维摩经略疏·卷二》载:摩侯罗伽系无足腹行之神,因毁戒、邪谄、多嗔、少布施、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堕为鬼神;其体内多嗔虫啃食其身,痛苦异常。

[28] 悲嗟:拼音bēi jiē,伤心叹息。

[29] 郡国:拼音jùn guó,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30] 县邑:拼音xiàn yì,县城。

[31] 州城:拼音zhōu chéng,旧时州署所在城邑。

[32] 大邦:拼音dà bāng,1.大国。 2.大的州郡。 3.大的都会。

[33] 训诲:拼音xùn huì,训诫教诲。

[34] 宿福:拼音sù fú,宿世所累积的福德善根。

[35] 十善业:拼音shí shàn yè,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放光余》云:[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

[36] 恶趣三厄: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37] 忉利天:拼音dāo lìtiān,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帝释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38] 帝释:拼音dì shì,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梵文音译名为释迦提桓因陀罗。

[39] 发无上正真道意:即发无上愿行二菩提心。

[40] 不退转地:即修行佛法之过程中得悟,不退堕于二乘、凡夫、恶趣等,也不退失所証得之果位、观念、行法。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