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课 二(广说依嗔的对治之理)分五:一、对能除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二、不悦意语是自己假立为损恼性然其本性非是损恼故不应起嗔;三、世规典章中说应治罚呵毁者是颠倒说;四、对能遣除自他心境诸过患的语言不应起嗔;五、对卑劣者言说恶语不应起嗔。 一、对能除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 复次,为了让那些嗔心炽盛的人,息灭嗔心,当为彼说此理。 颂曰:
【词汇释难】 不悦意声:这一句有两种解释:其一解释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善知识对自己说不悦意语,能净除自己的恶业;另一种解释为,他人对自己说不悦意语,能揭露自己的罪业。 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云: 若闻逆耳之语时,当视犹如空谷声, 自身若遭损恼时,当视往昔业所感。 不善士:不贤善的世夫异生。 【释文】“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者,当汝听闻到不悦意的音声言辞时,愤气填膺恨不得把对方给弄死。这种行为即暴露了汝自身极大的愚蒙无智所在。所以者何?因为汝躬自在往昔所造所积令自闻受不悦意音声言辞的恶业,如今在此由于闻受他人的恶詈就已经算是受报而清除了罪业。 然今:“愚蒙不善士,斯人于彼业,不乐自清净。”若时闻受不悦意的音声言辞,即能感果消除罪业,若能消除罪业,即能使人清净离垢。彼恶詈者如是正在为自己积资净障,若时反而对恶詈者心生嗔恚,意避轻咎,翻招重秽者,则能比量推知是人愚不可及,痴中之极也!如彼,为老特牛[1]施药疗治喻。 <为老特牛施药疗治喻> 譬如,为了帮助年纪耆老,病魔缠身的特牛,施药使其平息体内的种种不适时,愚蒙无知的特牛将施舍自己良药的牧牛儿给觝杀了。如喻所比,所闻不悦意的音声言辞,则扮演了自己与当感果报的昔作恶之间一次业报对应的感应器,才为自己招致了所闻不悦意的音声言辞。由于自己的痴迷不悟,反而对佐助自己清理罪业的人心生骄慢与不敬。 即说偈曰: 若自所作恶,招他说弊语, 尽罪饶益故,智者不应嗔。 【释义】“说不悦意声”一句有两种解释:其一解释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善知识对自己说不悦意语,能净除自己的恶业;另一种解释为,他人对自己说不悦意语,能揭露自己的罪业。其实二种解释都可以,无论是谁在我们面前,宣说揭露过失或讥讽等种种不悦意语言,依靠这些语声,自己可以认识相续中的罪过。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由听从这些胜士的逆耳忠言可以促使罪业清净;如果是劣者对自己说一些恶意中伤的不悦意语,修行人应了知,这是自己往昔所作恶业的招感,因而应当安忍以消除宿罪。自己听到的不悦意声,实际上是净除宿罪的最好助缘,自己若虚心接受或安然忍受,相续中的罪业障碍一定会得到消除,对这种机会,有智者当然会乐于接受,只有那些为无明愚痴所蒙蔽的恶劣者,才会不喜欢清净罪业,而相信因果者,谁不希望自己的罪业清净呢? 譬如说,有人养了一头大象,后来大象生病,他很慈悲地想医治其病,准备了许多药物,可大象愚笨地拒绝服药,认为主人要伤害自己,而将他杀死了。同样,不悦意语实际上也是清除罪障的良药,而那些愚昧无知者,不但不接受,反而生起嗔恚,损害说不悦意语者。作为修行人,一定要认识这种行为的愚痴。 月称菩萨言: 若人以恶语,中伤自己时, 于己饶益故,智者不应嗔。 在《入中论·菩提心发光地品》里也说过: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诸学人诚当牢记这些金刚语,于生嗔境前依之调伏自心。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曰: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谓他不喜我,然彼于现后, 不能毁损我,何故厌讥毁? 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宁今速死殁[2],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 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出曜经·恚品》云: [二俱行其义,我与彼亦然, 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 二俱行其义,我与彼亦然者,亦自为己复为他人,亦自护己复护他身,恒自思惟避于二事:一者、恐现身受殃,二者、恐后得报。是故说:‘二俱行其义,我与彼亦然’也。 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者,躬见前人瞋恚隆怒,或见把持瓦石欲来见害,己亦防备瓦石拒之,如有一人手执白杖欲往斗诤,手所执杖即化为刀,其人见以[3]即投刀于地。时有国王在高楼上遥见此人,始以[4]把草复化为刀,寻复见之即投于地。王寻遣信唤来诘问[5]:“汝何以故前如把[6]草草化为刀?所以投刀于地。”其人白王:“曾闻佛经言,佛告侍者:‘吾将沦虚寂灭无为,时后五鼎沸世,众生共诤捉推[7]瓦石即化为刀剑。’臣积善来久,不敢为恶原首,是故投刀于地。”王闻此语,大自感激叹未曾有,即赏彼人给与民户。是故说:‘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也。] 对他人说恶语的因果业报如下。 《贤愚因缘经·沙弥均提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昼夜三时,恒以天眼,观视世间,谁应度者,辄往度之。尔时有诸估[8]客,欲诣他国,其诸商人,共将一狗,至于中路。众贾顿息,伺人不看闲静之时,狗便盗取众贾人肉。于时众人即怀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弃置空野,舍之而去。时舍利弗,遥以天眼,见此狗身,挛躃[9]在地,饥饿困笃,悬命垂死,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飞至狗所,慈心怜愍,以食施与。狗得其食,济活余命,心甚欢喜,倍加踊跃。时舍利弗,即为其狗,具足解说微妙之法,狗便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时舍利弗,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之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舍利弗言:“我无沙弥,闻卿有子,当用见与。”婆罗门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长大,当用相与。”时舍利弗,闻彼语已,即戢在心,还至祇洹。至年七岁,复[10]来求之。时婆罗门,即以其儿,付舍利弗,令使出家。时舍利弗,便受其儿,将至祇洹,听为沙弥,渐为具说种种妙法,心意[11]开解,得阿罗汉,六通清彻,功德悉备。 时均提沙弥,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观过去世,本造何行,来受此形,得遭圣师,而获果证?观见前身,作一饿狗,蒙我和上[12]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欣心内发,而自念言:“我蒙师恩,得脱诸苦,今当尽身供给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 尔时阿难,而白佛言:“不审此人,曩昔[13]之时,兴何恶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脱?”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诸比丘,集在一处。时年少比丘,音声清雅,善巧赞呗[14],人所乐听。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自[15]出声,而自娱乐。其老比丘,已得罗汉,沙门功德,皆[16]悉具足。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轻呵已竟,时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识我不?’年少答言[17]:‘我大识汝,汝[18]是迦叶佛时比丘。’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罗汉道,沙门仪式,悉具足矣。’时年少比丘,闻其所说,心惊毛竖,惶怖自责,即于其前,忏悔过咎。时老比丘,即听忏悔。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净戒故,今得见我,蒙得解脱”。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行人首先就要作到防非止恶,不要去说一些粗鄙的恶语,说恶语的因果业报也是挺严重的,在律藏中世尊曾经讲述过很多有关不护口,妄说恶语所感的因缘果报公案。一下我们就来探究一则给动物说恶语的因缘果报。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毁訾语学处品》云: [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在傍生趣闻毁訾[19]言尚怀害念,况复于人。是故苾刍!不应恶语毁訾他人。”此是缘起,犹未制戒。 佛复告诸苾刍:“乃往古昔,于一村中有长者住,以行车为业。彼有二牸牛[20]:一名欢喜,二名美味,于春阳[21]时各生一子,毛色斑駮[22]。既渐长大,欢喜之子其角广长,美味之儿头秃无角。是时长者为其立字,一名欢喜长角,二名美味秃头。及其壮盛,俱有气力。后于异时诸行车人,各因饮牛共集池所,作如是言:‘谁牛最胜?’各云牛胜。长者答云:‘我牛极胜。何以得知?可于峻坂[23]令牵重车。共立明言,赌金钱五百。’作是要已,便将己牛于峻坂处牵其重车。时彼长者便唤牛曰:‘欢喜长角宜可疾牵,美味秃头亦当急挽。’时秃头牛闻毁訾语,即便却住不肯挽车。长者大怒,便以粗杖而拷楚之,余人报曰:‘汝今岂欲杀此牛耶?既其不如宜当放却。’是时长者便输五百金钱,极大忿怒多与牛杖系之枯树。牛解人语已如上说,长者报曰:‘今由汝故罚我金钱。’牛曰:‘由曹主[24]口过。’长者曰:‘我何口过?’牛曰:‘何故人前辱毁于我?若言好名不毁訾者,便于峻坂牵倍重载,共立明要,倍赌一千。’长者报曰:‘汝今更欲倍罚我耶?’牛曰:‘勿毁訾我,定当尽力。’后时共他要契[25],以牛牵车令上峻坂,便唤牛曰:‘欢喜宜可急牵,美味当须疾挽。’二牛闻已便生欢悦,尽力牵车令至平地,亦既得胜,便获金钱一千。时有天神,于虚空中说伽他[26]曰: ‘虽有极重载,居在峻坂下; 二牛心若喜,能牵出此车。 若陈顺意语,二牛闻庆悦; 牵车出不难,主获千金赏。 是故常爱语,勿作逆耳言; 若出爱语时,无罪常安乐。’ 佛告诸苾刍:“彼傍生类闻毁訾时,尚能为主作无利益,何况于人!是故汝苾刍等!不应于他作毁訾语。”种种诃责,广说乃至“我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毁訾语故波逸底迦[27]。”] [1] 特牛:拼音tè niú,1.一头牛。 2.公牛。 [2] 殁:拼音mò,〈动〉死:病殁。 [3] 以【大】,已【宋】【元】【明】 [4] 以【大】,似【宋】【元】【明】 [5] 诘问:拼音jié wèn,盘问、质问。 [6] 把【大】,捉【宋】【元】【明】 [7] 推【大】,持【元】【明】 [8] 估【大】*,贾【宋】*【元】*【明】* [9] 挛躃:拼音lüán bì,手脚蜷曲不能伸展。 [10] 复【大】,后【宋】【元】【明】 [11] 意【大】,竟【明】 [12] 上【大】,尚【宋】【元】【明】 [13] 曩昔:拼音nǎng xī,从前。 [14] 赞呗:拼音zàn bài,歌咏赞颂佛教三宝的偈颂。 [15] 自【大】,日【明】 [16] 皆【大】,比【宋】 [17] 言【大】,曰【宋】【元】【明】 [18] 汝【CB】【丽-CB】,[-]【大】 [19] 毁訾:拼音huǐ zī,意思是毁谤;非议。 [20] 牸牛:拼音zì niú,释义是母牛。 [21] 春阳:拼音chūn yáng,指一月。 [22] 斑駮:拼音bān bó,同‘斑駁’指色彩相杂。 [23] 峻坂:拼音jùn bǎn,亦作”峻阪”。指陡坡。 [24] 曹主:拼音cáo zhǔ,释义,主人财物或权力等的所有人;机构的负责人或主持者。 [25] 要契:拼音yào qì,意思是契约;盟约。多指以强力胁迫对方订立的盟约。 [26] 伽他:拼音qié tuó,指偈颂。 [27] 波逸底迦:(术语)Pāyattika,又作波药致,波罗逸尼柯,波罗夜质胝迦,波质胝柯,波夜提。六聚罪之第四,译为堕,犯戒律之罪名,由此罪堕落于地狱,故名堕罪。此中有尼萨耆波逸提Naiḥsargika-pāyattika,与波逸提之二数。尼萨耆波逸提,译曰舍,堕波逸提译曰单提,又云单堕。舍堕有三十戒。盖应以所犯之赃物舍入于僧中,故名舍堕,单堕有九十戒,犯者无应舍入之赃物,但结堕罪,故名单堕。戒相分八段时,别此为二者,为五篇或六聚七聚时,则此二者合为一波逸提。《行事钞中》一曰:“波逸提,义翻为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