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课 四(断除为远离生死无需精勤之争执)分二:一、正明;二、遮止不于现世精勤而寄托于来世之诤。 一、正明: 问曰:此生死轮回究竟有边耶,抑或无边耶?若时有边者,则无须策励勤作即至边际,精勤修习即成徒劳无益;若时无边者,虽复勤奋,以无边故,所作精勤亦成唐劳其功,损而无益。 答曰:此事是无法完全确定的。所以然者?以无自性故,斯无自性之有边或无边其实就是明与无明的结果罢了,此二者亦复藉由其他众缘和合,是诸因缘亦复难聚故,此有、无二边者实乃极难确定。为显明此不确定性故,次说颂曰:
【词汇释难】 闻者:是指圆满具足听闻圣教条件的具缘法器。 所闻教:所闻能真正指示出离生死的真如圣教佛法。 说者:即传授演示圣教佛经论典的具相师长——善知识。 生死:即指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三界轮回。 【释文】此中身处于暇满之身的补特伽罗方可称名是闻者。斯暇满身如今方能在善知识所听闻开演圣教,并能参悟抉择所闻的圣教旨趣。然此暇满之身却极其难得。“所闻教”者,即指能契合所见真谛的圣教益训,然此亦复极为难得。因为说者与闻者可谓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故。若时谓言“说者”即为如来世尊,当知如来问世(说法)宛如昙花一现,甚为难值难遇。如是则不难推知所谓的“闻者”、“所闻教”及“说者”三者要(同时)巧合在一起,真可谓是极其难值难遭。正所谓:“毕竟难见正定聚与不定聚故,实在是难得难逢啊!”若时此佛、法、僧三宝能(圆满)合会,即能得见生死有边故,不能断言:“无边”。若时不得合会者,则不见生死有边故,亦复不可断言:“有边”。于十四难[1]中世尊未曾就:“世界及我有边、无边”(明确)授记,而保持圣默然的原因,取要言之,即因于此。未作记别的原由,若从说法皆空者(中观宗)的角度而言,也并非没有其他的诸多考量[2]。如是一切皆悉依因待缘故,是诸有边、无边等所需的众因缘尚未圆满聚合之前,诸有智者为永尽三有故,理应继晷焚膏[3]精勤修行。如彼,昙花一现喻。 <昙花一现喻> 譬如,优昙钵罗华,难现难敷,时时方有。如喻所比,闻者、所闻教与说者等要达到珠联璧合的局面,那可谓是旷世难逢也。以是故说:生死轮回者非有边、无边。 即说偈曰: 因待缘聚合,方能启胜慧, 三者甚难得,故未记别边。 【释义】轮回生死是有边际还是无边际,这是十四无记之一,若以此而对修习正法生起疑惑争执,即可用非有边际亦非无有边际回答。有情若要解脱轮回,必须具足因缘才可得到,而解脱因缘有三:闻者、所闻教、说者。闻者是指具足圆满听闻圣教条件的有情,所闻教是能真正教示出离轮回的圣教,说者即传授演示圣教的善知识。这三种条件非常难得:就闻者而言,必须远离“地狱饿鬼及傍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4]此等八无暇”。同时也要具足所依、环境、根德、意乐、信心等种种条件,才堪为听闻正法之器,而具足这些条件者,实属三界有情的极微小部分;从所闻教法观察,能引导有情出离三界得到解脱者,唯有诸佛菩萨所说的圣教,而非凡夫所说的论典等,可是佛陀出世说法的明劫甚少,佛法于明劫中住世之期也短,如同优昙花之出现世间一样,非常稀有难得;再从说者考虑,有情中能如法解说演示正法者,如同凤毛麟角一般,这也可以现量了知。三种因缘各个都如是难得,而三者要同时聚合也就更加难得,因此从世俗谛观察,不能肯定说有边际,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边际。以三种因缘难以具足故,可以说众生的生死无边;以具足大福德的极少数众生能得到这三种因缘故,也可以说其生死有边。而从胜义谛观察,龙树菩萨说过:“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一切法皆空无本体,由此怎能说为有边或无边呢?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这些问题,并无记别。 譬如说,优昙花出现于世,甚为难值,若笼统而言,不可断定为有或无;同样,具足息灭生死流转之因缘者,极为难得,以此佛陀也未宣说有情的生死轮回,是有边际或无边际。 月称菩萨言: 具足诸因缘,方启胜智慧, 三者难得故,佛未定彼边。 要圆满具足闻者、圣教、说者三因缘,有情方能开启甚深智慧,断除实执轮回。因此诸欲求解脱生死者不应于有边无边而疑惑,唯应把握自己当下的解脱机缘或努力追求创造解脱因缘,直趋正法力断生死流转之业惑因缘。 以下的经文着重突显了闻者、所闻圣教、说者极难相聚相会的道理。 《增壹阿含经·八难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云何为八? 若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如来之所行,然此众生在地狱中,不闻不睹,是谓初一难也。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畜生中,不闻不睹,是谓第二之难。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说法教,然此众生在饿鬼中,不闻不睹,是谓此第三之难也。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是谓第四之难也。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复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心识邪见:无人、无施、亦无受者,亦无善恶之报,无今世、后世,亦无父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得阿罗汉者自身作证而自游乐。是谓第七之难也。 复次,如来不出现世,亦复不说法使至涅槃者,又此众生生在中国,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聪明高才,闻法则解,修行正见: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第八之难,非梵行所修行。是谓,比丘,有此八难,非梵行所修行。 于是,比丘,有一时节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为一?于是,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国,世智辩聪,触物皆明,修行正见,亦能分别善恶之法,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八难非一类,令人不得道, 如今现在前,世间不可遇。 亦当学正法,亦莫失是处; 追忆过去等,便生地狱中。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 久存于世间,而无断灭时。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 永断生死原,久存于世间。 以得于人身,分别正真法; 诸不得果者,必游八难处。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 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 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 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 是故当专心,思惟于妙理, 至诚听正法,便得无为处。”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远离八难之处,莫愿其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翻译的《杂譬喻经》云: [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桃[5]树,上有数穗,念欲即施[6]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玄[7]许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以一月中施矣。”优婆夷言:“我但一穗蒲桃[8]施耳,那得一月施。”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施,则为一月也。”有十八[9]事,人于世间甚大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正使值佛,成得为人难;三者、正使得成为人,在中国生难;四者、正使在中国生,种姓家难;五者、正使在种姓家,四支[10]六情完具难;六者、正使四支[11]六情完具,财产难;七者、正使得财产,善知识难;八者、正使得善知识,智慧难;九者、正使得智慧,善心难;十者、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难;十一者、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者、正使得贤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者、正[12]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者、正使得宜适,受听问讯说中正难;十六[13]者、正使得中正,解智慧难;十七[14]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经种种难;是[15]为十八[16]事。]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 时,众多比丘,世尊去后,即共议言:“世尊向者略说法言:‘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得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我等今于世尊略说法中未解其义,是中诸尊,谁有堪能于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说其义者?” 复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难,聪慧总持,而常给侍世尊左右,世尊赞叹多闻梵行,堪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说其义。今当往诣尊者阿难所,请求令说。” 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具以上事广问阿难。 尔时,阿难告诸比丘:“谛听!善思!今当为说。若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此等皆入世间数。诸尊,谓眼是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是等悉入世间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知世间、世间所重、度世间。” 尔时,尊者阿难复说偈言: “非是游步者,能到世界边, 不到世界边,不能免众苦。 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间者, 能到世界边,诸梵行已立。 世界边唯有,正智能谛了, 觉慧达世间,故说度彼岸。” 如是,诸尊,向者世尊略说法已,入室坐禅,我今为汝分别广说。” 尊者阿难说是法已,众多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云何为二人?能说法人出现于世,甚难得值;能闻法人受持奉行,甚难得值。是谓,比丘!有此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是故,诸比丘!当学说法,当学闻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十四难: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婆伽婆》时云: [何等十四难?(1)世界及我常;(2)世界及我无常;(3)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4)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5)世界及我有边;(6)无边;(7)亦有边亦无边;(8)亦非有边亦非无边;(9)死后有神去后世;(10)无神去后世;(11)亦有神去亦无神去;(12)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13)是身是神;(14)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2]《中论·观涅槃品》云: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3] 继晷焚膏:拼音jì guǐ fén gāo,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4] 喑哑:拼音yīn yǎ,嗓子干涩,不能说话。 [5] 桃【大】*,萄【明】* [6] 即施【大】,布施【宋】【元】【明】 [7] 玄【大】,言【明】 [8] 桃【大】*,萄【明】* [9] 十八【大】*,十七【元】【明】* [10] 支【大】*,肢【元】【明】* [11] 支【大】*,肢【元】【明】* [12] 正【大】,正使【宋】【元】【明】 [13] 十六【大】,十五【宋】【元】【明】 [14] 十七【大】,十六【宋】【元】【明】 [15] 是【大】,十七者正使能受深经依行得道难是【宋】【元】【明】 [16] 十八【大】*,十七【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