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课 三(正明如何远离的方法)分二:一、破对福业生爱染,二、破积集非福业。 一(破对福业生爱染)分三:一、总破为爱增上生的义利而积业;二、从乐趣至乐趣极难得;三、别破为求增上生而积业。 一(总破为爱增上生的义利而积业)分二:一、圣者视增上生等同地狱故应怖畏;二、异生若能如是通达即身心顿时坏灭。 一、圣者视增上生等同地狱故应怖畏: 问曰:虽如所言,但是为了求得善趣的(人、天)安乐,无疑是需要修集善业的。 答曰:
【词汇释难】 智者:此处智者是指如理通达三界皆为苦谛所摄,得法眼净以上的圣者。 天趣:这里法尊法师所译的“天趣”也可以译成善趣、上种、上界、天上等指天趣和人趣众生,也就是我等时常所谓的增上生。 【释文】由于(天趣)即是众多结使烦恼的生门故,又是由诸欲境所生烦恼烈火的炽然地故,愚痴闇冥至盛的原故,诸有智者畏惧天趣,亦等同地狱一般胆战心惊,而立志舍离天趣。那些享受着天趣不可呵毁的圆满喜乐,对彼极其令人可意的天趣安乐,都尚且不会兴恋慕[1]心者,岂能对其余等同于丘冢一般令人心寒的三有轮回兴起贪慕耶? “亦”字,可以在此次第随用。当用为天趣的后缀时,可解读为:‘不要说其余诸趣,对智者而言连天趣亦等同地狱。’当如是消文[2]。如彼,从童稚王狱中获释喻;罗刹岛获释喻。 <从童稚王狱中获释喻> 例如,曾经有一位,名叫童稚,秉性极其恶劣,苛政猛于虎狼的残暴君主。犯人要是身陷囹圄[3]堕入他的牢狱,首先在入牢时,就得在双手双足及脖颈五处紧紧地套上脚镣手铐等杻械[4]枷锁[5]。当狱囚服刑期满,获释的时候,犯人们身体上的刑具虽然会被狱卒们解除。 但是又被典狱[6]教敕道:“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任选一种威仪,并穷其余生都要持守这种威仪。” 获释的狱囚们也只能高呼:“谢主隆恩,必如天命,以教奉行。” 譬如,虽然从童稚王的天牢中获释,可是获释本身也等同被捕一般令人心惊胆颤,不寒而栗。因为要感受的痛苦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喻所比,对其余是诸大贤圣而言,天趣也等同于地狱令其频生怖惧。 <罗刹岛获释喻> 又譬如,在罗刹岛上赐予美女令其成家立业拷上情欲的枷锁后,会准许除此“若见左面有道者,慎莫随从,设于梦中见左面道亦莫陈说!”之外的其余一切余道可从者,是在赐予贾客[7]们自由吗?如喻所比,对那些视天趣都是生起痛苦的因,等同于地狱的圣者而言,能使他们心无畏惧的三有世间其它还有什么呢? 【释义】此处智者是指如理通达三界苦谛以上的圣者。在这些圣者敏锐明利的智慧前,三有世间如同火宅,如同苦海一般,地狱恶趣固然充满着痛苦的猛火,而人天善趣中也无处不在为烦恼毒火所烧,衰老死亡瀑流所冲袭。 《念住经》中说: 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 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 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 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 再说圣者畏因如同恶果一样,善趣中安逸享受实际上是后世恶趣之因,因而他们对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会如同恶趣地狱一样怖畏,对整个三有世间,圣者们很难做到不生怖畏厌离。“难得不生畏”一句,还可理解为:除了登地以上菩萨圣者们,其余智者难以做到对三有不生怖畏。登地菩萨已证得了有寂平等的大智慧,为救度众生,他们对地狱也会如同鹅王趋莲池一般,不但毫无畏惧,反而会充满喜乐。 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所云: 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 地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但是无有证得平等智慧的智者如阿罗汉,他们尚有对轮回痛苦的执著,因而难以做到不生畏惧。故执增上生有安乐者,应当依圣者们的教言,思维生死过患断除爱执。此处有疑:若因增上生亦如同地狱一样是怖畏处,而应断除爱执,那是否应断除积集增上生处的善业呢?大疏中对此分析过,此处所破除的是对善趣的非理贪执,为求增上生由爱而积业的非法行业,并非破除为希求解脱而积集人天有暇身[8]的一切善业因。 譬如说,以前有一名叫吉巴的暴君,经常用许多残暴刑罚处治犯人,当犯人在囚牢里折磨到一定程度后,便放出来,此时囚犯也不会认为自己已得解脱,因为随后就会有刽子手砍杀他们,从痛苦牢狱里出来,其实仍踏在死亡之路上。同样,有情纵然能从三恶趣牢笼解脱,对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不应贪执,因为增上生仍是无常众苦逼迫之道,与恶趣牢狱一样充满恐怖。能明理者,理应对此生大厌离,进而追求解脱。 那些善根成熟的贤圣人辈,难得不对整个三有轮回,心生畏惧而想方设法出离生死。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八云: [尔时世尊初转法轮度五苾[9]刍已,将诸苾刍往嚩囉迦河岸,游止暂住。时波罗奈国中有俱梨迦长者子,名曰耶舍,家中巨富广有财宝,母氏眷属皆国中豪族,多畜奴婢互夸强盛,是奴婢辈皆悉年少聪明多艺,复擅[10]歌乐,常侍左右。时长者子耶舍,忽于一日在自家中,令诸妓人严容丽服鼓动音乐,与诸眷属恣其快乐,自旦至夜方始停息。时妓女辈各还所止,以其困乏睡极昏重无所警[11]觉。时长者子耶舍,于夜后分巡诸房室,检察库藏,见诸妓女门不掩闭,身无拘检[12],或发髻蓬乱,或衣服离身仰覆纵横,现露形体由[13]如死人一无异别。时长者子耶舍,因果成熟出家时至,睹斯相状忽生厌离,由[14]如发狂。耶舍以其富盛,有摩尼所装[15]之履[16]数及千緉[17],于是著宝装[18]履,夜诣王宫告守门者曰:“我苦!我苦!请报于王。”其守门者不肯闻报。复诣[19]后门亦谓守门者曰:“我苦!我苦!请报于王。”其守门者亦又不听。是时耶舍自夜后分直至天晓,乃出城门至嚩囉迦河岸,往来而行口中但言:“我苦!我苦!” 尔时世尊在于彼岸,晨旦经行。于是耶舍遥见世尊威德端严无与等者,知[20]非常人,乃告之曰:“圣者!我苦。圣者!我苦。”尔时世尊即以软言而慰呼之:“善男子!汝来,我今此处安乐无事。”时彼耶舍得闻世尊慈悲之声软言相呼,即脱宝履致于岸侧,渡[21]嚩囉河诣于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于是世尊乃与耶舍同还游止,敷座而坐,即为耶舍如应说法。 尔时世尊谓耶舍曰:“布施、持戒生天之因,虽五欲自在轮回未断,勿以天福心生喜乐。汝今欲求割断烦恼,除去盖障得解脱者,当于圣道而加修习,可证道迹,可证涅槃。”又言:“耶舍!我今问汝,色是常是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非空耶?有我无我耶?受、想、行、识是常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非空耶?有我无我耶?”时彼耶舍得闻世尊说如是法,譬如白色之衣易为染著,得离尘垢获法眼净。 于是世尊又为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于是耶舍即于座上得漏尽意解,证无学果,便即发言答世尊曰:“如佛所说,色、受、想、行、识者,乃是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世尊知彼实已得证漏尽解脱,犹著在家宝饰之衣,乃为耶舍说伽陀[22]曰: “若得正道,犹恋庄严; 虽行梵行,未名息心。 若能调伏,执杖自惊; 虽婆罗门,是真沙门。” 尔时耶舍,宿有黠慧[23]又证无学,才闻佛说此妙伽陀,乃自思惟:“世尊说此,正为于我犹著在家宝饰之衣。”乃白佛言:“世尊!我今于佛法中愿为沙门,世尊大慈惟见听许。”佛言:“善来苾刍!”须发自落,袈裟著身,成沙门形,仪相[24]具足。时俱梨迦长者始及天晓,见彼左右怱怱报言:“长者子耶舍不待天晓出自舍去,今不见回,未委[25]所至。”时俱梨迦长者闻是语已惊怪非常,乃私自念:“我子夜出,得非不正之人而相诱耶?”又问侍人:“我子所履、所服为常非常耶?”侍人对曰:“彼所常服妙衣宝履不在常处,必著随身。”是时俱梨迦长者又复思惟:“我子耶舍著宝装[26]履及上妙衣,必无恶事,我今宜速诸处寻觅。”于是令诸僮仆分头寻觅,兼自出城门至嚩囉迦河岸访问寻求。忽于岸边见子所著宝装[27]之履,又闻彼岸有佛及将弟子于彼游止,心自思惟:“我子决定在彼而住。”时俱梨迦长者即自脱履,渡河访觅,将至佛所,佛亦遥见知来寻子。既至佛前,睹佛光明又见异相,未及言子唯即惊叹。世尊方便承其发心,乃先谕言:“善来长者!得无疲劳?且可就坐今与汝语。”时俱梨迦长者初睹世尊威光相好,又蒙软言慰谕[28],但益瞻仰全忘觅子。世尊告曰:“我有妙法,汝乐闻耶?”俱梨迦长者言:“愿佛哀愍,唯垂宣示。”佛言:“布施、持戒生天之因,天之果报非为究竟,若断烦恼可趣圣道。俱梨迦长者!我今问汝,色是常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非空耶?有我无我耶?”又曰:“受、想、行、识是常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不空耶?有我无我耶?”尔时世尊广为解说[29]:“汝可观察,实言报我。”时俱梨迦长者曰:“我今实知色、受、想、行、识乃是无常、苦、空、无我之法。” 尔时世尊又为广说四谛之法,时俱梨迦长者因是除去尘垢得法眼净,身心适悦,欢喜无量。 尔时世尊知彼长者心意开解,恩爱淡薄[30],若见其子作沙门相必无忧苦,乃发问言:“俱梨迦!汝何因缘来至于此?”俱梨迦长者具以上事告于世尊。佛呼:“苾刍!”耶舍即出。是时长者见耶舍出作沙门形,复知漏尽,证无学[31]果,乃作是言:“我子快哉!初能自利又能利他,使我得闻殊妙之法,远离尘垢,法眼清净,皆由我子获斯妙利。”于是俱梨迦复白佛言:“我今住家,愿佛垂戒。”佛言:“善哉,善哉!我今为汝受于三归,汝当谛受。” 佛言:“俱梨迦!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汝尽形寿不得违悔。”俱梨迦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佛言:“俱梨迦!汝今于吾受得三归依竟,当为世间第一优婆塞[32]。”尔时俱梨迦蒙佛为说种种之法,乃得远尘离垢,法眼清净;又蒙与受三自归已,心意泰然[33],欢喜无量,即白佛言:“我于来日就自居舍备斋供养,唯愿世尊及圣众等,慈悲愍念同赐降赴。”佛即默然。时俱梨迦知佛受请,欢喜踊跃,旋绕三匝,礼佛而退。 彼俱梨迦既请佛已,速至家中告彼妻子男女并诸眷属:“彼耶舍夜出渡嚩囉[34]迦河,投佛出家已作沙门[35],兼已得证阿罗汉果[36]。我寻耶舍亦到于彼,便蒙世尊为我说法,获离尘垢得法眼净,又为我受三自归法;我已请佛来日供养,佛与圣众必来降赴,汝诸眷属今当为我速净舍宅,香水洒地无令尘坌,及速备办种种饮食,乃至香花供养之具,汝等专至亦获大利。” 既至来朝,明相现已,家内营办一一皆毕,俱梨迦长者即于庭际执炉焚香,遥白世尊:“饮食已办,愿佛垂降。” 尔时世尊即告拘抳:“诸罗汉等,可共往赴俱梨迦请。”又告耶舍曰:“汝归本家形服非旧,母亲眷属心必悲恼,汝今出家已证无学,宜以方便化令欢喜。”佛诫敕已,即与同诣家中受食。时俱梨迦长者立于门首颙[37]望佛至,佛既至门,俱梨迦长者顶礼佛足,焚香迎引至第二门;时耶舍母及乳母眷属悉出迎接,初睹世尊相好端严,威光殊异,又见耶舍及诸罗汉法服严身,威仪详审,凡诸进止有殊异道,围绕瞻仰欢喜无极。俱梨迦长者请佛就座[38],诸罗汉等亦复就座,是时长者与诸眷属次第礼足,礼毕瞻仰,各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耶舍母及诸眷属,如应说法使其欢喜,又令发起菩提之心,乃告之曰:“布施、持戒得生天上,虽复快乐未出轮回,欲出轮回当断烦恼,于生灭法而须了知。汝等谛听,深心思惟,我今为汝分别广说。” 佛言:“色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法。”又言:“受、想、行、识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法。汝等知否?”如是世尊广为分别。时耶舍母及乳母等,皆已宿植善本,今遇世尊为说妙法,如洁白衣染成众色,随其所染皆得鲜妙,耶舍母等亦复如是。世尊乃至广为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耶舍母等不起于座得法眼净,断除贪爱离诸疑惑,而于诸法知见无碍,即从座起住立佛前白言:“世尊!五蕴、三毒,苦、空、无我、无常之法,我已实知。” 尔时世尊即为受其三归。受三归竟,欢喜踊跃礼谢于佛,而又白言:“食时已至。”佛即默然。于是长者及耶舍母,悉持所办上妙香美种种饮食,自手奉上佛及圣众。佛与圣众食毕,澡盥[39]清净已竟,是时长者及耶舍母,即于佛前各坐卑座,请佛说法;佛即化利,令心欢喜。时俱梨迦长者与耶舍母等,复白佛言:“我有少疑,欲伸启问,愿佛开说,断我等疑。今我子耶舍,当有何因而获是果,乃于家中忽发此心,会遇世尊为说妙法,而得法服庄严其身,获诸漏尽证罗汉果?” 尔时世尊告长者等言:“过去世时波罗奈国,不近不远有一仙人,于彼而住,有慈悲心利益众生,恒入城中持钵乞食。时彼仙人会于一日,于四衢[40]道见一死虫,睹其坏烂,又复臭秽,过往之者不可瞻近,彼仙忽起思念:‘我身无常,不异于此。’遂于轮回而生厌离。当此之时有一童子亦见死虫,同彼仙人厌轮回苦。而彼仙人及以童子既厌轮回,后勤修习解脱正道。彼仙人者即我身是,彼童子者即耶舍是。是故耶舍今遇于我,得闻妙法证无学果。”于是俱梨迦长者及诸眷属,闻佛说已,欢喜信受礼谢而退。于是世尊将诸圣众,还归鹿野仙人住处。 尔时俱梨迦复有四子:一名布囉努;二名尾摩罗;三名誐鑁钵帝;四名苏摩斛。见彼耶舍投佛出家证罗汉果,咸作斯念:“我等云何犹恋贪爱不求解脱?”又复思惟:“若今世间无最上觉,复有何人说最上法?我等轮回无能断绝,今值佛法宜生正信,当共舍家如彼耶舍以求解脱。”于是布囉努等兄弟四人,出波罗奈国同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我俱梨迦子,耶舍之弟,今来投佛,欲为沙门,唯愿世尊慈愍听许。” 尔时世尊即令弟子与剃须发、著袈裟衣。既为沙门,又与说法。佛言:“布囉努!汝为沙门,当行苦行摄心不乱,求真谛法令心无我,而于诸法决定了知,尽生死源永断轮转,以趣解脱。”时布囉努等闻佛世尊说是法已,正信决定精勤修习,获诸漏尽,得心解脱,所作已作,梵行已立,我生已灭,永断轮回,证罗汉果。是时乃有十大阿罗汉。 尔时波罗奈国中复有大族诸长者子正五十人,与俱梨迦子常为朋友,忽闻俱梨迦子耶舍及布囉努等随佛出家证于道果,咸作是念:“彼长者子耶舍及布囉努等,种族尊胜巨富难伦,聪慧过人端严罕匹,常受快乐无诸苦恼,犹能舍家学道以求解脱,我等云何犹顾恋耶?”诸长者子作是念已,出波罗奈国同诣佛所,至佛所已顶礼佛足住立一面,诸长者子同白佛言:“我诸长者子正五十人,今欲于佛法出家而为沙门,愿[41]佛慈悲哀愍听许。”佛言:“善哉!汝长者子,舍家为道今正是时。”即令弟子与剃须发、著袈裟衣,度为沙门。是时世尊又与说法,令求胜果。佛言:“汝长者子!各各舍家为沙门者,当须一身行于苦行,摄心不乱求真谛法,令心无我,而于诸法决定了知,尽生死源永断轮转,以趣解脱。”诸长者子得闻世尊说是法已,正信决定精勤修习,获尽诸漏心得解脱,所作已作,梵行已立,我生已灭,永断轮回,悉皆证得阿罗汉果。于是世间始有六十大阿罗汉。 尔时世尊观诸弟子而告之曰:“我从无量劫来勤行精进,乃于今日得成正觉,正为一切众生解诸系缚,汝等今日悉于我处得闻正法,漏尽解脱,三明、六通皆已具足,天上、人间离其系缚,可与众生为最福田,宜行慈愍随缘利乐。”所言未竟,时彼罪魔名摩拏嚩迦即便遥知:“今日瞿昙沙门与诸弟子在鹿野苑中而共商议,谓言:‘汝等天上、人间得离系缚,宜各随缘而行利乐。’我今若不令其惑乱,必定化尽世间众生。” 时彼罪魔摩拏嚩迦,自变其身同世间人,如展臂顷即至佛所,住立佛前说伽陀曰: “汝解脱相非解脱,得此解脱非沙门; 汝今自处大系缚,当欲解脱于何人?” 尔时世尊知是罪魔摩拏嚩迦来相惑乱,徒自作业何能坏我,即说伽陀答罪魔曰: “我于天上及人间,已能解脱诸系缚; 乃至无学离系缚,汝之罪魔不能破。” 时魔摩拏嚩迦闻是语已,即自思惟:“此瞿昙沙门知他心事,必不能乱。”唯自苦恼隐没而退。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已语汝:‘汝等已于天上、人间离诸系缚,可愍念众生而行化导。’汝等速去。”时诸罗汉奉佛教敕礼辞而去。 尔时世尊与诸罗汉皆离鹿苑适悦之地,佛即独行往诣西曩野儞聚落、乌鲁尾螺池边迦囉波娑林下经行宴坐[42]。时聚落中有六十贤众,在西曩野儞中将诸妓女及彼音乐,日日作乐无有停罢。忽有一女于此快乐心生厌离,舍众逃避不知所至。时六十贤众善根成熟,因寻此女入迦囉波娑林,忽于树下见佛世尊,惊讶非常互相谓曰:“今此沙门,身如金山光明晃耀,面目端正诸相具足,吉祥尊贵无有伦匹。” 叹不能已,即前行诣而发问言:“沙门!止此还曾见一女人[43]来否?”佛言:“贤众!此处寂静非女所游。汝今来此为寻女人,何不自为寻其身耶?”是时贤众闻佛所说,即有省悟乃知前非,而答佛言:“我等先寻女人,诚是过咎;今自寻身,愿垂指示。” 佛言:“贤众!汝既如是,且可安坐,我今为汝宣说法要。”是贤众等即礼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贤众!布施、持戒生天之因,虽复快乐非为究竟,若求出离当断烦恼,亦复分别生灭之法。”时彼贤众才闻是说盖障[44]即除,心内思惟欢喜无量。佛知其意,即为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彼贤众等如洁白衣易染众色,随彼所染皆得鲜好,而贤众等即于座上证四圣谛微妙之理——既于诸法而得知见,贪爱息灭疑惑永断,乃于佛法证四无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唯愿世尊!慈哀知察,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自今已去永不杀生,毕身奉持优婆塞戒。”时六十贤众,于世尊所得闻法已,顶礼佛足欢喜而退。] [1] 恋慕:拼音liàn mù,爱恋、仰慕。 [2] 消文:拼音xiāo wén,即指用自己的心智去如实的消化经文句义的意思。 [3] 陷身囹圄:拼音xiàn shēn líng yǔ,囹圄:牢狱。指被关进监牢。 [4] 杻械:拼音chǒu xiè,基本意思为古代手铐一类的刑具,泛指刑具。 [5] 枷锁:拼音jiā suǒ,旧时的两种刑具。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6] 典狱:拼音diǎn yù,掌管监狱。 [7] 贾客:拼音gǔ kè,商人。 [8] 有暇身:即指暇满人身。 [9] 苾【CB】,芯【大】 [10] 擅【大】,檀【宋】 [11] 警【大】,惊【宋】【元】【明】 [12] 拘检:拼音jūjiǎn,检束;拘束。 [13] 由【大】*,犹【明】* [14] 由【大】*,犹【明】* [15] 装【大】*,庄【宋】*【元】*【明】* [16] 履:拼音lǚ,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17] 緉:拼音liǎng,古代计算鞋的单位,相当于“双”:履五緉。 [18] 装【大】*,庄【宋】*【元】*【明】* [19] 诣【CB】【丽-CB】,诸【大】 [20] 知【CB】【丽-CB】,如【大】 [21] 渡【大】,度【明】 [22] 伽陀:拼音qié tu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 [23] 黠慧:拼音xiáhuì,聪敏灵慧。 [24] 仪相:拼音yí xiāng,仪表容貌。 [25] 未委:拼音wèi wěi,未悉,不知。 [26] 装【大】*,庄【宋】*【元】*【明】* [27] 装【大】*,庄【宋】*【元】*【明】* [28] 谕【CB】【丽-CB】,论【大】 [29] 说【CB】,脱【大】 [30] 淡薄:拼音dàn bó,不浓厚。 [31] 无学:拼音wú xué,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32] 优婆塞:拼音yōu pó sāi,梵语。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即居士。 [33] 泰然:拼音tài rán,安然;不以为意。 [34] 囉【CB】【丽-CB】,𡆗【大】 [35] 沙门:拼音shā mén,梵语的音译。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36] 阿罗汉果:拼音ā luó hàn guǒ,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37] 颙:拼音yóng,〈动〉仰慕,盼望。 [38] 座【大】,坐【宋】【元】【明】 [39] 澡盥:拼音zǎo guàn,1.洗涤。 2.盛水器。 [40] 四衢:拼音sì qú,1.四通八达的大路。 2.指四出的通路。 3.通达四方。 4.交错歧出貌。 [41] 愿【CB】【丽-CB】,顾【大】 [42] 宴坐:拼音yàn zuò,静坐,安坐。 [43] 人【大】,入【宋】【元】【明】 [44] 盖障:拼音gài zhàng,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不得禅定则智慧不开,没有智慧则难辨对错真伪,不分真假对错则愚昧无知、造作恶业,恶业累积则堕入恶道受无量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