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课 以是因缘故世尊曾云:
【词汇释难】 有:三有,即苦谛。 有因:三有之因,即集谛。 净:杂染已得清净,即灭谛。 净方便:清净杂染之方便,即八圣道等道谛。 牟尼:即指释尊。 【释文】此中所说“有”者,即指作为果性的五取蕴身——苦谛;“有因”者,即指作为(苦)因的是诸行业——集谛;“净”者,是指寂灭谓永尽一切苦恼为性的——灭谛相是;“净方便”者,即指八圣道[1]——道谛是。如是世尊已为欣求解脱者,敷演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妙法[2]。将所取与所舍的一切因果法理都作了训示。此中完具闻、思、修德,且能如实各别悟入称境实相的心相续方可如实解悟(牟尼世尊)所说圣教的正义。于精勤闻、思、修行极其恐畏的愚劣不善丈夫,殊不知[3]自己实非称职具相的承法容器,反而叫嚣谓曰:“由于吾等无法如实参悟如说法要故,此定应是(牟尼)未曾正说法教所致也!”将其过咎推卸给说教者的能仁[4]世尊。即此所为亦不能辱没妙觉圆明的牟尼世尊令其蒙受其过。由于(无倒)开敷演示了四圣谛妙法故,牟尼世尊正是无余有情利乐的缔造者,岂得谓言有“说者”不称职的过失耶?故次颂曰:“过岂在牟尼?”因为是凡愚不善丈夫自己未能如实参悟世尊所宣称法实际的真性如相故。如彼生盲[5]不见光芒万丈的日轮,过岂在于日轮耶?因为明目人皆能有目共睹[6]故。 【释义】有缘得遇佛法的有情能否趋入空性正道获得解脱,要以他们具足德相与否而定。本师释迦牟尼佛已出世,并宣说了完整的解脱法门:苦谛应了知,集谛应舍弃,依止道谛,最后现前灭谛。颂词中的“有”指三有五蕴世间的苦谛,即三界纯为苦聚,众生当求出离;“有因”是指三有苦海的因——集谛,即贪、嗔、痴烦恼和业;“净”指清净涅槃灭谛,净除了一切痛苦及苦因的寂灭境;“净方便”即道谛,是净除苦谛与集谛的种种修法。“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依止苦、集、灭、道四谛,有情即可自薄地凡夫趋入寂灭的圣者之位,这从理论或现实中,皆可证实。但是三界中许许多多的有情,虽然有缘遇到佛法,却不见他们立即依之得到解脱,其中原因是他们不具足德相,根器恶劣,不能了达如来所说的妙法,而非说者如来有过失,没有细细宣说解脱妙法。以譬喻说,在灿烂阳光照耀下,盲人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见不到丝毫光明,这个过失当然不在太阳,太阳已无偏地恩赐了光明,盲人见不到,只是他们自己的过失;同样道理,世人由于不具法相,不能领悟解脱法,过失只能由自己负责,而非说法者有过失。不具德相有如是大过失,因而无论善知识还是弟子,对此均应引起重视。作为善知识,必须观察弟子的德相,量体裁衣[7],做到适合根器地传法,否则只有徒劳无功;作为求解脱者,也必须内省观察自己具足德相与否,若有缺乏之处,自己应尽一切努力去弥补,否则,极有可能断绝自己的解脱机缘。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如彼六师[8]诸外道等,虽闻正法而无所证,非佛于彼无愍济[9]心,亦非圣教不中[10]正理,以于世间所应度者,闻佛圣教皆已度讫。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 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论曰:诸佛如来无碍智见,观利他事不过四种,谓所舍[11]、证[12]及此二因[13]。体义皆真名言非谬,即是四谛圣教所摄。佛虽广说而彼不知,过在世间,非牟尼失。以诸外道觉慧庸微,及阙正修故不能解。如彼烈日放千光明,盲者不见于日无咎。] [1] 八圣道:龙树菩萨于《劝发诸王要偈》中云: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命, 正念正方便,及正三摩提, 八分圣贤道,寂灭当修习。 [2] 苦、集、灭、道四圣谛妙法:《大乘宝性论·事业品》云: 当知疾病当断因,当得乐住当依药, 苦因灭彼如是道,当知当断当证依。 比如,想离开疾病痛苦而获得无病快乐的智者应当了知疾病的本体是什么,应当断除不消化的食物等产生疾病的因,应当获得住于无病的安乐,应当依止它的方便妙药。同样,想离开轮回痛苦获得涅槃安乐的具慧者也应当了知有漏果所摄的一切轮回是痛苦,应当断除它的因业与烦恼所摄的所有集谛,应当现量证得、获得远离那些垢染的灭谛涅槃安乐。如是相续次第应当依止它的方便无漏五道。 [3] 殊不知:拼音shū bù zhī,竟不知道。 [4] 能仁:拼音néng rén,梵音译作牟尼,或作文尼,释迦牟尼佛名号省称。意指寂静。谓守护身、语、意业,远离不善烦恼,趋于寂静。 [5] 生盲:拼音shēng máng,谓天生眼瞎。 [6] 有目共睹:拼音yǒu mù gòng dǔ,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 [7] 量体裁衣: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8] 六师:佛教把在佛教以外所立的宗教道门称外道。六师是六种外道的尊师:他们是: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梨拘赊梨子;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六师,佛未出世时,皆道王天竺也。 [9] 愍济:拼音mǐn jì,救济。 [10] 中:拼音zhòng,〈动〉合于;符合 [tally with;accord with]。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合乎音律。)——《庄子·养生主》 其曲中规。(它的曲度符合圆规所画出的标准。其,代车轮,相当于“它的”。中,动词,合乎。规,圆规。)——《荀子·劝学》 [11] 所舍:此指所舍离的苦谛。 [12] 所证:此指所证悟的灭谛。 [13] 此二因:即此所舍离苦谛的因——集谛;所证灭谛的因——道谛二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