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

第三百三十八课


二(略示善说法要)分二:一、正示;二、外道不敬信佛法的原因。

一、正示:

问曰:既言感投胜生非真实解脱的因——正法者,那么何谓正法?

答曰:

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
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
In brief Tathagatas explain Virtue as non-violence And emptiness as nirvana – Here there are only these two.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略言佛所说,具二别余宗,

不害生人天,观空证解脱。

【释文】“如来所说法,不害生人天”者,所言“有害”者,即指欲害为恶其他有情的志乐以及由此意乐为等起[1]的身、语诸业是。所言“不害”者,意谓恰好与此相反的十善业道是。任何能够饶益利安众生的行为,皆可摄入不害法的范畴当中。如来所说圣教,取要言之,即此不害法要是也。所说:“观空证涅槃,略言唯二种”者,观法自性本空者,即是诸佛世尊为(令有情)证得涅槃圣位所说也。永息五盛蕴苦的本性即指涅槃圣位。若见诸法自性无生时,亦因得证痛苦自性无生故,便能永绝颠倒妄执。彼复不能更转余相而妄情故作故,即至忧绝苦息的涅槃圣位。以是因缘故,诸佛世尊有说:现见诸法自性本空即是究竟寂灭[2]。实非有说:法法自性本相由因不复更生为究竟寂灭。以法自性无转永不退失故[3]。是故唯说现见自性无生者即见寂灭。惟有不害与观空二法,方能成就天趣与解脱圣位故,于此略摄仅此二种。所言“唯”者,意谓清净之义。意思是说:唯有在此如来圣教佛道中方可如实现见有此最极清净的两种妙法,而非余处可求。欲令自他正确得生人天与证得清净解脱的(无漏)胜乐故,解了如实证知(的方便二法)也!

【释义】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各种众生的根基意乐,广转了三次大法轮,三转法轮中包括着八万四千法门。如是广大的法门,如果依简略窍诀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即不损害众生,以此意乐而断损害他众等十恶业,修持十善业道,这些以不害为发心而修的善业,是上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不损害众生是内道最基础的入门法,释迦如来曾金口亲宣:

“损害他众非沙门。”

过去七佛[4]也曾说过: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自诩为信奉佛法者,于此基本要求应当细细省察,若此尚不能做到,即无法得人天善趣之果,也非真正的佛教徒。释迦如来所宣说的法,另一类可归纳为观诸法自性本空而现证涅槃。观诸法自性空,此即胜义谛修法,是一切众生获证离垢涅槃的不二法门。在大乘诸经论中,有关不害众生的法包括在慈悲方面,有关观空证涅槃的法包括在智慧方面,若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再摄略深入而言,即是悲智双运,此二不可偏废,如同萨乐和尊者[5]所言:“空性离开悲心,或悲心离开空性,此二皆非正道。”故诸修学佛法者,必须融汇不害众生与观修空性二种正法,此如鹅王双翼,欲赴解脱光天道者,切切不可忽略此义。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既言外道所说皆虚,未知如来法有何实?为遣[6]此疑,故说颂曰:

略言佛所说,具二别余宗:

  不害生人天,观空[7]证解脱。

    论曰:佛说无量深妙法门,利乐有情要唯二种:一者、不害能感人天;二者、观空能证解脱。损恼他意及所发生身、语二业总名为害,若能断彼所说害法,修诸善因名为不害,谓十善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及诸静虑、无色定等。由此得生人天善趣,受诸胜妙无染果报。依此能除一切烦恼,及能修习无量善因。真如实际离相名空,正观此空,证涅槃乐空无我理,于诸法中无相无名,咸同一味寂静安乐,即是涅槃,此必观空方可证故。如是善趣解脱二因,唯佛法中具足可得。外道虽说施等少分生人天因而不圆满。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无有显析因果智故,不言意思生胜福故,无别解脱律仪法故。善趣粗业尚不委知[8],涅槃妙因故其绝分。]


[1] 等起:又作“动机”、“念头”。欲从事某种行为的心思。

[2] 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云:

若见法寂静,诸所作亦然,

知此最胜法,获法智无边。

[3] 法性无转,永不退失故:《中论·观有无品》云: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如金杂铜则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则不须众缘,若从众缘出当知无真性。又性若决定,不应待他出,非如长短彼此无定性故待他而有。]

[4] 过去七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惧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

[5] 萨乐和尊者:古印度一婆罗门名。最初弘扬大乘密教者,是龙树菩萨的根本上师之一。

[6] 遣【大】,违【宋】【元】【明】

[7] 空【大】,宗【明】

[8] 委知:拼音wěi zhī,确实知道。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