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课 三、教诲欣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问曰:诸有智者因知是贫瘠困厄的衰败之地故,纵然是本生故土,亦愿舍断偏执爱重而发趣前往膏腴[1]兴旺的沃土他乡。此亦如是,应离耽执自宗,若具功德,就算是他宗别教亦应欣求爱重。若人如是者,即能心无偏党,处中自若[2],故复颂曰: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有智求胜德,应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轮,有目因能见。 【释文】诸有智者因求胜德故,将真理视作自宗。一旦见闻他人述说真理的妙隽语[3]时,即从是处受持惜之而后快。如此正法实非偏袒嫉恨之处,因于一切时处,其性平等不偏不倚故。譬如日轮因为于地上一切万物有情都无亲疏爱恨的偏执故,即能成为大地上一切有目共睹的共同光明(照破无明黑暗)。同理若人能圆满修习如斯(不害与观空二)法要者,即能真正利济到自部他部等一切宗派的有情之类。是故理当如是委知[4]已,殷重敬事将此妙法作为我所(需求的法要)而珍惜之! 圣天论师所撰造之《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明修破见(等持)品》第十二品释终。 【释义】有辨别好坏的智慧者,不会顽固地抱着陈见不放,比如他们若见自己的故乡贫困落后或有灾难,即会舍弃远离,奔赴其他富饶平安的地方居住。同样,如果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的宗派非为正法,坚持下去无有意义,而他宗的教义为真理,依彼教义而行,能得到人天增上生和解脱决定胜的安乐,虽然是他宗,有智者也应毫不犹豫地学习受持。这是世间一切正直有智之士,必然会有的治学态度,无论出世间智者抑或世间智者,在这方面都有过很好的言传与身教。而且佛教的不害与空性二种正法,穷究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理,为沉醉于无明生死黑暗中的众生,指明了走出痛苦黑暗,步向解脱彼岸的正途。这样的真理犹如朗朗虚空中的日轮,其光辉无有任何偏袒地照耀在大地上,如果是有智慧眼目的人,理应皆能现见这最胜的真理光芒。有分辨胜劣邪正智力之人,当开启智慧之眼,看看佛教的不害与空性二法,与自己内心原先所秉持的种种宗派见比较一番,再作取舍。作为正直有智之士,相信定会舍糟粕取珠玉,于正法殷重精勤修持。若不作如是如理选择,则唯有招致损恼,自苦其身而已。 华智仁波切曾说过:“于如佛陀般的诸大成就者的教言不以信心修持,反而信任凡夫人以极为迷乱分别念所说的语言,此种人实属愚笨!” 而纵观今日天下之芸芸众生,这类无有慧眼的愚笨者,呜呼,日渐满天下矣! 堪布阿琼言:若对高僧大德的论典善说不希求,反而希求世间凡夫的邪论,这是布那亚魔王入心的表现。诸学人于此,当切切日慎三省自身心!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佛法普照如盛日轮,求胜智人应当信仰。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有智求胜德,应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轮,有目因能见。 论曰:此中显示要具二德能信大乘:一者、有知[5];二者、希求殊胜功德。大乘能灭一切邪宗,随顺大乘多所饶益,谓自能证无上涅槃,令他有情亦出生死。大乘正法如彼日轮,普为世间破无明闇,有慧目者因此法光,分明照知真伪色像,背邪从正避崄求安,利乐自他无不成办。诸有智者应信大乘,勿顾邪宗诽毁正法,自受沈溺生死淤泥,诳惑有情令失大利。智与愚异,谓识是非,智勿似愚不辨真伪。若有真实利乐他心,应以大乘摧邪立正,勤修空观速证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 应具善说德相器,谁证性空离边执, 断三有道究竟际,善巧缘起自性空。 二、标称品名: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破见品》第十二品释终。 [1] 膏腴:拼音gāo yú,肥沃。 [2] 自若:拼音zì ruò,意思是: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3] 隽语:拼音jùn yǔ,是名言警句的意思,即耐人寻味的言辞。 [4] 委知:拼音wěi zhī,确实知道。 [5] 知【大】,智【宋】【元】【明】【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