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根境品

第三百六十七课


二(破能取的有境[心心所]实有)分二:一、明想蕴的能相;二、破想蕴实有。

一、明想蕴的能相:

问曰:若彼(根、境、识)等俱无自性,那么所说能建立诸相差别的因——谓彼分别不同诸相的想(蕴)者该当如何耶?

答曰:设法实有自体,能了彼诸相殊的想(蕴)亦复应然。若时所说法体尚且不成,其理既明。岂得依彼所立的想(蕴)谓有自性耶?

复问:岂非谓此能辨察[1]境界的想蕴,毕竟为无耶?

答曰:非定无想,因有无自性的诸有为法故,即如颂曰:

『322』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蕴当知。
An object already seen Is perceived by mind like a mirage. That which posits all phenomena Is called the aggregate of recognition.

【词汇释难】

想蕴:五蕴之一。三或四缘聚合之后,即能了知义理、名言,生起想象,分别辨察外境差别不相混淆之心。同类众多蕴积一体,称为想蕴。

《成唯识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释文】此中依缘眼色生起眼识。眼识灭时即随根境俱时迁转散灭。眼识灭后,由随后所起的意识去缘取前所见事。复问:设非近法[2],云何可缘?故说颂曰:“依先见如焰”譬如阳焰[3]中实无少许清流可得,然而依因待缘即可生起水想。如彼将阳焰当作水想的喻事那样,所缘是诸实无自性先已睹见的事物,由妄情分别而起见想者即是建立此诸一切法义的能立因。由于这就是妄立一切名言万法的胜因故称名为是想蕴。因与如是行相的想蕴息息相应[4]故。当知一切万法的安立皆由想蕴使然所致,而并不是因为诸法实有自性方可立诸世间法义差别。夫自性者,永无是处故[5]

【释义】如上所作观察,诸根境皆无自性,而观察诸根境不同的想蕴,也同样无有自性。但是在世俗中,想蕴也并非全然无有,它也有自身的种种作用表现,若要破除对它的实执,需要先认识其体相作用。想蕴是有情妄立诸法的一种心所法,它能令心迷妄地执取色等尘境。依靠所见境,然后意识进行判断缘取种种不同境相,并进一步执著这些境相。这个过程如同执著阳焰水一样,虽然阳焰无有水的性质,但是依想蕴的作用,有情会生起水想;同样,名言中的色、声、香、味等尘境,本来无有任何可缘之体,然而依想蕴的作用,有情安立了诸法的各个不同法相,如这是火、这是大山等等,这一切皆是由想蕴迷妄安立的名言假象。若能了知想蕴的这种迷乱作用,对内外境诸法的自性妄执,一定可以生起清楚认识。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如是诸宗执实根境,皆不应理,应信非真。岂不大乘亦同此过?设许少实,此过应同。若尔应无世间诸事,想颠倒故。谓彼非无想者是何而由颠倒,令谓[6]世事是有非无?想谓想蕴,故次颂曰: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当知。

    论曰:初心生时取青等相,如立标[7][8]为后忆持,取越色根所行境相,故名为想。由[9]此想故,后时能忆境相分明[10]。虽一切心皆有其想,而果位胜故说依先,以后分明显先是有。此想[11]妄立一切世间有情无情诸法义相,如依阳焰有水想生,诳惑[12]自心亦为他说,由此妄想建立根尘及余世间诸事差别。为显此想依多法成是假非真,故说想蕴。又显世间法义差别皆由想立,故说当知。]


[1] 辨察:拼音biàn chá,辨别考察。

[2] 近法:即指现在诸有为法。《阿毘达磨品类足论·辩摄等品》云:“远法云何?谓过去、未来法。近法云何?谓现在及无为法。”

[3] 阳焰:(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

[4] 相应:拼音xiāng yìng,各心所法与其各自的心法有五种相应或谓五种平等:一、心及心所所依平等,二、所缘平等,三、行相平等,四、时分平等,五、事平等。

[5] 夫自性者,永无是处故:《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6] 谓【大】,诸【宋】【元】【明】【宫】

[7] 标【大】,幖【元】【明】

[8] 标帜:拼音biāo zhì,意思是记号,标志;独树旗帜;榜样。

[9] 由【大】,比【明】

[10] 分明:拼音fēn míng,清楚(明白)状。

[11] 想【大】,应【宫】

[12] 诳惑:拼音kuáng huò,是指欺骗迷惑。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