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二十三品 观颠倒品

第九十五课


二(破愚痴)分二:一、以理破颠倒;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一(以理破颠倒)分二: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

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分二: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二、执著不成立。

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分二:一、常等颠倒不成立;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一、常等颠倒不成立: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处有常倒?[1]

将无常执著为常有就叫颠倒,但空性中没有无常,又哪里会有常的颠倒呢?

现在破痴心。所谓痴心,从名言的角度讲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从胜义的角度讲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执著也是愚痴。而对治愚痴,从名言的角度只要抉择常、乐、我、净不成立以及存在无常、苦、无我、不净就可以了;从胜义的角度,不仅要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还要破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非颠倒。

凡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名言中常、乐、我、净就是颠倒。比如,从来没有学过无常法的人见到昨天的柱子与今天的柱子一样,于是以分别念认为柱子是常有;本来受唯是苦的本性,人们却认为有真实的乐受存在;本来我并不存在,人们却认为我存在;本来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可人们反而以为身体非常清净。

本颂遮破常执。在世俗中,执著常是一种颠倒,而执著无常符合真理,无常的执著对常的执著有妨害。比如,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有,清净自性因可以遮破这种邪见:“一切诸法是无常的,存在之故,如同瓶子。”[2]

常有是世人及外道的执著,无常则是内道佛教对治常执的方便。认为常有是颠倒,无常是非颠倒,这在世俗中可以成立。但胜义中根本不存在无常,又怎么会有常的颠倒呢?比如柱子不存在,也就没有柱子的无常,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常呢?因此,执著“柱子是无常”的分别念虽然在世俗中是正确的,但在胜义中根本不成立。所以,无常在空性中无法建立。

同理,乐、我、净这三种颠倒也不成立,只要改变一下颂词就可以类推:

“于苦而执乐,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苦, 何处有乐倒?”

“于无我执我,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我, 何处有我倒?”

“于不净执净,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不净, 何处有净倒?”

如果没有常等颠倒以及无常等非颠倒,那依靠它们而生的无明也就不成立了。这是以理证抉择没有无明。

在了义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也宣说了无明不成立:“佛告文殊:‘无明即解脱,是名为无明。’”

《显句论》引教证云:

“无明因缘生, 何有终无有?

   无明实无有, 故我说无明。”

    意思是说,无明依靠常等颠倒而生,哪里有无明呢?终究没有。无明实际上并不存在,只因它在世俗中依靠因缘而有,所以我才假立了无明之名[3]

《中观根本慧论》抉择了二转法轮的究竟意趣,大家一定要通达,但也要懂得修行的次第。

华智仁波切说:“最初一定要抛弃世间并在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之后要依靠《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修心法门生起菩提心;然后要闻思《中论》为主的中观法门以及《宝性论》等弥勒五论[4];最后将二转三转[5]融会一体而修行。这就是真正的智者。”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为修行人指明了道次第。这部论的颂词虽然不多,但只有真正的圣者才能造得出来。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表面上看,《三主要道论》只有十几个颂词,好像任何一个人只要一眨眼的工夫就可以写出来,但实际上凡夫人根本写不出这种摄集八万四千法门精华的论典。[6]

总之,修行人首先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学佛不是像某些气功师、瑜伽师、活佛、上师所提倡的那样为了治病、发财,这些看起来很诱人,但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目的。真正的修行人学佛的目的是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学佛也并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的安乐,那么修一个得阿罗汉果的法也可以,但大乘佛法的不共特点是要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生起无二慧。要生起无二慧,首先要闻思中观抉择二转法轮的教义,还要闻思《弥勒五论》等通达如来藏的教义。最后再将二转三转结合起来修行。

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著无常为常, 即是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7]

执著无常为常有就是颠倒,空性中没有无常,又哪里会有非颠倒呢?

前面讲了,名言中将无常执为常有、将不净执为清净、将无我执为有我、将苦执为乐都是颠倒;而无常、苦、无我、不净是非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在胜义空性中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非颠倒呢?不仅无常,苦、无我、不净等非颠倒也不存在。所以,抉择中观,不仅要了知常等颠倒不存在,也要了知无常等非颠倒不存在,乃至缘它们的有境心也不存在。

中观的道理很深,大家要经常复习。否则虽然考试的时候特别清楚,但过了一二年可能全忘了,因此平时要安排一些时间复习,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比如我现在看以前学过的《因明》,很多地方也并不陌生,而且当时觉得特别难的地方现在反而迎刃而解,觉得特别容易。所以,重温一下感觉还是很亲切。能够一辈子闻思修行是最快乐的,但要想一辈子作个修行人就一定要稳重。如果今天依止这位上师学札龙[8],半年以后觉得不行又依止那位上师求时轮金刚,修几天不行又去求密集金刚,再修几天不行又去求大圆满……这样没有多大意义。


[1] 鸠摩罗什译《中论青目释·观颠倒品》云:

[问曰:经说常等四颠倒,若无常中见常,是名颠倒。若无常中见无常,此非颠倒。余三颠倒亦如是。有颠倒故,颠倒者亦应有,何故言都无?答曰: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于无常中著常,名为颠倒,诸法性空中无有常,是中何处有常颠倒?余三亦如是。]

[2] 《入行论·智慧品》云:

自在天是因, 何为自在天?

若谓许大种, 何必唯执名?

无心大种众, 非常亦非天,

不净众所践, 定非自在天。

彼天非虚空, 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 说彼有何义?

[3] 一、《中论释·明句论·观颠倒品》云:

[如是已说无净、不净相故应无从是所生者——贪、恚二法。今者当说无颠倒故亦应无痴。故次颂曰: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处有常倒?

此谓有四种颠倒。如执五蕴念念灭坏无常者为常,是第一倒。

如《中观四百论·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无常定有损, 有损则非乐,

故说凡无常, 一切皆是苦。

即由此理可得凡是无常者,一切皆是苦。一切诸行皆名无常,是故五蕴即是苦性,执此为乐者即是第二倒。

如是《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精血混合中, 不净种子生,

本知不净体, 欲者何贪此?

执此恒为不净性的身体为净者则名第三倒。

如是五蕴则违我相故是无常。是生灭相故无我,我相本空。执此为常者,即是执无我为我的第四倒。如是四种颠倒即是痴因。

今此应作是观,若立执空无常相的五蕴为常是颠倒者,五蕴自性本空故,岂非亦应无无常相可得耶?故次颂曰:

“空中无无常, 何处有常倒?”

若因非颠倒的无常方立常相为颠倒者,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何得言是所对的常相为颠倒耶?是故无常倒。

如离性无生的性空中无有无常相可得。如是亦应无苦、无不净、无无我。若时性本自空无有苦相等,何得言有其对——常、乐、净、我为颠倒相耶?故知颠倒无自性。若无颠倒何得言有无明?无因故耳。

如世尊云:

无明无明生, 永时不可得,

世间无无明, 故我说无明。

“世尊!云何名痴陀罗尼?”

世尊言:“文殊!愚痴是解脱,故名愚痴……”]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学品》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4] 弥勒五论:即弥勒菩萨(一云,弥勒为与无著、世亲同时代或稍早的一位论师)所说的五部论典。但汉传与藏传有所不同。汉传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藏传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颂》。

[5] 二转三转:第二转无相法轮与第三转善分别法轮。

[6] 宗喀巴大师著《三主要道论》云: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 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 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 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 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 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 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 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 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 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 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 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 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 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 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 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 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 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 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 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 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 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 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 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 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 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 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 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 速修永久之佛果。

[7] 《中论青目释·观颠倒品》云:

[复次,

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若著无常,言是无常不名为颠倒者,诸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余三亦如是。]

[8] 札龙:风脉明点。此三者相互依存。脉如居宅、明点如财宝、风心如主人。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