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七品 观三相品

第三十三课


三、遮止与圣教相违:

如幻亦如梦, 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 其相亦如是。

    就如幻化、梦境、乾闼婆城一样虚假不实,所谓的生、住、灭,其相也是如此。

    对方认为:你们说生、住、灭不存在,这与教证相违,如《大云经》云:“诸比丘!有为法有生、有灭,亦有自住法往他法之转变。”因此,说生、住、灭空,不是与教证相违了吗?

    《大云经》及其他相关大小乘经典中,的确宣说了一切有为法存在生、住、灭,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这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呢?不了义[1]。为什么呢?因为佛陀针对不能直接趋入实相的众生,才宣讲了生、住、灭三相,而就二、三转法轮的了义观点而言,生、住、灭是不成立的。此处单从了义空性来看,生、住、灭并不存在;说有生、住、灭时,就是说名言中在众生面前存在一种迷乱幻现。

    经论中多以比喻宣说有为法的相状,而本颂则针对生、住、灭,分别宣说了如幻、如梦、如乾闼婆城。一切法本来无生,如咒师所幻化的象、马,或银幕上的人、物等,其实没有真实的本体。一切法本来无住,如梦中所享受的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并无一法能够真实成立。一切法本来无灭,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城也叫寻香城,是由乾闼婆神在开阔的沙漠或海洋上空所显现的一种城市,它没有真实,但显现存在。这种现象现代人也经常见到,人们叫它海市蜃楼。科学家对此觉得稀奇,但他们解释成阳光与水蒸气的融合现象:当水蒸气上升,与反射的阳光交会时,中间便显现各种相状。但这种解释,恐怕连他们自己也难以信受,因为这些显现很复杂且并非杂乱无章。以前就有这样的报道:海洋上首先现起云雾,一般呈灰色,没有彩色。然后云雾显现为城市,城市里有高楼、平房;平房上有烟囱,烟囱里冒出一缕缕的烟;底下有街道,街道上有轿车……这些现象的确很奇特。科学的解释显然不合理。总之,灭相就如这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一般。以上对应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宣说了三个比喻,以此便可了知生、住、灭的本体。

    关于这三个比喻,其他经论中也经常使用,《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

《中观四百论·破根境品》云:

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

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六十正理论》云:

如芭蕉无实,如乾闼婆城,

痴暗城无尽,诸趣如幻现。[3]

    在演培法师整理的讲记中,说小乘人依这三个比喻可以说明无常、无我,并非指万法空性。我们认为,此处是以这三个比喻说明中观宗未破坏名言,并以此成立与教证不相违。生、住、灭乃至一切万法表面虽有显现,但其本体都如幻化等比喻那样,毫无实质性。要想通达其中的所有意义,一定要闻思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虚幻休息》。《虚幻休息》通过八大比喻[4],圆满抉择了一切万法都是虚幻。佛陀在初转法轮中宣说了蕴、界、处等有实法,我们要想在此基础上通达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一定要以幻化八喻等来了达一切万法根本无有自性。

    我们在闻思过程中,应该不紧不松地希求真理,应该坚持到底,因为空性法门的确非常难得。由于以前未串习过空性,初学者可能有陌生的感觉,总觉得与自己有很大隔阂[5]。但我想,当你闻思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通达。以前有人对《俱舍论》有信心,而对《中论》没有信心,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及道友的帮助,他对《中论》的信心也生起来了。有了信心,闻思也有兴趣,那在《中论》中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多年以来我总在想:如果能讲一遍《中观根本慧论》,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是龙猛菩萨解释佛陀二转法轮究竟密意的根本论典。因此,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人,你们对《中论》应该生信心,因为它的加持力非常大。虽然有的人暂时听不懂,但仅是听闻到空性法门的利益也不可思议。在我们的阿赖耶识[6]上播下了般若空性的种子以后,下一世遇到佛法,空性的种子习气很快会复苏,而成为利根。因此,闻思空性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有相当大的功德和利益[7]

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阿含经》云:“色如聚沫;受喻水泡;想同阳焰;行似芭蕉;识譬幻事。”

    《楞伽经》云:“有为无为无自体相,但彼凡夫愚痴妄执分别有异,犹如石女梦见抱儿。”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非有为非无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色、受、想、行、识非有为非无为者,此是般若波罗蜜。’”

    《月灯三昧经》云:

“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

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

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

是相非真实,诸法亦复然。

如净虚空月,影现于清池,

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

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

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譬如春日中,辉光所焚炙,

阳焰状如水,诸法亦复然。

见野马如水,愚者欲趣饮,

无实可救渴,诸法亦复然。

如虚空无云,忽然起阴噎,

知从何所出,诸法亦复然。

如焰寻香城,如幻事如梦,

  观行相空寂,诸法亦复然。”

    《七十空性论》云:

“行如寻香城,幻发及阳焰,

   水泡水沫幻,梦境旋火轮。”

    《入行论·智慧品》云: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暂勿责难有眩翳人,且应诘汝自身。颂曰:

若见梦境寻香城,阳焰幻事影像等,

同石女儿非有性,汝见不见应非理。

    喻如梦中所见,与石女儿,同属非有。然见梦境,不见石女儿。乾闼婆城亦尔。阳焰谓见阳焰为水。幻事亦尔。影像等者谓谷响、变化等,彼等同是自性空。然汝唯见彼等,不见石女儿。故应先自责难,次乃责难愚夫也。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阳焰现似水,其实并非水。

   如是蕴似我,非我非实有。”[8]

    《六十正理论》云:

“许诸法缘生,犹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无,不由彼见夺。”[9]

《中观根本慧论·观三相品》传讲圆满


[1] 一、《无尽意菩萨经》云: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行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诃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二、《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颂曰:

如是了知教规已,凡经所说非真义,

应知不了而解释,说空性者是了义。

凡诸契经未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者,当说彼是悟入无自性之因。如云:

“大种非眼见,眼宁见彼造,

    佛为破色执,于色如是说。”

经云:

“无常义者,是谓无义。”

当知说空性者是真了义。

如云:

“当知善逝宣说空,是诸了义经差别,

    若说有情数取士,当知彼法不了义。”

又云:

“我于千世界,所说诸契经,

不能尽宣说,文异义唯一。

若能修一事,即遍修一切,

尽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

诸法皆无我。若人善解义,

能于此处学,不难得佛法。”

当知《无尽慧经》等亦如是广说。]

[2] 一、元魏三藏留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二、唐三藏法师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

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三、唐三藏法师义净《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3] 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云:

痴闇大恶城,如芭蕉不实,

如乾闼婆城,皆世幻所见。

[4] 八大比喻:一、如梦喻,二、如幻喻,三、如光影喻,四、如阳焰喻,五、如水月喻,六、如回响喻,七、如寻香城喻,八、如幻化。

[5] 隔阂:拼音géhé,情意不相通,彼此思想有距离。

[6] 阿赖耶识:含藏识。八识身之中,无覆无记的心王,是留藏习气、一切异熟及种子依存之处,功能了别对境自体。

[7]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喻》时云:

[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

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

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

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

  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

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8]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如鹿渴似水,非水非实物,

如此阴似人,非人非实法。

[9] 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云:

若成立一性,所欲如水月;

非实非无实,皆由心起见。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