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

鸠摩罗什传 1


<鸠摩罗什传>

    《高僧传》卷第二云: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倜傥[1]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炎,聪明有懿[2]节,将嗣[3]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4]。龟兹[5]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6]悟明敏,过目必能[7],一闻则诵。且体有赤黡[8],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摩[9]炎,心欲当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怀什。什在胎时,其母自觉神悟超解有倍常日[10]。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11],众咸叹之[12]。有罗汉达摩瞿沙曰:“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13]。及什生之后,还忘[14]前言。顷[15]之,什母乐欲出家,夫未之许,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后因出城游观,见冢[16]间枯骨异处纵横,于是深惟[17]苦本,定誓出家,若不[18]落发,不咽饮食。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夫乃惧而许焉。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即敕人[19]除发,乃下饮食。次旦受戒,仍乐[20]禅法,专精匪[21]懈,学得初果[22]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毘昙[23]》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24],利养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25],至罽宾[26],遇名德法师槃[27]头达多[28],即罽宾王之从弟也。渊粹[29]有大量,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30]九部[31],莫不该练[32]。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亦诵千偈。名播诸国,远近师之。什至,即崇以师礼,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33],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宫[34],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王益敬异,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35]六升。此外国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有若弟子,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聘以重[36]爵,什并不顾。时,什母将[37]什至月氏[38]。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39]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40][41]无异。若戒不全,无能为也,正[42]可才明携[43][44]法师而已。”什进到沙勒国[45],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云:“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遂停沙[46]勒一年。其冬诵《阿毘昙》。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而备[47]达其妙,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48]。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凡有二益: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来交好。”王许焉,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49]》,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什以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善学《围[50]陀含[51]多论》。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52]诸论。阴阳星算[53],莫不必[54]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55]。为性率达,不厉小检[56],修行者颇[57]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1] 倜傥:拼音tìtǎng,1.洒脱,不拘束。2.非常,特别。

[2] 懿:拼音yì,〈形〉本义:美好。

[3] 嗣:拼音sì,接续,继承。

[4] 葱岭:帕米尔高原(塔吉克语:Помир),古称葱岭(“其山高大,上生葱”),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地处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会的巨大山结。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649米)。帕米尔高原也是亚洲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五大山脉,号称中亚屋脊。帕米尔高原中西部为塔吉克斯坦管辖,东部为中国管辖,南部瓦罕帕米尔为阿富汗管辖。

[5] 龟兹:(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龟兹国。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6] 识【大】,才【宋】【元】【明】【宫】

[7] 能【大】,解【明】

[8] 黡:拼音yǎn,〈名〉本义:黑痣。

[9] 摩【大】,〔-〕【宫】

[10] (自觉…日)十字【大】,慧解倍常【宋】【元】【明】【宫】

[11] 渊致:拼音yuān zhì,精深的旨趣。

[12] 之【大】,异【宋】【元】【明】

[13] 1.《大智度论·缘起论》云:

 [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

 2.《撰集百缘经·长爪梵志缘》云: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梵志,名曰蛭驶。有其二子,男名长爪,女字舍利。其男长爪,聪明博达,善能论议,常共其姊舍利,凡所论说,每常胜姊;姊既妊娠,共弟论议,弟又不如。时弟长爪,而作是言:“我姉先来,共我论议,常不如我,怀妊以来,论议殊胜,乃是胎子福德之力。若子生已,论必胜我。我今当宜游方广学四韦陀典十八种术,然后还国与𡖦甥论。”作是念已,诣南天竺,习学诸论,“若未通利为第一师,誓不剪爪。”]

[14] 忘【大】,无【宋】

[15] 顷【大】,久【宋】【元】【明】

[16]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17] 惟:拼音wéi,〈动〉本义:思考;思念。

[18] 誓出家若不【大】,求离俗誓志【宋】【元】【明】【宫】

[19] 人【大】,人为【宋】【元】【明】

[20] 乐【大】,业【宋】【元】【明】【宫】

[21] 匪:拼音fěi,<副> 不。

[22] 初果:即指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23] 毗昙:(佛学术语)Abhidharma,巴Ahidhamma,是“阿毗昙”之略称。新云“阿毗达磨”。译曰“无比法”。新翻“对法”。是三藏中“论藏”的总名。

[24] 妹【大】,女【宋】【元】【明】【宫】

[25] 辛头河:(梵巴Sindhu)印度西北部的大河。又作信度河、印度斯河、新陶河、拉楚河、狮泉河、辛头河、新头河。即今之印度河。

[26] 罽宾:拼音jì bīn,1.汉魏时西域国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即今之克什米尔。 2.唐代西域国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毕试”。约今卡菲里斯坦地方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

[27] 槃【大】,盘【宋】【元】【明】【宫】

[28] 槃头达多:又作“盘头达多”。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人,晋僧人。小乘学者。曾授鸠摩罗什《杂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经典。后不顾年迈,至于龟兹,来会鸠摩罗什,为鸠摩罗什的大乘学所折服。于是以礼鸠摩罗什为师。

[29] 渊粹:拼音yuān cuì,指精深。

[30] 三藏:拼音sān zàng,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

  一、经藏:梵音译作“修多罗藏”。主要阐述增上慧学,包括十二分教中之契经、应颂、讽诵、自说、授记、方广以及希有。

  二、律藏:《毗奈耶藏》、《律藏》。主要宣说增上戒学。十二分教中,缘起、譬喻、本事、本生、四分,均属律藏。

  三、论藏:又作“对法藏”、“阿毗达磨藏”。主要宣说增上慧学,十二分教中之论议分,即属论藏。

[31] 九部:九分教是:修多罗(sūtra)、祇夜(geya)、记说(vyākaraṇa)、伽陀(gāthā)、优陀那(udāna)、本事(itivṛttaka,itivuttaka 或译为如是语)、本生、方广(vaipulya,vedalla,或译为有明)、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再加上譬喻、因缘、论议(upadeśa),就成十二分教。

[32] 练【大】,博【宋】【元】【明】该练:拼音gāi liàn,意思是谓内容丰富,文辞精炼。

[33] 神俊:拼音shén jùn,是指姿质不凡。

[34] 宫【大】,〔-〕【宋】【元】【明】【宫】

[35] 酥【大】,苏【宋】【宫】

[36] 重【大】,好【宫】

[37] 将:拼音jiāng <动> 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38] 月氏:拼音yuè zhī,1.亦作“月支”。 2.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3.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39] 至【大】,至年【宋】【元】【明】【宫】

[40] 掘【大】,毱【宋】【元】【明】【宫】

[41] 优波毱多:又称作优婆毱多、忧波鞠多、忧波笈多、忧波崛多、邬波鞠多、优波鞠提、优波鞠、优波崛、略称崛多、意思是大护、小护。优波毱多智慧高胜,作为付法藏第五祖,他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巨大,功德几乎与佛祖等齐,只是他的形象不如佛祖庄严,所以人们又称作无相好佛。

[42] 正【大】,止【宋】【元】【明】

[43] 攜【大】,儁【宮】

[44] 诣【大】,艺【宋】【元】【明】

[45] 沙勒国:即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兰记》卷5引《宋云行纪》:汉盘陀“城东有孟津河,东北流向沙勒”。

[46] 沙【CB】【丽-CB】,妙【大】

[47] 备:拼音bèi, <形> 完备;齐备。

[48] 滞碍:拼音zhìài,阻碍;不通畅。

[49] 转法轮经:是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说的第一篇经(初转法轮),内容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对五比丘宣说中道及四圣谛。

[50] 围【大】*,韦【宋】【元】【明】【宫】*

[51] 含【大】,舍【宋】【元】【明】【宫】

[52] 五明:拼音wǔ míng,梵语的意译。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见《菩萨地持经》卷三。

一、声明:即语言学。旧译声明。为五大明处之一。纠正或扫除语言中所犯毛病以使语言规范化的科学。如阐述梵文本质、结构、组合变化规律及藏文虚词、动词等语法规律的学科。

二、工巧明:为五大明处之一。熟练营造及弓马等技艺的学问。

三、医方明:医药学。为五大明处之一。养育身体、增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即指论述所治疾病、能治药物、医治手段、施治医生的科学。

四、因明:为五大明处之一。消除客观存在上的错觉详细抉择所量外境,能量内心以及心境认识法的学科。

五、内明:又作“内学”。吾等人天导师佛陀所开演的经、律、论三藏——教法与修持戒、定、慧三学为主的一切证法。

《菩萨地持经·持方便处力种性品》第八中说:

 [菩萨何故求闻法?菩萨求佛所说法者,为受正法次法向故、为他广说故。

 菩萨求因论者,欲知彼论过故、欲降伏异论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广故。

 菩萨求声论者,广为众生演说正语令爱乐故、为净庄严辞句味故、于一义中种种言辞庄严故。

 菩萨求医方论者,为除众生种种病故、摄受大众故。

 菩萨求世间工业处智者,为少方便获致大财饶益无量诸众生故、为教众生种种事业故。

 如是菩萨求五明处,为无上菩提大智众具究竟满故,非不次第学一切法而得一切无障碍智,是名菩萨所求如所求所为求。]

[53] 星算:拼音xīng suàn,指星占术。

[54] 必【大】,毕【元】【明】

[55] 符契:拼音fú qì,1.犹符节。 2.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 3.符合。

[56] 小检:拼音xiǎo jiǎn,解释为小节。小的操守。

[57] 颇:拼音pō,〈副〉很;甚。 [very]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