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29

第一百二十九课


三(实际修学菩萨行的方法)分五:一、利他的身语行为;二、意乐之差别;三、悲心微弱的过患;四、不信菩萨的过患和应修信心的理由;五、能究竟圆满菩萨行的理由。

一、利他的身语行为:

问曰:是菩萨究竟如何来施作利益有情的事业呢?应当随顺是诸所化有情而宣说契合彼等意乐的名言术语。因此彼菩萨首先应当诚如偈颂所云: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A spiritual guide who wishes to help Must be attentive towards students. They are called students because Of not knowing what will benefit.

【词汇释难】

承事:去服事或是侍奉的意思。

【释文】由于弟子执迷不悟的原因,不明要亲近承事师长。为了调伏彼等(弟子们)的非理行为,应如使用欢喜丸与甘蔗条等引诱并逐渐调伏疯狂的大象那样,欲想利益他人的师长,应当先去承事弟子。然后用引导弟子的爱语绳索来拴好弟子,以律仪的辔勒[1]调御好弟子后再用戒条的铁钩去加以驯服。如此则能利益到所化的弟子。正是因为彼(弟子)不知道此善知识能利益到自己,须要师长的如理教谏故,才称名为是弟子耳。如彼,佛化优楼频螺迦叶喻。

<佛化优楼频螺迦叶喻>

譬如,佛陀示现了诸多神变方才摄化调伏了优楼频螺迦叶尊者如《佛化优楼频螺迦叶经》所说。

即说偈曰:

师说诸爱语,令摄弟子心,

随后教弟子,发生菩提心。

既生觉心已,渐进教修学,

广大并甚深,殊胜正法门。

【释义】作为大乘菩萨,其唯一心愿即是饶益有情,令一切有情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乐,为了此目的,菩萨要恒顺众生的意乐,依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方便承事弟子,引导弟子。菩萨作为师长,首先应以布施、爱语之妙索将狂象一般的弟子拴上,然后用利行、同事之巧钩,将其牵引至安乐佛法正道。为什么首先要以布施、爱语承事众生呢?因为众生自无始以来沉溺于迷茫轮回中,为深厚的无明愚痴所蔽,不明正法,不知取舍,无法辨析如何行持才会为自他带来利乐,以此他们名为弟子,其一切所作皆需要上师善知识教诫。

月称论师言:

上师为弟子,承事说爱语,

其心欢喜已,令发菩提心;

已发胜心后,渐次而修学,

广大与甚深,殊胜之法门。

    引导弟子的上师,应先以种种布施、爱语、承事弟子,令彼等生起欢喜与信心,再教予利他的世俗菩提心妙法,令弟子生起深信,然后渐次引导他们修学更为甚深广大的殊胜法门。作为菩萨,应以如是善巧方便之行利益众生。

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佛于金刚座[2]成就佛果后,首先调化了名称施主及其眷属,然后调化了有发髻的一千名外道。其中外道首领单杰迦叶有五百名弟子,呷亚迦叶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其隆迦叶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当时单杰迦叶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非常骄傲,本师释迦牟尼佛首先以一个普通沙门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接着显示神变功德,他还认为世尊只是一个有一些神变功德的沙门;世尊再显示更为稀有的功德时,单杰迦叶虽然认为世尊是稀有功德的大尊者,但还是不肯放弃傲慢,仍然认为世尊比不上他;最后世尊见他已渐渐转化,才显示出大神变功德彻底击溃其慢心,使他不得不心服口服,诚心诚意地与弟子一起皈依了世尊。对刚强难化的无知众生,菩萨当依循本师所引导的妙道,以善巧方便之利他身语行为摄受教导。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佛道品》云: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

师保[3]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

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

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中说:“佛陀示现了诸多神变方才摄化调伏了优楼频螺迦叶尊者如《佛化优楼频螺迦叶经》所说”者,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翻译的《佛说普曜经》来解析此义。

《佛说普曜经·十[4]八变品》云:

[佛告比丘:“如来于是转法轮已,化彼五人[5]拘邻[6]之等,念:‘此间有优为迦叶等,大有名称,国王黎庶[7]咸来[8]奉之,与五百弟子俱。欲往[9]先开化令解道法,然却彼后[10]当次伏焉。’即往从之。迦叶见佛来,起[11]迎赞言:‘大道人!善来相见,自安隐乎?’佛报曰:‘无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无为最安。’迦叶曰:‘有何敕使?’佛言:‘欲报一宜愿不瞋恚,烦[12]借火室一宿之间。’曰:‘不爱[13]也,中有毒龙恐相害耳!’佛言:‘无苦,龙不害我。’重借至三。迦叶曰:‘往[14]。’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蓐[15]布地。适坐须臾,龙即瞋恚身中出烟;佛亦出烟。龙大瞋怒身皆火出;佛亦现神身出火光。龙火佛火于是俱盛,石室尽然[16],其炎烟[17]出如失火状。

迦叶夜起相视星宿,见火室尽然。‘咄[18]!是大沙门端正可惜[19],不用我言,为火所害。’佛知其意,于内以道力降龙,龙气力尽则自归伏。佛告龙曰:‘汝意伏者当入钵中。’龙[20]即入钵中,佛时置于钵中。迦叶惶懅[21],令五百弟子,人一瓶水就持灭火,如一瓶著[22]更盛[23]一火,师徒益恐,皆言:‘咄!咄!杀是大[24]沙门了矣。’

明旦佛持钵盛龙[25]而出之[26]。迦叶大喜:‘大道人乃得活耶?器中何等?’佛言:‘然,自[27]安隐耳[28]!龙[29]是器中所[30]言毒龙为害者也,今者降之,已[31]受降伏,令受[32]戒矣!’迦叶自以得道,顾谓[33]弟子:‘是大沙门虽神,不如我以得罗汉道[34]也。’

佛复移近迦叶所,止坐一树下。夜四天王来下听经,四王光影明如盛火。迦叶夜起占候[35]见火,明旦诣佛所曰:‘亦事[36]火乎?’佛言:‘不也!昨夜四王自下听经,是其光耳。’佛止树下,时天帝释复下听经,帝释光影甚明踰[37]前。迦叶占候见光益大,心念沙门续事火也。明日问曰[38]:‘得无事火乎?’佛言:‘不也!昨天帝释来下听经,是其光耳。’后夜梵天复下听经,梵之光明倍于帝释。迦叶占候见光[39]晃晃[40]。明日问曰:‘想亦事火也。’佛言:‘不也!昨夜梵天来下听经,是其光也[41]。’

迦叶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事千五百三[42]火。明旦然之,火了不然,怪而白师。师言:‘是大沙门所为也。’即行问佛:‘我所事火,今然不然。’佛言:‘欲使然乎?’曰:‘愿欲[43]使然。’佛言:‘当然!’火即然矣!火然之后,迦叶欲灭之不可得灭。五百弟子共助灭之而不能灭。念言:‘是复[44]沙门所为。’即往问曰:‘火既然矣,今不可灭。’佛言:‘欲使灭不?’答言:‘愿欲得[45]灭。’佛言:‘当[46]灭!’应时[47]即灭。迦叶白佛:‘愿仁留意不须远行,我自给饮[48]食。’还敕家内供设肴[49][50],曰:‘以时至请佛。’佛言:‘便去,今随后往。’

迦叶适去,佛以神足上忉利天,取昼度[51]果;神足至东[52]弗于逮界上数千万里,取阎逼[53]果;南至阎浮提界上,取呵䗍[54]勒果[55];西至拘耶尼界上,取阿摩勒果[56];北至郁单越[57]地,取自然粳米。各满钵还,每先迦叶归坐其床上。迦叶白[58]曰:‘从何道来?’佛言:‘卿每去后,吾至四域[59]及上忉利天,取此果米香美可食,卿可食之也[60]。’

佛明日自到迦叶家受饭而还;于屏处[61]食已,念欲澡漱[62]。帝释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用之。迦叶向暮仿佯[63]村中,见水怪之:‘何缘有此?’佛言:‘吾朝食已意欲澡漱,帝释指地令出此水,汝当名此为指地池。’佛还树下,道见弃弊衣[64]欲取浣[65]之。帝释知意,即到颇[66]那山上,取成治四方好石,上[67]佛浣衣。佛欲晒衣,帝释复行取六方石,来给晒衣。迦叶见于[68]池侧有两好石,问佛:‘云何而[69]得此石[70]?’佛言:‘吾欲浣衣[71]晒之[72],帝释奉上使吾用之,是以然矣。’佛后入指地池澡浴竟,欲上无所攀;池上迦和之树,自然屈枝就佛,佛牵得出。迦叶见树屈下垂条,怪而问佛。佛言:‘吾入池浴,出无所持,是以树神为我屈之。’

时摩竭国[73]王及诸[74]臣庶,以节会持礼贶[75]诣迦叶相乐七日。迦叶念:‘佛圣达踰我,众人见之,必当舍我普往事之,使其不现快耶。’佛知其[76]念,即隐不现。众人还已,迦叶念曰:‘我有节会余食甚多,得大沙门饭之快耶。’佛即知之,至迦叶所。迦叶惊喜:‘来何一快?何以不现?’佛言:‘用念卿[77]故。’曰:‘何[78]以念我?’佛言:‘前卿意念:“是大沙门道德巍巍相好紫金,万民见者必当舍我共奉[79]事之。”是以不现。今卿相念,故复来耳。’

时迦叶五百弟子适俱破薪,各一举斧皆不得下,懅而白师。师言:‘复大沙门所为。’即往问佛:‘我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举而不下。’佛言:‘当下!’应声得下。既下之后,斧皆著薪而不可举,复行问佛。佛言:‘可去!自当举耳。’即举得用。

时尼连禅水长流激[80]疾,佛以神通断水令住,使水壤[81]起高出人头,令底扬尘佛行其中。迦叶见之,畏佛为水所漂,即与弟子俱乘船索佛。见水隔[82]断,中央扬尘佛行其中,迦叶呼[83]言:‘大道人乃尚在[84]耶?’佛言:‘然!在耳。’又问佛:‘欲上船不?’佛言:‘大善!’佛念:‘今当现道令子心伏。’即从水中贯船底入,无有穿迹。如是变化凡十八[85]焉。迦叶复念:‘是大沙门神即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罗汉也。’佛语迦叶:‘汝非罗汉,不知道证,胡为强颜[86]不知为[87]耻,虚妄自称我有道德。’于是迦叶心惊毛竖[88],惭愧无颜自知无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实妙神圣乃知我意,愿得从大道人禀受经戒作沙门耶?’佛言:‘且还报汝弟子共和益善,卿是耆旧国内所敬,今敬[89]学道可独知乎?’

迦叶受教,告诸弟子:‘汝曹知不?我自[90]所见意方信解,当除须发被服法衣,受佛禁[91]戒而[92]作沙门。汝等意欲何趣?’诸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师恩,师所尊信必不虚妄,愿皆随从得作沙门。’于是师徒脱衣裘褐[93]及水瓶革[94]屣,诸事火具悉弃水中,俱共诣佛稽首白言:‘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愿欲离家剃[95]除须发作沙门。’佛言:‘善哉!诸沙门来。’迦叶五百人须发自堕皆成沙门。

优为迦叶有二弟,次名那提,幼曰竭夷,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旧[96]舍水边。见诸梵志衣被什物、事火之具随水下流,二弟惊愕,恐兄五百人为恶人所害大水所漂,即合五百弟子逆[97]流而上。见兄师徒皆作沙门,怪问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远,国王吏民皆共宗事,我意以兄为是罗汉,今反舍梵志业学沙门法,佛岂独大其道胜乎?’迦叶答言[98]:‘佛道最尊,其法无量,我虽世尊[99]未有得道,神智如佛其法清净,我见慈心度人无极,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变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应病授药。’二弟各顾语弟子:‘汝欲何趣?’五百人俱同声言:‘愿如大师。’即皆稽首求作沙门。佛言:‘比丘来!’二弟及五百弟子,须发自堕袈裟著身,即随佛后成为沙门。佛便有千沙门,俱到波罗奈夷县丛树下坐,诸弟子皆故梵志。佛为弟子现神变化:一者、飞行,二者、说经,三者、教诫[100]。诸弟子见佛威神变化,莫不欢喜,悉皆[101]罗汉。]


[1] 辔勒:拼音pèi lè,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和带嚼子的笼头。

[2] 金刚座:拼音jīn gāng zuò,指释迦牟尼成佛之座。

[3] 师保:拼音shī bǎo,1.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4] 十【大】,普曜经十【元】,梵文缺。

[5] 五人:即世尊成佛后首先化度的五比丘——阿若·憍陈如(火器)、跋提(小贤)、摩诃男(大名)、跋波(播种)、阿说示(马胜)。

[6] 拘邻:梵语Ajñāta Kauṇḍinya,又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佛教鹿野园的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7] 黎庶:拼音líshù,众民,民众。

[8] 来【大】,悉【宋】【元】【明】

[9] 往【大】,〔-〕【宋】【元】【明】

[10] 却彼后【大】,后大邦【宋】【元】【明】

[11] 起【大】,〔-〕【宋】【元】【明】

[12] 烦【大】,颇【宋】

[13] 爱【大】,受【宋】【元】【明】

[14] 往【大】,佳【宋】

[15] 蓐:拼音rù,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16] 然:拼音rán,古同“燃”。烧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烧。燃点。燃眉之急。

[17] 炎烟:拼音yán yān,炎热的烟气。

[18] 咄:拼音duō,〔咄咄〕表示惊怪,如“咄咄怪事。”

[19] 惜【CB】【丽-CB】,借【大】

[20] 龙【大】,〔-〕【宋】【元】【明】

[21] 惶懅:拼音huáng jù,惊恐慌张。

[22] 著【大】,者【宋】

[23] 盛【大】,成【宋】【元】【明】

[24] 大【大】,〔-〕【宋】

[25] 龙【大】,〔-〕【宋】

[26] 之【大】,〔-〕【元】【明】

[27] 自【大】,〔-〕【宋】【元】【明】

[28] 耳:拼音ěr,<语气>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29] 龙【大】,〔-〕【宋】【元】【明】

[30] 所【大】,可【宋】【元】【明】

[31] 已【大】,以【宋】【元】【明】

[32] 降伏令受【大】,〔-〕【宋】【元】【明】

[33] 顾谓【大】,谓佛无道顾语【宋】【元】【明】

[34] 罗汉道:拼音luó hàn dào,即阿罗汉果之义。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35] 占候:拼音zhān hòu,以天象变化来附会人事,推测吉凶祸福。

[36] 事:拼音shì,〈动〉侍奉;供奉。

[37] 踰:拼音yú,同“逾”。越过,超过:逾期。逾常(超过寻常)。

[38] 曰【大】,〔-〕【宋】

[39] 光【大】,火【宋】【元】【明】

[40] 晃晃:拼音huàng huǎng,明亮貌。

[41] 也【大】,耳【宋】【元】【明】

[42] 三【大】,〔-〕【宋】【元】【明】

[43] 欲【大】,〔-〕【宋】【元】【明】

[44] 是复【大】,复是【宋】【元】【明】

[45] 答言愿欲得【大】,曰欲使【宋】【元】【明】

[46] 当【大】,当使【宋】【元】【明】

[47] 时【大】,声【宋】【元】【明】

[48] 饮【大】,饭【宋】【元】【明】

[49] 肴【大】,饭【宋】【元】【明】

[50] 肴馔:拼音yáo zhuàn,丰盛的饭菜。

[51] 昼度:《中阿含经·王相应品四洲经》云:“是三十三天昼度树也。三十三天在此树下,于夏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娱乐。”

[52] 至东【大】,东至【宋】【元】【明】

[53] 逼【大】,葡【元】【明】

[54] 䗍【大】,螺【宋】【元】【明】

[55] 果【大】*,〔-〕【宋】*【元】*【明】* 案:呵䗍勒果,即“诃子”俗称“藏青果”使君子科药用植物名。

[56] 果【大】*,〔-〕【宋】*【元】*【明】* 案:阿摩勒果:中国称为余甘子。

[57] 单越【大】,旦曰【宋】【元】【明】

[58] 白【大】,〔-〕【宋】【元】【明】

[59] 四域:拼音sì yù,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

[60] 也【大】,〔-〕【宋】【元】【明】

[61] 屏处:拼音píng chǔ,隐蔽之处。

[62] 澡漱:拼音zǎo shù,犹洗漱。

[63] 仿佯:拼音fǎng yáng,1.亦作“仿洋”。 2.游荡;遨游。

[64] 弃弊衣:即“粪扫衣”。

 《十诵律》卷第五十六云:[粪扫衣者,五种粪扫衣不应畜:一、火烧;二、牛嚼;三、鼠啮;四、初嫁女不净衣;五、产衣,是五种不应畜。四种粪扫衣应畜:一、冢间衣;二、往还衣;三、无主衣;四、弊纳衣,是四种应畜,是名粪扫衣。]

[65] 浣:拼音huàn,〈动〉本义:洗衣服。

[66] 颇【大】,额【宋】【元】【明】

[67] 上:拼音shàng,进献,送上。

[68] 于【大】,〔-〕【宋】【元】【明】

[69] 而【大】,〔-〕【宋】【元】【明】

[70] 石【大】,〔-〕【宋】【元】【明】

[71] 衣【大】,〔-〕【宋】【元】【明】

[72] 之【大】,〔-〕【宋】【元】【明】

[73] 摩竭国: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74] 诸【大】,〔-〕【宋】【元】【明】

[75] 礼贶:拼音lǐ kuàng,礼敬和赐与。

[76] 其【大】,所【宋】【元】【明】

[77] 念卿【大】,卿念【宋】【元】【明】

[78] 何【大】,所【宋】【元】【明】

[79] 奉【大】,侍【宋】,往【元】【明】

[80] 激【大】,〔-〕【宋】

[81] 壤【大】,襄【元】【明】襄:拼音xiāng,〈动〉仰,上举。

[82] 隔【大】,高【宋】

[83] 呼【大】,吁【宋】

[84] 在【大】,活【元】【明】

[85] 变化凡十八:《瑜伽师地论·威力品》云:“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谓十八变:一者振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86] 颜【大】,额【元】【明】

[87] 为【大】,羞【宋】【元】【明】

[88] 竖【大】,竖【宋】【元】【明】

[89] 敬【大】,欲【宋】【元】【明】

[90] 自【大】,目【宋】【元】【明】

[91] 禁【大】,〔-〕【宋】【元】【明】

[92] 而【大】,〔-〕【宋】【元】【明】

[93] 裘褐:拼音qiú hé,褐,粗毛制成的衣服。裘褐指俭约朴素的服装。

[94] 革【大】,杖【宋】【元】【明】

[95] 剃【大】,〔-〕【宋】【元】【明】

[96] 旧【大】,庐【宋】【元】【明】

[97] 逆【大】,顺【宋】【元】【明】

[98] 言【大】,曰【宋】【元】【明】

[99] 尊【大】,学【宋】【元】【明】

[100] 诫【大】,戒【宋】【元】【明】

[101] 皆【大】,阶【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