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33

第一百三十三课


四、随顺根器意乐而作利他的方法:

问曰:菩萨的大悲心在面对非贤圣的弊恶者时,会变得尤其勇猛增胜,其原因是由于有情界的形类相貌、心性意乐、根器胜解等皆有所差别故。

如偈曰: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They become students of some And become teachers of others, Through skillful means and knowledge Giving understanding to those who do not understand.

【词汇释难】

弟子:即听闻承载佛法的法器。

具德相诚如《中观四百论·破见品》中所云: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师长:即我等平时所谓的善知识。

其性相如《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中所说:

是诸善知识,汝应知略相,

知足慈悲戒,智慧能灭恶,

善友应教汝,汝知敬顺行。

【释文】“或作彼弟子”者,此中妄自尊大骄傲自负的有情是不会去敬重那些有德之众的,为摄化彼等菩萨将会作为他们的弟子相随其后。“或作彼师长”者,面对那些妄自菲薄、谦虚谨慎的有情众生,菩萨会作为彼等的师长颁宣特法而令其摄化。以是故说:“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者,精通于是诸化度众生善巧方便法门的菩萨,随顺无量无边心性所别的众生界类,应病与药皆令疗愈。如彼,大医师兼并使用清油疗法[1]与素淡疗法喻。

<大医师兼并使用清油疗法与素淡疗法喻>

譬如,大医师必定不会一向对所有的病人都使用清油疗法,对某些患者也可能会投入使用素淡疗法。如喻所比,菩萨在化度众生时也是同意作某些众生的所化弟子,而对某些有情却又应许作为彼等的师长。

即说偈曰:

大士现弟子,医师及释梵,

示现彼彼相,化度有情类。

【释义】发心广利众生的菩萨,应先观察所化有情而后因机施教。世间众生以往昔因缘境遇不同,根器意乐千差万别,已入内道者,其胜解智慧也各不相同,如果要饶益他们,须随顺其意乐根器胜解而施设教化。对那些傲慢者,菩萨以弟子的身份言行去接近他,渐次令他自知惭愧而得到调化;对谦虚的有情,菩萨应以师长的身份摄受,适其根器而教以妙法。总之,菩萨针对所化者,应施以种种不同的善巧方便,随顺摄持,无论如何也要引导他们步入正法,通达真如法性。佛经中多处有教言,说菩萨有时作商主,有时成为国王、王妃、大臣、仙人等,而有时菩萨也会变成旁生、非人,甚至地、水、火、风、木、石、桥梁等器界形象,只要是能令有情趋入正法通达法性的方便,菩萨无有不为者。

譬如说,医术精湛善巧的医生,对于病人首先会善加诊断,清楚其病症及来源等各种情况,然后御种种因缘之变而对症下药,如对胆病者施以素食,对体弱者施以肉食等等,只要是能疗治疾病的方便,无有不施。同样,菩萨饶益有情时,先察其根器,后施以不同方便,只要能令彼断除烦恼疴疾,无有不施的方便。

月称菩萨说:

菩萨现弟子,医师释梵天,

显示种种相,调化诸有情。

为利众生,菩萨当示现种种形象,而因机施教。

菩萨也有可能以畜生的身份示现为是师长,来教诫引导令众生通达实相法义。《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就有这样一则野干师长为天人说法的因缘。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

[佛言:“忆念过去无数劫时,毘摩大国徙陀山中有一野干[2],有师子王追逐欲食,野干惶怖奔走堕一丘井[3],不能得出经于三日,开心[4]分死[5]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便当没命于丘井,

一切万物皆无常,恨不以身喂师子。

呜呼奈何罪厄身,贪惜躯命无功死,

无功而死尚可恨,况复臭身污人水。

南无忏悔十方佛,表知我心净无已,

前世所造三业罪,愿于今身偿令毕。

众罪毕了三业净,其心不动念真实,

从是世世遭明师,如法修行速成佛。

时天帝释闻佛名,肃然毛竖念古佛,

自惟孤露无师导,耽著五欲自沉没,

不能得出恩爱狱,思惟感切目下泪,

即与诸天八万众,飞下诣井欲问讯。

乃见野干在井底,两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复自思念言,圣人应现无方术,

今我虽见野干形,斯必菩萨非凡器。

今当请问除我疑,并令诸天得闻法。

   天帝曰:

不闻圣教旷大久,常处幽冥无师导,

仁者向说非凡语,愿为诸天宣法教。

于时野干仰答曰,汝为天帝无教训,

不知时宜甚痴傲,法师在下自处上,

都不修敬问法要,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怀贡高。天帝闻是大惭愧,

 给侍[6]诸天愕然笑,天王降止[7]大无利,

 而被惭耻甚可悼[8]。帝释即时告诸天:

 慎莫以此为惊怪,是我顽弊[9]行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即时垂下天宝衣,

接取野干出于上,叉手辞谢说不是,

叩头忏悔愿垂亮[10],诸天实尔如尊诲,

缠绵五欲致迷荒,皆由不遇善师导,

为说苦乐常无常。诸天为设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非意祸中致斯福,

心怀踊跃庆无量。

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复作是念:‘刑残之命,本非所爱,所以称庆、大欢喜者,为通化[11]耳。此诸痴天,皆蒙帝释先有波若[12]一豪之分,共相随来,皆欲闻法。’而自叹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当通化,成我功德?’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力乎?南无[13]我师,南无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虽复失行生恶趣中,犹识宿命知其业缘。波若之力,能感诸天降神来下,接济供养复得通化,展我微心。’时天帝释告诸天曰:‘如师言者,定欲说法。我等今来快得善利,今当人人叩头丹诚[14]请令说法。’咸然唯诺,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围绕野干,长跪合掌,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善哉善哉!和上野干,唯愿说法,开化天人。

天人幽冥,五欲所缠,恒恐福尽,无常所迁,

死堕恶道,求拔良难,从久远来,数万亿年。

今始一遇,良祐福田,唯垂慈哀,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众生亦然,愿与和上,永劫相连,

至成佛道,常作因缘。明人难值,故立誓言。

于是野干见诸天人殷勤劝请,乐欲闻法,益加欣踊[15]告天帝曰:‘忆念我昔,曾见世人欲闻法者,先敷高座庄严清净,方请法师登座说法。所以者何?经法贵重,敬之得福,不宜轻心,自亏福也。’诸天闻已,咸然唯诺,脱天宝衣积为高座,须臾之间庄严校饰清净第一。野干升座,告天帝曰:‘吾今说法,正当为二大因缘故。何等为二?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

天帝白曰:‘免井厄难,得全身命,功德应大。尊者云何说法报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乐生求安、无欲死者。以是因缘,全命之功岂得不大?’

野干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

天帝问曰:‘如尊所诲,全其躯命无功夫者,诚如所言。其余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开化盲冥。’

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系缚因缘。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出世间道者,凡有三种:一者、罗汉,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从闻法如说修行。有诸众生,免三恶道、受人天福乐,皆由闻法。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天帝白言:‘师今此身,为是业报、应化身乎?’

野干答言:‘是罪业报,非应化也。’

天人闻已,肃然惊怖,悲哀伤心,垂泪满目,更起修敬,白野干曰:‘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而今方闻罪业果报。未知其故,惟垂哀愍,说其因缘。’

野干答曰:‘欲闻者善,吾今说之。忆念故世,生波罗捺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名阿逸多,刹利种姓。幼怀聪朗,好学是欲。至年十二,追随明师,在于深山,辛苦奉事,研精习学,翘勤[16]不懈;师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灾异祸福,靡所不达。高才智德,名闻四远。时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难报。家既贫乏,无为供养,唯当卖身以报师恩。”作是念已,长跪白师:“弟子今者欲自卖身以报师恩。”其师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正无所乏。子今何为,毁卖贵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辩才,当转教化天下人民,为法灯明教化之功,岂不足报我之恩也?幸可不须余举动也。”时阿逸多既是智人,不违师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

如是不久,国王崩亡,群臣集议[17],宣令国界,诸名学士,普召使集,令共讲论,谁得胜者,当立为王。时阿逸多应召来集,与诸学士五百余人,七日之中共捔[18]试议,无有胜者。群臣欢喜,召婆罗门,拜阿逸多绍为国王。时阿逸多见是事已,忧喜交集而作是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19],贪求快意,为民致患,死入地狱,受苦因缘;若不为者,家贫无禄,无以供养报师重恩。”思计反复,“听当受之,为报师恩并养父母。”思惟是已,宁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严驾宝车,幢幡曲盖,香花伎乐,百种饮食,就山迎师,还国供养。别立宫舍,七宝厕填[20]彫文[21]刻镂[22]众彩杂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花果园林、流泉浴池,庄校严好,以供养师。阿逸多王与国臣民、夫人、采女,日日从师受十善法,经一百年。

尔时边境有二小国——其二小国王,共相怨疾[23],私立兵马共相诛罚[24],经于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国者,名安陀罗;一国名曰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诸群臣集共议言:“当作何方令得彼国?”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贱,虽居王位寒意犹存,从昔已来奉持十善,不犯外色,虽有宫女,其年并宿[25]。如臣计者,检括[26]国中不问豪贱选择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适意者,庄严香洁。遣忠良者赍持[27]重宝并诸采女,往贡献之。若其纳者,当从王请,强兵百万,助往攻之,无往不伏。”即随其计,名女、宝物一时悉办,遣忠良臣往奉献之。阿逸多王得诸美女及珍宝物,甚大欢喜,问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报?”使者白王:“摩罗婆国是大王所统,彼王顽嚚[28],不知化度,淫乱无道,不理国政,民被其毒,视之若怨。特从大王请兵百万,助往伏之。奉献之诚,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拣[29]锐强兵百万,以送与之。安陀罗王自拣国中得百万人,一时相助,鸣鼓往伐。百日之中,斗战伤杀,人死过半,方得胜彼。摩罗婆王悉被刑斩,及其宗族数千万人一时倾没[30]

阿逸多王既得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淫[31]著乐不理国政,众官群僚相与作乱,良民之子略为奴婢,风雨不时,饥饿满道,异方怨敌,遂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是失国,遂致亡没。从是死已生地狱中,身被[32]楚毒,缘前学问智慧力故,即识宿命,心自悔责,改恶修善。须臾之间地狱命终,生饿鬼中。复识宿命,即复悔过,修念十善。须臾之间,饿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干身。智慧力故,复识宿命,改往修来[33],奉持十善,复教余众生令行十善。近逢师子,当时怖惧堕丘井中,开心分死,冀[34]得生天离苦受乐。由汝接我,违失本愿,方经辛苦,何时当免?是故我说,汝济我命,无功夫也。’

天帝难曰:‘如尊语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师在井底,若不入衣则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缘得生,由师入衣。是故当知,非不欲生。云何说言不贪生耶?’

野干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为三事大因缘故。何谓为三?一者、入衣,不违天帝本志愿故。夫人违志,不果所愿,则致大苦,施人苦恼。在在[35]所生,所愿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偶[36],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二者、入衣,见诸天意,欲得闻法,欲为诸天,宣通正法,不悋[37]法故。如当不说则为悋法,悋法之罪,世世所生,聋盲瘖哑[38],诸根闭塞,生于边地,痴𫘤[39]无智;虽生好处,情顽闇钝,所学不成;学不成故,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缘今生为人,所愿从心富有财物。贫者求乞,悭心悋惜不肯施与,悭贪果报生饿鬼中,常患饥渴,裸形无衣,冬时寒冻身体破裂,暑时大热无依荫处,如是苦恼,数千万岁。饿鬼罪毕,生畜生中,食草饮水,痴无所知,或食泥上污露不净,悭贪罪故,受报如是。悋法之愆[40],亦如此焉。三者、入衣,正为宣传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开悟故,名为法施,功德无量。为是等故,非求生也。’

天帝问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宣传正化,能令众生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缘是功德,转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识宿命。若生天上,为诸天师。若生世间,为金轮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为人王,治以正法,常识宿命。识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宠,受五欲乐,多有魔事来相沮坏[41],令人意惑造起恶业。虽复失行,受恶报时,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乐,智慧光明,渐渐增长,成菩萨行,至无生忍。是故佛说,教化之功,其福无量。’

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诚如尊教。我等诸天今日始知财施、法施功德因缘差别之相。其财施者,譬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随所行处,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复如是,本修习故智慧明了,复以慧明除众生闇。’

于时天帝说是语已,八万诸天咸然起立,正服修敬,长跪合掌白野干曰:‘愿尊垂愍授十善法,多所饶益利安众生,亦令和上功德转增。’

答曰:‘善哉,宜知是时。’

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当忏悔,净身口意。何谓身业?杀、盗、邪淫。何谓口业?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何谓意业?嫉妒、瞋恚、憍慢邪见,是为十事。禁身、口、意业,不犯众恶,名为十善。恣身、口、意,造众恶业,名为十恶。一心丹诚悔除十恶,十恶灭故身、口、意净,三业净故名为十善。’

天帝问曰:‘十善之功,果报云何?’

野干答曰:‘曾闻佛说,人行十善,十善果报生六欲天[42],七宝宫殿,五欲自然,百味饮食,寿命无量,父母妻子六亲[43]眷属,端政净洁,欢喜快乐。假令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尽还生天中,福报转胜,不同世人十善报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44]难可护持。不瞋戒者,先须方便行于慈心,然后能得成不瞋戒也。世人行慈难得久停,如刀斫水随破随合。持不瞋戒,亦复如是。嫉妒戒者,发有时节。云何时节?见他得利、见他使乐、见他端政、见他勇健、见他聪明、见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胜事,尔时其心方生嫉妒。是故当知,嫉妒之心,发起有时。其憍慢心起亦有时,见愚痴者心起憍慢,见丑陋人、见不净人、见贫穷人,以要言之,聋盲跛[45][46]、诸根不具、夷蛮[47]胡虏[48],憍慢之心见时方起。是故当知,不憍慢戒,发起有时。是故世人心戒难持,虽复强持,乍[49]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报虽受天福,不如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禄、相好,巍巍第一;识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天人修行十善果报,胜于世人。’

天帝白曰:‘如尊所说,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为护持,天人亦尔,嫉妒、瞋恚、憍慢邪见,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报胜世人耶?’野干答曰:‘天人虽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薄福,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天帝白曰:‘诸天昔来,习乐心粗,犹若猨猴,今持十善,后脱废忘。亏犯之时,当云何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恶业者,当就贤明福德之人,随所犯事发露忏悔,更从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谷苗,烦恼如草,草与正苗互共相妨,欲长苗故当除草秽,谷苗净故收实必多,谷实多故终无饥乏。’

尔时天帝及八万诸天闻是事已,甚大欢喜,不复忧虑福尽无常受恶趣报,伏自惟曰:‘行善功德虽无苦报,然有生死不免无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怀嫉妒为作留难,忘失善道令造恶业,恶业因缘应受苦报。’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乱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发菩提心,修菩萨业,魔王波旬不能沮坏,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识宿命,识宿命故不起恶业,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无生忍故于道不退,远离生死忧恼苦患。’

天帝白曰:‘修菩萨道,应行何法?’野干答曰:‘曾闻师说,求佛道者从元而起,先当广学诸法因缘,解因缘故信心坚固,信根力故能起精进,精进力故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无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天帝问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义弘深,非是粗怀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萨道行?’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名方便调伏诸根。’

天帝白曰:‘六波罗蜜,其义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50]故。二者、守善,不行恶故。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四者、精进修行道业,不懈退故。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闇故。是则名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调伏诸根。复有四事,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

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连前六度,名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总摄一切菩萨道行。’

时天帝释闻野干说十善行法功德因缘,复闻菩萨行菩提道因缘义趣,疑网结解,欢喜踊跃充遍其身,即与八万侍从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万诸天一心同时发菩提心。如和上说菩萨道行,当具奉行。唯愿和上,随喜听许。’野干答曰:‘宜知是时,斯则是其本心所望。’

于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饮食,法用云何?唯愿教示,当设供养。’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闻。何以故?罪业因缘,所食之物极是不净,形似畜生,不异饿鬼,幸可不须问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饮食,好亦当示,恶亦当语,弟子今当随所便宜施设供养。’野干答曰:‘常食师子虎狼屎尿,及食冢[51]间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脱不能得如斯之食,饥穷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报,从生至死虽食不净,未曾充饱。’

时天帝释及诸天众,闻野干说饮食之相,悲哀感结,涕泪伤心,白野干曰:‘弟子现欲施设供养,如师言者,所愿不果,非可如何。今还天宫,当作何方报师重恩?’野干答曰:‘汝等今者从我闻法,还于天上展转教化开悟诸天,不问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报我亦报一切诸佛之恩,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诸天福德,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还天宫,未审和上何时当舍此罪报身,得生天堂共相见也?’野干答曰:‘限至七日,当舍罪身生兜率天[52],汝等便可愿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为诸天人求佛道故。’

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属于忉利天福尽命终,皆应生彼兜率陀天,与师相见奉持教授,誓如今也。’说是语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于是别去。

诸天去已,于时野干不离本坐,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为天王子,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化诸天。”

佛告王曰:“尔时野干,即我身是。时天帝释,舍利弗是。时阿逸多教授大师忧波达者,弥勒是也。八万诸天者,今娑婆国土八万菩萨不退者是。”]


[1] 清油疗法:进行吐泻等五种疗治之先,用菜油等外涂,内食及注入诸窍以驱逐风等病邪之法。

[2] 野干:拼音yě gān,兽名。即狐,又作野狐、胡狐。

[3] 丘井:拼音qiū jǐng,空井,枯井。

[4] 开心:拼音kāi xīn,谓开露心意,坦诚相待。

[5] 分死:拼音fēn sǐ,定死;必死。

[6] 给侍:拼音gěi shì,服事;侍奉。

[7] 降止:拼音jiàng zhǐ,犹光临。

[8] 悼:拼音dào,伤感,哀伤。

[9] 顽弊:拼音wán bì,1.亦作“顽蔽”。 2.愚鲁,愚笨。 3.指愚鲁、愚笨的人。

[10] 垂亮:拼音chuí liàng,犹“垂谅”。垂谅:见谅,赐予谅解。

[11] 通化:拼音tōng huà,开导教化。

[12] 波若:即“般若”。

[13] 南无:拼音ná mó,佛教用语。梵语 Namas的音译。为敬礼的意思。但在中国常被误解为归依的意思。

[14] 丹诚:拼音dān chén,赤诚的心。

[15] 欣踊:拼音xīn yǒng,欢跃。

[16] 翘勤:拼音qiáo qín,意思是指殷切盼望。

[17] 集议:拼音jí yì,共同评议。

[18] 捔:拼音jué,竞争。

[19] 憍溢:拼音jiāo yì,憍同“骄”。骄溢:骄傲自满。

[20] 厕填:拼音cè tián,谓诸物错杂,充填其中。

[21] 彫文:拼音diāo wén,雕绘文采。

[22] 刻镂:拼音kèlòu,雕刻。

[23] 怨疾:拼音yuàn jí,不满,憎恨。

[24] 诛罚:拼音zhū fá,讨伐。

[25] 其年并宿:其年龄都比较大。

[26] 检括:拼音jiǎn kuò,检查、清查。

[27] 赍持:拼音jī chí,捧持。

[28] 顽嚚:拼音wán yín,愚妄奸诈。

[29] 拣:拼音jiǎn,〈动〉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30] 倾没:拼音qīng méi,意思是倒翻而沉没;灭亡,死亡。

[31] 奢淫:拼音shē yín,奢侈淫逸。

[32] 被:拼音bèi,蒙受,遭受,领受。

[33] 改往修来:谓改变以往的错误,修治来日的善行。

[34] 冀:拼音jì,希望。

[35] 在在:拼音zài zài,处处,到处。

[36] 不偶:拼音bù ǒu,1.不遇;不合。 2.引申为命运不好。

[37] 悋:拼音lìn,古同“吝”。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吝惜。悭吝。吝啬(小气)。

[38] 瘖哑:拼音yīn yǎ,口不能语。

[39] 痴𫘤:拼音chīái,不慧;愚蠢。

[40] 愆:拼音qiān,罪过,过失:愆忒。愆尤。罪愆。

[41] 沮坏:拼音jǔ huài,败坏。

[42] 六欲天:拼音liù yù tiān,佛经谓欲界有六重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俱舍论》八。

[43] 六亲:拼音liùqīn,古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戚,亲人。

[44] 三戒:拼音sān jiè,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

[45] 跛:拼音bǒ,腿或脚有病,走路时身体不平衡,瘸:跛脚。跛子。跛行。跛鳖千里。

[46] 瘘:拼音lòu,〔瘘管〕身体内因发生病变而向外溃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里的分泌物由此流出。

[47] 夷蛮:拼音yí mán,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

[48] 胡虏:拼音hú lǔ,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

[49] 乍:拼音zhà,刚,起初:新来乍到。

[50] 遗惜:拼音yí xī,谓因吝惜而遗漏未遍及。

[51]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52] 兜率天:拼音dōu shuài tiān,欲界六天之一。此天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住此的天人澈体光明,但未断欲,故仍属欲界。大乘佛教认为,此天有内院和外院,外院是欲界天,内院则是弥勒居住的净土,为弥勒信仰者追求的往生去处。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