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42

第一百四十二课


三、能修习一切万行的原因:

由于(菩萨的)心相续一向专注于修集善法以及为了利安有情而直至生死际间安住在轮回。就像有情界无量无边那样,(菩萨)所累积的福德善根亦成无量无边。这样的菩萨若稍有所作恶,并成已造且积的恶不善法者。

如颂曰:

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For such a one, even previously Performed ill deeds will have no [effect]. There is nothing one with virtue Considers sh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词汇释难】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于彼等具足广大福聚的菩萨圣者而言,无有他们不能成办的利生事业。

【释文】由于(菩萨)无有些许的非福业并广集了殊胜的福德善根之故,使其力堪成办一切刚强难化之有情利。如彼,《盐喻经》广说。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盐喻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1]饮耶?”

  答曰:“如是,世尊。”

  “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值!’是谓有人夺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窃[2]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3]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一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中归摄经义曰:

譬如少盐置恒河,不能令水有醎[4]味,

微细之恶遇众善,消灭散坏亦如是。

即说偈曰:

孰人尽消除,一切诸法障,

寂灭澹泊者,毕竟无不办。

【释义】菩萨在没有入道前,作为无始漂泊于三界的众生,他无疑也会有一些宿罪。这些罪业在没有完全清净前,必然会存于其心相续,因而菩萨虽然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发心,而他的相续有罪业,又如何能行持三业清净的布施等善法呢?昔日所造罪业固然是有,但是菩萨通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积累了巨大福德,由此而灭除了粗猛的罪障,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言:“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因此这些罪业都会成为非有。修习大乘菩萨行者,以前因放逸产生的一些罪业习气,现在依正知正念来防护,完全可以远离。

如同《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中言:

先时罹[5]放逸,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6]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7]具理摩罗,

达舍[8]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如是勤修小乘正法尚有如此功效,若能精进修持大悲菩提心,更会如同明月离云翳,使微弱罪业不能再作覆障,因自相续已具足菩提心的巨大福德智慧光芒故。

譬如说,稍许咸盐存在于恒河之中时,不可能将河水变成咸味;同样在菩提心的大善根前,小小罪业无法转变或毁坏善业力,菩提心如同太阳,一旦于自相续的虚空中升起,罪障黑暗再也无法存在而阻止善业的进行。

月称菩萨言:

如少咸盐水,不变恒河味,

应知罪恶微,诸善极广大。

因此应知大悲菩提心的巨大功德利益,若能真实生起,则能顺利无难地克服罪障,圆满诸善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时亦云:

如大河水,投一合盐,

则失盐相,不名为咸。

菩萨圣者的有些作为,甚至连声闻圣者们看来,都有一些倾向于恶作[9]或是犯戒的行为,对菩萨自身而言,因为他们所修集的广大的福德善根,使其“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下面的公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大方广宝箧经》云:

[时大德迦叶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希有神通。舍利弗!尔时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时文殊师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10]!从宝王世界宝相佛所来!欲见佛释迦牟尼供养恭敬。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夏坐[11]三月。我时不见文殊师利,若如来前、若众僧中、若于食时、若说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见之。过三月已,临自恣[12]时乃见其面。

我即问言:‘文殊师利!何处夏坐?’

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住在是[13]舍卫大城波斯匿王后宫一月,复一月住童子学堂,复一月住诸婬女舍。’

我闻是已心甚不悦,即作是念:‘云何当共是不净人而作自恣[14]?’

我即出堂,便击楗槌[15]欲摈[16]文殊师利童子。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诃迦叶今者何故打楗槌也?’

白言:‘世尊!我已见之,欲摈于我。’

佛语文殊师利童子:‘今可现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声闻心得清净,勿于汝所生不净心。’于时文殊师利童子即入三昧[17],其三昧名现一切佛土。文殊师利入三昧时,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悉打楗槌。

于时世尊即问我言:‘摩诃迦叶!汝今何故打于楗槌?’

我言:‘世尊!文殊师利自说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后宫及婬女舍。”为摈是故打于楗槌。’

尔时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观十方世界,为见何事?’我时遍观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而打楗槌,欲摈文殊;是一切处亦有文殊在佛前坐。

佛告我言:‘汝今欲摈何处文殊?为此世界?为十方界?’

我时即礼佛世尊足,作如是言:‘听我悔过。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萨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我从佛所成有量智,而欲度量无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槌。’

佛告我言:‘摩诃迦叶!汝之所见十方世界文殊师利,亦复夏三月住王后宫及婬女舍。此间文殊师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转无上正道,复有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而调伏之,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我时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师利为说何法,乃能如是教化众生?’

佛言:‘迦叶!汝今可问文殊师利,自当答汝。’

我时即问文殊师利:‘汝说何法教化调伏如是众生?’

彼答我言:‘非唯说法教导众生。大德迦叶!或有众生以娱乐乐而调伏之,或以护持,或以威伏,或以财摄,或以贪求,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身,或现护世身[18],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或以软语,或以粗语,或二俱用。或以讁罚[19],或以密益,或现作子。何以故?大德迦叶!众生有于杂种之行,以杂种法而调伏之。大德迦叶!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所调伏有几众生?’

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所调伏,等如法界。’

我又问言:‘法界几许?’

文殊答言:‘如众生界。’

我又问言:‘众生界者复有几许?’

即答我言:‘如虚空界。如是迦叶!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别异。’

我又问言:‘文殊师利!佛空出世无所调伏。’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如人热病,是人种种妄有所说。是中宁有天鬼持耶?有大明医饮彼人酥,热病即愈止不妄说。于意云何?是中颇有天鬼去不?’

我言:‘不也。文殊师利!由饮苏故热病除差。’

‘大德迦叶!是良医者多利彼不?’

我言:‘如是。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世间如是,颠倒热病,无我我想。住我想已,流转生死。是故如来出现于世,随彼形色应解法门,知解我想断于颠倒,为彼众生而演说法。既闻法已,除一切想无所执著。知解想已,越度诸流[20]到于彼岸,名为涅槃。大德迦叶!于意云何?是中颇有我及众生、寿命、养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

我时答言:‘无也。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为是利故如来出世,但为显示平等想故,不为生、不为灭,但为解知烦恼不实。’

我时语言:‘文殊师利!菩萨所作甚为难有,所谓观知众生之性毕竟寂静,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不舍庄严、不没不出。众生之性毕竟涅槃,犹复能发大誓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菩萨庄严等同如如。’

我又问文殊师利:‘愿说菩萨发大庄严。’

文殊师利言:‘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有三十二。何等三十二?(1)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如梦空性故。(2)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庄严,无我相故。(3)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4)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5)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解达诸法平等相故。(6)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7)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8)菩萨所有一切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9)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相故。(10)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11)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静相故。(12)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13)菩萨无碍般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14)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所作相故。(15)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16)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道虚空相故。(17)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18)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苦乐相故。(19)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无疑相故。(20)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21)菩萨观阴犹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22)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故。(23)菩萨观入[21]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24)菩萨不著三界发大庄严,无樔窟故。(25)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26)菩萨大悲发大庄严,不退相故。(27)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故。(28)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22]出道相故。(29)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30)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忍相故。(31)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23]及舍声闻、缘觉地相故。(32)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如是迦叶!是名菩萨三十二种发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以是庄严自庄严者,是四大体可易其性,而是菩萨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我即答言:‘发大庄严犹尚不退,况三十二?文殊师利!声闻法中无有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是故声闻无大庄严,如诸菩萨乃至名字。大德迦叶!于意云何?如大健夫以诸铠仗[24]善自庄严执持利刀,有怯弱人粗自庄严。是二庄严可相比不?’

我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以是义故,大德迦叶,菩萨庄严,一切声闻及诸缘觉之所无有。’

说是菩萨大庄严时,万二千天子发于无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见文殊师利童子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如是无量。”]


[1] 叵:拼音pǒ,〈副〉不可:叵耐。居心叵测。

[2] 窃:拼音qiè,〈动〉偷盗:偷窃。窃取。

[3] 负:拼音fù,〈动〉欠(钱):负债。

[4] 醎:拼音xián, 同“咸”。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咸味。咸盐。咸水湖。

[5] 罹:拼音lí,遭受苦难或不幸:罹厄。罹病。罹祸。罹难(nàn )。

[6] 宵【大】,霄【明】

[7] 央【大】,史【宋】【宫】

[8] 舍【大】,含【明】

[9] 恶作:即一百一十二条恶作罪。五篇堕罪中之一百一十二条:著衣聚十、行聚二十、坐聚九、受食聚八、进食聚二十一、用钵聚十四、说法聚二十六、修行聚三、攀登聚一、共九聚一百一十二条。

[10] 娑婆世界:拼音suō pó shìjiè,译曰堪忍刹,三千大界。此界中的众生不畏烦恼,菩萨尤为大志,故名堪忍刹。

[11] 夏坐:拼音xià zuò,指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

[12] 自恣:拼音zì zì,指佛教僧团每年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因那一天会举行忏悔集会,请人随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也。”

[13] 是:拼音shì,〈代〉此,这。

[14] 自恣:拼音zì zì,随意。《弥沙塞五分戒本》云:“是比丘不受,后自恣请,为好故,往至居士、居士妇所,作是言:‘为我办如是衣直。’”

[15] 楗槌:拼音jiàn chuí,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椎之规则,称为鼓仪。依《五分律》卷十八载,诸比丘布萨时,若到时不集,荒废坐禅行道,佛乃唱“时至”,敲打揵椎,或击鼓、吹螺集众。

[16] 摈:拼音bìn,即灭摈。逐出僧团。

[17] 三昧:拼音sān mèi,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18] 护世身:即指护持四天下的四大天王身。

[19] 擿罚:拼音tī fá,责罚。

[20] 诸流:即四流。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二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21] 入:拼音rù,即指六入。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22] 三乘:拼音sān shèng,佛教谓三种能使人获得证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了悟四谛十六行相的“声闻乘”,自己观察十二缘起相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

[23] 结使:拼音jié shǐ,烦恼之异称。结有九种,使有十类。九结谓:1.爱结(贪爱)。2.恚结(瞋恚)。3.慢结(憍慢)。4.痴结(不了解事理的无明)。5.疑结(疑惑三宝)。6.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7.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二种之取着)。8.悭结(悭惜自己的身命财宝)。9.嫉结(嫉妒他人荣富)。十使即分为利与钝之二种:1.贪、瞋、痴、慢、疑五种,为之五钝使。2.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为之五利使。

[24] 铠仗:拼音kǎi zhàng,铠甲和兵器。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