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43

第一百四十三课


四、不希求独自寂静安乐的道理:

问曰:假如如前所述,诸圣菩萨一向只是淳善无杂,悉为不退转者,何云不趋入寂灭涅槃耶?

答曰:

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
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Even here nothing harms One with a powerful mind, and thus For such a one, worldly existence And nirvana are no different.

【词汇释难】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指欲、色、无色三界轮回。

涅槃:脱离忧苦,超脱忧愁。旧译寂灭、尽灭。梵音译作涅槃、般涅槃。

《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云:

[无边慧!诸有欣乐有为涅槃,彼尚不求有为安乐,况有能于大宫殿者?大宫殿中无有施设,清凉寂静故名涅槃。灭贪瞋痴,断诸随眠,裂爱见网,竭无明流,拔众毒箭,尽不善法,故名涅槃。远离一切憍慢病疾众苦逼恼,故名涅槃。非心意识、心所所行,故名涅槃。息诸诤论一切结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绝诸意乐、意乐所求,亦无分别所分别相,故名涅槃。]

《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此义先已说。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

复次,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

【释文】由于具足不退转法相的菩萨,其心量广大不可限量。在生死轮回中周旋往来时,他们的心相续不会遭受一切诸烦恼的染污。如水不染莲华,在生死苦海当中他们的心相续也未曾受到诸烦恼浊垢的玷污。因此,彼等菩萨在此生死间亦无诸损恼。由于他们没有生、老、病、死等众苦的损害故,三有(轮回)与(寂灭)涅槃于彼菩萨而言亦无毫厘的差别故,他们则不会忻乐[1]趣入般涅槃。如彼,独子母侍奉病儿喻。

<独子母侍奉病儿喻>

譬如,母亲在侍奉自己生病的独生赤子时,从来不觉得有所厌倦。如喻所比,诸菩萨众为平息有情众生的一切诸烦惑沈瘵[2],为其作彼彼侍奉时亦从来不觉得有所懈倦。

即说偈曰:

十力[3]净自在,菩萨悉具足,

于彼在此间,轮涅有何别?

《月灯三昧经》云:

以智了达诸法空,知已不与烦恼俱,

以戏论故言说有,见已寂灭行世间。

【释义】大势心意者指登地以上的圣者菩萨。圣者菩萨已证悟诸法本性,其心意已获得胜义菩提心的妙力,这种力量是随顺事势理的巨大力量,菩萨依此可以住于三有而不受生死烦恼损害,恒时自在度化众生而不为任何痛苦烦恼所障碍,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那样: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经庄严论·发心品》中也说: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自心已得自在的菩萨,已证得大平等实相义,因而“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虽已超越了生死,但在大悲心推动下,为了利益轮回中的父母众生,他不会独自趋入寂灭涅槃,而是长久住于世间,精勤饶益有情。虽住世间,菩萨也无生死烦恼,在其心境中三有轮回与涅槃实际上毫无差别。

《三昧王经》中说:

以智知蕴空,不随烦恼转,

名言中观察,此世住涅槃。

    菩萨以智慧了达五蕴皆空、轮涅平等,那时菩萨即能无碍地住于轮回, 不断地饶益苦恼众生。

譬如说,一个母亲有独生子,孩子生病时,母亲会日夜看护着,从不厌倦,也不计自己的苦乐。同样,菩萨爱护三界一切众生如同慈母爱独子一样,在众生的轮回烦恼疴疾未愈之前,菩萨始终不会独自趋入涅槃。

月称菩萨言:

具有十自在,彼等已了知,

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差别。

菩萨具如是证悟智慧,所以在大悲催动下,完全能做到不希独自寂灭之乐,而恒时住在世间饶益有情。

圣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中云:

既无身之苦,岂有意之苦?

彼悯世间苦,长久而安住。

故成佛经久,智者不懈怠,

为尽罪功德,恒常当勤此。

弥勒菩萨在《大乘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云: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获得意自性身的菩萨圣者众无余已经根除了不由自主死亡的痛苦、病患的痛苦及衰老的痛苦,因为那些的因是,以非理作意、业与烦恼所感而转生轮回,菩萨无有那些因的缘故也就无有以痛苦变化的情况。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虽然圣者佛子因为真实现量见到法界无生无变真如而已经超越、解脱了不由自主转生轮回等痛苦,但是作为没有如是证悟之众生的大悲尊主而故意受生世间,示现生、死、病、老等多种变化相,随缘成熟所化众生。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见无明蔽众,生等诚稀有。

    住一地的佛子菩萨现量重新证悟此无有以生等改变自性清净的心法性界之后,自己解脱生老病死的真正痛苦,但见到以无明白翳蒙蔽慧眼的其他众生的生及“等”字包括的老病死的情形,而成熟所化众生,那实是稀有、奇妙的事。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

    如是远离罪业不善法道,获得圣者行境——现量见到法性、解脱生老的果位,于凡夫异生没有解脱生死的行境中示现生等多种幻化而成熟所化众生,由这种缘故,成为无余众生的至亲或殊胜亲友菩萨精通以(四)摄成办他利的方便,它引发的大悲堪为最胜。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

住二地至七地间的菩萨,以智慧力真实超越了一切世间行为,但以悲心驱使而于世间中不动,为成熟世间所化而于世间受持生等形相,也丝毫不染世间过失之垢而行持菩萨的广大行为,如同莲花生于水中却不为水过或水垢等所染。同样,圣者佛子虽然为利他而投生世间,但永远不染烦恼等世间过失法。]

已获自在的菩萨圣者,不仅不会趋入寂灭涅槃,享受像声闻圣者那样的寂定喜乐。相反还会以大愿力化生为父、为母乃至作子来侍奉一切有情。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则出自《菩萨本生鬘论》中的公案,来讲述菩萨曾经在因地行道,为人作子时,是如何来承事尽孝自己的父母。

《菩萨本生鬘论·如来分卫缘起》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国竹林精舍重阁讲堂,与阿难陀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有衰老夫妇二人,两目失明加复贫悴,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出乞丐以赡其亲;或得新好果蓏[4]饮食,先奉父母,有得硬涩[5]残触之物,而自食之。是时阿难念此小儿,虽在幼年而行笃孝[6],勤意朝夕不失所须。佛分卫[7]讫还归精舍,食毕洗足敷座而坐,为诸大众将演经法。阿难叉手前白佛言:“适侍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将盲父母,往来求乞承顺孝养,日以为常甚为难得。”

佛言:“阿难!匪惟[8]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为其先,计其功德不可称量。所以者何?忆念过去无量劫时,我为童子亦年七岁,以孝顺心曾割身肉,以济父母危急之命,从是以来承此功德,常为天帝及作人王,直至成佛皆因此福。”

阿难白佛:“愿闻往因,活亲之命,其事云何?”

佛言:“阿难!汝当谛听,吾今为汝分别说之。乃往古世,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得叉尸罗,时彼国王名曰提婆,有十太子各领一国,其最小者名曰善住,国界康乐人民炽盛。时彼邻境有一恶王名曰罗睺,欲来侵掠,构其凶党举师相攻。时善住王兵力不如,乃奔父国避其祸难。王有爱子其名善生,方在髫龀[9]不忍弃遗,将妇抱儿怱遽出境,一路七日得至家邦,一路荒僻经十四程,勉力而负七日之储,登途慞惶[10]误涉迂道[11],方行半路已绝糇粮[12],累日饥羸相顾殆尽。王作是念:‘事迫计穷,须弃一人可存二命。’乃谕[13]夫人携儿前进,引刃于后欲斫[14]妇身,用活幼儿兼以自济。善生回顾见父举刀,急白王言:‘勿杀于母!宁割我肉以充其粮,未闻有儿食于母肉。’勤诚泣谏母命获全。

是时善生乃白王言:‘愿将身肉以救二亲,若割肉时勿令顿尽,渐可取食得延数程;若命绝者肉当臭烂,必为所弃于事无成。’是时父母谓善生曰:‘今为罪行非予[15]本心,何忍举刀亲割汝肉?’于是王子先持利刀,自割身肉跪而奉之。王与夫人见是事已,悲啼懊恼久乃能食。经于数朝身肉都尽,未至他国饥急难堪;于骨节间复得少肉,赍[16]之前途用接余命。时善住王及彼夫人,各以善言慰喻[17]其子,聚首哀恋舍之遂行。尔时王子而作是念:‘我以身肉济活亲命,愿达乡国身安泰然,以此善根速获菩提,济度[18]十方一切群品[19],使离众苦证真常乐。’发是愿时三千世界六种震动[20],欲、色诸天悉皆惊愕,即以天眼观于世间,乃见菩萨修是孝行。是诸天子于虚空中,合掌称赞泪堕如雨。

时天帝释化作虎狼,试验菩萨,欲来吞啖。王子自念:‘此诸猛兽今来食我,唯有余骨悉皆施之,以欢喜心不生悔恼。’是时帝释还复本形,赞王子言:‘甚为希有,能以身肉济活二亲,如是孝心无能及也。汝须何愿,今当说之。’‘我唯志求无上佛道。’天帝复言:‘我今视汝身肉都尽,疲苦难堪,得无悔恨于父母耶?’王子答言:‘若我诚实心无悔恨,决定当来得成佛者,使我身肉倐然[21]如故。’作是誓已即得平复。时天帝释及诸天人,同声赞言:‘善哉!善哉!’”

佛告阿难:“往昔之时善住王者,岂异人乎?今净饭父王是;王夫人者,今摩耶夫人是;昔善生王子者,则我身是也。”]

问曰: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身无苦耶?

答曰:诸大菩萨,割身如无情物,能无痛苦。

《虚空藏三摩地经》云:

“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


[1] 忻乐:拼音xīn lè,指快乐。

[2] 沈瘵:拼音shěn zhài,指沉疴,积久难治的病。引申为难改的癖好或积弊。

[3] 十力:此处的十力是指菩萨的十力。《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无畏四无碍智》云:

 [问曰: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菩萨有不?

 答曰:有。何者是?一者、发一切智心,坚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众生力;三者、不须一切供养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厌故,大精进力;五者、一心慧行威仪不坏故,禅定力;六者、除二边故,随十二因缘行故,断一切邪见故,灭一切忆想分别戏论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众生故,受无量生死故,集诸善根无厌足故,知一切世间如梦故,不厌生死力;八者、观诸法实相故,知无吾我、无众生故,信解诸法不出不生故,无生法忍力;九者、入空、无相、无作解脱门观故,知见声闻、辟支佛解脱故,得解脱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众生心行所趣故,具足无碍智力。是为菩萨十力。]

[4] 果蓏:拼音guǒ luǒ,木实为果,草实为蓏。后用为瓜果的总称。

[5] 硬涩:拼音yìng sè,生硬,不自然。

[6] 笃孝:拼音dǔ xiào,释义:十分孝顺。

[7] 分卫:拼音fēn wèi,佛教语。谓僧人乞食。

[8] 匪惟:拼音fěi wéi,1.亦作“匪唯”。 2.非但;不只。 3.不是。

[9] 髫龀:拼音tiáo chèn,谓幼年。 3.指幼童。

[10] 慞惶:拼音zhāng huáng,恐惧惊惶。

[11] 迂道:拼音yū dào,绕道。

[12] 糇粮:拼音hóu liáng,指干粮,食粮。

[13] 谕:拼音yù,〈动〉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14] 斫:拼音zhuó,〈动〉用刀、斧等砍劈。

[15] 予:拼音yú,〈代〉“予”假借为“余”,我。

[16] 赍:拼音jī,〈动〉携带;持。

[17] 慰喻:拼音wèi yù,1.亦作“慰谕”。 2.抚慰;宽慰晓喻。 3.谓解释宽慰。

[18] 济度:拼音jìdù,以佛法救济众生脱离苦海。

[19] 群品:拼音qún pǐn,佛教语。谓众生。

[20] 六种震动:《大智度论》云:“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21] 倏然:拼音shū rán,1.亦作“倐然”。2.迅疾貌。3.形容轻微的声音。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