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5

第十五课


二(修习细无常)分二: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

问曰:冀望长久住世,于现世中典当自身作奸犯科植种诸恶业,换得后世长夜苦毒的异熟果报者。

回诤曰:

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No matter whose life, it does not Differ from the moments of mind. This people certainly do not perceive. Thus it is rare to know the self.

【词汇释难】

彼:存活是唯心刹那顷,即彼诸有为法世俗无常的本性。

自知:对吾我自性的了知,此处的自性是指诸行无常的世俗法性。

【释文】于所缘境中速疾磨灭迁转不住的原故,唯心之刹那中磨灭的法性亦并非令人费解至望尘莫及的地步。如人疾速读诵“阿”等诸字母,每个字母被诵出的时间点、行相悉皆有别,以此推知能缘彼等之心识的时间点、行相亦是泾渭分明的。依靠彼诸多的时段、行相等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成心之刹那性。

此处所谓的刹那者——即时间分段趣至最细微者是,某甲健夫弹指之顷即有六十五个刹那已经磨灭而过。以此等行相来觉了偈颂所云之 “唯心刹那顷”也。如说心识唯存一刹那顷那样,一切诸行亦复如是。以诸行悉皆生辄遂灭不受毫厘之阻碍的原故。无常本身亦复观待生,是故当知,任凭谁人,所谓的存活唯独除此心之一刹那顷之外别无遗余可得。诸行法性以如说情状安住的当下,婴愚小儿不识正道,反其道而行之,欲求天长地久,长享欲境无有绝期,为此而作奸犯科地去储蓄欲境实则与法理不容。

问曰:倘若法理不容,世人何故为耶?

答曰:众生之类群愚相逐,应为而不为,不应为而为之,此正是因为,诸行相续差别繁多令其弱智凡愚失察难觉。因彼相似性令其失智不寤进而将是等诸法横计为一。故常言:“彼即吾我”。是故说言:“世间难寻解了吾我自性者”也。设若解悟吾我自性者,则以无迷乱颠倒之因的缘故,世人就不会如是盲从去作茧自缚地造作诸恶。然今世间众生悉皆欢欢喜喜造恶业的原故,即知,明达吾我自性者少矣!是故诸有智者理当,时常精进恭敬地去妙观深虑吾我之自性也。譬如水中探衣喻与疾行天子喻所陈之喻义。

《入行论·智慧品》云: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释义】人们所谓的存活,是一种未经观察下的迷惑,也即一种模糊概念。不管是谁,他所谓的存活,仅仅是心念的一一刹那,除一一刹那心念外,有情别无任何形式的存活。所以这种存活,又有什么可靠性,又有什么值得耽执呢?刹那不住是一切有为法的本性,众生因无明覆蔽,不能了达这种规律,由是而执自己之存活为恒常。从小到大,我们都天真地认为,自己在活着,而以理观察,我们所谓的存活在何处呢?自己前一刹那的存活,现在又在哪儿?如果现在还存在,那应成永生不死。而后一刹那,自己是不是活着呢?肯定是不成立的,因后刹那尚未成立,如同石女儿。堪布阿琼在注释中用阿字观作比喻说,观想阿字时,第一个阿,第二个阿……每个字存在的时间形态都是不同的;同样,我们所谓的活着,刹那刹那都是不同的时间行相。只是由于没观察,人们才以为自己长久活着,不知自身的本性,为了这个虚幻的我活着而忙忙碌碌,耽执俗事,这个世间真如同寂天论师所说:愚痴癫狂徒,呜呼满天下!

譬如说,昔日有一人的衣服掉入河流中,过了许久他还在掉失衣服之处打捞,心里一直想“我的衣服就在这儿掉入水中”,而最终也不可得到。执著存活恒常者,与此类“刻舟求剑”式的愚人实是无有区别。如同快足天子之行走,任何其他天人也赶不上,同样,无论有情采用何种世俗方法,也无法赶上或超越刹那变迁的无常。因而有智者,对此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之事实真相,焉可不闻不问,甘受愚痴蒙蔽呢?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中引喻曰:

[譬如,某甲劣慧,失衣堕水,相去悬远,依旧于初入水处探寻求衣。众生处世群愚党惑不识我性,红颜妙龄虽流尽,仍旧不忘少小我。

复次,譬如,在地上或空中飞行的天子中,谁也无力超越疾行天子的步伐,如是较刹那磨灭迁转不住的存活更为短暂的时间段是无法得到的。]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鞞舍离国弥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不恒、不安,是变易法。诸比丘,常当观察一切诸行,修习厌离、不乐、解脱。”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则能说,但汝欲知者难。”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佛言:“可说。”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复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

《百喻经·乘船失釪[1]喻》云:

[昔有人乘船渡[2]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3],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4]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困[5],以求解脱,犹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云:

[楚人[6]有涉[7]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8][9]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10],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1]?以此故法[12]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13]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在这里找到你的宝剑呢?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的,用旧的法令制度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时过境迁,江山已改,法令制度不变,仍然用陈旧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岂不是如同故事中所述的譬喻那般,难以成功落实吗?万法也是如此,瞬息万变,迁流不息,弹指之顷,生命一去不返,执此不放,不亦惑乎?

《法句譬喻经·惟念品》云:

[昔佛在世时,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亲友[14]。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宝华以遗瓶沙,瓶沙王[15]得之转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与我为[16]友,遗我此华,今已[17]上佛,愿令彼王心开意解,见佛闻法奉敬圣众。当以何物以报所遗[18]?”

佛告瓶沙[19]:“写《十二因缘经》,送持与之。彼王得经心必信解。”

即写经卷,别书文曰:“卿以宝华见遗,今以法华相上,详思其义[20]果报深美,到便诵习以同道味。”

弗加沙王[21]得经读之,寻省反复亘[22][23]信解,喟然叹曰:“道化真妙精义安神,国荣五欲[24]忧恼之元[25],累劫[26]习迷始今乃寤,顾视流俗[27]无可贪乐。”即召群臣国付太子,便自剃头行作沙门,法服持钵诣罗阅祇[28]城外,在[29][30]家窑[31]中寄宿,明日当[32]入城分卫[33],食讫[34]当至佛所奉受经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时其命将终,故从远来不得见佛,又不闻经甚可怜愍,于是世尊化作沙门,往至陶[35]家欲求寄宿。

[36]家语曰:“向有一沙门在彼窑中,可往[37]共止宿也。”

把草入窑坐于[38]一面,问弗加沙:“从何所来?师为是谁?以何因缘行作沙门?为见佛未?”

弗加沙言:“吾未见佛,闻十二因缘便作沙门,明日入城乃分卫已,当往见佛耳。”

化沙门言:“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但[39]当观身四大[40]所由,合成散灭各还其本。思惟觉意空净[41]无想,专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无常见佛无异,方念明日种无益想。”

时化沙门即说偈言: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众。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想[42],昼夜当念是。”

时化沙门在于窑中,为弗加沙[43]说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44]解,为现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惊喜踊跃,稽首作礼。

佛重告之曰:“罪对无常,毕故莫恐。”

弗加沙王[45]言:“敬奉尊教。”

忽然别去。明日食时,弗加沙王入城分卫,于城门中逢新产牸牛[46]护犊,觝杀弗加沙王溃腹[47]命终,即生阿那含天[48]。佛遣诸弟子耶旬[49]起塔,佛语诸弟子:“罪对之根不可不慎[50]。”]


[1] 釪【大】*,盂【宋】*【元】*【明】*釪:拼音yú,和尚用以盛饭的器具。

[2] 渡【大】*,度【宋】*【元】*【明】*

[3] 师子诸国:拼音shī zǐ zhū guó,即今斯里兰卡诸岛国的古称。

[4] 釪【大】*,盂【宋】*【元】*【明】*

[5] 困【大】,因【宋】【元】【明】

[6] 楚人:拼音chǔ rén,即楚国人。约今湖南省、湖北省,以至于山西省、浙江省一带居住的人们。

[7] 涉:拼音shè,〈动〉过,渡。

[8] 遽:拼音jù,〈副〉立即,匆忙。

[9] 契:拼音qì,〈动〉雕刻。

[10] 止:拼音zhǐ,〈动〉停止。

[11]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 故法:拼音gù fǎ,意思是旧法,先王的法度礼仪。

[13] 徙:拼音xǐ,〈动〉本义:迁移。

[14] 友【大】,厚【圣】

[15] 王【大】*,〔-〕【圣】*

[16] 为【大】,亲【宋】【元】【明】

[17] 已【大】,以【宋】【元】【明】【圣】

[18] 遗【大】,遗也【圣】

[19] 沙【大】*,沙王【圣】*

[20] 义【大】,议【圣】

[21] 王【大】,〔-〕【宋】【元】【明】

[22] 亘【大】,㸌【宋】【元】【明】

[23] 亘然:拼音gèn rán,形容绵长;久远。

[24] 五欲:拼音wǔ yù,佛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谓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25] 元【大】,原【宋】【元】【明】

[26] 劫【大】,世【圣】

[27] 流俗:拼音liú sú,流行于社会上的风俗习惯。

[28] 罗阅祇:即“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29] 在【大】,〔-〕【宋】【元】【明】【圣】

[30] 陶【大】*,窑【圣】*

[31] 窑:拼音yáo,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砖窑。瓷窑。

[32] 当【大】,〔-〕【宋】【元】【明】

[33] 分卫:拼音fēn wèi,佛教语。谓僧人乞食。

[34] 食讫【大】,乞食【圣】

[35] 陶【大】*,窑【圣】*

[36] 陶【大】*,窑【圣】*

[37] 往【大】,〔-〕【宋】【元】【明】

[38] 于【大】,于【圣】

[39] 但【大】,旦【圣】

[40] 四大:拼音sì dà,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41] 净【大】,静【圣】

[42] 想【大】,相【宋】【元】【明】【圣】

[43] 沙【大】*,沙王【圣】*

[44] 已【大】,以【宋】

[45] 沙【大】*,沙王【圣】*

[46] 牸牛:拼音zì niú,母牛。

[47] 溃腹【大】,腹溃【宋】【元】【明】溃腹:拼音kuì fù,是指剖腹。

[48] 阿那含天:(界名)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以阿那含即不还果圣者之生处也。

[49] 耶旬【大】,阇维【宋】【元】【明】耶旬:译为焚烧,犹言火葬,僧死而焚其尸也。

[50] 慎【大】,慎也【宋】【元】【明】【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