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54

第一百五十四课


二(别说断三毒之理)分三:一、断贪之理;二、断嗔之理;三、断痴之理。

一(断贪之理)分二:一、难知贪是所断故应励力断除;二、了知生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一、难知贪是所断故应励力断除:

贪欲一般都会伪装成亲友的形相来诳惑众生。彼贪欲者没有弥漫到一定的程度则难觉其患,为显明此义,重视彼贪欲隐匿难见的危害性故而说偈曰: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Desire is no friend, but seems like one, Which is why you do not fear it. But shouldn’t people particularly Rid themselves of a harmful friend?

【词汇释难】

贪非亲似亲:贪欲对世人而言并非是亲友,但它现似饶益,如同亲友一般令行人失去戒备后来趁火打劫。

【释文】贪、嗔、愚(三毒)分别以似亲、非亲、非亲非怨中立者的形相来逼近世人。此中嗔恚者,则一开始就以一种怨敌的形相迫近众生,其危害性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很容易从嗔恚的危害中防护好自身。愚痴者则是以一种非亲非怨中立的形相来逼近众生,由于不加轻信痴毒的缘故,也是比较容易从中善护其身的。然此贪欲者则极善伪装,它并非是世夫的亲亲,却伪装成一副亲亲的模样来亲近世夫有情。伪装成一副亲亲的本性,世夫也将其视作是亲亲,然后它便开始殃及其有情的善根慧命故,是极具危害性的无益之徒,从中必定应该格外善护其身。如何从中善护其身耶?要恒常专心致志,付出其最大的努力去依止贪欲的对治方便,使贪欲于自相续中根本无机可乘,无法现前。如彼,般度王喻。

<般度王喻>

譬如,曾有一时般度王外出畋猎[1],他听闻到一外道仙人与麀鹿[2]在林中行欲的音声,他便以自己那寻声命中的箭术,向那音响声处,发了一支冷箭,正中行欲的仙人。仙人立即诅咒般度王说:“罪大恶极的国王啊!咒尔在将来,一旦依止床第[3]之乐时,便立即毙命!”

般度王因为被仙人诅咒,觉得极度的惶惶不安,他舍弃了自己的江山,到林间禁欲修行。一日薄暮,夕阳西下,余晖赫奕,就在那春意盎然,霞光万丈的黄昏,他看到自己的王妃,摩德利王的女儿玛德利那[4]赤身裸体的诱人身躯,被夕阳的余晖照耀得格外让人如痴如醉。

般度王便作是念言:“能令天子们都会失魂落魄,目不暂舍的爱妃玛德利,是多么令人心动的天香国色啊!”

由于般度王当时的淫欲之心至盛难抑,便与王妃玛德利行非梵行,诅咒果然应验使其立即毙命。

即说偈曰:

如人善自护,无益美味食,

如是当善护,似亲贪欲毒。

【释义】贪欲不同于嗔恨烦恼,它有着巧妙的伪装,使人无法认识其危害性。在一般人看来,贪欲就像亲友一样,卖力地为自己摄集种种安乐受用,对这样的贪欲心,又有什么必要畏惧而舍弃它呢?这种想法极不合理。以比喻说,世人经常会遇到这类所谓的亲友:初交之时非常亲密,表面上也会为自己带来许多利益,而实际上,这种亲友最后为自己带来的却是巨大过患,将自己推入犯罪等种种危险境地。如果是有智慧者,一开始即应发现这些亲友有害,而迅速舍弃,因为他们比外敌带来的伤害更为严重。同样,贪欲表面上好像是亲友一般,而实际上它是极为有害的烦恼贼,若不能明辨是非好坏,极易为之蒙蔽。俗话说“家贼难防”,伪装隐藏于自相续中的贪欲实际如同家贼一般,表面上是为自己带来安乐的亲人,而它会不知不觉让人深染贪毒,失散福德善根,积聚贪欲恶业,以此于今生后世不得不遭受极大苦果。因此应励力认识贪欲的过患,如同驱逐家贼一般,毫不犹疑地舍弃它。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贾森国王,有次在森林中偶然见到一仙人与母鹿作不净行,他觉得那个仙人很不如法,便朝他射了一箭,中箭的仙人生起了极大嗔恼,对国王诅咒言:愿你与妻子做不净行时,也如是受苦死亡。国王知道仙人的诅咒非常灵验,不由十分恐惧,立即远避女人到深山修道,过了多年后,王妃一天来找他,当时正值黄昏,落日余辉斜照在盛妆的王妃身上,一时艳光四射如同天女,国王看得眼花缭乱,心醉神迷,不知不觉将仙人的诅咒忘了,对王妃生起了猛烈贪欲,而与她作不净行,结果当下死亡。同样,人们不识贪欲过患如同国王忘记仙人诅咒的危害一样,虽当时不识,然而其过患并不会因此而失去。

月称菩萨言:

如人弃今生,不用无义事,

自己当尽除,如似亲贪欲。

若人舍弃了今世,即不用此无义之事,因而自己当尽除似亲友之贪欲。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中讲述的<般度王喻>,是出自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下面我们就来稍微了解一下这段,让般度王为欲丢失性命的传奇故事。

《摩诃婆罗多·般度王之死》云:

[有一天,般度王出外打猎,恰好一位仙人和自己的妻子乔妆为鹿也在森林里作乐。般度王不知道这鹿是仙人扮的,一箭射中了牡鹿。仙人受伤死了,临死时诅咒般度王道:“犯罪的人啊!将来你一尝到床第之乐,你就得死。”般度王听到这个诅咒,十分伤心,回到宫里,把国事委托给毗湿摩和维杜罗,自己带着两个妻子隐居到森林中去,在森林里过着禁欲的生活。贡蒂看到般度王十分希望有子嗣,可是仙人的诅咒使他不能生育,就把敝衣仙人教给她求子咒的事告诉了他。

于是般度王怂慂贡蒂和玛德利利用咒子。天神们受了求子咒的召唤使她们生下了般度五子。这五个孩子是在森林里出生,在修道人中长大的。般度王和他的妻儿在森林里过了很多年。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般度王和玛德利见到森林中的花、草、虫、鸟以及别的生物无不生气盎然,不觉春心荡漾,忘了自己的忧伤。虽然玛德利再三坚决拒绝,般度却受不了季节的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立刻仙人的诅咒生效,般度死了。

玛德利不能抑制自己的悲伤,因为她认为自己对国王的死应该负责。她把亲生的两个孩子托付给贡蒂,请贡蒂留在世上做这两个无爹无娘的孩子的母亲,自己便跳入火葬般度王的熊熊烈火中殉葬了。

森林中的修道人把伤心万分的孀妇[5]贡蒂和般度五子送回象城[6],交付给毗湿摩。那时候坚战还只有十六岁。

那些修道人到象城报告般度死在森林中的消息后,举国上下异常悲伤。维杜罗,毗湿摩,广博仙人,持国王,以及其他的人为般度王举行了丧礼。全国人民悲痛得像丧失了自己的亲人似的。

广博仙人对老祖母贞信说:“过去在快乐中度过,未来却隐藏着很多忧患。像做了一场好梦一样,世界已度过了他的青春时代,现在要进入幻灭、罪恶、哀伤和痛苦的时期了。时间是无情的。你用不着待在这儿眼见灾难与不幸降落到这个家族头上。你还是离开城市到森林的道院中去度你的余年吧。”

贞信后同意了。她带着安必迦和安波利迦到森林中去了。这三位老王后经过修行到达了幸福的最高境界,避免了为自己的子孙悲伤。]

非亲似亲的欲贪是很难断除的,菩萨在因地时也曾备尝了贪毒的辛酸。

《六度集经·菩萨以明离鬼妻经》云:

[昔者菩萨,时为凡人,年十有六,志性开达,学博睹弘,无经不贯练精深。思:‘众经道术,何经最真?何道最安?’思已[7]喟然而叹曰:‘唯佛经最真,无为最安。’重曰:‘吾当怀其真处其安矣。’亲欲为纳妻,怅然而曰:‘妖祸之盛莫大于色,若妖蛊[8][9],道德丧矣。吾不遁迈[10],将为狼吞乎?’于是遂之[11][12]国,力赁[13]自供。时有田翁,老而无嗣,草行获一女焉,颜华绝国欣[14]育为嗣,求男为偶,遍国无可。翁赁菩萨积有五年,观其操行,自微至著,中心嘉焉,曰:‘童子!吾居有足,以女妻尔,为吾嗣矣。’女有神德,惑菩萨心。纳之无几,即自觉曰:‘吾睹诸佛明化,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身见烧煮。斯翁以色火烧吾躬[15],财饵钓吾口,家秽丧吾德矣。’夜默遁迈,行百余里,依空亭宿。宿[16]亭人曰:‘子何人乎?’曰:‘吾寄宿。’亭人将入,睹妙床蓐[17]众珍光目[18],有妇人颜似己妻,惑菩萨心,令与之居积有五年。明心觉焉,曰:‘婬为蠾[19]虫,残身危命者也。吾故驰隐,衰[20]又逢焉。’默而疾迈[21],又睹宫宝妇人如前,复惑厥[22]心与居十年。明心觉焉曰:‘吾殃重矣。’奔而不免,深自誓曰:‘终不寄宿。’又复遁逃[23]。遥睹大屋,避之草行。守门者曰:‘何人夜行?’答曰:‘趣及前𨽁[24]。’曰:‘有禁无行。’内人呼前所睹如上。妇曰:‘自无数劫[25],誓为室家。尔走,安之?’菩萨念曰:‘欲根难拔,乃如之乎!’即兴四非常之念曰:‘吾欲以非常、苦、空、非身之定,灭三界诸秽,何但尔垢而不能殄[26]乎?’兴斯四念,鬼妻即灭,中心炅[27]如,便睹诸佛处己前立。释空、不愿、无想[28]之定,受[29]沙门戒为无胜师。菩萨普智度无极行明施如是。”]

    《出曜经·爱品》云: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昔佛在摩竭国甘梨[30]园中城北石室窟中。有众多猎师,入山游猎,广施罗网,杀鹿无数,复还上[31]山。时有一鹿,堕彼弶[32]中,大声唤呼,猎师闻已,各各驰奔[33],自还堕弶,伤害人民不可称数。虽复不死被[34]疮极重,痛不可言,各相扶持劣[35]得到舍,求诸膏药以傅[36]其疮。室家五亲各迎尸丧[37],归还耶旬[38]之。其中被疮众生,自知疮差[39],厌患游猎,宿缘应度种诸善本,便自舍家学道作沙门。尔时世尊,与无央[40]数百千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世尊,为彼众生,欲[41]拔其根,修立功德示现教诫,永离生死,常处福堂,于大众中而说此偈: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时彼猎者,虽为沙门不自觉知,如来今日证明我等定为猎师,内自惭愧,自省[42]本过,在闲静处思惟止[43]观,系意不乱。所[44]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自身作证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生死,如实知之。]

要是闻思了这么多出自佛菩萨大德们大智大慧的心髓窍诀,而不去付诸实践如理如法地修正自我的话,就形同于跟一具行尸走肉在做交谈。

如《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调马聚落主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调马聚落主:“调伏马者,有几种法?”

  聚落主答言:“瞿昙!有三种法。何等为三?谓: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

  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种法,马犹不调,当如之何?”

  聚落主言:“便当杀之!”

  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无上调御丈夫者,当以几种法调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

  聚落主白佛:“瞿昙!若三种调御丈夫,犹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言:“聚落主,三事调伏犹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

  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法中,杀生者不净。瞿昙法中不应杀,而今说言:‘不调伏者,亦当杀之!’”

  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来法中,杀生者不净。如来不应有杀。’聚落主!然我以三种法调御丈夫,彼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聚落主!若如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

  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真为杀也。是故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实要!”

  佛说此经已,调马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作礼而去。]


[1] 畋猎:拼音tián liè,打猎。

[2] 麀鹿:拼音yōu lù,汉语词语,指牝鹿。

[3] 床笫:拼音chuáng zǐ,指男女房中之事。

[4] 玛德利那:《摩诃婆罗多》中说是摩德利王的妹妹。

[5] 孀妇:拼音shuāng fù,丧偶的妇女。

[6] 象城:即“哈斯蒂纳普尔”(Hastinapur),意为“象城”,是印度北方邦Meerut县的一个城镇。截至2001年,人口总计大约为21248人。该城历史悠久,在《摩诃婆罗多》中曾反复出现。

[7] 已【大】,惟【宋】【元】【明】

[8] 妖蛊:拼音yāo gǔ,以妖态媚惑人。

[9] 臻:拼音zhēn,〈动〉到,来到:百福并臻。

[10] 遁迈:拼音dùn mài,犹言远走高飞。

[11] 之:拼音zhī,〈动〉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12] 异【大】,卑【元】

[13] 赁:拼音lìn,〈动〉(形声。从贝,任声。本义:给人做雇工)

[14] 欣【大】,忻【宋】【元】【明】

[15] 躬:拼音gōng,〈名〉本义:整个身体。

[16] 宿【大】,〔-〕【宋】【元】【明】

[17] 床蓐:拼音chuáng rù,床席。泛指卧具。

[18] 光目【大】,光明中【宋】【元】【明】

[19] 蠾【大】,蛎【宋】【元】【明】蠾:拼音zhú,古同“蠋”,蛾蝶类的幼虫。

[20] 衰【大】,妻【明】

[21] 迈【大】,遇【元】

[22] 厥:拼音jué,〈代〉 其;他的;她的。

[23] 遁逃:拼音dùn táo,逃走。

[24] 𨽁:拼音zōu,古通:“陬”聚居:陬落(村落,村庄)。

[25] 劫【CB】,去【大】

[26] 殄:拼音tiǎn,尽,绝:殄灭。殄歼。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27] 炅【大】*,焸【宋】*炅:拼音jiǒng,〈名〉 光;明亮。

[28] 想:拼音xiàng,应该是“相”因为此处即指因无相解脱门。

[29] 受【大】,授【宋】【元】【明】

[30] 梨【CB】【丽-CB】,黎【大】

[31] 上【大】,止【宋】【元】【明】

[32] 弶:拼音jiàng,〈名〉捕捉老鼠鸟雀等的工具 [trap]。如:装弶鹤侥?

[33] 驰奔:拼音chí bēn,快速的奔跑。

[34] 被:拼音bèi,〈动〉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35] 劣:拼音liè,〈副〉仅,只。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梁书·钟嵘传》

[36] 傅:拼音fù,〈动〉涂。如:傅粉(敷粉);傅彩(在绘画中加上色彩);傅色(着色);傅致(涂上)。

[37] 尸丧:拼音shīsàng,尸丧,尸体,遗体;主持丧事。

[38] 耶旬:又曰阇毘,阇维阇鼻多,耶维。译为焚烧,犹言火葬,僧死而焚其尸也。《玄应音义》四曰:“耶维,或言阇鼻,或言阇维,或言阇鼻多,义是焚烧也。”同五曰:“耶旬,或云阇毘阇维同一义,正言阇鼻多,义是梵烧也。”

[39] 差【大】*,瘥【宋】*【元】*【明】*

[40] 央【大】,〔-〕【宋】【元】【明】

[41] 欲【大】,后【元】【明】

[42] 自省:拼音zìxǐng,自我反省。

[43] 止【大】,正【元】【明】

[44] 不乱所【大】,所乱不【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