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7

第十七课


二(自己未脱死怖不咎其责尽虑他死不应理)分二: 一、略示;二、以论议广说。

一、略示:

问曰:诚然不欲衰老与死亡,但是想到自己儿孙的衰老与死亡的两件大事的时候,着实令人心怀忧戚,是诸忧戚致使不计较自己的衰老与丧亡之事了。这有何不如理的呢?

答曰:

汝应忧自死,何忧儿孙等? 自责而说他,岂非所应呵?Why do you grieve at death On account of your son and others? When the one that laments is a victim, How is that not reprehensible?

【词汇释难】

忧:忧是受心所的一种,《法蕴足论》中说:“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这里的‘忧自死’,是为自己将死而感到哀伤的意思。‘忧儿孙’者,在儿孙存活的时候,是为儿孙担忧,在儿孙死去之后,是为儿孙哀伤。

等: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中表、夫妻、宗亲等宗族五亲。

自责:自己也存在着尚未解脱生死,被死主控制,还在耽著轮回,而应被圣者呵责的过失。

说他:指说言他人的衰老与死亡等为其他人悲哀。

呵:即指呵责,大声斥责。

【释文】丧亡之命终者,由于所作未办的原故,自己尚且即是死丧命终者,适宜专虑自己的无常死对。不顾自身的安危却忧虑儿孙等他人的死丧,实在是与理不然。倘若自身已经出离了死主惩罚的深堑,而后去思忧他人的死丧是如理 如法的事情。然而自身尚且与诸群惑同病相怜是诸圣贤所应怜悯的对镜,反而去说笑嗤弄他人的死丧,岂非应该是所要呵责的对境呢?在如是的处境当中,全然不顾自身的忧戚难祸,反而高调唱言:“吾我尽虑儿孙等他人。”是诸非理的言论为何不甘自受诸贤圣者们的呵责呢?是故解悟死丧定当降临于他众等一切群愚,而内自兴厌。以是精勤兴厌之力使得自己恒常积行善法不息。如彼,首系标记的婆罗门奴婢喻。

<首系标记的婆罗门奴婢喻>

譬如,一首系孔雀羽翎的婆罗门奴婢,唯见他人头顶的孔雀羽翎,便薄贱他人为奴而不复兴敬,殊不知自己也是一介首系雀羽的低贱奴仆,如喻所譬,世人也是健忘自己的死丧大事,反而处心积虑地担忧儿孙等宗亲五族的殂落。

【释义】由于贪执儿孙等亲人,有些人忘了自己的死怖。世间有甚多父母均如此,他们一辈子辛勤操劳,其目的就是为了儿女后辈,考虑担忧儿女的成长、生活、疾病等,几乎占据了他们的全部心思,尤其是对儿孙的死亡分离,非常顾虑,以此而对自身的死亡问题,全然忽略不顾,这也是一种颠倒执著。子女后辈与自己的聚合,不离无常本性,按理不应对聚合有常执,也不应为分离而担忧。作为凡夫,应着重考虑自己的死亡问题,如果自己的死怖尚未解除,那专门忧虑儿孙等他人,又有什么用呢?死就在眼前了,如果没有把握对治它,这就是你该自责的过失,现在你不但不作深深的自责,去遣除这种过失,反而以儿女他人有这种过失替他们担心,这岂不是应当呵责的愚行吗?自己尚是为死主所控制的众生,累劫多生造作了无数恶业,今生还要贪执儿孙造恶业,于人于己皆有害无益,这是智者们都会呵责的行为。

《入行论·安忍品》云: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譬如说,昔日的婆罗门仆人,头上皆会戴有孔雀毛为标志。有一婆罗门仆人,他见到别人头上有孔雀毛时,觉得对方非常卑下可怜,却忘了自己也是奴仆,头顶上也戴有孔雀毛。同样,愚痴的世人也是如此,他们为儿孙死亡非常担忧,却忘了自己也有死亡之怖畏。所以,具智者不应忽视自己的死亡,切不可贪执他人而耽搁修习正法。

《出曜经·观品》云:

[观己瑕隙[1],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如彼飞轻尘。

善观己瑕隙者,人但见彼恶不见己愆,互相是非共相诽谤,由[2]如典场之人抄谷高扬,轻者在远重者在近,是故说曰:

                                          “善观己瑕隙,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如彼飞轻尘。”

《出曜经·无常品》云: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孤母而丧一子,得此忧恼愁愦[3]失意恍[4]惚倒错,譬如狂人意不开悟。出城至祇洹精舍,转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所宗,演说经道忘忧除患,无不照鉴无不通达。于是孤母往至佛所,作礼长跪白世尊言:“素少子息唯有一息,卒得重病舍我丧亡,母子情愍不能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孤母:“汝速入城遍行衢[5][6],有不死家者求火持还。”孤母闻已欢悟踊跃,入舍卫城至一街巷,家家告曰:“此中颇[7]有不死者乎?吾欲须火还活我息。”诸人报曰:“我等曾祖[8]父母今为所在?汝今荒错,何须至巷狂[9]有所说?”所至之家皆言死亡。形神疲惓所求不克[10],便还归家,抱小小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受敕[11]入城家家乞火皆言死丧,是故空还。”佛告孤母:“夫人处世有四事因缘不可久保。何谓为四?一者、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趣死、向死、为死所牵,无免此患。”佛告孤母:“汝今何为不自忧虑?何不广施、持戒、修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任力堪能,给施孤穷、沙门、婆罗门、远行久住暂停止者,果获其福不可计量。”孤母白佛言:“我今爱子入骨[12]彻髓,为彼子故不惜身命。”尔时世尊欲化彼人令得开悟,即化作四大火坑围绕孤母之身,火气逼身以儿自障,儿复呼唤不堪火痛。佛语孤母:“汝向[13]自陈爱子情重入骨彻髓,宁自丧身不使子亡;火气逼己酸痛难堪,但当自受?以子障乎?人间微火盖不足言,地狱火然痛苦无量。畜生愚惑怀痴为苦,饿鬼福尠[14]以饥为苦,能自利者乃得行道修诸善本,分檀[15]布施、持戒、忍辱,不生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恼,受天人福渐近泥洹。”时彼孤母闻佛所说极深之法,还自思惟,内心恳责,厌患恩爱除去想着,便念世间不可乐想,思惟分别五盛阴苦,即于佛前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成须陀洹[16]。尔时世尊观察此义寻究[17]本末[18],为后众生开演法门,便于大众而说此偈: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众生相克,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自受殃福[19]。”

一切众生蜎飞蠕动[20]蚑行喘息有形之类,皆归磨灭无免死患,随行所造而受其报,为善受福恶则祸随,如影随形有何可免?以此因缘故说此偈耳[21]。]

那作为出家众的修行人,应不应该为自己的同学道友及善知识等的死丧而忧虑万端呢?《生经·佛说舍利弗般泥洹经》中,世尊早已解答了这个问题。

《生经·佛说舍利弗般泥洹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贤者舍利弗在那罗聚落,得疾困劣[22],寝在于床,与诸贤者沙弥[23]俱。于时舍利弗,寻般泥洹[24],侍者谆那供养奉事,如法已讫,取钵衣服,就[25]王舍城。到竹树[26]间,已日昳[27]时,从燕[28]处起,取钵衣服,至阿难所。稽首[29]足下,退坐一面,谆那沙弥白阿难曰:“唯然,仁者!欲得知不?贤者舍利弗已取灭度,我今赍持[30]和上[31]舍利及钵衣服。”贤者阿难报谆那曰:“便与我俱往诣佛所敬事修礼,傥[32]从世尊得闻要法。”谆那答曰:“唯然从命!”

于时阿难与谆那俱往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叉手白佛:“我身羸极,无复力势柔弱疲劣,不能修法。所以者何?谆那(晋言[33]碎末)沙弥来诣我所,稽首足下为我说言:‘仁者欲知,贤者舍利弗已取灭度?并赍衣钵及舍利。’”佛告贤者阿难:“汝意谆那念舍利弗比丘,赍于戒品而灭度,定品、慧品、解脱品、度[34]知见品而灭度乎?又吾了是法,致最正觉,乃分别说;及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圣道行,佛所现信。汝于今见舍利弗比丘又般泥洹,而反愁戚,涕泣悲哀,不能自胜。”

贤者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不赍持戒、定、慧、解、度[35]知见品而灭度[­-][36]也。世尊以是分别斯法,成最正觉,分别说耳!及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37]、五根、五力、七觉意、八圣道行,亦不赍此而灭度也!”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谛,有妙辩才,讲法无厌,其四部众,听之不惓[38],说之不懈,多所劝助,开化未解,令心欣豫[39],莫不奉命。知节止足[40],常志精进,志常定止,有大圣智无极之慧,卒问对[41]之言辞,应机发遣[42],博达能了,寻音答报,一切能通,智慧为宝,众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见舍利弗比丘取灭度去,愁忧悲哀,心怀感戚,不能自胜!”

佛告阿难:“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法当崩败,法应当坏。欲使不尔,终不可得。”

佛告阿难:“佛本自说,一切恩爱皆当别离。夫[43]生有终,物成有败,合则有散,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应当终没归于无常,离别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获乎?”

佛语阿难:“舍利弗所游之处,佛心则安,不以为虑。应当别离,坏败无常,欲使不至,安可获乎?法起有灭,物成有败,人生有终,兴盛必衰,应当无常。别离之法,欲使不至,未可获也!譬如大宝之山,嵩高[44]之顶,一旦[45]崩摧[46]。如是,阿难!舍利弗比丘在众僧中,今取灭度,如宝山崩。无常坏败,别离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难:“犹大宝树,根芽茎节,枝叶华实,具足茂好,大觚[47]卒堕,则现缺减[48],视之无威。如是,阿难!舍利弗比丘存在众僧,今取灭度,众僧威减,应当灭尽。无常衰耗,欲使不至,岂可得乎?是故,阿难!从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勿求余归。云何比丘作是行乎?于是比丘,自观身行,内外非我,当自观察,调御其心,观诸世间,皆由无黠[49]。内观痛痒[50],观外痛痒[51],内外非我,入于善哉!调御其心,察世无明,内观其心,亦观外心,不得内外,入于善哉!自调其心,观世无黠,观上日月,亦观外法,不猗[52]内外,入于善哉!调御其心,观世无黠。”

佛告阿难:“是为修其身行,自求归依,处于法地,归命于法,不处他地,不归余人。”

佛告阿难:“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从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归依,处于法地,归于法地,归命于法,不处他地、不归余人。出家比丘为佛弟子,顺此教者则顺佛教。”

佛说如是,阿难及沙弥、诸比丘众,闻经欢喜,受教而退。]


[1] 瑕隙:拼音xiá xì,指可乘的间隙,嫌隙。

[2] 由【大】,犹【元】【明】

[3] 愁愦:拼音chóu kuì,忧闷烦乱。

[4] 恍【大】,怳【宋】【元】【明】

[5] 衢【大】,街【宋】【元】【明】

[6] 衢巷:拼音qú xiàng,街巷。

[7]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8] 曾祖:拼音zēng zǔ,称谓。称祖父的父亲。

[9] 狂【大】,诳【宋】【元】【明】

[10] 剋【大】,克【宋】【元】【明】

[11] 敕:拼音chì,告诫:申敕。戒敕。

[12] 入骨:拼音rù gǔ,深入骨髓。形容感受达到极点。即非常、极为之意。

[13] 向:拼音xiàng,〈副〉旧时,以往。

[14] 尠:拼音xiǎn,非常少,很不多。

[15] 檀:拼音tán,〈动〉布施 [alms]。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檀越(檀主,檀那。施主)

[16] 须陀洹: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7] 寻究:拼音xún jiù,1.查考;研求。 2.追查;查究。

[18] 本末:拼音běn mò,事物的根本与细节。

[19] 福【大】,祸【宋】【元】【明】

[20] 蜎飞蠕动:拼音xuān fēi rú dòng,指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21] 耳【大】,尔【宋】【元】【明】

[22] 困劣:拼音kùn liè,虚弱。

[23] 沙弥:拼音shā mí,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依照戒律出家,已受十戒的七至二十岁男性修行者。

[24] 般泥洹:拼音bān ní huán,佛教术语,与般涅盘同,入灭也。译为圆寂,与“涅槃”同义。

[25] 就:拼音jiù,〈动〉靠近;走近;趋向。

[26] 树【大】,林【宋】【元】【明】

[27] 日昳:拼音rì yì,太阳偏西。

[28] 燕【大】*,宴【宋】*【元】*【明】*

[29] 稽首:拼音qǐ shǒu,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

[30] 赍持:拼音jī chí,捧持。

[31] 上【大】,尚【明】

[32] 傥:拼音tǎng,假使,如果:倘或。倘若。倘使。倘然。

[33] 晋言【大】,晋曰【宋】【元】,此云【明】

[34] 度【大】,〔-〕【宋】【元】【明】

[35] 度【大】,脫【宋】【元】【明】

[36] [-]【CB】【丽-CB】,去【大】

[37] 念【CB】【丽-CB】,[-]【大】

[38] 惓【大】*,倦【宋】*【元】*【明】*

[39] 欣豫:拼音xīn yù,欢乐。

[40] 止足:拼音zhǐ zú,是指凡事知止知足,不贪得无厌或是停止步伐。

[41] 对【CB】【丽-CB】,【大】

[42] 发遣:拼音fā qiǎn,打发;使离去。

[43] 夫【大】,人【明】

[44] 嵩高:拼音sōng gāo, 高峻。

[45] 一旦:拼音yī dàn,忽然有一天。

[46] 崩摧:拼音bēng cuī,崩塌、毁坏。

[47] 觚:拼音hú,古同“弧”,此处意指弯曲如弓的大树枝。

[48] 减【大】,灭【宋】【元】【明】

[49] 黠:拼音xiá,聪明而狡猾:狡黠。慧黠。黠儿(聪慧的儿童)。

[50] 痒【大】*,痒【宋】*【元】*【明】*痛痒:拼音tòng yǎng,痛觉和痒觉。

[51] 痒【大】*,痒【宋】*【元】*【明】*

[52] 猗【大】*,倚【宋】*【元】*【明】*倚:拼音yǐ,靠着,倚靠。倚赖。倚傍。倚托。倚重。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