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81

第一百八十一课


二(明远离引发生死的因——有漏业)分三:一、教谏远离能引后有的业;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三、正明如何远离的方法。

一、教谏远离能引后有的业:

问曰:如上所述,由于生死轮回即是备宰处,又是颠蹶处故,诸有智者理应舍离生死,这也就是通过永尽一切能引后有诸业来灭除生死。其义云何?为明此理,故说颂曰:

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
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
The pain of walking, one sees, Decreases when doing the opposite. Thus the intelligent generate The intention to end all action.

【词汇释难】

行等苦:行、住、坐、卧等威仪所引生的苦恼。

尽诸业:永尽一切能引生后有的诸有漏业。即用能获得涅槃胜位的无漏业来尽除一切引生后有的有漏业。

【释文】譬如,现见由行、住、坐、卧等诸威仪所引发的众苦恼,可以通过完全制止行、住、坐、卧等诸威仪,使其先前所作诸业的力量耗尽时方可消失殆尽那样。如是当一切诸(有漏)业的相续灭尽时,一切众苦也会遂即得尽苦际。以是之故,如同是诸具慧者,为了寻求灭尽一切诸业的相续苦流,便立志来消除一切(有漏)诸业那样。余人若时亦能如此,即能达到同等的成效之故,诸有智者,以发心灭尽一切诸业来逮及能永尽领纳性受的涅槃(无漏安乐)。如彼,涉足远行喻。

<涉足远行喻>

譬如,涉足远行时,随着行者涉足向前迈进,旅途劳顿的辛酸疲劳之苦与路粮匮乏的饥渴之苦便随之增进。如喻所比,归去尘寰俗世之道的婴愚异生亦在感受着尘劳[1]疲乏的辛酸与善尽福绝的痛苦。

复有别释:譬如,涉足远行的途中,如若久经徒步感受痛苦的逼恼时,即可站立止步便可息灭徒步所生的诸苦。站立所生的痛苦又可以通过宴坐休息来消除。而久经宴坐所生的痛苦又可以通过站立来消尽其苦。若时断除了由宴坐所生的痛苦后,而不去发起其他诸威仪时,是人即可逮及灭尽一切由施作(行、住、坐、卧等)诸威仪所带来痛苦。如喻所比,灭尽一切诸业所逮及的(无漏安乐)也可依此类推而解析之。因此,永尽一切众苦的因即是断除一切(有漏)业。以是故说,诸具慧者,理当发心启慧来断除一切诸(有漏)业。

即说偈曰:

如人心欢喜,胜过身安乐。

如是业尽乐,更胜尽惑乐。

【释义】众生在轮回中长期串习恶业习气,因随顺这些已习惯的三门不善作业,才在轮回生死痛苦中愈陷愈深,因此表面上看,痛苦遭遇不能由自己做主远离,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由断尽这些有漏业而遮止一切轮回痛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现量了知,自己长时行走或做某种动作,由此就会引生苦受,这时如果改为另一种与它相违的威仪,比如安住下来不动等,苦受即会立即消除。这种现象正常人都曾有过经历,而且也知道自己的种种苦受,都可以针对其因采取违品而消除。同样,具有智慧者也能了知,自己在轮回中所遭受的生死众苦,皆是因自己随顺业力习气而造成的,若能以其违品远离诸业,则自然消除痛苦,得到安乐。欲求断苦者,只需依善知识的教言,直接从苦因着手,断尽诸业则无需考虑后有痛苦。以上是依仁达瓦大师的观点而释,在大疏中,除了上述解释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若以行住等威仪的违品,则能断除行住等威仪所引生的痛苦,因为断一切业的相续,就可灭尽一切苦。因此具智者,应以有漏诸业的违品——无漏涅槃妙法,断除轮回诸苦。甲操杰大师及堪布阿琼也是如此注释该偈颂的意义。俄巴活佛从另一角度释曰:我们修行过程中各种痛苦都是往昔的业力所生,因而欲要消除后有痛苦,具智者应发心趋入大乘菩提道,断尽诸恶业。

譬如说,跨越旷野的行人,会不时遇到长远行路的疲倦及缺乏口粮的苦恼;同样,诸异生在漫长的生死大道上,必然会遇到生死流转的倦怠及缺乏福德所带来的苦恼。因而欲求脱苦者,当勤修善业积累大福德资粮,一鼓作气超越生死业旅到达彼岸,如是方可永断诸苦。

月称菩萨言:

如人身安乐,从而心亦乐;

如是尽惑业,则生尽业乐。

若身断诸劳累作业,则心得安乐,同样若断尽内心烦恼,则能获得灭尽业惑的快乐。诸大乘修行人应依言从自心烦恼恶业着手,若断尽内心恶习,则可获得究竟安乐。

出世的学佛大道几乎都是违逆世间法的修行,要想出离世间,就得做一些违逆世规的异常举动。诚如下面公案里所提到的那位宫女那样,打破宫廷律法的约束,冒着生命危险拉开帐幕到说法比丘所,请求开示能了结生死的深法听闻而终成正果。所以,当善根成熟时就得多闻深法——中观、般若。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施戒及论其事浅近,善根熟者能乐深法。

我昔曾闻,有阿育王[2]初得信心,数请众僧入宫供养日日听法,施张帐幕[3]遮诸妇女而使听法。时说法比丘以诸妇女多著世乐,但为赞叹施戒之法。有一妓女[4]宿根淳熟,不避王法分受其罪,即便拨幕到比丘所,白比丘言:“佛所说者唯有施戒?更有余耶?”

比丘答言:“姉[5][6]!我意不谓乃有如是利根之人,故作此说。若欲听者,当更为汝说诸深法。”

告女人言:“佛说一切世间所未闻法,所谓四谛。”

即为女人分别说之,女人闻已得须陀洹道[7]

尔时女人作如是言:“虽违王法得大义利。”

即说偈言:

                 “闻说四真谛,法眼净无垢,

以此危脆命,贸佛法坚命。

假设于人王,今来害我者,

  我以得慧命,终无悔恨心。”

时诸宫人见此妓女干冒[8]王法,心怀战[9]惧恐同其罪。时此妓女见是事已,手自执刀到于王前,五体投地[10]伏罪请死。

复说偈[11]言:

                 “王制极严峻,无敢违犯者,

我为听法故,冒[12]犯分受死。

我今渴于法,冒[13]突至僧所,

如春热渴牛,求水不避杖,

突入清流中,饮足乃还归。

大王应当知,佛法[14]难闻值,

譬如优昙花[15],难可得值遇。

三界大真济,所说诸妙法,

我得闻斯说,云何不欣乐?

其所说法者,乃实是灯炬,

灭结大鼓声,天人之桥津,

又闻解脱铃,欢喜娱乐音。

菩萨于昔日,苦行勤求法,

投岩及割肉,以求无上道。

既得为人说,甚难可值遇,

我得值斯法,云何不听受?

 此身如聚沫[16],芭蕉及泡焰,

四大蛇缠扰;今斯法施会,

 难可得闻值,何惜鄙秽[17]身,

而当不听法?而此危幻身,

虽复能进止,顾视诸威仪,

 来去及坐卧,看[18]示及语言,

实非是众生,而作众生想,

种种诸威仪,一切皆如幻,

 不久当散毁,舍弃于冢[19]间。

尸骸同木石,乌鸟所残食,

   雨渍[20]令腐败,犹泥人毁坏。”

尔时彼王闻斯偈已而告之言:“汝能至意听如是法,今[21]证何事?”

妓女即说偈言:

                 “今不覆藏时,我宜当实说,

已证须陀洹。应发欢喜心,

至心而善听。我今自见法,

终不随他信,心无有疑网,

已闭三恶趣,生死作边际,

 我已离有狱。于六十二见[22]

牢缚今已解,不久当远离,

 趣向甘露城。十力坊[23]所道,

阴界及诸入,我悉如是见,

观身如蛇箧,阴如拔刀贼,

欲如怨诈亲,诸根如空聚,

六尘破村贼,陷下之爱河。

   已悟如斯事,求彼安隐处[24]。”

王闻是已于佛法中倍生敬心,而作是言:“呜呼佛法!大力世尊厌生死道,呜呼佛法!有信向者皆得解脱。何以知之?女人浅智尚能解悟,过六师故,我今向阿耨多罗调御丈夫坊处生归依心,南无救一切众生大悲者,开[25]甘露法,男女长幼等同修行。”

即说偈言:

                 “若谓女人解,名为浅近者,

诸余深智人,敬尚方能悟。

如是甚深义,为智所敬者,

乃是牟尼尊,最胜正导说。

所说之妙法,闻者极欣乐,

专念而摄心,能令不放逸。

所说不为论,亦不为摧灭,

外道诸语论,一切自破坏[26]

不曾自称誉,名闻遍世间,

虽说实功德,不名自称誉。

威德虽炽盛,湛然具寂灭,

既具一切智,不恃而自高。

所作虽勇健,而复善调顺,

解脱诸矜高,然复不鄙劣。

说法久流布,无能讥呵者,

无害者所说,种种多差别。

然诸一切人,无能说其过,

言说虽丰广,无有厌患者。

所说虽同俗,而理出世间,

善逝之所说,文字世流布。

然常未曾有,化度恒新异,

如是妙言论,无不合掌礼。

谁不赞世尊,善论大师子,

譬如春夏时,阴晴皆益物。

佛语亦如是,多种利众生,

 能去众人[27]疑,对治善宣释。

能令离三有,显示安隐处,

亦能令众生,或喜或惊怖[28]

 亦能令称适[29],亦能使[30]悲感,

亦能得利悦,灭结所说法。

真实是神变,应说者必说,

不惜人情意,所说虽刚粗,

然不违法相。最胜智慧者,

如似大海水,初中及边际,

 等同于一味。佛法[31]亦如是,

初中后皆善,听之悉清净。

明智听彼语,勇捍意满足,

听闻此语已,不乐外典籍。

言辞悉具足,才辩甚美妙,

亦不自矜高,所说不怯弱。

一切中最胜,显著义具足,

实是一切智,外道体义少。

以智庄严辞,言辞极美妙,

然无有义味,谄伪邪媚说。

世间大愚闇,执汝之法炬,

入于真谛处,如入己舍宅。

善逝诸弟子,我能得拥护,

诸大弟子等,善调伏诸根。

彼所说弟子,我今言深信,

于诸大众前,称宣说是语。

从今日已去,听诸释子等,

经常入我宫,从今日体信。

沙门释子等,自恣听入宫,

能以甘露法,满足女人心。

女心既寂静,趣于解脱处,

   是故常应听,甚深四谛义。”]


[1] 尘劳:拼音chén láo,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2] 阿育王:即阿输迦·孔雀(梵语Aśoka Maurya,约西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Aś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

[3] 帐幕:拼音zhàng mù,意思是帐篷,营帐。

[4] 妓女:拼音jì nǚ,古代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5] 姉【CB】【丽-CB】,姊【大】

[6] 姉妹:拼音zǐ mèi,姐姐和妹妹;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通称。

[7] 须陀洹道:拼音xū tuó huán dào,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证得须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恶道,并且决定将会解脱轮回。须陀洹可分须陀洹向和须陀洹果。须陀洹向是指已入圣道,但还未达须陀洹果的境界。

[8] 冒【CB】,冐【大】

[9] 战【大】,颤【宋】【元】【明】

[10] 五体投地:拼音wǔ tǐ tóu dì,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

[11] 偈【CB】【丽-CB】,渴【大】

[12] 冒【CB】,冐【大】

[13] 冒【CB】,冐【大】

[14] 法【大】*,说【明】*

[15] 优昙花,又作优昙跋罗华、乌昙花、忧昙波花、郁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传说优昙花三千年才开花一次,因此在佛经中常用来比喻如来的难遇和佛道的难得。

[16] 聚沫:拼音jù mò,指聚集之水泡。经典中用以譬喻有为法之无常。

[17] 鄙秽:拼音bǐ huì,意思是鄙陋浊秽。

[18] 看【大】,指【宋】【元】【明】

[19] 冢:拼音zhǒng,〈名〉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20] 渍:拼音zì,〈动〉本义:短时间浸泡。

[21] 今【大】,汝今【宋】【元】【明】

[22] 六十二见:《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及《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过去五蕴各有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成二十句。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成二十句。未来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为六十句。另加神与身一、神与身异等断、常二句,总成六十二见。

[23] 坊:拼音fāng,里巷。

[24] 处【大】,处字下有(故不惜身命)一句【宋】【元】【明】

[25] 开【大】,闻者【宋】【元】【明】

[26]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

若由解释真实义,破坏他宗亦无咎。

[27] 人【大】,生【宋】【元】【明】

[28] 怖【大】,佈【明】

[29] 适【大】,意【明】

[30] 使【大】,快【宋】【元】【明】

[31] 法【大】*,说【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